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质监测设备在地下管网、高污染水域等场景,需怎样防护才能保证长期稳定运行?-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1-05 | 4 次浏览 | 分享到:
城市水质监测设备在地下管网、高污染水域易因环境恶劣故障频发,需从硬件防护、结构设计、运维适配建定制化防护体系。地下管网通过 IP68 全密封防潮湿污水侵入,升级材质与优化结构抗腐蚀,加滤网与自动清洗防堵塞,设电磁屏蔽抗干扰;高污染水域用耐毒材质抵强污染物侵蚀,优化硬件量程与软件算法适配高负荷,物理涂层与化学手段结合防生物附着。同时,结合场景优化安装方式,设智能运维系统,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防护,保障长期稳定运行,为城市水环境治理提供精准数据。

城市水质监测设备是水环境治理的 “感知神经”,但地下管网的潮湿腐蚀、高污染水域的强毒性介质,常导致设备故障频发 —— 某市政项目数据显示,未做专项防护的设备在地下管网年均故障率达 35%,在工业废水排放口更是高达 50%。为破解这一难题,需针对不同场景的环境特性,从硬件防护、结构设计、运维适配三大维度构建定制化防护体系,确保设备在恶劣条件下长期稳定运行。


一、地下管网场景:破解 “潮湿、腐蚀、杂物干扰” 三重难题

地下管网(如污水管、雨水管、合流制管网)的核心防护挑战在于:高湿度环境导致电路短路、污水腐蚀性成分侵蚀设备外壳与电极、管道内杂物(如泥沙、纤维)堵塞传感器。需通过 “全密封防护、抗腐蚀材质、防堵塞设计” 三重措施,构建设备运行屏障。


(一)全密封防护:隔绝潮湿与污水侵入

地下管网窨井常年积水,设备需达到IP68 级防水标准,这是基础防护底线。具体需从外壳结构与接口处理两方面强化:


外壳密封工艺:采用一体化压铸成型外壳,避免拼接缝隙进水。例如,水质传感器外壳选用 316L 不锈钢材质,通过激光焊接工艺密封,接缝处加装耐老化丁腈橡胶密封圈(使用寿命≥5 年),可在 1.5 米深水中连续浸泡 30 天不进水。部分设备还可额外喷涂聚四氟乙烯涂层,进一步提升防水与抗黏附能力,防止微生物附着导致的信号干扰。


接口与线缆防护:传感器与数据采集仪的连接线缆需采用双护套屏蔽线(内护套为聚氯乙烯,外护套为聚氨酯),抗拉伸且耐油污;线缆接头采用防水航空插头,配合热缩管与防水胶双重密封,避免污水从接口渗入设备内部。某地下管网项目中,采用该防护方案后,设备因进水导致的故障占比从 28% 降至 3%。


(二)抗腐蚀设计:抵御污水化学侵蚀

市政污水中含大量氯离子、硫化物、有机酸等腐蚀性物质,传统不锈钢设备易出现电极腐蚀、外壳锈蚀。需通过材质升级与结构优化提升抗腐蚀能力:


核心部件材质升级:水质传感器电极优先选用哈氏合金 C276(耐酸碱范围 pH 2-12)或钛合金材质,可耐受工业废水混入时的强腐蚀环境;设备内部电路采用 “三防漆全覆盖” 工艺(涂覆丙烯酸三防漆),防潮、防霉、防盐雾,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与北方冬季融雪剂渗入场景中均能稳定运行。


结构防腐优化:针对易积污的传感器探头,采用 “流线型设计” 减少污染物附着;部分高腐蚀场景(如化工园区周边管网)可加装防腐套管,套管选用聚偏氟乙烯(PVDF)材质,耐温范围 - 40℃~150℃,同时不影响传感器检测精度。某化工园区地下管网项目中,加装 PVDF 套管的水质分析仪,电极腐蚀率下降 90%,使用寿命从 1 年延长至 3 年。


(三)防堵塞与抗干扰:应对管道杂物与电磁干扰

地下管网内的泥沙、厨余垃圾纤维易堵塞传感器采样口,周边变电站、高压线路产生的电磁信号还会干扰数据传输,需针对性防护:


防堵塞设计:在传感器采样口加装不锈钢滤网(孔径≤1mm),同时配备自动清洗功能 —— 通过定时(如每 24 小时)喷射高压清水(水压 0.3MPa)或空气,清除滤网与探头表面的附着物。对于易缠绕纤维的场景,还可在滤网外侧加装旋转刮片,通过电机驱动刮片转动,实时清除纤维杂物。某老旧小区地下管网项目中,带自动清洗功能的 COD 传感器,堵塞导致的故障次数从每月 3 次降至 0.5 次。


电磁干扰防护:设备电路增加电磁屏蔽层(采用铜箔包裹),数据传输线缆选用双层屏蔽线(内屏蔽为铝箔,外屏蔽为编织网),减少外部电磁信号侵入;数据采集仪内置抗干扰算法,可过滤高频电磁噪声,确保监测数据稳定。在靠近 110kV 变电站的管网节点,采用该方案后,数据波动幅度从 15% 降至 2% 以内。


二、高污染水域场景:攻克 “强毒性、高负荷、生物附着” 防护难关

高污染水域(如工业废水排放口、黑臭水体、垃圾渗滤液处理池)的环境更恶劣:水体含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等有毒物质,污染物浓度高且波动大,同时易滋生微生物导致设备生物附着。需从 “耐毒性材质、高负荷适配、生物防附着” 三方面强化防护,确保设备精准检测与长期运行。


(一)耐毒性材质:抵御强污染物侵蚀

高污染水域的有毒物质(如六价铬、苯系物、重金属离子)会直接腐蚀设备部件,甚至破坏传感器检测原理,需选用特殊材质与结构:


传感器耐毒升级:针对重金属污染水域,水质传感器电极采用铂金材质,可耐受高浓度重金属离子(如总铬浓度≤100mg/L)的侵蚀,且不与重金属发生化学反应;检测 COD 的紫外吸收传感器,选用石英玻璃光学窗口,耐酸碱且不吸附有机物,避免检测光路被污染遮挡。某电镀厂废水排放口项目中,铂金电极的总铬传感器,连续运行 18 个月未出现腐蚀失效。


设备内部防腐隔离:将传感器与数据采集仪采用分体式设计,中间通过长距离(最长可达 100 米)耐腐线缆连接,避免传感器被高浓度污染物腐蚀后,故障扩散至采集仪;采集仪外壳选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耐腐蚀性优于不锈钢,且重量轻、便于安装。


(二)高负荷适配:应对污染物浓度骤变

高污染水域常出现污染物浓度骤升(如工厂偷排导致 COD 从 100mg/L 飙升至 1000mg/L),易导致传感器过载、检测精度下降,需通过硬件与软件双重适配:


硬件量程优化:选用宽量程传感器,例如 COD 传感器量程覆盖 0-5000mg/L、氨氮传感器覆盖 0-100mg/L,避免浓度超出量程导致的数据溢出;传感器信号处理模块采用高分辨率 AD 转换器(≥24 位),即使在低浓度区间也能精准捕捉数据变化,高浓度区间则通过自动稀释功能(内置微型稀释泵)扩展检测范围。


软件抗冲击算法:数据采集仪内置 “浓度骤变识别算法”,当检测值短时间内变化超过 50% 时,自动启动数据校验,对比历史基线与同区域其他监测点数据,排除传感器故障导致的误报;同时,传感器具备 “自动恢复” 功能,若因高浓度污染物暂时失效,待浓度回落或自动清洗后,可恢复正常检测,无需人工干预。某化工园区高污染水域项目中,该方案使设备因浓度骤变导致的故障恢复时间从 48 小时缩短至 2 小时。


(三)生物防附着:避免微生物影响检测

高污染水域富含营养物质,易滋生藻类、细菌等微生物,附着在传感器探头表面形成生物膜,遮挡检测光路或影响电极响应。需通过物理与化学结合的方式防附着:


物理防附着:传感器探头采用 “超疏水涂层”(接触角≥150°),减少水体与探头表面的接触面积,抑制微生物附着;同时配备超声波清洗功能,通过 20-40kHz 的超声波振动,实时清除探头表面的生物膜,清洗时间可根据水质污浊程度自动调整(如黑臭水体每 6 小时清洗 1 次,每次 30 秒)。某黑臭河道项目中,带超声波清洗的氨氮传感器,生物膜导致的检测误差从 15% 降至 3%。


化学辅助防附着:在传感器周围缓慢释放低浓度防藻剂(如二氧化氯,浓度≤0.1mg/L),不影响水体生态且能抑制微生物生长;部分封闭水域(如垃圾渗滤液池)可在设备安装区域设置微曝气装置,通过曝气扰动水体,减少微生物在探头附近聚集。


三、全生命周期防护:从安装到运维的持续保障

仅靠设备自身防护不足以实现长期稳定运行,还需结合场景特性优化安装方式与运维策略,形成 “设备防护 + 安装适配 + 运维支撑” 的全链条保障体系。


(一)场景化安装:减少环境对设备的直接冲击

地下管网安装:水质传感器采用 “支架悬空安装”,避免直接接触管道底部淤泥;传感器探头朝向水流方向,减少杂物撞击,同时确保水样流通顺畅。数据采集仪安装在窨井壁高处(距井底≥1.5 米),避免积水浸泡,若窨井内湿度极高,还可加装除湿模块(采用半导体除湿技术,除湿量≥100mL / 天)。


高污染水域安装:在工业废水排放口,传感器安装在导流槽内,通过挡板阻挡大颗粒杂物;黑臭水体中则采用 “浮标式安装”,使传感器随水位变化调整高度,避免底部淤泥覆盖,同时浮标外壳选用抗紫外线材质(如聚乙烯),延长户外使用寿命。


(二)智能运维:提前预警与高效修复

状态实时监控:设备内置 “健康监测模块”,实时采集电极阻抗、电池电压、清洗装置状态等参数,当电极阻抗超出正常范围(如 COD 传感器电极阻抗>10kΩ)或电池电量低于 20% 时,通过 NB-IoT 网络推送预警信息至运维平台,提前安排维护。


针对性运维计划:地下管网设备每季度进行 1 次现场巡检,重点检查线缆密封与滤网堵塞情况;高污染水域设备每月抽检 10% 的点位,校准传感器精度(如用标准溶液校准 COD、氨氮检测值),同时更换老化的清洗耗材(如滤网、清洗泵膜片)。某城市水质监测项目中,通过智能运维,设备年均运维次数从 12 次降至 4 次,运维成本降低 60%。


四、实践案例:防护方案的落地成效

国内多个城市的实践验证了场景化防护方案的有效性,设备稳定性与使用寿命显著提升:


(一)深圳某地下管网监测项目

该项目覆盖 200 余个地下污水管网节点,水质分析仪采用 “IP68 防水 + 哈氏合金电极 + 自动清洗” 防护方案。运行 1 年后数据显示:设备故障率从 35% 降至 6%,电极腐蚀率下降 85%,单次运维间隔从 1 个月延长至 3 个月,累计节省运维成本约 120 万元。


(二)江苏某化工园区高污染水域项目

针对工业废水排放口的强腐蚀、高浓度特性,水质传感器采用 “铂金电极 + PVDF 防腐套管 + 超声波清洗” 方案,同时数据采集仪加装电磁屏蔽层。设备连续运行 2 年,未出现因腐蚀或生物附着导致的故障,检测数据与实验室手工分析的偏差始终控制在 5% 以内,为环保执法提供了可靠依据。


城市水质监测设备的场景化防护,不是单一技术的堆砌,而是 “环境特性与防护措施” 的精准匹配。从地下管网的防水抗腐,到高污染水域的耐毒防附着,每一项防护设计都需紧扣场景痛点,才能让设备在恶劣环境中持续发挥 “感知” 作用,为城市水环境治理提供稳定、精准的数据支撑,助力实现 “清水绿岸” 的生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