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与流量监测获取的数据,如何与智慧排水平台联动,实现对排水系统运行状态的动态评估?-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0-28 | 7 次浏览 | 分享到:
水质与流量监测数据通过 “标准化接入 - 实时同步 - 多维度评估 - 决策输出” 闭环,与智慧排水平台深度联动,实现排水系统运行状态动态评估。数据联动基础层面,制定 “JSON+MQTT” 标准化传输协议,统一水质(含指标、数值、单位等)与流量(含流速、累积流量等)数据格式,结合数据清洗规则库保障数据质量;采用 “4G/5G + 边缘计算” 多链路传输,重要监测点设双备份,确保数据实时性(延迟≤3 分钟)与连续性。动态评估核心构建四大模型:管网通畅性模型(以流速 - 管径匹配度判断堵塞,精度高)、水质达标性模型(对照国标分区域评估,生成超标报告)、系统负荷度模型(结合水力与污染负荷判断承载能力)、风险预警性模型(LSTM 算法预测 24 小时风险)。联动应用于管网运维(效率提升 60%)、污染溯源(执法时间缩短)与应急处置(内涝时间缩短),未来将引入数字孪生、拓展多源数据融合等,推动排水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判。

排水系统运行状态的动态评估,是保障城市水环境安全、提升管网运维效率的核心。水质与流量监测作为排水系统的 “感官神经”,其获取的数据需与智慧排水平台深度联动,通过 “数据融合 - 模型计算 - 状态研判 - 决策输出” 的闭环流程,将分散的监测数据转化为精准的运行评估结果,为排水系统的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一、数据联动基础:标准化接入与实时同步,筑牢评估数据根基

水质与流量监测数据要实现与智慧排水平台的有效联动,首先需解决数据 “进得来、接得住、用得上” 的问题,通过标准化接入与实时同步机制,构建高质量的评估数据源。


1. 数据标准化:统一格式,消除 “数据孤岛”

不同品牌、类型的水质与流量监测设备(如 COD 检测仪、电磁流量计、多普勒流速仪),其输出数据格式、单位、编码规则存在差异,智慧排水平台通过制定统一数据接入标准,实现数据 “同源化” 处理。平台采用 “JSON+MQTT” 的标准化传输协议,要求所有监测设备按规范输出数据:水质数据需包含指标名称(如 COD、氨氮、pH 值)、监测值、单位(mg/L、pH 单位)、采集时间(精确到秒)、设备编号;流量数据需包含瞬时流速(m/s)、累积流量(m³)、管道压力(kPa)、采集时间、设备位置坐标。


同时,平台建立 “数据清洗规则库”,对接入数据进行格式校验与异常过滤:自动识别单位错误(如将 pH 值单位标注为 mg/L)、数据超量程(如 COD 值超过检测设备最大量程 500mg/L)等问题,对异常数据标记并触发人工复核,确保接入平台的数据格式统一、逻辑合规,为后续评估奠定基础。


2. 实时同步:多链路传输,保障数据时效性

水质与流量数据的时效性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平台采用 “4G/5G + 边缘计算” 的实时传输架构,实现数据 “秒级上传、分钟级同步”。在城区管网监测点,监测设备通过 4G/5G 模块将数据实时上传至平台,传输频率根据场景动态调整:常规工况下 1 分钟 / 次,暴雨、工业排污高峰期 30 秒 / 次;在地下管网、偏远郊区等信号薄弱区域,部署边缘计算网关,先对监测数据进行本地预处理(如剔除明显异常值),再通过 LoRa 无线技术中继传输至平台,确保数据传输延迟不超过 3 分钟。


针对重要监测点(如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工业园区总排口),平台额外设置 “数据双备份” 机制:监测数据同时上传至本地服务器与云端平台,避免单一传输链路故障导致数据丢失,保障评估所需数据连续、完整。


二、动态评估核心:多维度模型构建,实现运行状态 “全景画像”

智慧排水平台基于联动的水质与流量数据,从 “管网通畅性、水质达标性、系统负荷度、风险预警性” 四个维度,构建动态评估模型,实现对排水系统运行状态的全面研判。


1. 管网通畅性评估:流量数据为主,判断管网堵塞风险

平台通过分析流量监测数据(流速、流量、压力),构建管网通畅性评估模型,判断管网是否存在堵塞、淤积问题。模型以 “流速 - 管径匹配度” 为核心指标:根据管道设计参数(管径、坡度),计算不同管径对应的正常流速范围(如 DN300 管道正常流速 0.6-1.0m/s),将实时监测流速与正常范围对比,若某管段流速连续 10 分钟低于下限值(如 DN300 管道流速低于 0.4m/s),且管道压力同步上升(超过正常压力 10kPa),则判定该管段存在淤积风险,评估等级为 “黄色预警”;若流速降至 0(无水流通过),且压力骤升(超过正常压力 30kPa),则判定为 “严重堵塞”,评估等级为 “红色预警”。


同时,模型结合上下游管段流量数据进行关联验证:若某管段流速异常偏低,但上游管段流量正常、下游管段流量骤减,进一步印证该管段堵塞,避免因单一数据误判。评估结果实时在平台可视化界面展示,用不同颜色标注管段状态(绿色 = 通畅、黄色 = 淤积预警、红色 = 堵塞),帮助运维人员快速定位问题区域。


2. 水质达标性评估:水质数据为核心,监管水体污染状况

基于联动的水质监测数据,平台构建水质达标性评估模型,对照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对不同区域排水水质进行达标判断。模型按 “监测点类型” 差异化设定评估指标:工业园区排口重点评估 COD(≤500mg/L)、总磷(≤8mg/L)、重金属含量;居民区排口重点评估 BOD5(≤300mg/L)、悬浮物(≤400mg/L);雨水管网排口重点评估 SS(≤20mg/L)、石油类(≤5mg/L)。


模型采用 “单指标达标率 + 综合达标率” 的评估方式:单指标达标率 =(达标次数 / 总监测次数)×100%,综合达标率 =(所有指标达标次数总和 / 指标总数 × 总监测次数)×100%。若某监测点综合达标率连续 7 天低于 80%,或单指标(如 COD)连续 3 次超标,平台自动生成 “水质超标报告”,分析超标时段、可能污染源(如周边工业企业排污时段与超标时段是否重合),为环保监管提供依据。


3. 系统负荷度评估:流量 - 水质数据结合,判断管网承载能力

排水系统的负荷度直接影响运行稳定性,平台结合流量数据(瞬时流量、累积流量)与水质数据(污染物浓度),构建系统负荷度评估模型,判断管网是否超负荷运行。模型引入 “水力负荷” 与 “污染负荷” 两个核心指标:水力负荷 = 实时流量 / 管道设计流量 ×100%(正常负荷≤80%);污染负荷 =(COD 浓度 × 实时流量)/(管道设计污染承载量)×100%(正常负荷≤90%)。


若某区域管网水力负荷连续 2 小时超过 90%,且污染负荷同步超过 100%,则判定该区域排水系统 “超负荷运行”,评估等级为 “橙色预警”,提示可能存在雨污混接(雨水混入导致流量骤增)或工业偷排(高浓度污水导致污染负荷超标)问题;若水力负荷超过 120%,则判定为 “严重超负荷”,可能引发管网溢流,平台立即推送预警信息至运维部门,建议启动应急分流措施。


4. 风险预警性评估:数据趋势预测,提前规避运行风险

平台基于历史水质与流量数据,通过 AI 算法构建风险预警模型,预测未来 24 小时内排水系统可能出现的风险。模型采用 “LSTM 神经网络” 算法,学习过去 1 年的监测数据(如降雨时段与流量变化的关联、工业生产周期与水质波动的规律),预测未来时段的流速、流量、水质指标变化趋势。


例如,模型预测某区域未来 6 小时降雨量将达 50mm,结合当前管网液位数据,推算该区域管网流量将在 3 小时后超过设计流量 110%,水质指标中 SS 浓度可能因雨水冲刷超标,平台提前发出 “内涝 + 水质超标双重预警”,建议运维部门提前打开雨水调蓄池、加强重点路段巡查,实现 “未雨绸缪”。


三、联动应用场景:从评估到决策,赋能排水系统精细化管理

水质与流量数据与智慧排水平台的联动,不仅实现了运行状态的动态评估,更将评估结果转化为具体的管理决策,在实际场景中解决排水管理难题。


1. 管网运维优化:精准定位,减少盲目作业

传统管网运维依赖人工巡查,效率低、成本高。通过动态评估结果,运维部门可实现 “靶向作业”:某城市老旧片区通过平台评估,发现 3 条管段存在 “淤积预警”(流速偏低、压力异常),运维人员携带管道检测机器人直奔目标管段,发现管段内沉积大量泥沙,及时开展清淤作业,相比传统 “全面巡查” 模式,运维效率提升 60%,成本降低 40%。


2. 污染溯源监管:数据佐证,提升执法效率

在环保执法中,平台评估结果为污染溯源提供关键数据支撑:某工业园区总排口多次出现 COD 超标,平台通过水质达标性评估,发现超标时段集中在每日 18:00-22:00,结合周边企业生产台账,锁定某化工企业(该时段为生产高峰期),执法人员现场取样检测,证实该企业存在偷排行为,依据平台数据快速完成执法取证,执法时间从传统 3 天缩短至 1 天。


3. 应急处置响应:快速联动,降低灾害损失

在极端天气或突发污染事件中,平台评估结果助力快速应急响应:2024 年某城市遭遇台风暴雨,平台通过风险预警评估,提前 2 小时预测 3 个低洼区域管网将超负荷溢流,立即联动泵站控制系统,启动所有排水泵满负荷运行,同时通知交警部门封闭危险路段,最终该区域内涝积水时间从传统 8 小时缩短至 2 小时,未发生水质污染事件。


四、优化方向:技术迭代升级,提升联动与评估效能

未来,水质与流量数据与智慧排水平台的联动将向 “更智能、更精准、更全面” 方向升级,进一步提升动态评估能力。一是引入 “数字孪生” 技术,构建排水系统三维虚拟模型,将实时监测数据与虚拟模型联动,直观模拟管网堵塞、水质超标等场景对系统的影响,提升评估的可视化程度;二是拓展 “多源数据融合”,除水质与流量数据外,接入气象数据(降雨量、风速)、管网 GIS 数据(管道材质、埋深)、居民用水数据,构建更全面的评估模型,提高评估准确性;三是开发 “移动端评估 APP”,将评估结果实时推送至运维人员、环保执法人员手机端,支持现场查看数据、接收预警、反馈处置结果,实现 “评估 - 决策 - 处置” 的移动端闭环。


综上,水质与流量监测数据通过标准化接入、实时同步与智慧排水平台深度联动,构建起多维度动态评估体系,不仅实现了排水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掌控,更推动了排水管理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预判” 转变,为城市排水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