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量化评估体系的核心原则:确保科学性与实用性
建立海绵城市建设效益量化评估体系,需先明确三大原则,避免指标设计脱离实际或数据难以获取:
“目标导向” 与 “问题导向” 结合:评估指标需紧扣海绵城市 “渗、滞、蓄、净、用、排” 核心功能,同时针对建设前存在的雨洪内涝、水体黑臭、热岛显著等问题,设计针对性指标;
“量化可测” 与 “数据可得” 平衡:指标需优先选择可通过仪器监测、统计计算获取数据的类型(如径流系数、COD 浓度),避免采用 “满意度” 等主观定性指标,同时考虑中小城市监测能力,减少对高精度设备的依赖;
“短期效果” 与 “长期效益” 兼顾:既需评估建设后 1-3 年的即时效益(如单次暴雨径流削减率),也需跟踪 5-10 年的长期影响(如土壤含水率变化、热岛强度年际波动),避免短期数据误导决策。
二、分维度设计量化指标与计算方法:聚焦三大核心效益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效益集中在雨洪径流削减、水体质量改善、热岛效应缓解三方面,需针对每个维度设计 “核心指标 + 辅助指标”,并明确数据来源与计算逻辑。
1. 雨洪径流削减效益:以 “径流调控能力” 为核心
雨洪径流削减是海绵城市最基础的功能,需通过指标量化 “减少地表径流、延缓径流峰值” 的效果,核心指标包括:
核心指标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α)
定义:建设区域内通过渗透、滞蓄、利用等方式控制的年降雨径流总量,占全年总降雨径流总量的比例,反映长期径流调控能力。
计算方法:α = (全年总降雨径流总量 - 全年实际外排径流总量)/ 全年总降雨径流总量 × 100%
数据来源:降雨量(气象站或小区雨量计监测)、外排径流量(管网流量计或雨水塘液位计监测),需连续监测 1 个完整水文年(365 天)。
评价标准:根据当地降雨特征,达标值通常为 70%-85%(如北方干旱地区 70%,南方多雨地区 85%),例如深圳光明区海绵城市片区,α 达 82%,远超建设前的 45%,年外排径流量减少 64%。
核心指标 2:暴雨径流峰值削减率(β)
定义:单次暴雨事件中,建设后地表径流峰值流量与建设前的比值,反映短期防洪能力。
计算方法:β = (建设前径流峰值流量 - 建设后径流峰值流量)/ 建设前径流峰值流量 × 100%
数据来源:选择 2-3 场典型暴雨(如重现期 1 年、3 年、5 年一遇),通过地表径流监测仪(如超声波流量计)分别采集建设前后的峰值流量,需在同一区域、相同降雨强度下对比(如同一小区改造前后)。
评价标准:重现期 1 年一遇暴雨的 β 需≥30%,重现期 5 年一遇暴雨的 β 需≥20%,例如武汉青山区海绵社区,在 2023 年 6 月的暴雨(重现期 3 年一遇)中,β 达 35%,径流峰值出现时间延迟 2 小时,避免了小区内涝。
辅助指标:土壤含水率提升率(γ)
定义:建设后区域土壤体积含水率与建设前的差值占建设前的比例,反映海绵设施的渗透滞蓄效果。
计算方法:γ = (建设后土壤含水率 - 建设前土壤含水率)/ 建设前土壤含水率 × 100%
数据来源:土壤含水率传感器(埋深 750px、1500px,每小时采集 1 次数据),需在绿地、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区域与传统硬化区域分别布设,对比监测。
评价标准:建设后土壤含水率需提升 15%-30%,例如杭州江干区海绵公园,透水铺装区域土壤含水率较硬化路面区域高 28%,雨水渗透能力显著增强。
2. 水体质量改善效益:以 “污染物去除能力” 为核心
海绵城市通过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等净化雨水,减少污染物入河,需量化 “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污染负荷” 的效果,核心指标包括:
核心指标 1:雨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δ)
定义:海绵设施对雨水径流中特定污染物(如 COD、总磷、悬浮物 SS)的去除比例,反映水质净化能力。
计算方法:δ = (设施进水口污染物浓度 - 设施出水口污染物浓度)/ 设施进水口污染物浓度 × 100%
数据来源:在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塘等的进水口、出水口分别布设水质采样点,每场降雨后采集水样,通过实验室检测(如 COD 采用重铬酸钾法、总磷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获取浓度数据,需监测 6-8 场降雨取平均值。
评价标准:COD 去除率≥40%、总磷去除率≥50%、SS 去除率≥60%,例如北京亦庄海绵片区,雨水花园对 SS 的去除率达 72%,周边河道水体 SS 浓度较建设前下降 38%。
核心指标 2: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率(ε)
定义:建设区域周边受纳水体(如河流、湖泊)中,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对应类别的监测断面比例,反映长期水质影响。
计算方法:ε = 达标监测断面数量 / 总监测断面数量 × 100%
数据来源:在受纳水体上下游各布设 2-3 个监测断面(如上游对照断面、下游控制断面),每季度监测 1 次,指标包括 pH、溶解氧、氨氮、总磷等,连续监测 2 年。
评价标准:Ⅲ 类及以上水质达标率需提升 20% 以上,例如南昌红谷滩海绵新区,建设后周边赣江支流监测断面 Ⅲ 类水质达标率从 50% 提升至 85%,黑臭现象完全消除。
辅助指标:雨水资源化利用率(η)
定义:建设区域内收集利用的雨水量(如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占可收集雨水量的比例,反映雨水 “用” 的效益,间接减少污水排放。
计算方法:η = 实际利用雨水量 / 可收集雨水量 × 100%
数据来源:雨水蓄水池液位计(计算收集量)、灌溉水表(计算利用量),可收集雨水量 = 降雨量 × 汇水面积 × 径流系数(建设前)。
评价标准:η 需≥15%,例如上海临港新城海绵园区,η 达 22%,年节约自来水用量约 12 万吨,减少污水排放量约 10 万吨。
3. 热岛效应缓解效益:以 “温度调节能力” 为核心
海绵城市通过增加绿地、透水铺装、水体面积,调节区域温度,需量化 “降低地表温度、缩小昼夜温差” 的效果,核心指标包括:
核心指标 1:区域地表温度降低值(ΔT)
定义:建设后区域平均地表温度与建设前的差值,反映即时降温效果。
计算方法:ΔT = 建设前平均地表温度 - 建设后平均地表温度
数据来源:采用红外测温仪(监测地表温度)或卫星遥感数据(如 Landsat 8 卫星的热红外波段),选择夏季晴天(10:00-16:00,高温时段)监测,需覆盖整个海绵建设区域(如 1km² 范围),并与周边未建设区域对比。
评价标准:夏季高温时段 ΔT 需≥2℃,例如广州南沙海绵片区,建设后夏季地表平均温度较周边区域低 2.8℃,最高温度低 4.5℃,热岛区域面积减少 50%。
核心指标 2:昼夜温差变化率(θ)
定义:建设后区域昼夜温差与建设前的比值,反映温度调节稳定性(海绵设施通过蓄热、散热平衡昼夜温度,使温差增大)。
计算方法:θ = 建设后昼夜温差 / 建设前昼夜温差 × 100%
数据来源:区域自动气象站(每小时记录空气温度),连续监测夏季 1 个月,计算每日 “最高温 - 最低温” 的平均值,再求建设前后的比值。
评价标准:θ 需≥110%(即昼夜温差增大 10% 以上),例如西安浐灞海绵生态区,建设后昼夜温差从 6.2℃增至 7.5℃,θ 达 121%,温度波动更平缓,热岛持续时间缩短 3 小时 / 天。
辅助指标:绿化覆盖率提升率(λ)
定义:建设后区域绿化覆盖面积与建设前的差值占建设前的比例,反映生态调节基础(绿地是缓解热岛的核心载体)。
计算方法:λ = (建设后绿化面积 - 建设前绿化面积)/ 建设前绿化面积 × 100%
数据来源:无人机航拍(计算绿化面积)或 GIS 地图(对比建设前后土地利用类型),绿化面积包括公园绿地、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
评价标准:λ 需≥20%,例如成都天府新区海绵社区,绿化覆盖率从 35% 提升至 52%,λ 达 49%,区域小气候显著改善。
三、数据采集与结果应用:确保评估落地生效
量化评估体系需配套 “数据采集方案” 与 “结果应用机制”,避免评估流于形式:
分层布设监测点位:按 “区域 - 设施 - 水体” 分层布设点位 —— 区域层面布设气象站、红外测温仪(监测温度、降雨);设施层面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布设流量计、水质采样点(监测径流、污染物);水体层面在受纳河道布设水质监测断面(监测长期水质),中小城市可依托现有市政监测站,减少重复建设;
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整合气象、水务、环保等部门的监测数据,搭建海绵城市效益评估平台,实现数据实时上传、自动计算(如平台自动生成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地表温度降低值),并向公众开放基础数据(如水质达标率),接受社会监督;
动态优化建设方案: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后续建设 —— 若雨洪径流削减率未达标,需增加渗透设施(如透水砖);若水体质量改善不明显,需优化雨水花园的植物配置(如增加水生植物);若热岛缓解效果差,需扩大绿地面积,形成 “建设 - 评估 - 优化” 的闭环。
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效益量化评估体系,是检验建设成效、指导后续优化的 “标尺”。通过紧扣 “雨洪、水质、热岛” 三大核心效益,设计可测、可得的量化指标,配套科学的数据采集与应用机制,既能客观衡量海绵城市的实际价值,也能为不同地区(如北方干旱城市、南方多雨城市)提供差异化的建设参考,推动海绵城市从 “试点建设” 走向 “科学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