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水质监测作为水环境感知的 “神经末梢”,智慧水务平台作为资源调度的 “智慧大脑”,二者的深度协同是破解传统水务管理中数据割裂、决策滞后难题的核心抓手。通过建立水质数据与管网流量、泵站运行数据的联动分析机制,可实现从 “单点监测” 到 “全域管控”、从 “被动响应” 到 “主动预警” 的转型,为水源保护、管网运维、污染治理等提供全链条智能支撑。本文结合技术实践与案例经验,系统解析二者的协同逻辑与落地路径。
一、协同基础:构建 “感知 - 传输 - 中枢” 三级联动架构
在线水质监测与智慧水务平台的协同需依托标准化技术架构,实现多源数据的无缝对接与高效流转,为联动分析奠定基础。当前主流架构采用 “端 - 管 - 云” 分层设计,融合物联网、边缘计算与数字孪生技术,打破设备与平台间的壁垒。
在终端感知层,通过一体化监测设备构建 “水质 + 水力” 双维度感知网络。在管网交汇处、泵站进出口、水源地等关键节点,部署集成 pH、溶解氧、COD、氨氮等 20 余项指标的水质传感器,同步配套电磁流量计、液位计及泵站振动传感器,形成 “水质参数(浓度、毒性)+ 管网参数(流量、压力)+ 设备参数(泵机转速、能耗)” 的全要素采集体系。例如在化工园区汇水区泵站,系统可每 5 分钟采集一次 COD、氨氮数据与流量数据,实时测算污染物负荷。设备均采用 IP68 级防水设计与低功耗技术,内置锂电池可保障连续工作 3 年,适配地下管网等复杂环境。
网络传输层采用 “4G/5G+LoRa” 双模通信与边缘计算结合的模式。地下监测设备通过双模通信技术实现深度覆盖,在北京某项目中,该模式使暴雨天气下的数据传输成功率保持 99.2%,较单模通信提升 40%。边缘计算模块可对采集数据进行本地预处理,自动过滤传感器故障导致的异常值,通过时空插值算法填补缺失数据,再将标准化数据上传至云端平台,降低云端处理压力。
云平台中枢层以智慧水务平台为核心,构建统一数据治理引擎。通过建立跨设备、跨厂商的通讯规约库,实现水质传感器、流量计、泵站 SCADA 系统等多源数据的集中接入与标准化存储。平台搭载数字孪生引擎与时空智能引擎,将数据与管网 GIS 地图精准匹配,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实时映射水质分布、流量变化与设备运行状态,为联动分析提供直观载体。
二、核心机制:三大维度实现数据联动分析
在标准化架构支撑下,通过 “关联校验 - 趋势预测 - 智能决策” 三级联动分析机制,可充分释放多源数据价值,解决传统管理中 “数据孤岛” 导致的决策偏差问题。
(一)实时关联校验:破解数据真实性与一致性难题
水质数据与管网、泵站数据的联动首先体现在异常数据的交叉验证上。智慧水务平台通过建立多参数关联模型,自动识别单一传感器的误报或漏报。例如,当某管网节点浊度数据突升时,平台会同步核查该节点的流量数据 —— 若流量稳定且上游泵站未调整运行参数,则可能判定为传感器故障;若伴随流量骤增且泵站扬程上升,则可初步判断为管网破损导致的外源污染。在工业园区监管中,平台还会比对废水排放口水质数据与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用电数据、泵机运行数据,若出现水质达标但处理设备未运行的情况,可直接预警偷排嫌疑,为执法提供证据链。
(二)时序趋势预测:实现风险提前预警
依托 AI 时序模型与水力模拟技术,平台可融合历史与实时数据预测水质变化趋势,变 “事后处置” 为 “事前防控”。通过 LSTM 神经网络模型对水质浓度、管网流量、泵站运行参数进行联合训练,能提前 24 小时预测水质恶化趋势,准确率可达 92%。在供水管网中,平台结合余氯监测数据与管网流量变化,可预测不同区域的余氯衰减规律 —— 当预测某片区余氯浓度将低于 0.3mg/L 时,自动向水厂发送加药量调整指令,并调度管网泵站优化水流速度,保障末端水质达标。在排水系统中,通过融合雨量数据、管网液位数据与水质数据,可预测暴雨天气下的合流制溢流风险,提前调度泵站提高抽排能力,减少污染负荷入河。
(三)智能决策生成:驱动设施协同调度
联动分析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对水务设施的精准调控上。智慧水务平台基于联动分析结果,自动生成泵站运行、管网维护等决策方案并驱动执行。在污水处理场景中,当管网监测到进水 COD 浓度升高且流量增大时,平台会立即向污水厂推送预警,同步调整提升泵站的运行频率,优化曝气池、沉淀池的工艺参数,避免水质超标。上海苏州河治理项目中,通过分析 10 万组水质、流量与泵站数据,管理部门优化了 37 个泵站的运行策略,使河道自净能力提升 35%,年节约处理成本超 2000 万元。在污染应急中,平台结合管网拓扑模型与水质扩散模拟,能在 30 秒内锁定污染源头与扩散范围,自动生成处置方案,包括关闭相关阀门、调度应急处理设备、调整下游泵站运行状态等。
三、场景落地:三大领域提升管控效率
数据联动分析在供水安全保障、排水系统优化、污染溯源处置等场景中已实现规模化应用,显著提升了水环境管控的精准度与效率。
(一)供水安全:从水源到龙头的全链条管控
在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中,智慧水务平台整合水源地水质数据、水厂处理数据、管网监测数据与泵站运行数据,构建 “一站式” 管控体系。水源地监测站实时上传 pH、重金属等数据,若发现水源污染,平台立即触发水厂应急处理流程,调整混凝剂投加量,并通过管网模型计算污染影响范围,调度沿线泵站切断受污染供水区域,启动备用水源。某水务公司通过该模式,在管网破损导致二次污染时,仅用 1.5 小时便完成泄漏点定位与修复,较传统模式缩短 6.5 小时。平台还能通过用户智能水表数据与管网水质数据的联动,识别独居老人用水量异常,兼顾供水安全与民生服务。
(二)排水运维:降低管网内涝与污染风险
在排水系统中,联动分析重点解决管网淤堵、雨污混流等问题。平台通过水质数据(如悬浮物浓度)与流量数据的长期比对,生成管网淤堵指数(0-100 分),标识高风险管段。某市商业区管网因油脂沉积导致流速下降 30%,系统通过联动分析自动预警,生成高压冲洗作业工单并推送至运维人员,避免污水溢流。在雨污分流改造区域,平台监测管网 COD、溶解氧数据,若雨水管网中出现高浓度有机物,则判定为雨污混接,结合流量数据定位混接点位,指导改造施工。暴雨天气时,平台融合雨量、管网液位、泵站功率数据,动态调整泵机运行频率,郑州老旧城区应用该模式后,内涝风险降低 60%。
(三)污染处置:精准溯源与快速拦截
在流域污染管控中,水质与管网、泵站数据的联动是实现精准溯源的关键。2025 年长江流域某化工废水泄漏事件中,系统通过分析不同监测点的苯系物浓度变化时序,结合管网流量方向与泵站运行记录,48 小时内锁定污染源位置,指导应急队伍精准拦截,避免污染跨区域扩散。在工业园区监管中,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加密存储企业排污数据与泵站运行数据,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当出现水质超标时,可快速追溯责任主体,为环保执法提供铁证。
四、未来升级:技术融合驱动协同深化
随着技术迭代,在线水质监测与智慧水务平台的协同正朝着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在感知层,低功耗、微量化设备成为趋势,新型设备利用井盖振动、管道温差供电,实现 “零碳” 运行;传感器精度已突破 0.00001mg/L 量级,能捕捉更细微的水质变化。在分析层,数字孪生技术与 AI 的深度融合将实现 “虚实联动”,可模拟不同泵站调度方案对水质的影响,提前筛选最优策略。在应用层,跨领域数据融合成为新方向,平台已开始对接气象、智慧交通数据,在暴雨预警发布时自动调整管网排水压力,形成 “水务 - 气象 - 交通” 协同防控体系。
总之,在线水质监测与智慧水务平台的协同核心在于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通过构建标准化架构、建立联动分析机制、落地场景化应用,可实现水质、管网、泵站等要素的全域协同管控,推动水环境治理从 “经验驱动” 向 “数据驱动” 转型。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升级,这种协同模式将为城市水安全提供更坚实的保障,助力实现 “清水绿岸、安全可控” 的治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