智慧化技术在城市排水管网中的应用有哪些,能实现哪些自动化监测与调度功能?-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1-11 | 2 次浏览 | 分享到:
城市排水管网作为 “地下生命线”,智慧化技术正推动其从人工运维向自动化监测、精准调度转型。核心应用包括物联网感知技术(构建全域监测网络)、大数据与数字孪生技术(打造管网虚拟镜像)、人工智能与边缘计算技术(实现智能决策)、自动化控制与联动技术(保障自主运行)。通过这些技术,可实现全时段精准监测、多维度风险预判、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自动化监测功能,以及泵站智能调度、管网流量调控、多系统协同调度等自动化调度功能。实践证明,智慧化改造能大幅提升管网运维效率、减少内涝风险与污水溢流,助力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

城市排水管网作为 “城市地下生命线”,承担着雨水排除、污水输送的核心功能,其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城市防汛安全与水环境质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排水管网 “被动运维、经验调度” 的模式已难以应对复杂的水文工况与激增的排水需求。智慧化技术通过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手段,为排水管网赋予 “感知、分析、决策、调度” 的全链条智能能力,推动管网管理从 “人工巡检” 向 “自动化监测”、“经验调度” 向 “精准化调控” 转型。本文将详解智慧化技术在城市排水管网中的核心应用,及由此实现的自动化监测与调度功能,为城市排水系统升级提供参考。


一、智慧化技术在城市排水管网中的核心应用场景

(一)物联网(IoT)感知技术:构建管网 “神经末梢”

物联网感知技术是智慧排水的基础,通过在管网关键节点部署各类传感器,实现对管网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核心应用包括:

流量与水位监测:在管网干支线、泵站进出口、溢流口等位置安装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液位计,实时采集管道流量、水位数据,精度可达 ±0.5% FS,为负荷判断提供数据支撑;

水质监测:在雨污分流排污口、管网交汇处部署水质传感器,监测 COD、氨氮、悬浮物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排污行为;

管网状态监测:通过管道机器人、光纤传感技术监测管道腐蚀、破损、淤积情况,利用智能井盖的倾角、振动传感器捕捉井盖移位、冲失风险;

环境联动监测:联动气象站、河道水位监测设备,采集降雨量、河道水位数据,预判雨水汇入强度与顶托风险。

这些传感器通过 4G/5G、LoRa 等通信技术,将数据实时上传至智慧排水平台,构建起 “全域覆盖、实时感知” 的监测网络。


(二)大数据与数字孪生技术:打造管网 “虚拟镜像”

大数据与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管网数字化模型,实现对物理管网的精准映射与模拟分析:

管网数字化建模:整合管网竣工资料、地理信息、历史监测数据,构建 1:1 数字孪生模型,清晰呈现管道走向、管径、埋深、附属设施等信息,解决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混乱、查询不便的问题;

工况模拟分析:利用水力模型模拟不同降雨量、排污负荷下的管网水流状态,预判积水点、溢流风险区域,为调度策略制定提供模拟支撑;

历史数据挖掘:分析历年汛期数据、管网故障记录,总结积水演进规律、故障高发节点特征,优化监测点布局与调度预案。

例如,某城市通过数字孪生模型模拟 30 年一遇暴雨工况,精准识别出 12 处高风险积水点,提前制定管网改造与泵站调度方案,有效降低了内涝损失。


(三)人工智能(AI)与边缘计算技术:赋予管网 “决策大脑”

人工智能与边缘计算技术实现数据的智能分析与快速响应,避免数据传输延迟导致的决策滞后:

异常智能识别:通过 AI 算法分析流量、水位、水质数据的异常波动,自动识别管道堵塞、破损、非法排污等问题,误报率控制在 5% 以下;

负荷预测预警:基于历史数据与实时气象信息,利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未来 1-6 小时管网流量负荷,提前发出过载预警;

边缘节点决策:在泵站、溢流口等关键节点部署边缘计算设备,实现 “数据本地分析、决策即时执行”,无需依赖云端平台即可完成简单调度指令。


(四)自动化控制与联动技术:实现管网 “自主运行”

自动化控制技术通过联动泵站、阀门等执行设备,实现管网运行的无人化调度:

泵站自动化控制:根据管网水位、流量数据,自动调节泵站水泵运行台数与频率,实现 “水位高时自动启动、水位低时自动停机”,优化能耗与排水效率;

阀门智能调控:在管网分支、溢流口安装电动阀门,根据流量分配需求自动调节开度,避免局部管网过载,减少污水溢流;

多系统联动:联动污水处理厂、河道水利枢纽,根据管网污水量自动调整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结合河道水位数据优化泵站排水时机,避免顶托效应。


二、智慧化技术实现的核心自动化监测功能

(一)全时段精准监测,替代人工巡检

智慧化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 “白天巡检、定期抽检” 的模式,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传感器全天候采集数据,每 1-10 秒更新一次,及时捕捉夜间、暴雨等特殊时段的异常情况,如深夜非法排污、汛期水位暴涨;

隐蔽部位监测:管道机器人可进入深埋管道、狭窄支管等人工难以到达的区域,通过高清摄像头实时传回内部影像,发现淤积、裂缝等隐患,检测效率较人工提升 5 倍;

异常自动报警:当监测数据超出预设阈值(如水位超警戒值、流量突变),系统自动通过短信、APP、平台弹窗向管理人员报警,同时标注异常位置与数据趋势,助力快速响应。

某城市智慧排水系统运行后,管网故障发现时间从平均 8 小时缩短至 15 分钟,故障处理效率提升 70%。


(二)多维度数据融合,实现风险预判

通过整合管网运行数据、环境数据,实现从 “被动响应” 到 “主动预判” 的转变:

内涝风险预判:结合降雨量、管网负荷、地形数据,预测积水发生时间、深度与影响范围,提前向市民推送预警信息,引导避行;

管网过载预警:当监测到管网流量接近设计上限,或泵站运行负荷过高时,提前发出过载预警,为调度调整预留时间;

水质污染溯源:通过水质传感器数据与管网拓扑关系,逆向追踪异常排污的源头位置,为环保执法提供精准线索。

例如,某工业园区通过水质数据融合分析,成功溯源 3 起偷排工业废水事件,精准定位排污企业,打击了违法排污行为。


(三)设备状态监测,保障运行稳定

智慧化技术实现对管网附属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监测:

泵站设备监测:实时监测水泵、电机的电压、电流、振动、温度数据,预判设备故障风险,实现 “预防性维护”,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

传感器状态自检:设备定期进行自我校准与故障诊断,当传感器出现漂移、故障时,自动发出维护提醒,确保监测数据可靠;

管网健康评估:通过长期监测数据构建管网健康指数模型,量化管道腐蚀、淤积程度,为管网修复、更换提供优先级依据。


三、智慧化技术实现的核心自动化调度功能

(一)泵站智能调度,优化排水效率

基于实时监测数据与水力模拟结果,实现泵站运行的自动化、精细化调度:

负荷均衡调度:根据各泵站服务区域的管网水位、流量数据,自动分配排水负荷,避免部分泵站过载、部分泵站闲置的情况;

错峰排水调度:在汛期,结合河道水位数据,当河道水位较低时,提前启动泵站预排空管网,预留调蓄空间;当河道水位过高出现顶托风险时,自动降低排水强度,避免污水倒灌;

节能优化调度:通过 AI 算法优化水泵运行组合,在满足排水需求的前提下,优先启动能耗较低的水泵,降低泵站运行成本。某城市泵站智能化调度后,吨水运行能耗下降 12%。


(二)管网流量智能调控,减少污水溢流

通过电动阀门的自动化控制,实现管网流量的动态分配:

分流调控:在雨污分流管网中,当降雨量较大导致雨水管网过载时,自动开启溢流通道的调节阀门,将部分雨水分流至调蓄池,避免污水混合雨水溢流污染河道;

支线限流调控:当某一支管流量过大时,自动调节支管阀门开度,将部分流量分流至负荷较低的干管,避免局部管网淤积、破损;

应急调度:当管道发生破损、堵塞时,自动关闭相关区域的阀门,隔离故障段,减少污水泄漏与影响范围,同时联动泵站调整排水路径。


(三)多系统协同调度,提升综合治理效能

智慧化技术打破了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河道水利系统的信息壁垒,实现协同调度:

排水管网与污水处理厂协同:根据管网污水量、水质数据,自动调整污水处理厂的曝气强度、药剂投加量,优化处理工艺,提升处理效率与出水水质;

排水管网与河道协同:联动河道水位监测与水利枢纽调度,当河道水位过高时,协调水利部门开闸泄洪,降低顶托风险;当河道水位过低时,利用再生水补充河道生态用水,同时为管网排水创造有利条件;

排水管网与城市防汛协同:将积水预警信息、调度方案同步至城市防汛指挥平台,联动交管部门发布交通管制信息、城管部门部署应急排水设备,形成防汛合力。


四、实践案例:智慧化技术赋能管网升级

某省会城市老城区管网老化、雨污混流问题突出,通过智慧化技术改造实现了显著提升:

部署 200 余套流量、水位传感器,50 套智能井盖,构建全域监测网络;

搭建数字孪生平台,整合 300 余公里管网数据,模拟不同工况下的排水状态;

实现泵站自动化调度与阀门智能调控,汛期内涝积水时长从平均 4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污水溢流次数减少 80%,管网运维成本降低 30%。

该案例证明,智慧化技术能有效破解老城区排水管网的治理难题,实现 “精准监测、科学调度、高效运维” 的目标。


五、结语:智慧化引领城市排水管网高质量发展

智慧化技术为城市排水管网注入了 “感知、思考、行动” 的能力,通过自动化监测实现了管网运行状态的全面掌控,通过智能化调度优化了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彻底改变了传统排水管网 “重建设、轻管理” 的模式。


未来,随着 5G、AI、数字孪生技术的持续迭代,智慧排水将向 “全域感知更精准、调度决策更智能、多系统协同更深度” 的方向发展。例如,通过无人机巡查与地面传感器联动,实现管网覆盖无死角;利用 AI 大模型实现更复杂工况的精准模拟与调度方案生成。


城市排水管网的智慧化升级,不仅能提升防汛减灾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更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唯有持续推动智慧化技术与排水管网的深度融合,才能让 “城市地下生命线” 更安全、更高效、更可靠,为市民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