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排水系统城市内涝防治_降雨预判管网监测泵站调度联动-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0-15 | 5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城市内涝防治场景中,智慧排水系统通过 “感知 - 传输 - 平台 - 应用” 全链条技术体系,实现 “降雨预判 — 管网负荷监测 — 泵站调度 — 应急排涝” 全流程联动。降雨预判阶段,整合多源气象数据(短期预报、临近预警、实时雨量),结合 AI 降雨 - 内涝模型预测风险,提前下达管网排空、泵站备勤指令;管网负荷监测阶段,通过雷达液位计、超声波流量计等设备,分层监测管网水位、流量与淤积,动态预警并快速溯源异常;泵站调度阶段,实时监测设备状态与工艺参数,依托 AI 算法实现水位联动、流量匹配与多泵站协同调度,提升排水效率;应急排涝阶段,智能调度移动排涝泵等设备,联动交通、应急部门实现 “排涝 - 疏散 - 管控” 协同。实践证明,该联动模式可将内涝点位减少 80% 以上,积水平均消退时间缩短 60%,推动城市内涝防治从 “被动应对” 转向 “主动防控”。

城市内涝防治的核心痛点在于 “降雨突发难预判、管网负荷难掌握、泵站调度难精准、应急排涝难协同”,传统排水系统因各环节割裂,常陷入 “被动应对” 困境。智慧排水系统依托 “感知 - 传输 - 平台 - 应用” 全链条技术体系,通过 “降雨预判定方向、管网监测知负荷、泵站调度提效率、应急排涝补短板” 的全流程联动,将内涝防治从 “雨后处置” 转向 “雨前预防、雨中调控、雨后复盘” 的主动模式,大幅提升城市应对暴雨的韧性。


一、降雨预判:构建 “多源数据融合 + AI 模型预测” 的前置防线

降雨预判是智慧排水系统全流程联动的起点,需通过整合气象数据、历史降雨规律与实时雨情,精准预测降雨 “何时来、下多大、持续多久”,为后续管网、泵站调度提供提前量。其核心实现路径分为三步:


(一)多源气象数据实时接入与整合

智慧排水系统通过 API 接口与气象部门、区域气象站、卫星云图系统对接,实时获取 “短期降雨预报(未来 24 小时)、临近降雨预警(未来 2 小时)、实时降雨量” 三类关键数据:

短期降雨预报:获取气象部门发布的降雨等级(如暴雨蓝色 / 黄色预警)、降雨时段、覆盖范围与累计降雨量(如预计 24 小时降雨量 50-100mm),用于制定管网与泵站的 “预调度计划”;

临近降雨预警:接入雷达回波数据与地面自动气象站数据,捕捉降雨云团移动轨迹与强度变化(如监测到未来 1 小时内某区域降雨强度将达 30mm/h),触发 “即时准备指令”;

实时降雨量:在城市不同区域(如老城区、新区、低洼地段)布设翻斗式雨量计或超声波雨量计,每 5 分钟上传 1 次实时降雨量数据(精度 ±0.1mm),动态修正预报结果。例如,某城市在汛期通过整合多源数据,提前 6 小时预测到一场 50mm 的降雨,为管网排空、泵站备勤争取了充足时间。


(二)AI 降雨 - 内涝关联模型精准预测

基于历史降雨数据(近 5-10 年降雨强度、时长、分布)与内涝记录(积水点位、积水深度、持续时间),智慧排水系统训练 AI 预测模型,实现 “降雨情景→内涝风险” 的精准映射:

模型输入参数包括 “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时长、前期土壤含水率、管网初始负荷”,输出 “各区域内涝概率、预计积水深度(如 0-250px/10-750px/>750px)、积水开始时间”;

针对不同区域特性(如老城区管网老化、新区透水地面多),模型可进行分区校准 —— 例如,老城区因管网过流能力弱,相同降雨量下内涝概率比新区高 40%,模型会针对性提升老城区预警阈值。某城市通过该模型,在一次 35mm 降雨前,成功预测出 8 处高风险积水点,与实际积水点位的吻合度达 92%。


(三)预调度指令提前下达

根据降雨预判结果,智慧排水系统在降雨来临前 2-6 小时,自动向管网、泵站运维部门下达预调度指令:

对管网系统,指令 “提前开启雨水调蓄池排空泵”,将调蓄池水位降至设计容积的 30% 以下,预留蓄水空间;对合流制管网,提前将截流倍数从 1 提升至 3,减少降雨时合流溢流;

对泵站系统,指令 “备用水泵通电待命”“泵站集水池提前预排空”,确保降雨初期即可满负荷运行。例如,某城市雨水泵站在降雨前 4 小时,按预调度指令启动 2 台备用水泵,将集水池水位从 60% 降至 20%,降雨后快速承接管网来水,避免管网满溢。


二、管网负荷监测:构建 “全域感知 + 动态预警” 的实时监控网络

管网是雨水输送的核心通道,其负荷状态(水位、流量、淤积情况)直接决定内涝风险。智慧排水系统通过在管网关键节点布设监测设备,实时掌握负荷变化,为泵站调度与应急排涝提供数据支撑。


(一)多类型监测设备实现管网负荷全覆盖

针对管网不同位置与特性,智慧排水系统采用 “分层布设” 策略,确保负荷数据无盲区:

管网水位监测:在主干道管网、低洼区域管网、管网交汇口布设雷达液位计或超声波液位计(量程 0-10 米,精度 ±2mm),实时监测管内水位 —— 当水位超过管网设计水位的 80% 时,判定为 “高负荷”,触发预警;当水位接近管网顶部(距离顶部<0.3 米)时,判定为 “满负荷”,紧急联动泵站与应急排涝;

管网流量监测:在管网进口、出口、关键分支处布设超声波流量计(量程 0-1000L/s,精度 ±3%),实时采集瞬时流量与累计流量,计算管网负荷率(实际流量 / 设计流量)—— 若负荷率超过 90%,分析是否因淤积或降雨来水骤增导致;

淤积与堵塞监测:在易淤积管段(如管道弯头、管径突变处)布设管道淤积监测仪(基于超声波反射原理),监测管道底部淤积厚度(量程 0-500mm,精度 ±5mm),当淤积厚度超过管径的 20% 时,提前生成清淤工单,避免降雨时堵塞加剧内涝。某老城区通过该监测模式,发现主干道雨水管网因淤积导致过流能力下降 30%,提前清淤后,降雨时管网满溢率从 50% 降至 15%。


(二)管网负荷动态预警与溯源

智慧排水系统将管网监测数据实时接入 GIS 地图,通过 “颜色标注” 直观呈现负荷状态(绿色 = 正常负荷<70%,黄色 = 高负荷 70%-90%,红色 = 满负荷>90%),并实现 “异常预警 - 快速溯源”:

当某管段触发高负荷 / 满负荷预警时,系统自动分析上下游管段的水位、流量数据 —— 若仅单管段异常,判定为局部堵塞;若多管段连续异常,判定为区域降雨来水集中;

结合降雨预判数据,系统可区分 “降雨导致的正常负荷增长” 与 “堵塞导致的异常负荷”—— 例如,降雨强度未达预报值,但某管段水位骤升,系统判定为堵塞,推送定位信息至运维人员,15 分钟内即可完成疏通。


三、泵站调度:构建 “数据驱动 + 智能优化” 的高效运行体系

泵站是排水系统的 “动力心脏”,其调度效率直接决定管网雨水排出速度。智慧排水系统通过 “管网负荷 - 泵站运行” 数据联动,实现泵站的自动化、精细化调度,避免 “大泵小用” 或 “负荷过载”。


(一)泵站运行状态实时监测

在每个排水泵站(雨水泵站、合流制泵站)布设 “设备状态传感器 + 工艺参数监测仪”,全面掌握泵站运行情况:

设备状态监测:在水泵电机、轴承、格栅机上安装振动传感器(量程 0-5000Hz,精度 ±0.1Hz)、温度传感器(量程 - 40℃-150℃,精度 ±1℃)、电流电压传感器,实时监测水泵振动频率(正常范围<100Hz)、电机温度(正常<120℃)、运行电流(波动≤10%),预判设备故障风险;

工艺参数监测:在泵站集水池安装雷达液位计(监测水位)、超声波流量计(监测进水 / 出水流量),实时采集 “集水池水位(如 0-8 米)、进水流量(如 0-5000m³/h)、出水流量”,计算泵站运行负荷率(实际出水流量 / 设计出水流量)。


(二)AI 智能调度算法实现优化运行

智慧排水系统基于 “管网负荷数据 + 泵站运行数据 + 降雨数据”,通过 AI 调度算法自动优化水泵运行组合,核心逻辑包括:

水位联动调度:当泵站集水池水位低于 “启泵水位”(如集水池容积的 30%)时,停运 1-2 台水泵,避免空转耗能;当水位达到 “报警水位”(如 80%)时,启动备用水泵,提升出水能力;当水位超过 “紧急水位”(如 90%)时,触发泵站应急模式,全开所有水泵;

流量匹配调度:根据管网进水流量动态调整泵站出水流量 —— 例如,管网进水流量从 3000m³/h 升至 5000m³/h 时,算法自动增加 2 台水泵运行,使泵站出水流量同步提升至 5000m³/h,避免集水池水位骤升;

节能优化调度:结合电价峰谷(如低谷时段 0:00-6:00 电价低)与降雨强度,优先在电价低谷或降雨间隙满负荷运行,减少高峰时段能耗。某城市雨水泵站通过该算法,年耗电量减少 18%,同时确保降雨时无一次集水池溢水。


(三)多泵站协同调度

针对跨区域的管网系统,智慧排水系统实现 “多泵站联动调度”,避免 “局部泵站过载、局部泵站闲置”:

系统在 GIS 地图上实时显示所有泵站的运行负荷率,当某区域管网负荷过高时,自动指令下游泵站提升出水能力,同时协调上游泵站适当控制进水速度,平衡管网流量;

例如,某城市老城区暴雨时,主干道管网水位骤升,系统指令上游 2 座泵站暂时降低水泵转速(从 1450r/min 降至 1200r/min),减少管网来水压力,同时指令下游 3 座泵站全开水泵,加速排水,30 分钟内将管网水位从 90% 降至 60%。


四、应急排涝:构建 “设备联动 + 部门协同” 的兜底保障机制

当降雨强度超过管网与泵站的承载能力(如遭遇 50 年一遇以上暴雨)时,智慧排水系统启动应急排涝模式,通过 “应急设备调度 + 跨部门联动”,最大限度减少内涝影响。


(一)应急排涝设备智能调度

智慧排水系统提前在易内涝区域(如地铁站口、低洼路段、地下车库入口)预置 “移动排涝泵、临时挡水板、应急排水软管” 等设备,并通过物联网模块实时掌握设备位置与状态:

当监测到某区域路面积水深度超过 750px(通过路面积水传感器,量程 0-500px,精度 ±1mm)且管网、泵站满负荷时,系统自动生成 “应急排涝工单”,推送至应急队伍 —— 工单包含 “积水位置、建议调用的移动泵型号(如 500m³/h 流量泵)、设备存放点、排水去向(如附近河道)”;

应急队伍抵达现场后,通过手持终端与智慧排水系统联动,实时上传积水消退进度(如每 30 分钟上传 1 次积水深度),系统根据数据调整后续设备调度 —— 例如,某地铁站口积水深度达 1000px,系统先调度 1 台 500m³/h 移动泵,1 小时后积水降至 500px,再增调 1 台 300m³/h 移动泵,2 小时内完成排涝。


(二)跨部门协同联动

智慧排水系统与城市应急管理、交通、城管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与联动机制,形成 “排涝 - 疏散 - 管控” 的协同体系:

交通联动:当系统监测到某主干道积水超过 500px 时,自动将积水位置与深度推送至交通管理系统,交通部门同步设置 “禁止通行” 标志或引导车辆绕行,避免车辆涉水熄火;

人员疏散联动:若积水威胁低洼区域居民或地下空间(如地下商场、车库),系统将预警信息推送至应急管理部门,应急队伍立即组织人员疏散,并关闭地下空间入口;

城管联动:协调城管部门清理雨水篦子堵塞物(如落叶、垃圾),确保雨水快速汇入管网,提升局部排水效率。例如,某城市暴雨时,智慧排水系统监测到 10 处雨水篦子堵塞导致周边积水,同步推送信息至城管巡查队伍,30 分钟内完成全部清理,积水消退速度提升 50%。


五、实践案例:智慧排水系统全流程联动的成效验证

某省会城市老城区(面积 25 平方公里,管网老化严重,历史内涝频发)通过部署智慧排水系统,实现 “降雨预判 — 管网负荷监测 — 泵站调度 — 应急排涝” 全流程联动,在 2024 年汛期的一场 60mm 暴雨中展现出显著成效:

降雨预判阶段:提前 8 小时获取暴雨预警,通过 AI 模型预测出 12 处高风险积水点,预调度 3 座雨水调蓄池排空、5 座泵站备勤;

管网负荷监测阶段:实时监测到 8 条主干道管网水位超过 80%,快速定位 2 处因淤积导致的异常负荷,15 分钟内完成清淤;

泵站调度阶段:AI 算法自动调整 7 座泵站的水泵运行组合,平均出水流量从 3000m³/h 提升至 5500m³/h,集水池无一处溢水;

应急排涝阶段:针对 2 处积水超 750px 的路段,调度 4 台移动排涝泵,协同交通部门疏导车辆,2.5 小时内完成排涝。

此次暴雨中,该老城区内涝点位从改造前的 28 处降至 3 处,积水平均消退时间从 6 小时缩短至 2 小时,未出现人员伤亡与重大财产损失,充分验证了智慧排水系统全流程联动的实战价值。


六、总结

在城市内涝防治场景中,智慧排水系统的全流程联动并非各环节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 “数据互通、算法驱动、部门协同”,构建起 “雨前有预判、雨中能调控、雨后可复盘” 的闭环体系。未来,随着数字孪生技术的融入,智慧排水系统将进一步实现 “虚拟模拟 - 实景联动”,通过构建城市排水系统数字孪生体,提前模拟不同降雨情景下的全流程运行状态,优化调度策略,为城市内涝防治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技术支撑,推动城市从 “被动抗涝” 向 “主动防涝” 的深度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