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环境治理该从哪方面入手?-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0-29 | 5 次浏览 | 分享到:
针对当前城市面临的水体黑臭、管网老化等水环境问题,本文从控源截污(管控工业、生活、农业污染源)、管网改造(排查诊断、雨污分流、破损修复)、水体修复(物理、化学、生物修复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智慧管理(监测网络、数据平台、智能调度)、公众参与(宣传教育、公众监督、共建共享)六大关键方向,拆解城市水环境治理路径,为城市水环境高质量改善提供可落地实施框架。

城市水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居民生活质量、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当前,我国多数城市仍面临水体黑臭、管网老化、雨水内涝、生态退化等问题,治理需摆脱 “头痛医头” 的单一模式,从源头控制、系统修复、长效管理等多维度协同推进。本文将结合城市水环境的核心痛点,从六大关键方向拆解治理路径,为城市水环境高质量改善提供可落地的实施框架。


一、控源截污:切断污染源头,筑牢治理 “第一道防线”

城市水环境恶化的核心症结在于污染物持续输入,控源截污是治理的根本前提,需聚焦工业、生活、农业三大污染源,实现 “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管控。


工业污染管控需推行 “分类治理 + 深度处理”。对化工、印染、食品加工等重点排污企业,强制要求建设预处理设施,确保废水达标排放;对工业园区推行 “集中处理 + 循环利用” 模式,如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建设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将处理后达标废水用于园区绿化灌溉、设备冷却,每年减少新鲜水取用 1200 万吨,工业废水回用率提升至 35%。同时,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利用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控企业排水量与污染物浓度,对超标排放企业实施停产整改与高额罚款,从制度层面倒逼企业减排。


生活污染治理的关键是补齐市政污水处理设施短板。一方面,针对老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新建或扩建污水处理厂,采用 MBR(膜生物反应器)、AAO(厌氧 - 缺氧 - 好氧)等先进工艺,提升 COD(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的去除效率,确保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 Ⅳ 类以上标准;另一方面,推进 “污水全收集”,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污水直排区域,优先建设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如深圳龙华区在城中村安装分散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污水可直接排入附近河道,解决了管网覆盖滞后的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需结合城市周边农业布局优化。对城市近郊的规模化养殖场,要求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如生产有机肥);对城市周边农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态沟渠建设,减少化肥农药流失。例如,杭州萧山区在钱塘江沿岸农田修建生态拦截沟渠,通过水生植物吸附氮磷,每年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入河量约 20%,有效保护了钱塘江水质。


二、管网改造:修复 “城市血管”,解决 “最后一公里” 问题

城市排水管网是连接污染源与受纳水体的关键纽带,老化破损、雨污混流等问题会导致污水直排、雨水内涝,是制约水环境治理效果的 “顽疾”,需通过 “诊断 - 修复 - 改造” 系统升级。


管网排查诊断是基础。采用 CCTV 管道检测机器人、声呐检测等技术,对城市老旧管网进行全面 “体检”,精准定位破损点、堵塞点、雨污混接点。例如,上海浦东新区对辖区内 5000 公里排水管网开展检测,发现雨污混接点 3200 余处、管道破损 1800 余处,为后续改造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同时,建立管网数字化档案,将管网位置、材质、使用年限、检测结果等信息录入 GIS 系统,实现管网全生命周期管理。


雨污分流改造是核心。对老城区仍存在的合流制管网,优先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将生活污水接入污水管网输送至污水处理厂,雨水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放或进入海绵设施;对新建城区,严格执行雨污分流设计标准,严禁雨污管网混接。以武汉武昌区为例,通过雨污分流改造,辖区内雨污混排现象减少 85%,雨季入河污染物浓度下降 40%,河道黑臭问题得到显著缓解。


破损管网修复需因地制宜。对轻度破损管道,采用紫外光固化修复、胀管修复等非开挖技术,避免大面积开挖影响交通与居民生活;对严重老化、无法修复的管道,进行开挖更换,选用 HDPE、球墨铸铁等耐腐蚀、寿命长的管材。例如,北京西城区对金融街区域的老旧铸铁管网采用非开挖修复技术,施工周期从传统开挖的 30 天缩短至 7 天,且未影响周边商业正常运营。


三、水体修复:激活 “水动力”,改善水体自净能力

针对已受污染的河道、湖泊、景观水体,需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相结合的方法,降低污染物浓度、恢复水体生态功能,实现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的目标。


物理修复适用于污染严重的水体应急处理。采用底泥清淤技术,清除水体底部沉积的黑臭淤泥(含大量污染物),但需注意清淤后的淤泥无害化处置(如固化填埋、资源化利用为建材),避免二次污染;采用曝气增氧技术,通过曝气设备向水体充氧,提升水体溶解氧含量,加速污染物降解,如南京秦淮河通过布设太阳能曝气设备,水体溶解氧浓度从 0.5mg/L 提升至 3mg/L 以上,黑臭现象基本消除;对流动性差的封闭水体,采用生态引水技术,引入清洁水源(如长江、水库水)置换污染水体,改善水体水质与流动性。


化学修复需谨慎使用,多用于特定污染物治理。针对水体中高浓度氮磷,可投放高效除磷剂、脱氮剂,快速降低污染物浓度,但需控制投放量,避免化学药剂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针对水体藻类爆发,可投放杀藻剂,但需后续及时清除死藻,防止藻类腐烂导致二次污染。化学修复通常作为应急手段,需与生物修复结合使用,避免长期依赖。


生物修复是恢复水体生态的关键。在水体中种植沉水植物(如苦草、狐尾藻)、挺水植物(如芦苇、菖蒲),通过植物吸收氮磷、吸附悬浮物,同时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投放有益微生物(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加速水体中有机物降解;投放鱼类(如鲢鱼、鳙鱼)、底栖生物(如螺、蚌),构建 “水生植物 - 微生物 - 水生动物” 的生态链,提升水体自净能力。例如,杭州西溪湿地通过生物修复,水体透明度从 0.3 米提升至 1.5 米,水生生物种类从 30 种增加至 80 种,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


四、海绵城市建设:应对 “雨水挑战”,实现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城市内涝与雨水径流污染是水环境治理的重要难题,海绵城市建设通过 “渗、滞、蓄、净、用、排” 六字方针,将雨水转化为资源,减少雨水对水环境的冲击。


源头减排设施需融入城市建设。在居住区、道路、公园等区域,广泛建设透水铺装(如透水砖、透水沥青),增加雨水下渗;建设绿色屋顶、垂直绿化,减少屋面雨水径流;建设生物滞留设施(如植草沟、雨水花园),通过植物、土壤过滤雨水,降低径流污染。例如,深圳光明区在新建小区推广绿色屋顶与透水铺装,小区雨水径流量减少 60%,雨季积水问题基本解决,同时收集的雨水用于小区绿化灌溉,每年节省自来水 3 万吨。


过程控制设施需衔接管网系统。建设调蓄水体(如人工湖、蓄水池),在雨季储存雨水,缓解管网排水压力;建设渗透塘、渗井,进一步增加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在河道、沟渠两侧建设生态缓冲带,减少雨水径流对水体的污染。例如,厦门集美区在杏林湾建设雨水调蓄湖,调蓄容量达 50 万立方米,雨季可削减 30% 的雨水峰值流量,有效缓解周边区域内涝。


系统治理需统筹 “城市 - 流域” 尺度。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防洪、水环境治理相结合,优化城市水系布局,保留天然湿地、坑塘,恢复城市 “海绵体” 功能;推进河道生态化改造,建设生态护岸(如格宾石笼、生态袋护岸),提升河道行洪能力与雨水调蓄能力。例如,嘉兴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城市防洪标准从 20 年一遇提升至 50 年一遇,同时城市水体水质达标率提升 35%。


五、智慧管理:依托 “数字技术”,提升治理精准度与效率

传统水环境治理依赖人工巡检、经验判断,存在效率低、响应慢、数据碎片化等问题,智慧管理通过 “感知 - 传输 - 分析 - 决策” 的数字化闭环,实现水环境治理的精准化、智能化。


监测网络建设是数据基础。在河道、湖泊布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 pH 值、溶解氧、COD、氨氮等指标;在排水管网关键节点安装流量、水位传感器,监控管网运行状态;利用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技术,对城市水体、岸线进行大范围巡查,及时发现面源污染、岸线破坏等问题。例如,广州荔湾区在珠江支流布设 20 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每 15 分钟更新一次,一旦出现水质超标,系统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可在 1 小时内抵达现场处置。


数据平台构建是核心支撑。整合水质监测、管网监测、气象水文、污水处理厂运行等数据,建立城市水环境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数据 “一网统管”;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识别污染物来源、预测水质变化趋势、评估治理效果。例如,苏州建设的 “城市水环境智慧管控平台”,通过分析管网流量数据,精准识别雨污混接点 1200 余处,为管网改造提供了数据支撑;通过水质预测模型,可提前 72 小时预测河道水质变化,为应急处置争取时间。


智能调度实现高效治理。基于智慧平台数据,对污水处理厂运行进行智能调度,根据进水水质、水量调整工艺参数,提升处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对雨水管网、调蓄设施进行智能调度,在雨季提前排空调蓄设施,做好防汛准备;对河道生态流量进行智能管控,确保河道生态用水需求。例如,无锡太湖新城通过智能调度,污水处理厂能耗降低 15%,出水水质达标率保持 100%;在雨季,通过提前调度雨水调蓄设施,区域内涝发生率下降 70%。


六、公众参与:凝聚 “社会合力”,构建长效治理机制

城市水环境治理不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企业、社会组织、居民共同参与,形成 “政府主导、企业负责、公众参与” 的共治格局,才能确保治理效果长效持久。


宣传教育是基础。通过电视、报纸、新媒体等渠道,宣传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政策措施、成效案例,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在学校开展水环境保护教育课程,培养青少年环保习惯;在社区、河道岸边设置宣传牌,倡导 “不向水体扔垃圾、不排放污水” 的文明行为。例如,杭州市通过 “五水共治” 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册 50 万份、举办讲座 2000 余场,公众对水环境治理的知晓率达 95%,支持率达 98%。


公众监督是重要补充。建立水环境问题举报平台(如热线电话、APP),鼓励公众举报污水直排、垃圾倾倒等违法行为,对举报属实者给予奖励;邀请公众、社会组织参与水环境监测、河道巡查,形成 “全民监督” 网络。例如,深圳市开通 “水环境问题举报 APP”,公众可拍摄污水直排照片上传,相关部门需在 24 小时内响应,截至 2024 年,通过 APP 处理水环境问题 3200 余起,有效遏制了违法行为。


共建共享激发参与热情。组织公众参与河道清淤、水生植物种植等志愿活动,让公众亲身参与水环境治理;推行 “河长制 + 民间河长” 制度,邀请企业家、退休干部、居民担任民间河长,参与河道日常巡查与治理监督;鼓励企业参与水环境治理项目(如 PPP 模式),通过市场化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例如,苏州工业园区推行 “民间河长” 制度,120 名民间河长累计巡查河道 8000 余次,发现并解决问题 400 余个,形成了政府与公众协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结语

城市水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摒弃 “重治理、轻维护”“重工程、轻生态” 的传统思维,从控源截污的源头管控,到管网改造的基础保障,再到水体修复的生态恢复、海绵城市的雨水管理、智慧平台的精准调度、公众参与的长效支撑,六大方向协同发力,才能实现城市水环境的持续改善。未来,随着技术创新、制度完善与社会共治的深入推进,我国城市将逐步建成 “水清、岸绿、河畅、景美” 的生态水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活空间,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