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风险 城外山体滑坡河道淤塞影响 联动排查机制-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0-16 | 3 次浏览 | 分享到:
城市内涝防控易忽视周边山体滑坡、河道淤塞等外部因素,前者通过土石阻断排水通道、引发次生堰塞湖,后者降低河道行洪能力、导致雨水 “排而不畅”,两者叠加还会加剧管网淤积。需建立联动排查机制:跨区域协作打破行政边界,共管城外隐患;多部门联动整合自然资源、水利、水务等职能,全要素排查;技术融合构建 “卫星遥感 + 无人机 + 地面监测” 一体化体系;长效管理形成 “排查 - 处置 - 复查” 闭环。实践表明,该机制可显著降低城外因素引发的内涝风险,未来结合数字孪生可实现更精准预警。

城市内涝防控常聚焦于城内排水管网、海绵设施等 “内部系统”,却易忽视周边山体滑坡、河道淤塞等 “外部诱因”—— 这些因素看似发生在城市边界之外,实则通过 “水文连通”“泥沙输送” 等路径深度影响城内排水,成为雨季内涝的 “隐形推手”。例如,山体滑坡产生的土石会堵塞城市上游河道或排水干渠,导致雨水无法顺利外排;河道淤塞则降低行洪能力,使城区雨水 “排得出却流不走”,最终在低洼区域形成积水。据统计,部分山地城市因周边山体滑坡、河道淤塞引发的内涝占比达 30%-40%,且这类内涝因 “源头在城外、影响在城内”,往往防控难度更大、处置更被动。因此,厘清外部因素对城市内涝的影响路径,建立 “跨区域、多部门、全链条” 的联动排查机制,成为破解 “城内防涝、城外失管” 困境的关键。


一、外部因素影响城市内涝风险的核心路径:从 “城外隐患” 到 “城内积水” 的传导链

城市周边山体滑坡与河道淤塞,通过 “阻断排水通道”“改变水文情势”“加剧泥沙淤积” 三大路径,将城外风险传导至城内,形成内涝隐患。需明确具体影响机制,才能针对性制定排查策略。


(一)山体滑坡:“土石阻断” 导致排水通道瘫痪

城市周边山体多为城区排水干渠、支流河道的发源地或流经区域,山体滑坡产生的大量土石会直接堵塞这些 “排水咽喉”,导致城内雨水无法外排。一方面,滑坡土石可能堵塞城市上游的排水干渠入口 —— 例如,某山地城市上游山体滑坡后,约 5000 立方米土石堆积在排水干渠进口,导致干渠过流能力从 30 立方米 / 秒骤降至 5 立方米 / 秒,城内雨水通过干渠外排时严重受阻,最终在城区形成 1.2 米深的积水。另一方面,滑坡可能引发 “次生堰塞湖”,若堰塞湖溃决,大量洪水夹杂泥沙会冲击城区排水系统:洪水会超出管网承载能力,导致雨水倒灌入城;泥沙则会淤积在管网内,进一步降低排水效率,形成 “堵塞 - 积水 - 淤积” 的恶性循环。此外,小规模山体滑坡产生的碎石、植被残体,会随雨水冲刷进入城区支管,虽不会直接导致大规模内涝,但会加剧管网淤积,使暴雨时管网堵塞风险升高,例如某城市雨季因周边山体零星滑坡,支管泥沙淤积量较往年增加 40%,局部路段因管网堵塞出现 “小雨小涝” 现象。


(二)河道淤塞:“行洪能力下降” 导致雨水 “排而不畅”

城市周边的天然河道、人工运河是城区雨水外排的 “最终通道”,淤塞会直接降低河道行洪能力,使城内雨水 “排得出却流不走”。一是淤塞导致河道过流断面缩小,行洪流量降低 —— 例如,某城市周边河道因多年未清淤,淤泥平均厚度达 1.5 米,河道过流能力从 50 立方米 / 秒降至 20 立方米 / 秒,雨季时城内雨水排入河道后,因河道无法及时输送,水位快速上涨,倒灌至城区低洼地段。二是淤塞可能改变河道流向,导致 “雨水绕流”—— 部分河道淤塞后,水流被迫改道,绕过淤塞段后再汇入主干流,延长雨水排出路径,使城内积水时间从 2 小时延长至 6 小时。三是河道淤塞会加剧 “潮汐顶托” 影响 —— 若城市临近江河湖海,受潮汐影响时,淤塞的河道无法快速将雨水排入外江,反而会因潮汐顶托导致江水倒灌,与城内雨水叠加形成内涝,例如某沿海城市周边河道淤塞后,潮汐期间江水倒灌距离较往年增加 1.5 公里,城区 3 个街道因此出现内涝。


(三)两者叠加:“泥沙淤积” 加剧城内排水系统负担

山体滑坡与河道淤塞常伴随大量泥沙进入城区排水系统,双重叠加会显著加剧系统负担。山体滑坡产生的泥沙随雨水进入河道,若河道淤塞,泥沙无法被水流带走,会进一步沉积在河道与城区管网连接处,形成 “泥沙淤积带”—— 例如,某城市周边山体滑坡后,泥沙随雨水进入淤塞的河道,在管网出口处形成 0.8 米厚的泥沙层,导致管网出口被堵,雨水无法排入河道。同时,泥沙会随雨水渗入城区管网,淤积在管道内:小颗粒泥沙会附着在管壁,降低管道过流能力;大颗粒碎石则可能卡在管道弯头、检查井处,直接导致堵塞。某城市监测数据显示,周边山体滑坡与河道淤塞叠加时,城区管网泥沙淤积量较正常年份增加 60%,管网堵塞次数增加 2.5 倍,内涝风险显著升高。


二、联动排查机制构建:打破 “区域壁垒、部门分割” 的全流程防控体系

针对外部因素的影响,需建立 “跨区域协作、多部门联动、技术融合、长效管理” 的联动排查机制,实现 “城外隐患早发现、城内风险早防控”,避免单一关注城内而忽略城外诱因。


(一)跨区域协作机制:打破 “行政边界”,实现 “城外隐患共管”

城市周边山体、河道多跨越行政区域(如分属不同区县、乡镇),需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避免 “各自为政”。一是成立 “跨区域防涝协作小组”,由城市所在市级政府牵头,联合周边区县、乡镇政府,明确责任分工:市级政府负责统筹排查计划、协调资源;周边区县负责排查辖区内山体滑坡隐患点、河道淤塞段;乡镇政府负责日常巡查、隐患上报。例如,某省成立 “流域防涝协作小组”,覆盖城市及周边 3 个区县,明确每年 3-4 月(汛期前)联合开展排查,2023 年共排查出城外山体滑坡隐患点 12 处、河道淤塞段 8 处,提前处置后,雨季内涝发生率下降 50%。二是建立 “隐患信息共享平台”,整合跨区域排查数据:周边区县将山体滑坡隐患点(位置、规模、风险等级)、河道淤塞段(位置、淤塞厚度、过流能力)录入平台,城市水务、应急部门可实时查看,提前制定应对方案。例如,某城市通过共享平台发现周边区县一处山体滑坡隐患点距城区排水干渠仅 1 公里,提前组织人员清理干渠入口,避免了滑坡土石堵塞干渠。三是制定 “跨区域应急联动预案”,明确山体滑坡、河道淤塞发生时的协作流程:若周边发生滑坡,区县政府需第一时间通知城市应急部门,同时组织人员清理堵塞物;若河道淤塞导致洪水逼近城区,上下游区县需协同调度闸门,分流洪水,减轻城区压力。


(二)多部门联动机制:整合 “职能优势”,实现 “全要素排查”

山体滑坡、河道淤塞排查涉及自然资源、水利、水务、应急等多部门,需整合各部门职能,避免 “单一部门排查不全面”。一是明确部门分工:自然资源部门负责排查山体滑坡隐患,利用地质灾害监测数据,识别高风险滑坡点;水利部门负责排查周边河道淤塞情况,测量淤塞厚度、过流能力,评估行洪风险;水务部门负责衔接城外河道与城内管网,排查管网出口与河道连接处的淤塞情况;应急部门负责统筹隐患风险评估,制定处置优先级。例如,某城市 2024 年汛期前,自然资源部门排查出 8 处山体滑坡隐患点,水利部门排查出 6 处河道淤塞段,水务部门发现 3 处管网出口与河道连接处淤塞,多部门数据汇总后,形成 “城外隐患清单”,针对性开展处置。二是开展 “联合排查行动”,每年汛期前、汛后各开展 1 次:多部门组成联合排查组,共同巡查城市周边山体、河道,现场确认隐患情况 —— 自然资源部门现场判断滑坡风险等级,水利部门现场测量河道淤塞数据,水务部门现场检查管网出口状态,避免 “各部门单独排查、数据脱节”。例如,某城市联合排查组在巡查时发现,一处河道淤塞段距城区管网出口仅 500 米,且周边山体存在滑坡隐患,多部门现场会商后,优先安排清淤与滑坡治理,避免了双重风险叠加。三是建立 “会商研判机制”,每月召开多部门会议,分析排查数据:若自然资源部门发现某滑坡点风险升高,需与水利、水务部门会商,判断滑坡是否会影响河道、管网;若水利部门发现某河道淤塞加剧,需与水务部门会商,评估对城内排水的影响,制定针对性措施。


(三)技术融合机制:“空天地” 一体化,实现 “隐患精准识别”

利用 “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地面监测” 等技术,构建 “空天地” 一体化排查体系,提升城外隐患识别精度与效率,避免人工排查遗漏。一是卫星遥感 “宏观监测”,识别大范围隐患: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分辨率 0.5 米以下),定期(每季度 1 次)监测城市周边山体植被变化、河道形态变化 —— 若山体植被突然减少,可能是滑坡前兆;若河道宽度变窄、颜色异常(如呈黄褐色,提示泥沙淤积),可能是淤塞信号。例如,某城市通过卫星遥感发现周边一处山体植被覆盖率从 60% 降至 30%,现场排查后确认存在滑坡隐患,提前采取加固措施。二是无人机巡查 “中观排查”,聚焦重点区域:对卫星遥感发现的疑似隐患点,利用无人机进行低空巡查(高度 50-100 米),拍摄高清影像与视频,判断滑坡隐患点的土石松动情况、河道淤塞的具体位置与厚度。例如,某城市无人机巡查时发现,周边河道一处弯道淤塞严重,淤泥堆积形成 “浅滩”,过流宽度从 10 米缩至 3 米,及时安排清淤后,避免了雨季积水。三是地面监测 “微观验证”,确保隐患准确:在重点滑坡隐患点安装 “位移传感器”“倾角传感器”,实时监测山体位移、倾斜变化;在河道淤塞段安装 “水位传感器”“流速传感器”,监测河道水位、流速变化,判断淤塞是否加剧。例如,某城市在周边高风险滑坡点安装位移传感器,监测到山体日均位移 0.5 毫米,超出安全阈值,及时组织人员撤离并治理,避免了滑坡发生。


(四)长效管理机制:“排查 - 处置 - 复查” 闭环,避免隐患反弹

建立 “排查 - 处置 - 复查” 的长效机制,确保城外隐患排查不流于形式,避免 “排查后无处置、处置后无复查” 导致隐患反弹。一是建立 “隐患台账动态管理” 制度:将排查出的山体滑坡、河道淤塞隐患录入台账,标注隐患位置、风险等级、责任单位、处置时限,完成处置后及时销号,未完成的持续跟踪。例如,某城市建立的隐患台账包含 23 处城外隐患,明确每处隐患的处置责任人与完成时间,2023 年所有隐患均按期处置,无一处因处置滞后引发内涝。二是制定 “定期复查计划”:对已处置的隐患点,定期复查(滑坡点每 3 个月 1 次,河道淤塞段每 6 个月 1 次),检查是否出现反弹 —— 例如,某河道清淤后 3 个月复查时,发现局部淤塞厚度回升至 0.3 米,及时安排二次清淤,避免淤塞加剧。三是建立 “群众参与机制”,扩大排查覆盖面:在城市周边乡镇、村庄设置 “隐患上报点”,鼓励村民、护林员、河道管理员发现隐患后及时上报;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栏发布隐患排查宣传信息,告知群众滑坡、淤塞的危害与上报方式。例如,某城市通过群众上报,发现 2 处隐蔽的山体滑坡隐患点(位于偏远山区,人工排查未覆盖),及时处置后避免了风险传导至城内。


三、实践案例:某山地城市的联动排查实践与成效

某山地城市因周边山体密集、河道纵横,往年常因山体滑坡、河道淤塞引发内涝。2022 年起,该市建立联动排查机制,取得显著成效:

跨区域协作:联合周边 2 个县成立协作小组,共享隐患信息,2023 年汛期前联合排查出城外滑坡隐患点 9 处、河道淤塞段 7 处,提前处置 6 处。

多部门联动:自然资源、水利、水务部门联合开展 3 次排查行动,发现管网出口与河道连接处淤塞 3 处,现场制定清淤方案,3 天内完成处置。

技术融合:利用卫星遥感发现 2 处疑似滑坡点,无人机巡查确认后,安装地面监测设备,实时跟踪位移变化,未发生滑坡事件。

长效管理:建立隐患台账,对已处置的 12 处隐患每季度复查,未出现反弹。2023 年雨季,该市因城外因素引发的内涝次数较 2022 年下降 70%,积水时间平均缩短 4 小时,内涝防控成效显著。


城市内涝防控需 “内外兼修”,不能仅关注城内设施,而忽略周边山体滑坡、河道淤塞等外部诱因。通过构建跨区域、多部门、技术融合的联动排查机制,可将城外风险纳入防控体系,实现 “隐患早发现、早处置”,从源头降低内涝风险,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更全面的保障。未来,随着数字孪生、AI 技术的发展,可进一步整合城外山体、河道的监测数据,构建 “城外 - 城内” 一体化的内涝预警模型,实现更精准的风险预判与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