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管网智能化改造_检查井智能井盖 / 雨水篦子防堵监测方案-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0-14 | 7 次浏览 | 分享到:
针对城市排水管网检查井井盖缺失、雨水篦子堵塞的运维痛点,可通过智能化改造构建 “实时监测 — 自动预警 — 高效处置 — 闭环管理” 体系。检查井改造聚焦 “主动预警”:智能井盖集成倾角、振动、GPS 传感器,实现缺失、位移秒级预警,搭配声光警示与交通联动;井内安装液位、气体传感器,辅助排水调度与安全防护。雨水篦子改造侧重 “实时防堵”:通过流量差值监测与 AI 图像识别捕捉堵塞风险,联动路面积水传感器与气象数据预判内涝,配套智能清理机器人与高压冲洗车提升处置效率。同时搭建统一运维平台,实现数据可视化、工单自动派发与数据分析,结合人员能力适配与成本控制,可显著降低人工巡检频次,提升隐患处置及时率,减少内涝与安全事故。

城市排水管网的检查井与雨水篦子,是保障排水系统通畅、防范路面积水的关键节点。然而,长期以来,井盖缺失导致的 “城市陷阱” 安全隐患、雨水篦子堵塞引发的内涝风险,一直是市政运维的痛点 —— 传统依赖人工巡检的管理模式,存在覆盖范围有限、响应不及时、隐患发现滞后等问题,难以适应城市精细化管理需求。通过智能化改造,整合感知技术、物联网传输、大数据分析,构建 “实时监测 — 自动预警 — 高效处置 — 闭环管理” 的运维体系,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核心方向,既能提升排水效率,又能筑牢城市公共安全防线。


一、智能化改造的核心目标与需求分析

在推进检查井与雨水篦子智能化改造前,需先明确改造的核心目标:一是实现 “隐患实时感知”,通过传感器自动捕捉井盖缺失、位移及篦子堵塞等问题,替代传统人工巡检的 “被动发现”;二是达成 “风险快速响应”,建立从预警信息生成到运维人员处置的分钟级联动机制,缩短隐患处置时间;三是构建 “运维数据闭环”,通过数据积累分析隐患高发区域与规律,为预防性运维提供依据。


从实际运维需求来看,两类设施的智能化改造需针对性解决差异化问题:检查井的核心风险是井盖缺失、位移(如车辆碾压导致移位)、井内积水溢出,需重点监测井盖状态与井内液位;雨水篦子的核心问题是落叶、垃圾堵塞导致排水能力下降,需实时监测篦子过流效率与周边积水情况。同时,改造方案还需适配复杂的户外环境 —— 检查井多位于车行道、人行道,需耐受车辆碾压与极端天气;雨水篦子分布密集(部分路段每 50 米即有 1 处),需控制改造成本与设备功耗,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二、检查井的智能化改造:从 “被动防丢” 到 “主动预警”

检查井的智能化改造以 “井盖状态监测” 与 “井内环境感知” 为核心,通过部署低功耗、高耐用性的智能设备,实现对井盖缺失、位移及井内积水的全天候监测,从根源上消除安全隐患、提升排水调度效率。


(一)智能井盖:构建井盖状态的 “实时哨兵”

传统井盖依赖人工巡检排查缺失,往往存在 “发现晚、处置慢” 的问题,而智能井盖通过集成状态传感器与无线通信模块,可实时上传井盖开合、位移、振动等数据,实现隐患秒级预警。其改造重点体现在三方面:


核心传感器选型:优先采用 “倾角传感器 + 振动传感器 + GPS 定位” 的组合方案。倾角传感器可监测井盖开合角度(当角度>15° 时判定为异常开启或缺失),精度达 ±0.1°,避免因轻微晃动导致误报;振动传感器能捕捉车辆碾压导致的井盖松动(振动频率>50Hz 时判定为松动),提前预警井盖位移风险;GPS 定位模块则可精准记录井盖位置(误差≤5 米),便于运维人员快速定位处置。例如,某城市在车行道检查井部署的智能井盖,当井盖因重型车辆碾压位移超过 10 厘米时,传感器在 3 秒内触发预警,通过 NB-IoT 网络将位置与异常类型上传至运维平台。


硬件耐用性设计:考虑到检查井多位于车行道,智能井盖需满足严格的物理性能要求:井盖本体采用球墨铸铁材质,承重等级达 C250(可承受 25 吨车辆荷载);传感器模块封装在防水抗压外壳内,防护等级达 IP68,能耐受 - 30℃至 80℃的极端温度与井内潮湿环境;供电采用 “锂电池 + 太阳能辅助” 模式,锂电池容量≥10000mAh,单次充电可连续工作 18 个月以上,太阳能板则通过路面缝隙吸收光线补充电量,解决地下设施供电难题。


预警联动机制:当智能井盖监测到异常(如缺失、位移)时,运维平台会自动触发三级响应:第一级为 “平台预警”,在 GIS 地图上标注隐患位置,推送预警信息至辖区运维负责人手机端(含位置、异常类型、处置建议);第二级为 “现场警示”,部分智能井盖内置声光报警器,当井盖缺失时自动发出红色警示灯与语音提示(如 “前方井盖缺失,请注意安全”),提醒过往行人和车辆;第三级为 “交通联动”,若隐患位于主干道,平台可同步将信息推送至交通管理系统,临时设置交通警示标志或引导车辆绕行,避免事故发生。例如,某市中心路段曾发生智能井盖缺失预警,平台在 1 分钟内完成信息推送,运维人员 15 分钟抵达现场安装临时井盖,全过程未造成安全事故,较传统人工发现处置效率提升 3 倍以上。


(二)井内环境监测:辅助排水调度与隐患预判

除井盖状态外,检查井内的液位、水质、气体浓度等数据,对排水系统调度与隐患预判同样重要。通过在井内安装小型化传感器,可实现对井内环境的实时监测:


液位监测:在检查井底部安装超声波液位计或雷达液位计(量程 0-5 米,精度 ±2mm),实时采集井内积水深度。当液位超过预设阈值(如距离井口 0.5 米)时,平台自动判定为 “积水溢出风险”,一方面推送预警至运维人员,安排疏通作业;另一方面将液位数据共享至城市排水调度系统,辅助调整下游泵站运行功率,避免管网满溢。例如,暴雨天气时,某区域检查井液位传感器监测到多个点位液位骤升,调度中心据此启动备用泵站,将管网排水能力提升 40%,有效缓解路面积水。


有害气体监测:部分深埋检查井内易积聚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威胁运维人员安全。通过在井内顶部安装气体传感器(检测范围 0-100ppm,精度 ±1ppm),当气体浓度超标时,平台会提前预警,禁止运维人员无防护下井作业,并安排通风排气设备介入,保障作业安全。

管道堵塞预判:通过分析井内液位变化规律,可间接判断上游管道是否堵塞。例如,若某检查井在无降雨情况下液位持续上升,且周边检查井液位正常,平台可判定为上游管道堵塞,自动生成 “管道疏通工单”,避免堵塞扩大导致排水中断。


三、雨水篦子的智能化改造:从 “雨后清理” 到 “实时防堵”

雨水篦子的堵塞多由落叶、垃圾堆积导致,传统运维需在降雨后人工清理,往往错过最佳疏通时机,加剧内涝。智能化改造通过 “堵塞状态监测” 与 “周边积水感知”,实现对篦子堵塞的提前预警与精准清理,提升排水效率。


(一)篦子堵塞状态监测:精准捕捉堵塞风险

雨水篦子的智能化改造核心是监测其过流能力,通过两种技术路径实现堵塞状态感知:


流量差值监测法:在雨水篦子的进水口与出水口分别安装微型超声波流量计(量程 0-50L/s,精度 ±3%),通过计算 “进水流量与出水流量的差值” 判断堵塞程度 —— 当差值<10% 时,判定为 “通畅”;差值 10%-30% 时,判定为 “轻度堵塞”;差值>30% 时,判定为 “重度堵塞”。例如,秋季落叶高发期,某路段雨水篦子监测到进出水流量差值达 40%,平台立即推送 “重度堵塞” 预警,运维人员及时清理落叶,避免降雨时排水不畅。


图像识别监测法:在雨水篦子上方安装小型高清摄像头(带夜视与防水功能),通过 AI 图像识别算法自动识别篦子表面的垃圾堆积情况。算法可区分落叶、塑料袋、泥沙等不同堵塞物类型,并根据堵塞面积占比(如堵塞面积>50% 判定为需清理)生成预警。同时,摄像头还可记录堵塞物堆积过程,辅助分析堵塞原因(如周边商铺倾倒垃圾、风吹落叶堆积),为后续管理提供依据。例如,某商业区雨水篦子频繁堵塞,通过图像监测发现是周边餐饮商铺倾倒厨余垃圾导致,运维部门据此联合城管部门加强监管,堵塞频次下降 60%。


(二)周边积水联动监测:延伸风险感知范围

雨水篦子堵塞的直接后果是周边路面积水,因此需将篦子监测与路面积水监测联动,形成 “点(篦子)— 面(路面)” 结合的感知网络:


路面积水传感器部署:在雨水篦子周边 2-3 米范围内的路面,安装小型化积水传感器(检测范围 0-500px,精度 ±1mm),实时监测路面积水深度。当积水深度超过 125px 时,平台自动关联周边雨水篦子的堵塞状态 —— 若篦子处于堵塞状态,优先调度人员清理篦子;若篦子通畅但积水仍上升,则判定为上游来水量过大,需启动应急排水设备。


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将雨水篦子堵塞数据、路面积水数据与气象数据(如降雨量、降雨强度)融合,构建积水风险预测模型。例如,当气象部门发布暴雨预警时,平台可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易堵塞篦子点位,提前安排运维人员值守,实现 “雨前预防、雨中处置”。某城市通过该模型,在一次暴雨前提前清理了 30 处高风险雨水篦子,周边路面积水时长较往期缩短 80%。


(三)智能化清理设备配套

除监测预警外,智能化改造还需配套高效的清理设备,提升隐患处置效率:


小型化智能清理机器人:针对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雨水篦子,可部署小型电动清理机器人(宽度<1500px,续航>4 小时),机器人搭载机械爪与负压吸污装置,能自动识别篦子位置,清理表面及内部浅层堵塞物(如落叶、塑料袋),并将清理的垃圾收纳至自带储物箱,减少人工劳动强度。运维人员可通过远程操控系统,指挥机器人在拥堵时段(如早晚高峰)对重点路段篦子进行巡回清理。


高压冲洗车联动:对于重度堵塞的雨水篦子,平台可自动调度高压冲洗车前往处置,并通过 GIS 导航规划最优路线。冲洗车配备的智能水枪可精准对准篦子缝隙,通过高压水流冲散内部堵塞物,同时车载传感器可实时反馈冲洗效果,确保堵塞彻底清除。


四、智能化改造的运维管理体系构建

智能化设备的部署需配套完善的运维管理体系,才能实现 “监测 — 预警 — 处置 — 评估” 的闭环,避免设备沦为 “数据孤岛”。


(一)统一运维管理平台搭建

构建市级统一的排水管网智能运维平台,整合检查井、雨水篦子的监测数据,实现三大核心功能:


数据可视化展示:在平台 GIS 地图上实时标注所有智能设备的位置与状态(如井盖正常 / 缺失、篦子通畅 / 堵塞),用不同颜色区分风险等级(绿色 = 正常,黄色 = 轻度风险,红色 = 重度风险),便于管理人员全局掌控。


工单自动生成与派发:当设备触发预警时,平台根据 “隐患类型 + 地理位置 + 运维人员排班” 自动生成电子工单,通过 APP 推送至责任人,工单包含隐患描述、处置要求、完成时限等信息。运维人员完成处置后,需上传现场照片或视频,平台审核通过后闭环工单,确保处置到位。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定期统计分析隐患数据,生成 “隐患高发区域热力图”“月度处置效率报告” 等,辅助管理人员优化运维策略。例如,通过分析发现某老旧小区周边雨水篦子堵塞频次是其他区域的 2 倍,运维部门可针对性增加该区域的巡检频次,或协调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减少垃圾倾倒。


(二)运维人员能力适配

智能化改造后,需同步提升运维人员的技术能力:一方面,开展设备操作培训,确保人员掌握智能井盖安装、传感器校准、平台工单处理等技能;另一方面,配备智能运维工具(如手持终端、便携式检测设备),运维人员可通过手持终端接收工单、上传处置结果,通过便携式设备现场校验传感器数据,提升作业效率。


(三)成本与效益平衡

检查井与雨水篦子分布广泛,智能化改造成本需合理控制:一是优先选择 “低成本、低功耗” 设备,如采用 NB-IoT 通信(通信费用低至每年 5 元 / 设备)替代 4G,降低长期运行成本;二是分批次改造,优先对学校、医院、主干道等重点区域的设施进行智能化升级,再逐步推广至全城;三是探索 “以租代建” 模式,由第三方技术企业投资建设智能设备,市政部门按运维服务付费,减轻前期资金压力。


从长期效益来看,智能化改造可显著降低运维成本 —— 某城市试点数据显示,改造后的检查井与雨水篦子,人工巡检频次从每周 2 次降至每月 1 次,运维人员数量减少 30%,同时隐患处置及时率提升至 98%,因井盖缺失、篦子堵塞导致的内涝与安全事故发生率下降 90%,综合效益显著。


五、总结与展望

城市排水管网检查井与雨水篦子的智能化改造,并非简单的 “设备加装”,而是通过技术整合重构运维管理模式,实现从 “被动应对” 到 “主动防控” 的转变。通过智能井盖与井内监测设备,解决了井盖安全隐患与井内环境预警问题;通过雨水篦子堵塞监测与积水联动感知,提升了排水效率与内涝防范能力;再依托统一运维平台,构建数据驱动的闭环管理体系,最终实现排水管网运维的精细化、高效化。


未来,随着技术发展,智能化改造还将向 “更智能、更协同” 方向升级:一方面,AI 算法将进一步优化,如通过视频识别自动区分井盖缺失与正常开启(如运维人员开盖作业),减少误报;另一方面,将检查井、雨水篦子的监测数据与城市生命线监测平台、应急管理平台深度融合,当发生暴雨内涝时,可结合管网液位、路面积水数据,自动生成应急疏散路线,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更全面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