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管网、泵站场景的液位监测,该选哪种技术方案?-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0-30 | 5 次浏览 | 分享到:
液位监测是智慧水务核心,河道、管网、泵站工况差异大,需差异化技术方案。河道场景以高频脉冲雷达液位计为主,抗干扰且适应宽量程;管网场景采用导波雷达液位计、电极阵列式电子水尺,兼顾精准与耐用;泵站场景优选智能雷达液位计,满足高频响应需求。同时配套科学布点、数据传输与运维策略,结合共性技术与选型框架,确保液位监测精准可靠,支撑智慧水务运行。

液位监测是智慧水务体系的 “感知核心”,河道的宽域动态、管网的密闭复杂、泵站的高频启停,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监测工况。若采用统一技术方案,易出现精度不足、设备损耗快、数据失真等问题。本文基于三大场景的环境特性与监测需求,结合工程实践案例,系统拆解适配的技术方案,为水务监测提供精准选型指南。


一、河道场景:抗干扰优先,构建全域水文感知网

河道液位监测需应对宽量程、强干扰、大波动的核心挑战,技术方案以 “非接触式感知 + 全域覆盖” 为核心,兼顾自然环境适应性与数据连续性。


1. 核心设备选型:非接触技术主导

高频脉冲雷达液位计:适配 90% 以上的河道主流场景,其 8° 窄波束角设计可规避水面漂浮物、水生植物的干扰,测量量程达 0-20 米,精度 ±3 毫米,在广州珠江流域监测中,4244 个物联监测点近半数采用该设备,成功应对汛期水位骤升骤降的监测需求。该设备支持 - 35℃至 80℃宽温工作,无需接触水体即可稳定运行,尤其适合水质浑浊、含沙量高的河道。


智能雷达液位计:针对工业排污口、河口等复杂区域,其具备自动虚假回波抑制功能,可消除船舶尾浪、桥墩反射等干扰信号。在苏州河跨界监测项目中,该设备通过导波管安装方式,有效抵御潮汐带来的液位剧烈波动,数据准确率较传统设备提升 37%。


应急补充方案: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下,采用雷达波 + 视频 AI 融合监测,通过摄像头捕捉水位标尺图像,AI 算法实时解析液位数据,与雷达监测形成双校验,确保数据不中断。


2. 布点与传输策略

布点遵循 “关键节点全覆盖” 原则:在河道入口、交汇处、防洪闸口设置固定监测站,间距控制在 1-3 公里;在支流入干流处增设移动监测浮标,形成 “固定 + 移动” 立体网络。


传输采用 “5G + 北斗短报文” 双模架构:日常通过 5G 实现秒级数据传输,台风等极端天气导致基站中断时,自动切换至北斗卫星通信,郑州 2025 年暴雨应急中,该方案保障了 1.2 亿条液位数据无丢失。


二、管网场景:精准耐用为核,破解密闭空间监测难题

管网液位监测面临空间狭小、腐蚀性强、易堵塞的痛点,技术方案以 “小型化、耐损耗、低维护” 为关键,适配主干管、支管、接驳井等多元节点。


1. 核心设备选型:接触与非接触互补

导波雷达液位计:为主干管、污水罐等密闭空间首选,其信号通过导波杆传输,不受管内蒸汽、腐蚀性气体影响,测量精度达 ±1 毫米。在番禺区 4207.6 公里管网监测中,该设备在满管率 67.93% 的高负荷工况下仍稳定运行,助力满管率后续降至 6.65%。其耐高压特性适配管径 1 米以上的大型管网,安装时需预留顶部法兰接口。


电极阵列式电子水尺:适配支管、城中村接驳井等狭小空间,1-5 米量程可模块化配置,通过不同高度电极的导通状态定位水位,防护等级达 IP68,在广州 277 个易涝管网节点的布防中,成功解决传统设备安装受限问题。该设备功耗仅 30mW,锂电池供电可实现 12 个月免维护。


压力式液位传感器(升级款):针对低精度需求的支线管网,采用抗堵塞陶瓷压力芯体,搭配自清洗滤网,避免泥沙堵塞导致的测量偏差,成本较雷达设备降低 40%,适合中小城市预算有限的项目。


2. 布点与运维优化

布点采用 “三级节点均衡布局”:主干管、次干管、支管按 1:1:1 比例布设,重点覆盖管网拐点、跌水处(需距拐点≥10 倍管道直径)及施工临时导水区域,番禺区通过 142 个点位优化后,监测数据与实际满管率匹配度达 98%。


运维实施 “智能巡查 + 人工抽检” 双轨模式:每日远程监测数据异常,每周现场核查设备状态,每月全面校准,故障响应时限压缩至 12 小时内,确保设备完好率保持 100%。


三、泵站场景:高频响应为王,适配启停交替工况

泵站液位监测需满足 “高频采集、快速响应、设备联动” 需求,技术方案以 “高精度感知 + 闭环控制” 为核心,支撑泵站智能调度。


1. 核心设备选型:高响应技术适配

智能雷达液位计:为集水池、出水井首选设备,其微处理技术可精准识别水泵启停产生的液位波动,测量更新频率达 0.1 秒 / 次,在武汉光谷泵站群中,该设备与 12 座泵站实现联动控制,当液位超阈值时自动启动水泵,使积水消退时间从 4 小时缩短至 1.2 小时。支持 HART 协议调试,运维人员可远程校准参数,降低现场作业风险。


超声波液位计(增强款):针对清水池等洁净水体,采用温度补偿算法,抵消泵站电机散热导致的环境温差影响,测量精度 ±2 毫米,成本低于雷达设备,适合中小型泵站批量部署。需注意避开搅拌器、进水口等强干扰区域,安装间距不小于 3 倍设备量程。


液位 - 流量一体化传感器:在泵站进水总管安装,同步监测液位与流速,通过内置算法自动计算流量,为泵站负荷分析提供数据支撑,深圳前海泵站采用该设备后,排水效率提升 35%,能耗降低 22%。


2. 联动与保障设计

数据接入泵站 SCADA 系统:采用 485 总线直连,采集频率设为 1 分钟 / 次,液位超预警阈值时自动提升至 10 秒 / 次,触发泵组启停指令与声光告警。


供电与存储双保障:采用双回路市电 + UPS 备用电源,避免断电导致的数据丢失;设备内置 256GB 存储芯片,可缓存 30 天历史数据,网络恢复后自动补传。


四、跨场景共性技术与选型决策框架

1. 共性支撑技术

边缘计算终端:在前端完成数据清洗与异常识别,通过轻量化 AI 模型判断设备故障,使广州排水设施运维效率提升 60%。


统一数据平台:采用 CIM+GIS 融合技术,将河道、管网、泵站液位数据映射至三维数字孪生体,实现 “水位 - 调度 - 处置” 全链路可视化管理。


2. 选型决策三步法

工况评估:明确场景的量程需求(河道>管网>泵站)、介质特性(腐蚀性、浑浊度)、安装空间(开放 / 密闭、尺寸);


优先级排序:河道重 “抗干扰”,管网重 “耐用性”,泵站重 “响应速度”,结合预算平衡精度与成本;


试点验证:选取典型节点测试设备性能,如管网场景测试 30 天满管状态下的稳定性,泵站场景测试 100 次启停的响应精度。


结语:场景适配成就监测价值

从广州番禺的管网治理到武汉光谷的泵站调度,实践证明:河道选雷达、管网选导波 / 电子水尺、泵站选智能雷达的差异化方案,可使监测数据准确率提升至 92% 以上。未来随着数字孪生与 AI 技术的融合,液位监测将实现从 “数据采集” 到 “智能预测” 的升级,为智慧水务提供更精准的感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