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用的水尺该如何固定才能防水流冲击?-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1-03 | 10 次浏览 | 分享到:
河道水尺长期受主流持续推力、洪水脉冲式破坏力、回流与漩涡扭转力的冲击威胁。针对直立式、倾斜式、矮桩式等不同类型水尺,需制定差异化固定方案:直立式采用深埋混凝土墩与侧向支撑,倾斜式通过贴合岸坡与锚定固定,矮桩式依靠群桩基础与连梁加固。同时,可采取水流导流、漂浮物防护、基础防护等辅助措施提升抗冲击能力。水尺安装需遵循勘测、定制方案、施工、验收的流程,日常还需做好维护,确保水尺长期稳定运行,为河道水位监测提供精准数据,支撑河道防汛、水资源管理等工作。

在河道水位监测中,水尺是获取水位数据的基础设备,但其长期暴露在动态水流环境中,面临着水流冲击、泥沙淤积、漂浮物撞击等多重挑战 —— 湍急的水流可能导致水尺倾斜、移位甚至断裂,直接影响水位测量精度,严重时还会失去监测功能。因此,“如何科学固定水尺以抵御水流冲击” 成为河道监测项目落地的关键环节。本文将从河道水流特性分析入手,结合直立式、倾斜式、矮桩式等主流水尺类型,提供针对性的固定方案,同时涵盖辅助加固措施与维护要点,为确保水尺稳定运行提供实操参考。


一、先析风险:河道水流对水尺的三大冲击威胁

要制定有效的固定方案,首先需明确河道水流对水尺的冲击形式与危害,不同河段的水流特性差异较大,威胁程度也各不相同:


1. 主流冲击:恒定水流的 “持续推力”

河道主流区的水流具有稳定的流向与流速,对水尺形成 “持续横向推力”。例如,山区河道的流速可达 1.5-3m/s,平原河道流速虽较低(0.5-1m/s),但长期冲击仍会导致水尺基础松动。这种持续推力会使水尺逐渐向水流下游倾斜,若固定不牢固,水尺根部可能出现裂缝,最终引发整体倾倒。某山区河道曾因未考虑主流冲击,直立式水尺安装后仅 3 个月就出现 15° 倾斜,导致水位测量误差达 ±250px,远超允许范围。


2. 洪水冲击:瞬时水流的 “脉冲式破坏力”

汛期洪水会使河道流速骤升(可达 5m/s 以上),同时携带大量泥沙、石块、树枝等漂浮物,对水尺形成 “脉冲式冲击”。这种冲击的瞬时破坏力极强,不仅可能直接冲断水尺,还会通过漂浮物撞击加剧损伤 ——2024 年南方某河道汛期,未加固的倾斜式水尺被洪水携带的树干撞击,水尺面板完全脱落,导致连续 7 天无法获取水位数据。


3. 回流与漩涡:局部水流的 “扭转力”

在河道弯道、桥墩附近或浅滩区域,易形成回流与漩涡,对水尺产生 “扭转力”。这种力虽不如主流与洪水冲击剧烈,但会使水尺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导致水尺垂直度偏差。例如,某河道弯道处的矮桩式水尺,因回流长期作用,水尺桩基础一侧被掏空,出现 8° 倾斜,测量数据与实际水位偏差达 ±125px。


二、分类施策:不同类型水尺的针对性固定方案

河道水尺的固定方案需结合其类型特性设计,直立式、倾斜式、矮桩式水尺的结构差异较大,抵御水流冲击的能力不同,固定策略也需差异化制定:


1. 直立式水尺:“深埋基础 + 侧向支撑” 抵御主流冲击

直立式水尺(如搪瓷板水尺、不锈钢水尺)是河道监测的最常用类型,其固定核心在于强化 “竖向基础稳定性” 与 “横向抗推能力”,适用于流速中等、漂浮物较少的平原河道或库区尾水段:


(1)基础固定:深埋混凝土墩,增强根部抗拔力

基础尺寸设计:根据河道流速确定混凝土基础尺寸,流速≤1m/s 时,基础采用 0.6m×0.6m×0.8m(长 × 宽 × 埋深);流速 1-2m/s 时,基础扩大至 0.8m×0.8m×1.2m,确保基础埋深低于河道冲刷线(通常为河床以下 0.5-1m),避免水流掏空基础底部。

钢筋加固:在混凝土基础内植入 Φ16mm 螺纹钢作为水尺连接筋,钢筋长度为 1.5m(其中 0.8m 埋入基础,0.7m 外露与水尺背板焊接),焊接处需做防腐处理(涂刷环氧富锌漆),增强水尺与基础的连接强度。

浇筑工艺:基础浇筑前需清理河床杂物,铺设 250px 厚级配砂石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 C30,浇筑后养护 7 天以上,确保基础强度达标。


(2)侧向支撑:增设斜撑杆,抵消横向推力

斜撑设计:在水尺面板两侧(水流上游与下游方向)各设置 1 根 Φ50mm 镀锌钢管斜撑,斜撑一端与水尺背板(高度 1/2 处)焊接,另一端固定在独立的混凝土支墩上(支墩尺寸 0.4m×0.4m×0.6m,埋深 0.5m),形成 “三角稳定结构”。

防腐处理:斜撑杆与水尺、支墩的连接点均采用满焊,焊接后涂刷防锈漆与面漆,支墩表面覆盖防水砂浆,防止雨水渗透导致基础风化。

某平原河道直立式水尺安装项目采用该方案后,经历 2 次汛期(最大流速 1.8m/s),水尺垂直度偏差始终控制在 ±1° 以内,水位测量误差≤±50px,完全满足监测要求。


2. 倾斜式水尺:“贴合岸坡 + 锚定固定” 适应复杂地形

倾斜式水尺(如木质水尺、玻璃钢水尺)适用于河道岸坡较缓(坡度 1:2-1:5)的区域,其固定核心是 “让水尺与岸坡紧密贴合,分散水流冲击”,同时通过锚定增强抗滑能力,尤其适合山区中小型河道:


(1)岸坡预处理:平整坡面,筑牢安装基础

坡面清理:清除岸坡表面的杂草、浮土、碎石,对凹凸不平处用 C20 混凝土找平,确保坡面平整度误差≤125px,避免水尺与坡面间存在空隙导致受力不均。

防滑层铺设:在坡面与水尺之间铺设 50px 厚橡胶垫,既增强水尺与坡面的摩擦力,又能缓冲水流冲击产生的震动,橡胶垫需用膨胀螺栓固定在岸坡上(螺栓间距 1250px)。


(2)水尺固定:多锚点连接,强化抗滑能力

锚定螺栓固定:水尺面板每隔 1500px 设置 1 组锚定螺栓(每组 2 个 Φ12mm 膨胀螺栓),螺栓深入岸坡岩体或混凝土基层不少于 375px,确保螺栓抗拉强度≥10kN。对于土质岸坡,需在螺栓孔内注入环氧树脂砂浆,增强锚固力。

顶部与底部加固:在水尺顶部设置 “L 型角钢拉环”,通过钢丝绳与岸坡顶部的混凝土锚墩连接(锚墩尺寸 0.5m×0.5m×0.8m);水尺底部与岸坡底部的混凝土基础焊接,形成 “顶部牵拉 + 底部固定” 的双重保障,防止水流将水尺从底部掀起。

某山区河道倾斜式水尺安装中,通过该方案固定后,成功抵御了流速 2.5m/s 的洪水冲击,水尺无位移、无破损,后续测量数据连续稳定。


3. 矮桩式水尺:“群桩基础 + 连梁加固” 应对浅滩回流

矮桩式水尺(由多个混凝土桩与水尺板组成)适用于浅滩、河心洲等水位较浅但水流复杂的区域,其固定核心是 “通过群桩分散受力,连梁增强整体性”,抵御回流与漩涡的扭转力:


(1)群桩基础:多桩协同,减少不均匀沉降

桩体设计:采用 Φ150mm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桩长 2.5-3m(其中埋入河床以下 1.5-2m,外露 0.8-1m),桩间距 1.2m,按 “梅花形” 布置(至少 3 根桩组成一组),确保桩体深入稳定土层,避免回流掏空桩周土壤。

桩体连接:在桩顶设置 500px×500px 钢筋混凝土连梁,将所有桩体连接成整体,连梁内配置 Φ12mm 纵筋与 Φ8mm 箍筋,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连梁顶面与水尺板底部平齐,通过螺栓固定水尺板。


(2)抗扭加固:增设横向拉杆,抵消扭转力

横向拉杆:在相邻桩体的 1/2 高度处,设置 Φ20mm 圆钢拉杆,拉杆两端与桩体预埋钢板焊接,形成横向约束,防止桩体在回流作用下出现相对扭转。

底部防护:在桩体底部 1m 范围内包裹土工布与沙袋,减少水流对桩周土壤的冲刷,同时在桩群外围设置简易导流坎(用块石堆砌,高度 0.3m),引导水流顺畅通过,减少回流形成。

某河道浅滩区域的矮桩式水尺采用该方案后,经 6 个月监测,桩体沉降差≤2mm,水尺垂直度偏差≤3°,完全抵御了局部回流的影响。


三、辅助强化:三大措施提升水尺抗冲击能力

除基础固定方案外,还需结合河道实际环境,采取辅助强化措施,进一步提升水尺抵御水流冲击的能力,尤其针对洪水频发、漂浮物多的河段:


1. 水流导流:减少水流直接冲击水尺

在水尺上游侧设置导流结构,改变水流方向,降低水流对水尺的直接冲击:

导流墩:在水尺上游 1-2m 处设置混凝土导流墩(尺寸 1m×0.5m×1.5m,高度高于常水位 0.5m),导流墩迎水面采用圆弧设计,引导水流向河道两侧分散,减少主流对水尺的推力。

导流板:对于中小型河道,可采用镀锌钢板制作导流板(厚度 3mm,高度 1m,长度 2m),通过支架固定在水尺上游,导流板与水流方向呈 30° 角,将部分水流导向下游,降低水尺处的流速(通常可使流速降低 20%-30%)。

某河道水尺安装中,增设导流墩后,水尺处的水流流速从 1.8m/s 降至 1.2m/s,冲击力度显著降低,水尺稳定性大幅提升。


2. 漂浮物防护:避免撞击损伤

针对漂浮物较多的河段,设置防护网或拦截装置,防止漂浮物撞击水尺:

防护网:在水尺上下游各 3m 范围内,设置金属防护网(网孔尺寸 250px×250px,材质为 Φ4mm 镀锌钢丝),防护网高度高于历史最高水位 0.3m,底部固定在河床混凝土基础上,顶部通过钢缆与岸坡锚点连接,拦截树枝、塑料瓶等漂浮物。

防撞栏:在水尺面板外侧设置 Φ80mm 镀锌钢管防撞栏,钢管间距 1250px,高度与水尺面板平齐,防撞栏与水尺基础连接牢固,可直接承受漂浮物的撞击力,避免水尺面板受损。

2024 年汛期,某河道水尺的防护网成功拦截了一根直径 750px 的树干,防撞栏仅出现轻微变形,水尺面板完好无损,确保了监测工作正常进行。


3. 基础防护:防止泥沙冲刷掏空

河道水流携带的泥沙会不断冲刷水尺基础,长期可能导致基础外露、松动,需采取防护措施减少冲刷:

抛石防护:在水尺基础周围(半径 1-1.5m 范围内)抛投块石,块石粒径 20-750px,厚度 0.5-0.8m,形成 “石笼护基”,减缓水流对基础周边土壤的冲刷速度。

土工格栅加固:对于土质河床,在抛石下方铺设双向土工格栅(抗拉强度≥20kN/m),格栅延伸至基础外侧 1m,增强土壤整体性,防止泥沙流失。

某平原河道水尺基础采用抛石防护后,经 1 年监测,基础周边土壤冲刷量减少 80%,未出现基础外露情况,水尺稳定性始终达标。


四、实操流程与维护要点:确保固定效果长期稳定

科学的安装流程与定期维护,是保障水尺固定效果长期稳定的关键,需遵循标准化操作与周期性检查:


1. 安装流程:四步确保固定质量

(1)现场勘测:精准掌握河道环境

安装前需详细勘测水尺安装点的水流参数(流速、流向、历史最大流量)、河床地质(土质 / 岩质 / 砂质)、水位变化范围,同时标记冲刷线与洪水线,为基础埋深、导流结构设计提供依据。例如,在岩质河床安装直立式水尺,基础埋深可适当减少(0.6-0.8m);在砂质河床则需增加埋深(1-1.2m),并采取抛石防护。


(2)方案定制:按风险等级匹配方案

根据勘测结果划分风险等级(低风险:流速≤0.8m/s,无洪水威胁;中风险:流速 0.8-1.5m/s,偶发洪水;高风险:流速≥1.5m/s,洪水频发),低风险河段可采用基础固定 + 简单防护,高风险河段需叠加导流、防撞、护基等多重措施。


(3)施工安装:严格按规范操作

基础浇筑需确保混凝土配比准确、振捣密实;水尺连接需保证焊接牢固、螺栓拧紧(扭矩值符合设计要求,如 M12 螺栓扭矩≥30N・m);辅助设施安装需确保位置精准,如导流墩需与水流方向对齐,防护网需绷紧无松动。


(4)验收测试:模拟冲击验证效果

安装完成后,通过 “水流模拟测试” 验证固定效果 —— 用高压水枪模拟 1.5 倍设计流速的水流冲击水尺,观察水尺是否有位移、倾斜;同时检查各连接点是否牢固,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维护要点:定期检查与及时修复

(1)日常检查:每月 1 次基础与连接点

检查水尺基础是否有冲刷、沉降,连接螺栓是否松动,斜撑杆、拉杆是否有锈蚀或变形,发现螺栓松动需及时拧紧(补刷防锈漆),基础冲刷需补充抛石。


(2)汛期前检查:每年汛前 1 次全面加固

汛前需重点检查防撞设施、导流结构是否完好,防护网是否有破损,水尺垂直度是否达标(用全站仪测量,偏差超过 5° 需调整);同时清理防护网内的漂浮物,确保汛期防护有效。


(3)汛后修复:洪水后及时排查损伤

汛后需全面检查水尺是否有撞击痕迹、面板是否脱落、基础是否松动,若出现倾斜需重新校准固定,面板破损需及时更换,确保水位测量精度恢复。


结语:固定方案的核心是 “因地制宜,多重防护”

河道水尺的固定并非单一的 “基础深埋”,而是需结合河道水流特性、水尺类型、风险等级,制定 “基础固定 + 辅助强化 + 定期维护” 的综合方案 —— 在主流区靠 “深埋基础 + 侧向支撑” 抗推,在岸坡段靠 “贴合固定 + 锚定” 防滑,在浅滩区靠 “群桩连梁” 抗扭,同时通过导流、防撞、护基措施抵御特殊冲击。


只有做到 “因地制宜,多重防护”,才能确保水尺在复杂的河道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为水位监测提供精准、连续的数据支撑,进而为河道防汛、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等工作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