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排水系统中,排水泵站是保障雨水、污水顺畅输送的核心枢纽,其调度效率直接关系到城市防洪排涝安全、水环境质量以及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稳定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极端天气频发,传统依赖经验的排水调度模式已难以应对复杂的水质水量变化。而水质在线监测设备与泵站排水系统的深度联动,能够通过实时感知水质动态、智能调整运行参数,实现排水调度的精准化、高效化,成为破解城市排水难题的关键技术路径。
一、水质在线监测设备:排水调度的 “感知神经”
排水泵站内的水质在线监测设备,是实现与排水系统联动的基础前提。这类设备通过实时采集水中关键污染物指标、物理性状参数,为排水调度提供精准的 “数据支撑”,如同为泵站装上了灵敏的 “感知神经”,及时捕捉水质变化信号。
(一)核心监测指标的选择
根据排水泵站的功能定位(如雨水泵站、污水泵站、合流制泵站),水质在线监测设备需针对性选取核心指标,确保监测数据能直接服务于调度决策。对于雨水泵站,重点监测指标包括浊度、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以及 pH 值。暴雨初期,雨水冲刷地表会携带大量泥沙、垃圾和污染物,导致水中 SS 和 COD 浓度骤升,此时若直接排放,易造成受纳水体(如河流、湖泊)污染;而 pH 值异常则可能提示雨水混入工业废水,需特殊处理。对于污水泵站,除常规的 COD、氨氮(NH3-N)、总磷(TP)监测外,还需关注溶解氧(DO)和水温,这些指标能反映污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污水处理厂的工艺调整提供依据 —— 例如,若泵站输送的污水中氨氮浓度过高,可提前通知污水处理厂启动强化脱氮工艺,避免处理不达标。对于合流制泵站,则需兼顾雨水和污水的监测需求,额外增加流量监测模块,结合水质数据判断雨污混合比例,为截流倍数调整提供参考。
(二)设备的安装与数据传输
为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水质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需科学规划。通常建议在泵站进水总管、格栅后以及出水总管分别安装监测点:进水总管监测点可实时掌握进入泵站的水质初始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污染(如工业废水偷排);格栅后监测点可排除垃圾、漂浮物对监测数据的干扰,获取更准确的水质参数;出水总管监测点则能评估泵站排水的最终水质,验证调度措施的有效性。在数据传输方面,设备需通过工业以太网或 4G/5G 无线通信模块,将实时监测数据传输至泵站中央控制系统(PLC),同时同步上传至城市排水智慧管理平台。数据传输过程中需采用加密协议,防止数据丢失或篡改,确保每一组水质数据都能及时、安全地用于调度决策。
二、联动机制构建:从 “数据感知” 到 “系统响应”
水质在线监测设备采集的数据,只有通过与泵站排水系统的深度联动,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调度行动。这种联动并非简单的 “数据展示 + 人工操作”,而是基于预设逻辑和智能算法的 “自动响应 + 动态调整”,核心在于构建 “监测 - 分析 - 决策 - 执行” 的闭环联动机制。
(一)实时预警与应急联动
当水质在线监测设备检测到异常指标时,需立即触发预警机制,并联动泵站排水系统启动应急响应。例如,若雨水泵站进水总管的 COD 浓度突然超过预设阈值(如 500mg/L),系统可判断为暴雨初期的 “初期雨水” 或混入了工业废水,此时中央控制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信号:一方面,通过声光报警提醒泵站运维人员现场核查;另一方面,联动泵站的截流闸门,将高污染雨水切换至截流管,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而非直接排放至自然水体。再如,污水泵站若监测到进水 pH 值低于 6.0 或高于 9.0(超出污水厂处理能力范围),系统会自动关闭泵站进水阀门,同时打开应急储水池闸门,将异常污水暂存,避免酸性或碱性污水损坏泵站设备、冲击污水处理厂工艺。待运维人员排查污染源(如附近工业企业偷排)并采取中和处理措施后,再根据监测数据逐步恢复泵站正常运行。
(二)水质 - 水量协同联动
排水调度的核心是 “水质” 与 “水量” 的协同平衡,水质在线监测设备提供的水质数据,可与泵站流量计采集的水量数据结合,实现更精准的运行参数调整。以合流制泵站为例,在降雨过程中,系统可根据 “水质(SS 浓度)+ 水量(瞬时流量)” 数据,动态调整截流倍数:降雨初期,SS 浓度高(如超过 800mg/L)、流量较小,此时可将截流倍数提高至 3-4 倍,最大限度截流高污染雨水;随着降雨持续,SS 浓度逐渐下降(如降至 300mg/L 以下)、流量增大,若继续高倍数截流会导致污水处理厂超负荷,此时系统可自动将截流倍数降至 1-2 倍,让部分较清洁雨水直接排放,平衡污染控制与系统负荷。此外,对于污水泵站,若监测到进水 COD 浓度低于 200mg/L(可生化性差),系统可联动提升泵的运行频率,适当增加污水输送量,同时通知污水处理厂投加碳源,确保处理效果;若 COD 浓度过高(如超过 800mg/L),则降低提升泵频率,减缓输送速度,避免污水厂曝气系统过载。
(三)与下游系统的联动协同
排水泵站的调度并非孤立行为,需与下游污水处理厂、受纳水体监测站等系统联动,形成 “全域协同” 的调度模式。水质在线监测设备采集的泵站出水水质数据,可实时共享至下游污水处理厂的控制系统:若泵站出水氨氮浓度偏高(如超过 40mg/L),污水厂可提前调整缺氧池的运行参数(如延长水力停留时间、增加回流比),强化脱氮效果;若泵站输送的污水中 TP 浓度骤升,污水厂可及时增加除磷药剂投加量,避免出水总磷超标。同时,泵站还可接收下游受纳水体监测站的水质数据,实现 “反向调度”:例如,若下游河流监测到溶解氧浓度低于 2mg/L(水体缺氧),即使泵站出水水质达标,系统也会适当降低排水流量,减少对河流的扰动,为水体恢复溶解氧留出时间;若下游河道处于防汛警戒水位,泵站则需根据水位数据调整排水时段,避开河道高水位时段排水,防止河水倒灌。
三、调度优化策略:从 “被动应对” 到 “主动预判”
依托水质在线监测设备与排水系统的联动机制,排水调度可从传统的 “被动应对故障” 转变为 “主动预判风险、优化运行”,通过数据驱动实现调度效率最大化、能耗最小化、污染控制最优化。
(一)基于水质趋势的动态调度
水质在线监测设备不仅能实时采集数据,还能通过历史数据对比和算法分析,预测水质变化趋势,为提前调度提供依据。例如,通过分析雨水泵站近 3 年的降雨期水质数据,系统可建立 “降雨量 - 降雨时长 - SS 浓度” 的关联模型:当监测到降雨量达到 5mm/h 且持续 10 分钟时,模型可预测未来 30 分钟内 SS 浓度将升至 600mg/L 以上,此时系统无需等待 SS 浓度实际超标,即可提前将截流闸门切换至截流状态,缩短高污染雨水的排放时间。对于污水泵站,系统可通过分析每日不同时段的水质数据(如早高峰 7:00-9:00 生活污水 COD 浓度较高,午间 12:00-14:00 浓度较低),制定 “分时段调度计划”:早高峰时段降低提升泵运行频率,减缓污水输送速度,避免污水厂短时间内负荷骤增;午间则提高运行频率,充分利用污水厂的处理能力,减少泵站内污水停留时间,防止水质恶化(如 DO 下降导致异味产生)。
(二)能耗与水质的平衡优化
排水泵站的运行能耗(主要为提升泵、闸门电机能耗)占城市排水系统总能耗的 60% 以上,通过水质数据与能耗数据的联动分析,可实现 “水质达标” 与 “能耗降低” 的双重目标。例如,当污水泵站进水 COD 浓度处于较低水平(如 200-300mg/L,满足污水厂处理要求)时,系统可适当降低提升泵的出口压力,减少电机功率消耗 —— 经实践验证,出口压力每降低 0.1MPa,单台泵的能耗可降低 8%-10%,且不会影响污水输送效率和后续处理效果。再如,雨水泵站在非降雨时段,若监测到进水水质良好(SS<100mg/L、COD<150mg/L),系统可关闭部分提升泵,采用 “单泵间歇运行” 模式,既保证少量污水或地下水的正常排放,又避免多泵同时运行造成的能耗浪费。此外,系统还可通过分析不同水质条件下的能耗数据,建立 “水质 - 能耗” 优化模型,自动推荐最优运行参数 —— 如当进水氨氮浓度为 30mg/L 时,模型推荐提升泵频率为 45Hz、闸门开度为 60%,此时既能满足污水厂处理需求,又能使单位水量能耗降至最低(0.25kWh/m³ 以下)。
(三)应急场景下的多维度调度
在极端天气(如台风、特大暴雨)或突发污染事件(如工业废水泄漏)等应急场景下,水质在线监测设备与排水系统的联动可实现多维度、立体化的调度优化。以特大暴雨为例,当雨水泵站进水总管的流量超过设计值(如 5000m³/h),且 SS 浓度持续高于 1000mg/L 时,系统可启动 “三级调度预案”:一级调度,联动泵站内所有截流闸门全开,将高污染雨水全部截流至应急调蓄池,避免直接排放;二级调度,若调蓄池水位达到 80%,系统自动向城市排水智慧管理平台发送请求,协调周边闲置泵站或调蓄设施分担水量;三级调度,若降雨量持续增大,调蓄池即将满溢,系统可根据下游受纳水体的实时水质数据,选择水质相对较好的河段,开启应急排放闸门,将部分经过初步沉淀(通过泵站内的应急沉淀池)的雨水少量排放,同时通知环保部门后续开展水体监测和修复。在突发工业废水泄漏事件中,若泵站监测到进水含有重金属(如铅浓度超过 0.1mg/L),系统可立即关闭进水阀门,联动启动泵站内的应急处理装置(如重金属吸附滤池),对泄漏废水进行预处理,待监测数据显示重金属浓度降至标准以下后,再缓慢输送至污水处理厂,最大限度降低污染扩散风险。
四、实践案例与应用成效
水质在线监测设备与排水泵站系统的联动,已在国内多个城市的排水治理中取得显著成效。以江苏省苏州市某合流制泵站为例,该泵站安装了浊度、SS、COD、流量等在线监测设备,并与泵站 PLC 系统、苏州市排水智慧平台实现联动。在 2024 年 6 月的一场暴雨中,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发现,降雨初期(30 分钟内)SS 浓度从 50mg/L 飙升至 920mg/L,立即自动将截流倍数从 1.5 倍提升至 4 倍,同时联动下游污水处理厂调整工艺参数。此次暴雨期间,该泵站共截流高污染雨水 1.2 万 m³,避免了受纳河道(胥江)水质恶化 —— 暴雨后河道监测数据显示,COD 浓度仅上升 0.8mg/L,远低于未联动时的 5.2mg/L 增幅。此外,通过 “水质 - 能耗” 优化调度,该泵站的单位水量能耗从 0.32kWh/m³ 降至 0.23kWh/m³,年节约电费约 18 万元。
另一案例是深圳市某污水泵站,该泵站服务范围涵盖多个工业园区,此前常因工业废水偷排导致进水水质波动大,多次造成下游污水处理厂工艺冲击。安装水质在线监测设备(监测指标包括 pH、COD、氨氮、重金属)并与排水系统联动后,系统累计触发应急预警 12 次,其中 10 次成功拦截了酸性废水(pH<5.5)或高浓度重金属废水(铅> 0.1mg/L),通过暂存应急池并协同环保部门排查污染源,有效避免了泵站设备损坏和污水厂工艺故障。同时,基于水质趋势预测的动态调度,该泵站的污水输送效率提升了 15%,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稳定性提高了 28%,出水达标率始终保持在 99% 以上。
五、总结与展望
水质在线监测设备与排水泵站系统的联动,是城市排水从 “粗放管理” 走向 “智慧治理” 的必然选择。通过构建 “感知 - 联动 - 优化” 的完整体系,不仅能实现排水调度的精准化,减少水污染风险,还能降低运行能耗,提升系统韧性。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融入,两者的联动将向更高阶的 “主动决策” 发展 —— 例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分析长期水质、水量、气象数据,提前 72 小时预测水质变化趋势,制定 “前瞻性调度方案”;或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泵站三维模型,模拟不同水质场景下的调度效果,为优化策略提供更直观的支撑。
对于排水泵站运维单位而言,在推进联动建设过程中,需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是确保监测设备的校准与维护,定期(如每月)对传感器进行校准,避免数据偏差影响调度决策;二是完善联动逻辑的本地化适配,根据泵站类型、服务范围、受纳水体特征调整预设参数(如截流倍数阈值、预警浓度值),避免 “一刀切”;三是加强运维人员的技能培训,确保人员能熟练操作联动系统,在应急场景下配合系统完成调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水质在线监测设备的价值,让排水泵站真正成为守护城市水环境的 “智慧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