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排水平台如何整合排水管网、泵站、调蓄池数据,实现全域排水智能调度?-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1-07 | 6 次浏览 | 分享到:
智慧排水平台以 “数据打通、模型驱动、协同调度” 为核心,整合排水管网、泵站、调蓄池的运行数据及气象、地理信息等关联数据,经标准化处理与混合存储架构构建全域 “数据中枢”。基于 SWMM 等水力模型模拟排水运行状态,针对日常、小雨、暴雨等不同场景制定动态调度策略,引入 AI 算法实现调度决策智能化。通过指令自动下达执行、实时监控动态调整、多部门协同联动确保调度落地,搭配技术升级、规范化管理、专业化运维保障,实现城市排水从 “单点被动处置” 到 “全域主动防控” 的转型,提升排水系统运行效率与抗风险能力。

在城市排水系统日益复杂、极端降雨频发的背景下,排水管网、泵站、调蓄池等设施的孤立运行已难以应对全域排水需求。智慧排水平台以 “数据打通、模型驱动、协同调度” 为核心,整合多设施运行数据,打破 “信息孤岛”,构建全域排水智能调度体系,实现从 “单点被动处置” 到 “全域主动防控” 的转型,大幅提升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与抗风险能力。


一、数据整合:构建全域排水 “数据中枢”

智慧排水平台的核心基础是实现排水管网、泵站、调蓄池数据的全面整合与标准化管理,为智能调度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一)多源数据采集:覆盖全设施运行维度

针对不同设施的运行特性,部署多类型监测设备,实现数据全方位采集。排水管网层面,在主干管、支管、关键节点及易涝区域布设水位、流量、流速传感器,部分复杂管段配备管道检测机器人(CCTV),实时采集管网液位变化、水流速度、淤积状态等数据,精准掌握管网运行负荷;泵站层面,通过 PLC 控制系统采集水泵启停状态、运行功率、出水流量、集水井水位等核心数据,同时监测电机温度、轴承振动等设备健康指标,确保泵站运行状态可感可知;调蓄池层面,安装水位、容量、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测蓄水量、进水流量、污染物浓度等数据,掌握调蓄池的实时可用库容与水质状况。


此外,平台还整合气象数据(降雨量、降雨时长、降雨强度)、地理信息数据(管网 GIS 地图、地形高程、易涝点分布)、污水处理厂运行数据(进水负荷、处理能力)等外部关联数据,形成 “设施运行 + 外部环境” 的多维度数据采集体系,为全域调度提供全面参考。


(二)数据标准化处理:打破格式壁垒

不同设施、不同厂家的监测设备数据格式各异,需通过标准化处理实现数据互通。智慧排水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规范,明确各类数据的采集频率、精度要求与传输格式,例如管网水位数据采集间隔≤5 分钟,泵站运行数据实时传输;通过数据网关与 API 接口,将不同来源的原始数据转化为统一格式(如 JSON、XML),消除数据格式差异;同时建立数据清洗机制,自动过滤异常值、缺失值,通过算法补全不完整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例如,某城市智慧排水平台通过标准化处理,成功整合 2000 余台监测设备、120 座泵站、30 座调蓄池的数据,实现数据统一管理与调用。


(三)数据存储与共享:搭建安全高效的数据中台

采用 “边缘计算 + 云端存储” 的混合存储架构,满足数据存储与调用需求。边缘节点负责临时存储实时监测数据,避免网络中断导致的数据丢失,网络恢复后自动同步至云端;云端搭建分布式数据中台,采用大数据存储技术(如 Hadoop、Redis),支撑海量数据的长期存储与快速检索,同时设置数据备份机制,确保数据安全。


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通过权限管控向市政、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开放相关数据,例如向应急部门共享易涝点水位数据与预警信息,向水利部门共享河道水位与管网排水数据,实现跨部门协同联动,为全域排水调度提供协同支撑。


二、智能调度:模型驱动的全域协同优化

依托整合后的多源数据,通过构建数学模型与 AI 算法,实现排水管网、泵站、调蓄池的协同调度,最大化提升排水系统整体效能。


(一)构建全域排水数学模型:精准模拟运行状态

基于管网 GIS 地图、地形数据与设施参数,构建 SWMM(暴雨管理模型)、InfoWorks 等全域排水水力模型,精准模拟不同降雨场景下的管网水流演进、泵站运行负荷、调蓄池蓄水过程。模型融合历史运行数据与实时监测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持续迭代优化,可准确预测不同降雨量下各区域的内涝风险、管网过载节点、泵站运行压力与调蓄池供需缺口,为调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模型模拟可预判某区域 30 分钟后降雨量将导致管网液位超标,提前启动调度方案。


(二)动态调度策略:适配全场景排水需求

根据不同场景(日常运行、小雨、中雨、暴雨、极端降雨)制定差异化调度策略,实现动态优化。日常运行场景下,平台根据管网流量与泵站负荷,优化水泵运行组合,在满足排水需求的同时降低能耗,例如通过调整泵站运行功率,避免单台水泵长期满负荷运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小雨场景下,优先利用调蓄池收纳初期雨水,减少雨水直接排入管网,降低管网运行压力,同时根据调蓄池水质数据,将清洁雨水用于城市绿化灌溉,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中雨场景下,结合管网液位数据与调蓄池库容,调度泵站适度提升运行效率,同时控制调蓄池进水流量,确保调蓄池与管网协同排水,避免局部管网过载;暴雨及极端降雨场景下,启动应急调度模式,根据气象预警与模型预测,提前调度调蓄池腾空库容,最大化提升雨水滞蓄能力;同时联动全域泵站,按照 “先易涝区域、后普通区域,先主干管、后支管” 的原则,优化泵站启停顺序与运行功率,提升整体排水效率;对超出管网与泵站排水能力的区域,通过平台向市民推送预警信息,引导避涝绕行。


(三)AI 算法赋能:实现调度决策智能化

引入 AI 算法(如遗传算法、强化学习算法),提升调度决策的精准性与实时性。通过分析历史降雨数据、设施运行数据与内涝处置案例,AI 模型可自动学习最优调度策略,在不同工况下快速生成调度方案,例如根据实时降雨量与管网液位,自动计算各泵站的最优运行台数、调蓄池的最佳进水流量;同时,AI 算法可实现动态优化调整,当某区域管网突发堵塞或泵站故障时,模型快速重新计算调度路径,将排水负荷分配至周边空闲管网与泵站,避免局部内涝加剧。某城市智慧排水平台通过 AI 算法调度,暴雨天气下泵站运行效率提升 30%,调蓄池利用率提高 45%,内涝点积水消退时间平均缩短 60%。


三、调度落地:全流程管控与协同联动

智慧排水平台不仅提供调度决策,还通过全流程管控与多部门协同,确保调度指令高效落地,形成 “决策 - 执行 - 反馈” 的闭环体系。


(一)指令自动下达与执行

平台生成调度方案后,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调度指令的自动下达与执行。对泵站、调蓄池等具备自动控制功能的设施,调度指令直接下发至现场 PLC 控制系统,自动调整水泵启停、闸门开合度等运行参数,无需人工干预;例如,当调蓄池蓄水量达到预设上限时,平台自动下发指令,开启出水闸门,将雨水排入管网或污水处理厂。对暂不具备自动控制的设施,通过平台向运维人员推送调度任务(如启动备用泵站、清理管网淤积),并明确完成时限,运维人员通过移动端 APP 接收任务并反馈执行结果,确保调度指令落地见效。


(二)实时监控与动态调整

调度执行过程中,平台实时监测各设施的运行状态与数据变化,验证调度效果。通过可视化界面(如数字孪生地图)直观展示管网液位、泵站运行、调蓄池容量等实时数据,动态跟踪排水过程;若发现某区域调度效果未达预期(如管网液位持续上升),平台自动触发二次调度,调整调度策略,例如增加周边泵站运行台数、加大调蓄池进水流量,确保排水系统稳定运行。


(三)多部门协同联动:形成调度合力

建立跨部门协同调度机制,打破 “各自为政” 的管理格局。平台设置多部门联动模块,市政部门负责设施运维与现场处置,水利部门负责河道水位调控与水资源调度,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内涝应急救援与人员转移,气象部门提供精准气象预警。调度过程中,平台自动向相关部门推送所需数据与调度建议,例如向水利部门推送管网排水流量数据,便于河道水位调控;向应急部门推送内涝风险预警信息,助力提前部署救援力量。某城市在暴雨应急处置中,通过平台实现多部门实时联动,仅用 2 小时就完成了 15 处易涝点的积水抽排,未造成大面积交通瘫痪与人员伤亡。


四、保障体系:技术、管理与运维三重支撑

(一)技术保障:强化平台核心能力

持续进行技术迭代升级,优化平台功能。加强 AI 算法与数学模型的研发,提升调度决策的精准性;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城市排水系统虚拟模型,模拟不同调度方案的运行效果,为决策提供更直观的参考;强化网络安全防护,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定期开展安全漏洞扫描,保障平台数据与运行安全。


(二)管理保障:建立规范化运行机制

制定平台运行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分工,规范数据采集、调度执行、应急处置等流程;建立调度效果考核机制,将内涝发生率、积水消退时间、能耗降低率等指标纳入考核,推动调度工作提质增效;定期组织跨部门联合演练,模拟不同降雨场景下的调度流程,提升协同处置能力。


(三)运维保障:确保平台持续稳定运行

组建专业化运维团队,负责监测设备、平台系统的日常维护与故障处置;建立设备定期校准与检修制度,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对平台系统进行定期升级与 bug 修复,保障系统运行稳定;开展运维人员技术培训,提升其数据解读、调度操作与故障排查能力。


结语:以智慧调度筑牢城市排水安全防线

智慧排水平台通过整合排水管网、泵站、调蓄池等设施数据,以模型驱动实现全域智能调度,有效破解了传统排水系统 “各自为战”“响应滞后” 的痛点,大幅提升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与抗风险能力。从日常运行的节能优化到暴雨天气的应急处置,平台为城市排水管理提供了全场景、全流程的智慧支撑。


未来,随着数字孪生、AI 大模型、6G 等技术的持续发展,智慧排水平台将朝着 “更智能、更协同、更自愈” 的方向迈进,实现排水调度的精准化、自动化与前瞻性,为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筑牢排水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