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管网漏损监测如何精准定位地下隐蔽漏损点,降低管网漏损率?-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1-07 | 4 次浏览 | 分享到:
市政管网漏损监测围绕 “精准定位 + 高效治理” 核心,构建 “多技术协同监测、智能化数据分析、闭环式修复管控” 体系。通过声学监测(地面巡检 + 管道机器人)、水力监测(压力 + 流量)、雷达与红外探测捕捉漏损信号,结合 AI 与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研判与高风险区域预测。遵循 “监测预警 - 现场核查 - 快速修复 - 效果评估” 全流程管控,针对不同场景采用非开挖修复、开挖修复、应急修复等技术,搭配技术迭代、专业化运维、多渠道资金保障,实现隐蔽漏损点厘米级定位与全周期治理,降低管网漏损率,保障城市水务系统安全运行。

市政管网作为城市 “地下血脉”,承担着水资源输送与污水排放的核心功能,但其隐蔽漏损问题长期困扰水务管理 —— 地下管道破裂导致的水资源浪费、路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隐患,不仅增加运维成本,更威胁城市运行安全。传统漏损监测依赖人工巡检与经验判断,存在定位精度低(误差常超 10 米)、响应滞后(漏损发现周期长达数周)、漏损率居高不下(部分城市漏损率超 20%)等痛点。通过构建 “多技术协同监测、智能化数据分析、闭环式修复管控” 的市政管网漏损监测体系,可实现隐蔽漏损点的厘米级定位与全周期治理,从根本上降低管网漏损率,保障城市水务系统稳定运行。


一、隐蔽漏损点精准定位的核心技术支撑

地下管网所处环境复杂(地质分层、土壤湿度、周边管线干扰),需依托多技术融合打破监测局限,实现漏损信号的精准捕捉、分析与定位。


(一)声学监测技术:捕捉漏损振动的 “地下听诊器”

声学监测是市政管网漏损定位的核心手段,通过捕捉漏损水流冲击管壁产生的振动与声波信号,实现从 “区域排查” 到 “点定位” 的突破。其技术路径分为两类:


地面声学巡检:适用于管径≤600mm、埋深≤3 米的管网。运维人员携带手持声学检测仪(如德国赛巴 SEBA 漏损仪),沿管网敷设路线移动检测,设备通过地面传感器接收地下低频振动信号,结合信号强度(分贝值)与频谱特征,初步划定漏损区域(误差 3-5 米)。针对交通噪声、施工干扰等环境杂音,新一代设备内置自适应滤波算法,可自动屏蔽 1000Hz 以上高频干扰,仅保留漏损特有的 20-200Hz 低频信号,例如在城市主干道管网监测中,该技术可有效过滤车流振动,识别出被掩盖的微小漏损点。


管网内置声学监测:针对管径≥800mm、埋深>5 米的主干管或复杂管段(如河道下方、建筑物地下),采用 “智能传感器 + 管道机器人” 组合方案。在管道内间隔 50-100 米布设声学传感器(如美国 Badger Meter 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管内声波数据,漏损处水流产生的脉冲声波会形成特异性 “声纹”,通过 4G/5G 信号传输至后台;同时,管道检测机器人(CCTV)搭载高清摄像头与声学探头,沿管道巡航时可同步录制视频与声波数据,结合 GIS 地图标注漏损位置,定位精度可达 1-2 米。某沿海城市采用该技术,成功定位 3 处埋深 8 米的 DN1200 主干管漏损点,避免了盲目开挖导致的道路塌陷风险。


(二)水力监测技术:识别漏损引发的 “水流异常”

漏损会导致管网局部水力状态变化(压力下降、流量异常),通过布设压力与流量传感器,可反向推导漏损位置。


压力监测:在管网关键节点(如主干管分段处、支管接入点)安装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精度 ±0.25% FS),实时监测压力变化。当某区域发生漏损时,漏损点周边会形成 “压力漏斗”—— 压力值较正常工况下降 0.02-0.1MPa,且离漏损点越近,压力下降越明显。后台系统通过对比不同节点的压力差,结合管网拓扑结构,可缩小漏损范围至 50 米内。例如,某老城区管网监测中,通过压力数据发现某小区门口节点压力骤降 0.08MPa,进一步排查确认是 DN300 支管破裂。


流量监测:在管网末端(如小区总水表)或污水处理厂入口安装电磁流量计,对比 “理论流量”(根据用水量计算)与 “实际流量”,若差值超过 5% 且无合理用水波动,可判断存在漏损。同时,结合夜间最小流量法(夜间 1-4 点用水量稳定,此时流量异常增长多为漏损导致),可精准识别微小漏损(日漏水量<10 立方米)。某城市采用该方法,在冬季供暖期发现多个小区夜间流量异常,排查出 23 处因管道冻裂导致的隐蔽漏损点。


(三)雷达与红外监测技术:突破隐蔽区域的 “透视眼”

针对地质复杂区域(如黏土层、岩石层)或特殊场景(地下障碍物密集、河道下方),采用非接触式探测技术实现漏损定位。


地质雷达监测:通过发射高频电磁波(100-1500MHz)穿透地下介质,漏损点周边土壤因含水量增加,会导致电磁波反射系数变化,形成 “异常反射波”。后台系统通过分析反射波的时间差与幅值,可确定漏损点的埋深(误差≤0.5 米)与水平位置(误差≤2 米),适用于埋深≤10 米的管网。某城市在河道下方管网监测中,采用地质雷达技术,成功定位 2 处因河床冲刷导致的管道破裂点,避免了河道截流施工。


红外热成像监测:利用漏损水流导致的地表温度差异实现定位。漏损处污水渗透到土壤中,会使局部地表温度比周边低 1-3℃(夏季)或高 2-4℃(冬季),红外热像仪(如 FLIR T1040)可捕捉这一温度异常,形成热成像图,快速圈定漏损区域。该技术尤其适用于冬季冻裂管道监测,冻裂处融化的冰水会形成明显的 “高温区”,定位效率比传统方法提升 3 倍。


(四)AI 与大数据分析:实现漏损研判的 “智能大脑”

单一技术监测易产生误报(如压力波动可能由水泵启停导致),通过 AI 算法整合多源数据,可实现漏损的精准研判。智慧水务平台将声学、压力、流量、雷达等数据与管网 GIS 地图、管径材质、敷设年限等基础数据融合,构建漏损识别 AI 模型:

特征匹配:通过学习 10 万 + 历史漏损案例,模型可自动识别不同漏损类型(如裂缝漏损、接口渗漏)的信号特征,区分真实漏损与设备故障、水力波动等虚假信号,误报率从传统监测的 25% 降至 8% 以下。

趋势预测:结合管网老化程度、土壤腐蚀性等数据,模型可预测高风险漏损区域,提前部署监测设备。例如,某城市通过模型预测,在建成 20 年以上的铸铁管网段新增 50 个监测点,提前发现 18 处早期漏损点。


二、漏损治理全流程管控:从 “定位” 到 “降损” 的闭环

精准定位是基础,需通过 “监测预警 - 现场核查 - 快速修复 - 效果评估” 的全流程管控,确保漏损点高效治理,持续降低漏损率。


(一)监测预警:构建全域覆盖的 “感知网络”

根据管网风险等级(高风险:建成>15 年的铸铁管、土壤腐蚀性强的区域;中风险:建成 10-15 年的钢管、混凝土管;低风险:建成<10 年的 HDPE 管、球墨铸铁管),科学布设监测设备:

高风险区域:每 50 米布设 1 个压力传感器 + 1 个声学传感器,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

中风险区域:每 100 米布设 1 个流量传感器,结合每周 1 次地面声学巡检;

低风险区域:每月 1 次管道机器人巡检,每季度 1 次流量比对。

智慧平台设置三级预警阈值:蓝色预警(疑似漏损,信号强度 40-60 分贝)、黄色预警(确认漏损,信号强度 60-80 分贝)、红色预警(严重漏损,信号强度>80 分贝),预警信息通过短信、APP 推送至运维人员,响应时间≤30 分钟。


(二)现场核查:多技术协同验证漏损点

接到预警后,采用 “三级核查” 机制确保定位精准:

初步核查:运维人员携带手持声学检测仪,在预警区域进行网格状排查(每 2 米检测 1 次),缩小漏损范围至 10 米内;

精准定位:对重点区域采用地质雷达或管道机器人检测,明确漏损点的具体位置(误差≤2 米)、漏损类型(如裂缝长度、接口渗漏程度)与漏损量(通过流量数据估算);

交叉验证:结合压力数据与管网水力模型,验证漏损点位置是否与 “压力漏斗” 范围一致,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误判。某城市通过该机制,将漏损点定位准确率提升至 98%,避免了多次开挖的资源浪费。


(三)快速修复:适配场景的 “降损技术”

根据漏损点位置、漏损程度与周边环境,选择差异化修复技术,平衡修复效率与成本:


非开挖修复:适用于交通繁忙路段、建筑物下方或管径≤1000mm 的管网。采用紫外光固化点状修复(针对≤300mm 的裂缝)、胀管法(更换老旧管道)或 CIPP 内衬修复(整体加固管道),施工周期短(1-3 天)、对交通影响小。例如,某市中心主干道采用 CIPP 修复技术,仅用 24 小时完成 DN800 管道的漏损修复,未造成交通拥堵。


开挖修复:适用于漏损严重(如管道断裂)、管径>1000mm 或非开挖技术无法施工的场景。采用 “分段开挖 + 快速回填” 模式,配备钢板桩支护与降水设备,减少对周边土壤与管线的影响。某城市对 DN1200 主干管断裂处采用开挖修复,通过预制混凝土管段拼接,将施工周期从传统的 7 天缩短至 3 天。


应急修复:针对突发严重漏损(如导致路面积水),采用气囊封堵或速凝混凝土临时止水,先控制漏损范围,再开展永久性修复。某暴雨天气中,某小区管网突发破裂,运维团队用气囊封堵漏损点,避免了积水倒灌地下室。


(四)效果评估:建立漏损治理的 “闭环机制”

修复完成后,通过 “数据跟踪 + 现场复核” 评估效果:

数据跟踪:持续监测修复区域的压力、流量与声学数据,若压力恢复至正常范围(波动≤0.02MPa)、流量差值<3%、无异常声学信号,说明修复合格;

现场复核:1 个月后采用管道机器人复查,确认漏损点无复漏;

长效优化:分析漏损原因(如管道老化、施工质量、土壤腐蚀),针对性优化运维策略 —— 对老化管道增加监测频次,对腐蚀土壤区域采用防腐涂层管道,从源头减少漏损风险。某城市通过闭环机制,2023 年管网漏损率从 18% 降至 12%,年节约水资源 120 万立方米。


三、保障措施:技术、管理与资金的协同支撑

(一)技术保障:持续迭代监测与修复技术

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发适配复杂场景的技术:如适用于高腐蚀土壤的耐酸碱声学传感器、可在污水中长时间工作的管道机器人(续航>8 小时);推广 AI 大模型在漏损预测中的应用,融入气象数据(如低温冻裂风险)与地质数据(如地震活动对管道的影响),提升预测精度。


(二)管理保障:建立专业化运维体系

组建 “监测 - 分析 - 修复 - 评估” 的专业团队,开展定期培训(如声学监测设备操作、AI 模型数据解读);建立管网基础数据库,动态更新管径、材质、敷设时间、修复记录等信息;将漏损率、修复及时率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激发运维人员积极性。


(三)资金保障:构建多渠道投入机制

将漏损监测与修复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保障设备采购与运维;通过 PPP 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慧水务平台建设;对漏损率下降显著的区域给予资金奖励,形成 “治理 - 节约 - 再投入” 的良性循环。


结语:以精准监测筑牢城市水务安全防线

市政管网漏损监测的核心在于 “精准定位 + 高效治理”,通过多技术融合打破地下监测的局限,通过全流程管控实现漏损治理的闭环,既能减少水资源浪费,又能降低路面塌陷、水污染等次生风险。未来,随着数字孪生、6G 等技术的发展,漏损监测将实现 “预测性维护”—— 通过构建管网数字模型,提前模拟漏损风险,实现 “未漏先防”,为建设节水型、韧性城市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