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端降雨频发的背景下,城市内涝已成为影响居民生活、威胁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而排水管网作为城市防洪排涝的 “地下生命线”,其运行状态直接决定内涝风险的高低。当前,多数城市的内涝预警仍依赖 “降雨即预警” 的简单逻辑,缺乏对管网实际承载能力的动态感知,导致预警要么 “提前量不足”(暴雨来临后才预警,应急响应仓促),要么 “准确性偏低”(误判或漏判内涝点位)。事实上,排水管网监测积累的历史数据(如历年降雨 - 水位变化、管网淤积周期)与实时采集的运行数据(如当前降雨量、管道流量、检查井水位),正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通过科学建模实现两类数据的深度融合,既能让预警 “看得更远”(延长提前量),又能让预警 “判得更准”(精准定位风险点位),为城市内涝防控构建 “主动防御” 的技术屏障。
一、内涝预警的现存痛点:为何需要历史与实时数据联动?
当前城市内涝预警的局限性,本质上是 “数据割裂” 导致的 “决策片面”。一方面,仅依赖实时数据(如实时降雨量、当前管网水位)预警,缺乏对 “历史规律” 的参考,无法判断当前工况是否处于 “异常区间”。例如,同样是 1 小时 50mm 的降雨量,在管网刚完成清淤的雨季初期,可能不会引发内涝;但在管网淤积严重的雨季末期,却可能导致水位骤升、路面积水。若仅看实时数据,很容易误判风险等级。另一方面,仅依赖历史数据预警,又无法应对 “突发变量”—— 历史数据反映的是过往常规场景,而极端天气(如短时强降雨、台风过境)下的管网负荷、降雨强度往往突破历史极值,此时单纯的历史数据模型会因 “未覆盖极端场景” 而失效,导致漏判内涝风险。
此外,传统预警模型的 “静态性” 进一步加剧了精准度不足的问题。多数城市的内涝预警阈值(如 “降雨量超 50mm 即预警”)是固定的,未考虑管网的动态变化:如某路段管网因施工临时缩减过流能力、某区域因城市更新增加了硬化路面(导致径流量增大),这些实时变化都无法通过静态的历史数据模型捕捉,最终导致预警与实际情况脱节。据《中国城市内涝防治报告》统计,2023 年我国城市内涝预警的平均提前量仅为 1-2 小时,且误判率超 30%,其中 “数据割裂” 是核心原因之一。
二、历史与实时数据结合建模的核心逻辑:从 “静态对比” 到 “动态推演”
排水管网监测的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并非简单的 “叠加使用”,而是通过建模实现 “规律提炼 - 实时校验 - 动态修正” 的闭环,其核心逻辑可概括为 “以历史数据定规律,以实时数据判现状,以模型推演未来风险”。
(一)历史数据:构建 “风险基线” 与 “规律模型”
排水管网监测的历史数据,是建模的 “基础数据库”,其核心价值在于提炼管网运行的 “常态规律” 与 “风险阈值”。这些历史数据主要包括三类:一是降雨 - 水位关联数据,如近 5-10 年不同降雨强度(如 1 小时 30mm、50mm、80mm)下,各管网节点的水位变化曲线、达到满管水位的时间;二是管网工况历史数据,如历年管网清淤前后的过流能力变化、不同季节(如雨季 / 旱季)的淤积速度、管道老化导致的过流能力衰减趋势;三是内涝事件历史数据,如过往内涝事件发生时的降雨量、管网水位、积水深度、影响范围,以及当时的管网状态(如是否淤积、是否有临时障碍物)。
通过对这些历史数据的清洗与分析,可构建两大核心模型:一是 “降雨 - 内涝响应模型”,明确不同降雨强度、降雨时长下,各管网节点发生内涝的 “概率阈值”—— 例如,某管径 DN1000 的管网,在清淤后,当 1 小时降雨量超 60mm 且持续 2 小时,水位达到满管的概率为 80%,引发内涝的概率为 50%;二是 “管网工况衰减模型”,量化管网淤积、老化对过流能力的影响 —— 例如,某混凝土管道每淤积 25px,过流能力下降 5%,若 3 个月不清淤,过流能力将从 100% 降至 85%。这两大模型共同构成了内涝预警的 “风险基线”,为后续实时数据的分析提供 “参照标准”。
(二)实时数据:动态校验 “现状工况” 与 “风险偏差”
如果说历史数据是 “基线”,那么实时数据就是 “标尺”,用于动态校验当前管网工况是否偏离 “常态”,以及偏离的程度。排水管网监测的实时数据主要包括四类:一是实时气象数据,如当前降雨量、降雨强度、未来 1-3 小时的降雨预报;二是管网实时运行数据,如各节点的水位、流量、流速,以及管道内的淤积厚度(通过内窥设备实时监测);三是周边环境实时数据,如路面硬化率、绿地覆盖率(影响径流量)、周边施工情况(是否影响管网排水);四是设备状态实时数据,如排水泵站的运行功率、闸门的开启度(反映主动排水能力)。
将这些实时数据输入基于历史数据构建的 “风险基线模型”,可完成两项核心校验:一是 “工况校验”,判断当前管网状态是否正常 —— 例如,根据历史模型,1 小时 40mm 降雨量下,某节点正常水位应为 1.2 米,若实时监测水位已达 1.5 米,说明管网可能存在淤积(过流能力下降),需标记为 “高风险”;二是 “预报校验”,结合未来降雨预报,预判风险变化趋势 —— 例如,当前降雨量为 30mm/h,未来 2 小时预报降雨量将增至 60mm/h,通过历史模型可推算,若不采取应急措施(如开启备用泵站),该节点水位将在 1.5 小时后达到满管,引发内涝。
(三)模型推演:实现 “提前量延长” 与 “风险精准定位”
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的结合,最终通过 “动态推演模型” 转化为内涝预警结果。这类模型并非单一算法,而是融合了 “统计分析”“机器学习”“水力模拟” 的复合型模型,其核心功能有二:
一是延长预警提前量。通过历史数据中的 “降雨 - 水位响应规律”,结合实时降雨量与未来降雨预报,可反向推算 “内涝发生前的临界时间”。例如,某城市基于近 10 年的历史数据,构建了 “降雨量 - 水位上升速率” 模型:当实时监测到水位上升速率达 0.3 米 / 小时,且未来 1 小时预报降雨量为 50mm,模型可推算出 “该节点将在 1.8 小时后达到满管水位,引发内涝”,相比仅依赖实时水位的预警(提前量约 30 分钟),提前量延长了 1.5 小时,为应急响应(如人员疏散、交通管制、泵站调度)争取了充足时间。
二是提升风险定位精准度。模型通过实时数据校验历史基线,可精准识别 “局部异常风险”。例如,某区域整体降雨量为 40mm/h,按历史模型判断为 “中度风险”,但实时监测发现某路段管网水位上升速率远超其他节点(达 0.5 米 / 小时),进一步调取该节点的实时淤积数据(淤积厚度达 375px),模型可判定该节点为 “极高风险”,需优先处置。这种 “整体判断 + 局部精准定位” 的能力,避免了传统预警 “一刀切”(全区域预警)导致的资源浪费,让应急力量能聚焦 “高风险点位”。
三、实际应用案例:数据联动建模如何提升预警效果?
(一)案例 1:某东部沿海城市 —— 提前量从 1 小时延长至 3 小时
该城市曾因台风引发的短时强降雨多次出现内涝,2022 年引入 “历史 + 实时数据联动建模” 的内涝预警系统后,预警效果显著提升。其具体做法是:首先,整合近 8 年的排水管网监测历史数据(包括 12 次台风降雨事件的完整数据),构建 “台风降雨 - 管网水位 - 内涝风险” 关联模型,明确不同台风等级(如热带风暴、强台风)下,各管网节点的内涝临界阈值;其次,实时接入气象部门的台风路径预报、降雨量监测数据,以及管网的实时水位、流量数据;最后,通过水力模拟模型,将历史规律与实时数据结合,动态推演内涝风险。
2023 年台风 “泰利” 过境时,该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台风登陆前 6 小时,系统根据历史模型(强台风过境时,该城市平均降雨量达 80mm/2 小时)与实时监测数据(当时已出现 30mm / 小时降雨,且风力达 10 级),推算出 “市中心 3 个核心路段的管网将在 3 小时后达到满管水位,引发严重内涝”,并发出预警。应急部门据此提前 3 小时启动响应:开启全部排水泵站、封闭高风险路段、疏散低洼区域居民。最终,这 3 个路段仅出现轻微积水,未造成人员伤亡与重大财产损失,相比 2021 年台风 “烟花” 过境时(预警提前量 1 小时,内涝导致 3 条路段交通中断),预警效果大幅提升。
(二)案例 2:某北方省会城市 —— 误判率从 35% 降至 12%
该城市雨季短但降雨集中,传统预警因 “未考虑管网淤积动态变化”,误判率较高(雨季误判率达 35%)。2023 年,该市通过数据联动建模优化预警系统:一方面,整合近 5 年的管网清淤历史数据与内涝事件数据,构建 “淤积厚度 - 过流能力 - 内涝风险” 模型,明确 “淤积厚度每增加 25px,内涝风险提升 8%” 的规律;另一方面,实时接入各管网节点的内窥监测数据(实时反馈淤积厚度)与降雨量数据,动态修正预警阈值。
例如,2023 年 7 月某次降雨中,实时降雨量达 50mm / 小时,按传统固定阈值(降雨量超 50mm 即预警),需对全市 20 个路段发出预警。但通过数据联动模型分析:其中 12 个路段的实时淤积厚度仅为 75px(过流能力下降 24%,未达临界值),无需预警;8 个路段淤积厚度达 200px(过流能力下降 64%,达临界值),需发出预警。最终,这 8 个路段均出现不同程度积水,预警准确率达 100%,而未预警的 12 个路段均无内涝,误判率从 35% 降至 12%,避免了应急资源的无效投入。
四、未来优化方向:让数据联动建模更智能、更全面
随着监测技术的迭代与数据量的积累,历史与实时数据结合建模的内涝预警系统,将向 “更智能、更全面” 方向发展。一方面,模型将纳入更多 “跨领域数据”,如城市地表径流数据(通过卫星遥感监测)、交通流量数据(判断内涝对交通的影响程度)、地下水位数据(判断土壤含水率对下渗的影响),进一步提升预警的综合性;另一方面,模型将引入 “实时自学习” 能力 —— 通过持续积累新的历史数据(如新型极端天气事件数据),自动优化算法参数,避免因 “历史数据滞后” 导致的模型失效。例如,某城市遭遇历史罕见的 1 小时 100mm 降雨量后,模型可自动将该事件数据纳入历史数据库,调整极端降雨场景下的预警阈值,为未来类似事件提供更精准的预警依据。
此外,“数据可视化” 与 “多部门联动” 将成为模型落地的关键支撑。通过构建 “内涝风险预警地图”,将模型推演的风险点位、预警提前量、应急建议等信息,实时推送至市政、应急、交通、气象等部门,实现 “数据共享 - 协同决策”,让预警不仅 “算得准”,更能 “用得上”。
综上,排水管网监测的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结合建模,是突破当前内涝预警瓶颈的核心路径。它通过 “以史为鉴、以实为准、以模推演”,既解决了传统预警 “提前量不足” 的问题(延长至 2-3 小时甚至更久),又破解了 “准确性偏低” 的困境(误判率大幅降低)。随着这类模型在更多城市的落地应用,城市内涝防控将从 “被动应对” 真正转向 “主动防御”,为构建 “海绵城市”、保障居民生活安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