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管径的管道,排水管网监测方案是否需要差异化设计?-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1-04 | 6 次浏览 | 分享到:
城市排水管网管径差异大(DN150 - DN3000),水流特性、功能定位与故障风险不同,“一刀切” 监测方案易致数据失真与资源浪费,需差异化设计。小口径管道(DN≤600mm)聚焦堵塞与混流,选小型低成本设备,重点区域加密布设;中口径管道(600mm<DN≤1500mm)兼顾调度与故障,用多功能设备,节点布设;大口径管道(DN>1500mm)侧重防汛与协同,用高稳定性设备,全段覆盖关键加密。同时,三者在数据采集频率、预警机制上也有差异,多地案例证实差异化设计可平衡监测精度与成本,未来将结合 AI 等技术更智能。

在城市排水管网体系中,管径跨度从 DN150 的小区支管到 DN3000 的市政主干管,不同管径管道的水流特性、功能定位与故障风险差异显著。若忽视这种差异采用 “一刀切” 的监测方案,轻则导致数据失真 —— 如用大口径设备监测小管道引发精度冗余,重则造成资源浪费 —— 如为小支管配备高价大口径监测设备,甚至因设备与管径不匹配引发安装故障。因此,排水管网监测方案必须围绕管径差异进行差异化设计,这是实现 “精准监测、成本可控、运维高效” 的核心前提。


一、管径差异决定监测需求:从水流特性到风险痛点的分层

管径大小直接影响管道内水流状态与功能定位,进而衍生出截然不同的监测需求,这是差异化设计的逻辑起点。


(一)小口径管道(DN≤600mm):聚焦堵塞与混流

小口径管道多为小区支管、街巷支管,承担局部排水功能,水流速度慢(0.3-0.8m/s)、满管频率低,且直接对接居民生活排水与商户污水,易因厨余垃圾、杂物堆积引发堵塞,部分老旧小区还存在雨污混接问题。其监测核心需求是 “早发现堵塞、快识别混流”,而非追求超高精度的流量数据 —— 例如,当管道流速从 0.5m/s 骤降至 0.1m/s,即使水位无明显变化,也可能是堵塞前兆,需及时预警。


(二)中口径管道(600mm<DN≤1500mm):兼顾调度与故障

中口径管道为市政次干管,连接支管与主干管,水流速度适中(0.6-1.2m/s)、满管频率中等,是区域排水 “中间枢纽”。其既要应对局部故障(如管道破损、施工干扰),又需为泵站调度提供数据支撑 —— 降雨时若上游支管汇水骤增,可能引发倒灌;周边施工若触碰管道,易造成结构损伤。因此,监测需覆盖 “流量 - 水位 - 振动” 多维度,实现 “故障预警 + 调度辅助” 双重目标。


(三)大口径管道(DN>1500mm):侧重防汛与协同

大口径管道为市政主干管、截流干管,承担跨区域排水任务,水流速度快(1.0-2.0m/s)、满管频率高,是汛期内涝防控的 “关键防线”。一旦堵塞或破损,将导致大范围积水,且其数据需联动污水处理厂、排涝泵站、调蓄池等核心设施。监测需求聚焦 “大流量精准计量 + 极端天气应急”,需在暴雨期间保持数据连续,为城市级防汛调度提供实时支撑。


二、差异化设计的核心维度:从设备到策略的全适配

基于不同管径的监测需求,需从设备选型、布设密度、数据采集、预警机制四个维度进行针对性设计,确保方案与管径特性精准匹配。


(一)设备选型:大小适配,避免 “错配”

小口径管道:优先选择小型化、低成本设备。水位监测用投入式静压水位计(量程 0-5m,精度 ±0.5% FS),体积小易安装;流量监测用管段式超声波多普勒流量计(量程 0.1-3m/s,精度 ±2%),无需断管,施工成本低;雨污混流监测搭配小型电导率传感器,通过水质变化识别混流。例如 DN300 支管,用适配管径的管段式流量计,安装仅需开 100mm 孔,成本较传统设备降 40%。


中口径管道:选择多功能设备。水位监测用雷达水位计(量程 0-10m,精度 ±3mm),非接触式避免杂物干扰;流量监测用外夹式超声波时差法流量计(量程 0.3-5m/s,精度 ±1%),无需接触水体,适配 600-1500mm 管径;新增振动传感器(测量范围 0-500Hz),监测施工干扰。如 DN1000 次干管,外夹式流量计安装周期仅 1 天,不影响管道排水。


大口径管道:选用高稳定性、高量程设备。水位监测用高频雷达水位计(量程 0-20m,精度 ±2mm),抗雨雾干扰;流量监测用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量程 0.5-10m/s,精度 ±0.5%),3-4 个声道消除流场不均误差;设备需达 IP68 防护、-30℃-80℃宽温域,应对极端环境。如 DN2000 主干管,4 声道流量计可精准测量每秒 2-3 立方米流量,误差<1%。


(二)布设密度:疏密结合,兼顾效率

小口径管道:“重点加密 + 普通稀疏”。堵塞高发区(餐饮集中区、老旧管网)每 500-800 米 1 个监测点,普通区域每 1000-1500 米 1 个,如某老旧小区 DN400 支管,餐饮段 200 米设 2 个点,提前预警 3 次堵塞。

中口径管道:“节点布设”。在管道交汇口、泵站进水口、施工敏感区设点,间距 1500-3000 米,如 DN1200 次干管,在 3 条支管交汇口与泵站进水口各设 1 点,优化调度效率。

大口径管道:“全段覆盖 + 关键加密”。常规段每 3000-5000 米 1 个点,特殊段(穿河道、铁路)每 1000-2000 米 1 个点,如 DN3000 截流干管,20 公里设 5 个常规点,穿运河段加密 2 个点,防河水倒灌。


(三)数据采集:快慢调整,匹配波动

小口径管道:动态采样。非高峰每 5-10 分钟 1 次,高峰(早 6-9 点、晚 17-21 点)每 1-2 分钟 1 次,降雨时每秒 1 次,捕捉流量骤增。如 DN200 支管早高峰高频采样,为水力模型校准提供数据。

中口径管道:定时 + 事件触发。正常每 2-5 分钟 1 次,降雨或流量波动超 20% 时,每 30 秒 - 1 分钟 1 次,如 DN800 次干管暴雨时高频采样,分析汇水时间。

大口径管道:高实时连续采样。正常每 1-2 分钟 1 次,暴雨每 10-30 秒 1 次,数据延迟<10 秒,如 DN2500 主干管台风期间秒级采样,支撑泵站调度。


(四)预警机制:轻重分级,匹配影响

小口径管道:局部预警。流速<0.2m/s 持续 10 分钟触发堵塞预警,流量增 50% 且电导率降触发混流预警,推送片区运维,2 小时内处置。

中口径管道:区域预警。水位超管径 80% 持续 15 分钟触发满管预警,振动>50m/s² 触发施工预警,推送片区与调度中心,1 小时内处置。

大口径管道:系统预警。水位超管径 90% 持续 5 分钟触发内涝预警,流量超设计 120% 触发超载预警,推送防汛指挥中心,30 分钟内联动应急。


三、实践案例:差异化设计的落地成效

国内多个项目已验证差异化设计的有效性,实现监测精度与成本的平衡。


案例一:某省会老城区改造

覆盖 DN300-DN1800 管道,小口径(DN300-DN600)设 280 套小型设备,堵塞预警准确率 92%,污水外溢降 75%;中口径(DN800-DN1200)设 65 套多功能设备,识别 12 起施工干扰;大口径(DN1500-DN1800)设 18 套高稳定性设备,暴雨时内涝消退快 40%。


案例二:某沿海新区监测

以 DN800-DN2500 管道为主,中口径用 IP68 防护设备,故障率<3%;大口径用 4 声道流量计 + 北斗定位,台风期间预警 2 次管道位移;数据联动调度,实现 “干支协同”。


四、结语

不同管径管道的排水管网监测方案必须差异化设计,这是由管径衍生的水流特性、风险痛点差异决定的,也是实现精准监测与成本可控的必然选择。从设备选型的 “大小适配” 到预警机制的 “轻重分级”,每一项设计都需贴合管径实际需求。未来,随着 AI、数字孪生技术的融入,差异化设计将更智能,为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更坚实的排水监测支撑,筑牢城市水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