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汛排水泵站是抵御内涝的 “核心防线”,其抽排功率的调整效率直接决定积水消退速度。传统泵站多依赖人工经验设定固定抽排模式,易出现 “雨大泵小排不及” 或 “雨小泵大排浪费” 的问题。随着智慧水务技术发展,通过实时雨情数据驱动抽排功率动态调整,已成为泵站高效防汛的关键路径。本文将从 “雨情感知 - 数据研判 - 功率调控 - 效果反馈” 全流程,解析泵站如何精准匹配雨情与抽排能力,最大限度避免积水内涝。
一、实时雨情数据:抽排功率调整的 “决策依据”
精准调整抽排功率的前提是获取全面、实时、高精度的雨情数据,需构建 “多点采集 + 多源融合” 的雨情感知体系,为功率调整提供数据支撑。
站点布设原则:按 “均匀覆盖、重点加密” 原则布设雨量监测设备,在泵站汇水范围内,普通区域每 2-3 平方公里设 1 个雨量站,低洼易涝区、主干道交叉口等重点区域加密至每 0.5-1 平方公里 1 个,确保雨情数据无监测盲区。例如,武汉光谷片区某泵站汇水面积 15 平方公里,共布设 12 个雨量站,其中 5 个位于低洼路段,实现雨情动态全覆盖。
核心采集设备:采用翻斗式雨量计与超声波雨量计组合方案,翻斗式雨量计(分辨率 0.1mm,误差≤±4%)满足常规雨情监测需求,超声波雨量计(测量范围 0-4mm/min,响应时间<1 秒)应对短时暴雨、特大暴雨等极端雨情,避免翻斗卡滞导致的数据滞后。同时,设备具备 IP68 防护等级,在暴雨、雷电天气下仍能稳定运行,数据采样频率设为 1 分钟 / 次,确保实时性。
移动补充监测:在台风、强对流等极端天气预警期间,出动搭载便携式雨量传感器的应急监测车,对雨量站故障或数据异常区域进行临时补测,保障雨情数据连续性。如广州 2024 年台风 “泰利” 影响期间,通过 15 辆应急监测车,补测了 32 处异常区域的雨情数据,为泵站调整提供关键支撑。
2. 雨情数据多源融合与研判
数据标准化处理:将雨量站、应急监测车、气象部门共享的雨情数据(格式涵盖 JSON、XML 等)统一转换为符合《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SL 651-2014)的标准格式,通过 “3σ 原则” 剔除传感器故障、信号干扰导致的异常数据(如瞬时雨量值突变为 0 或远超历史极值),保留有效数据。
雨情特征分析:从 “雨强、雨型、降雨持续时间” 三个维度解析实时雨情:
雨强分级:参照《降雨等级》(GB/T 28592-2012),将实时雨强划分为小雨(<2.5mm/h)、中雨(2.5-10mm/h)、大雨(10-25mm/h)、暴雨(25-50mm/h)、大暴雨(50-100mm/h)、特大暴雨(>100mm/h)六级,不同雨强对应不同抽排功率基准值;
雨型判断:通过连续 10 分钟雨强变化趋势,识别 “短历时强降雨”(如 1 小时内雨强从 5mm/h 骤升至 50mm/h)、“长历时均匀降雨”(如持续 6 小时雨强稳定在 15mm/h)等雨型,短历时强降雨需快速提升抽排功率,长历时均匀降雨可维持稳定功率;
降雨持续时间预测:结合气象部门短时预报(未来 1-3 小时)与历史降雨数据,预测本次降雨持续时长,若预测降雨将持续 4 小时以上且雨强无减弱趋势,需预留抽排功率冗余,避免后期积水叠加。
汇水区域雨情关联:将泵站汇水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分析各子区域实时雨情与泵站进水流量的关联性。如某泵站子区域 A 的雨情数据显示雨强达 30mm/h,且该区域管网普及率达 95%,则可预判未来 30 分钟内泵站进水流量将增加 20%,为提前调整抽排功率提供依据。
二、抽排功率动态调整机制:从 “被动响应” 到 “主动适配”
基于实时雨情数据,构建 “分级响应、动态微调、阈值触发” 的抽排功率调整机制,确保泵站抽排能力与雨情变化精准匹配,避免积水产生。
1. 抽排功率分级响应策略
根据实时雨强分级,设定对应的抽排功率等级,实现雨情与功率的基础匹配:
小雨至中雨(<10mm/h):启用 “低功率运行模式”,抽排功率设定为额定功率的 30%-50%。此时降雨强度小,泵站进水流量稳定,低功率运行可降低能耗,同时避免管网负压导致的空气吸入问题。如苏州某泵站在中雨天气下,将 3 台水泵中的 1 台调整为低功率运行,单台功率从 110kW 降至 55kW,日均节电 280 度。
大雨至暴雨(10-50mm/h):切换为 “中功率运行模式”,抽排功率提升至额定功率的 60%-80%。若多个子区域同时出现大雨,且进水流量持续上升,可逐步增加运行水泵数量。例如,武汉某泵站汇水区域 3 个子区域同时出现 25mm/h 雨强,将运行水泵从 2 台增至 3 台,单台功率从 160kW 调整为 130kW(总功率从 320kW 升至 390kW),确保进水流量与抽排流量平衡。
大暴雨至特大暴雨(>50mm/h):启动 “满功率应急模式”,抽排功率提升至额定功率的 90%-100%,同时启用备用水泵(若有)。此时需密切监测泵站集水池水位,若水位超警戒水位(如距池顶 0.5 米),可突破额定功率 10%-15% 短时运行(不超过 2 小时,避免设备过载损坏)。如郑州 2024 年特大暴雨期间,某泵站将 4 台水泵全部满功率运行(单台功率 200kW),并短时提升至 220kW,成功将集水池水位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未出现积水倒灌。
2. 基于流量与水位的动态微调
在分级响应基础上,结合泵站进水流量、集水池水位实时数据,对抽排功率进行精细化调整,避免 “功率过剩” 或 “功率不足”:
进水流量联动调整:通过泵站进水口流量计(测量精度 ±1.5%),实时监测进水流量变化。若进水流量较当前抽排流量高 10% 以上,且持续 5 分钟,自动提升抽排功率 5%-10%;若进水流量较当前抽排流量低 10% 以上,且持续 10 分钟,降低抽排功率 5%-10%。如上海某泵站在暴雨天气下,进水流量从 800m³/h 升至 900m³/h(超当前抽排流量 10%),系统自动将抽排功率从 180kW 提升至 195kW,维持流量平衡。
集水池水位阈值控制:设定集水池 “低水位(距池底 1 米)、正常水位(距池底 2 米)、警戒水位(距池底 2.5 米)、应急水位(距池底 2.8 米)” 四级水位阈值。当水位降至低水位,降低抽排功率 20%-30%,避免水泵空转;水位维持在正常水位,保持当前功率;水位升至警戒水位,提升功率 10%-15%;水位达应急水位,立即启动满功率运行并触发告警。如深圳某泵站在降雨初期,集水池水位从正常水位降至低水位,系统自动将抽排功率从 120kW 降至 80kW,有效保护水泵。
3. 极端雨情下的应急调整预案
针对短时强降雨、突发性暴雨等极端雨情,制定专项应急调整预案,确保泵站快速响应:
短时强降雨(1 小时雨强>50mm):启动 “功率快速提升程序”,在 5 分钟内将抽排功率从当前等级直接提升至满功率,同时打开泵站应急排水闸门(若有),增加排水通道。如杭州 2024 年梅雨季节,某区域出现短时强降雨(1 小时雨强 62mm),泵站在 4 分钟内将抽排功率从 150kW 提升至 200kW(满功率),并打开 2 个应急闸门,成功应对暴雨冲击。
雨情突变(雨强 10 分钟内增幅超 100%):若实时雨强在 10 分钟内从 10mm/h 骤升至 25mm/h(增幅 150%),立即启动 “备用泵联动机制”,在 10 分钟内投入备用水泵,总抽排功率提升 50% 以上。如南京某泵站在突发暴雨中,雨情突变导致进水流量激增,10 分钟内投入 2 台备用水泵,总功率从 300kW 增至 480kW,避免集水池水位快速上涨。
三、设备联动与智能控制:保障调整高效落地
抽排功率的动态调整需依托 “硬件联动 + 软件控制” 的智能系统,实现从数据采集到功率调整的自动化、一体化操作,减少人工干预,提升响应速度。
1. 水泵与配套设备联动控制
水泵组协同调整:根据泵站水泵数量与型号,制定水泵组合运行策略。如 3 台同型号水泵(额定功率 160kW),小雨时运行 1 台(30% 功率),中雨时运行 2 台(60% 功率 / 台),暴雨时运行 3 台(80% 功率 / 台),大暴雨时 3 台满功率运行。同时,通过变频调速器(调速范围 50-100Hz)实现单台水泵功率连续可调,避免功率跳跃式变化导致的管网压力波动。
辅助设备同步启动:在提升抽排功率的同时,同步启动配套辅助设备:功率提升至 60% 以上时,启动冷却系统(如风扇、水冷装置),防止水泵电机过热;功率提升至 80% 以上时,启动稳压装置,稳定管网压力,避免因功率骤升导致的管道振动或泄漏。如广州某泵站在满功率运行时,冷却系统与稳压装置同步启动,水泵电机温度控制在 65℃以下(安全阈值 75℃),管网压力波动控制在 ±5% 以内。
2. 智能控制系统架构
构建 “边缘计算 + 云平台” 的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抽排功率调整的自动化与远程监控:
边缘计算终端:在泵站本地部署边缘计算终端(搭载 ARM Cortex-A76 处理器),实时接收雨情、流量、水位数据,通过内置的功率调整算法(如 PID 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算法),在 1 秒内生成功率调整指令,直接控制水泵变频器与控制柜,实现毫秒级响应。同时,终端具备数据缓存功能(存储容量≥128GB),断网时仍能独立运行,保障调整不中断。
云平台远程监控与干预:边缘计算终端将实时数据与调整指令上传至智慧水务云平台,管理人员可通过电脑、手机 APP 远程监控泵站运行状态(如抽排功率、水泵转速、电机温度)。若出现系统异常(如算法失效、设备故障),管理人员可远程手动调整抽排功率,或下发新的调整策略。如北京某水务公司通过云平台,远程监控了 28 座泵站的运行,在系统异常时,手动调整了 3 座泵站的抽排功率,避免了内涝风险。
四、实践案例:实时雨情调整抽排功率的落地成效
国内多个城市通过构建 “雨情感知 - 功率调整 - 智能控制” 体系,实现了泵站抽排效率的显著提升,典型案例呈现三大模式:
1. 上海:“雨情 - 流量 - 功率” 闭环控制模式
上海某泵站汇水面积 20 平方公里,布设 18 个雨量站,采用 “边缘计算 + 云平台” 控制系统:
调整机制:根据实时雨强分级设定功率基准值,结合进水流量(每 1 分钟采集 1 次)与集水池水位(每 30 秒采集 1 次),通过 PID 算法动态微调功率,调整精度达 ±2kW;
成效:2024 年汛期,该泵站共经历 12 场暴雨,通过实时调整抽排功率,积水消退时间平均缩短 40%,较传统固定功率运行模式节电 35%,未发生 1 次积水内涝。
2. 武汉:极端雨情应急响应模式
武汉光谷片区某泵站针对短时强降雨多发特点,制定专项应急预案:
调整机制:当实时雨强 10 分钟内增幅超 100%,立即投入全部 4 台水泵满功率运行(总功率 800kW),同时打开 3 个应急排水闸门,联动周边 2 座小型泵站协同抽排;
成效:2024 年 7 月,该区域遭遇短时强降雨(1 小时雨强 72mm),泵站通过应急调整,30 分钟内将汇水区域积水控制在 250px 以内,较历史同期积水深度降低 60%,未影响周边交通与居民生活。
3. 深圳:“区域协同” 调整模式
深圳某片区整合了 5 座防汛排水泵站,构建区域协同调整体系:
调整机制:基于区域内 25 个雨量站的实时数据,云平台统一分析雨情分布,将降雨集中区域的泵站抽排功率提升至 80%-100%,降雨较少区域的泵站维持 50%-60% 功率,实现区域内抽排资源优化配置;
成效:2024 年汛期,该片区通过区域协同调整,整体漏排率从 15% 降至 5%,区域内涝面积减少 70%,运维成本降低 28%。
五、优化方向:突破瓶颈,提升调整精准度
当前基于实时雨情的抽排功率调整仍面临 “雨情预测精度不足”“设备协同性待提升”“人员操作能力不匹配” 等问题,未来需从三方面优化:
1. 融合短时雨情预测,实现 “提前调整”
引入气象部门短时雨情预测数据(未来 1-3 小时),结合历史降雨 - 流量关联模型,提前 15-30 分钟调整抽排功率,变 “被动响应” 为 “主动预防”。如通过 LSTM 机器学习模型,基于实时雨情与预测数据,预测未来 30 分钟内进水流量将增加 30%,则提前将抽排功率提升 25%,避免后期功率调整滞后导致的积水。
2. 强化多设备协同,构建 “立体排水体系”
推动泵站与管网、闸门、调蓄池等排水设施的协同联动:降雨初期,先通过调蓄池蓄水,减少泵站进水压力,维持低功率运行;降雨中期,调蓄池满水后,提升泵站抽排功率;降雨后期,调蓄池放水,泵站逐步降低功率。同时,联动管网闸门,优化汇水路径,避免局部管网过载导致的积水。
3. 提升人员操作能力,打造 “复合型运维团队”
开展 “雨情数据分析 + 功率调整操作” 专项培训,使运维人员掌握 “通过雨强曲线判断调整时机”“根据流量数据优化功率参数” 等技能;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如模拟短时强降雨、设备故障场景),提升人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系统异常时,能快速手动调整抽排功率,保障泵站运行。
结语:数据驱动的泵站防汛新范式
城市防汛排水泵站基于实时雨情调整抽排功率,本质是通过 “数据精准感知 - 算法科学决策 - 设备高效执行”,实现抽排能力与雨情需求的动态平衡。从上海的闭环控制到武汉的应急响应,实践证明:该策略可使积水消退时间缩短 30%-50%,节电 25%-40%,有效避免内涝风险。未来,随着数字孪生、AI 预测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泵站抽排功率调整将实现 “从实时响应到提前预判、从单站控制到区域协同” 的升级,为城市防汛提供更坚实的保障,助力建设 “海绵城市” 与宜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