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洪排涝 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 投入比例 协同逻辑-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0-13 | 5 次浏览 | 分享到:
城市防洪排涝中,工程措施是 “物理屏障”,包括防洪挡水、排水管网、调蓄滞洪、排涝泵站工程,见效快但投资大;非工程措施是 “智慧大脑”,涵盖监测预警、应急调度、规划管理、宣传教育,投资低且灵活。投入比例需结合城市经济水平、地理特征、洪涝风险等级、现有设施基础动态调整,经济发达城市可提高非工程措施占比,不同地理特征城市侧重不同,高风险区域优先工程措施,设施完善城市侧重非工程措施升级。两者协同核心逻辑是 “工程打底、非工程增效”,通过数据协同、功能协同、全周期协同构建闭环体系,上海、赣州、银川等地实践验证了协同模式的有效性,未来需深度融合应对复杂洪涝风险。

一、工程与非工程措施:防洪排涝的 “双轮驱动”

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中,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虽功能不同,但缺一不可,共同构成 “硬件防御 + 软件调度” 的完整防线。工程措施是 “物理屏障”,通过改造自然环境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非工程措施是 “智慧大脑”,通过优化管理、预警调度最大化工程效能,两者的功能定位差异决定了投入平衡需结合城市实际需求动态调整。


工程措施以 “控源、截流、排涝” 为核心,通过硬件建设直接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主要包括四类:一是防洪挡水工程,如修建防洪堤、防洪墙、水闸等,抵御江河洪水入侵,典型案例是上海黄浦江防汛墙,通过加高加固至 6.9 米,有效抵御百年一遇洪水;二是排水管网工程,包括新建扩容主干管、改造老旧管网、建设雨污分流系统,如深圳市 “正本清源” 工程,通过改造 1.6 万公里雨污混流管网,大幅提升雨水排放效率;三是调蓄滞洪工程,如建设调蓄湖、人工湿地、下沉式绿地等,暂存雨水减少地表径流,例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调蓄湖,可一次性存储雨水 40 万立方米;四是排涝泵站工程,在低洼区域建设强排泵站,快速排出积水,如武汉东湖泵站,单机排涝流量达 50 立方米 / 秒,是城市核心区的 “排涝利器”。这类措施的优势是见效快、防御能力稳定,但存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对城市现有布局影响大等特点。


非工程措施以 “预警、调度、管理” 为核心,通过制度、技术、管理手段优化防洪排涝效率,主要包括四类:一是监测预警系统,整合气象、水文、管网水位等数据,实现内涝风险精准预判,如广州市智慧水务平台,可提前 2-3 小时发布内涝预警;二是应急调度机制,建立多部门联动的防汛指挥体系,统筹泵站、水闸、调蓄设施调度,如杭州市在汛期启动 “一闸一策” 调度方案,根据降雨情况动态调整闸门开度;三是规划管理政策,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划定洪水风险区、限制低洼区域开发,如苏州市明确 “禁止在百年一遇洪水淹没区新建住宅项目”;四是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市民防汛意识与应急避险能力,如深圳市通过 “防汛宣传周” 活动,向市民普及积水路段绕行、地下室防倒灌等知识。这类措施的优势是投资相对较低、灵活性强、可快速迭代,但依赖技术支撑与制度执行,效果易受人为因素影响。


二、投入比例平衡:基于城市特性的 “动态适配”

城市防洪排涝中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的投入比例,并非固定标准,需结合城市经济水平、地理特征、洪涝风险等级、现有设施基础等因素综合判断,核心是实现 “投入效益最大化”,避免 “重工程轻管理” 或 “重软件轻硬件” 的极端倾向。


(一)经济水平:决定投入总量与结构

经济发达城市有更多资金用于非工程措施升级,可适当提高非工程措施投入占比。例如,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在防洪排涝总投入中,非工程措施(如智慧监测、应急体系建设)占比达 30%-40%,通过高精度预警与智能调度,让现有工程设施发挥 120% 的效能;而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需优先保障工程措施投入,解决 “有无” 问题,非工程措施占比通常控制在 10%-20%,重点建设基础监测网络与简易应急机制。以中西部某县级市为例,其 2023 年防洪排涝投入中,85% 用于管网改造与泵站建设,仅 15% 用于购买简易水位监测设备与制定防汛预案,符合 “先建硬件再优软件” 的发展阶段需求。


(二)地理特征:匹配风险类型与防御重点

平原城市、滨海城市、山地城市的洪涝风险类型不同,投入比例需针对性调整。平原城市(如北京、郑州)以 “内涝” 为主要风险,需平衡 “排水工程” 与 “调蓄工程 + 预警调度”,工程措施中调蓄设施占比应提升至 30% 以上,非工程措施重点建设 “降雨 - 管网水位 - 积水” 联动预警系统;滨海城市(如广州、厦门)面临 “内涝 + 风暴潮” 双重风险,需优先保障防洪挡潮工程投入(占工程总投入 50% 以上),同时加强风暴潮与降雨叠加的预警能力,非工程措施中应急疏散预案建设占比需提高;山地城市(如重庆、贵阳)易发生 “山洪 + 内涝”,工程措施需重点建设山洪截流沟与陡坡区域排水管网,非工程措施需强化山洪预警与地质灾害监测,两者投入比例可控制在 6:4 左右。


(三)洪涝风险等级:高风险区域 “工程优先”,中低风险区域 “优化协同”

对洪涝风险等级为 “极高” 的区域(如城市核心区、历史内涝点),需以工程措施为主,快速提升防御能力,工程投入占比应不低于 70%。例如,武汉市汉口火车站周边区域,因地势低洼曾年均内涝 3-4 次,2022 年投入 1.2 亿元用于管网扩容与强排泵站建设(占总投入 80%),同时配套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占 20%),改造后实现 “50 年一遇暴雨无积水”;对风险等级为 “中低” 的区域(如城市新区、郊区),可降低工程投入占比至 50%-60%,将更多资金用于非工程措施,通过规划管控与智能调度避免洪涝风险。例如,成都天府新区在建设初期,仅投入 40% 资金用于基础排水管网建设,60% 用于智慧水务平台与海绵城市管理体系建设,通过 “源头减排 + 智慧调度”,实现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四)现有设施基础:“补短板” 与 “提效能” 结合

若城市已有一定工程基础(如管网覆盖率达 80% 以上、泵站数量充足),需提高非工程措施投入占比,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现有设施效能。例如,杭州市已建成较为完善的排水管网与泵站体系,2023 年防洪排涝投入中,55% 用于智慧监测系统升级与应急调度机制优化,通过 AI 算法实现泵站 “错峰运行”,在降雨初期提前排空调蓄设施,降雨高峰期满负荷运行,排水效率提升 30%;若城市工程设施严重不足(如管网覆盖率低于 50%、无大型排涝泵站),需优先加大工程投入,补齐硬件短板,非工程措施仅作为临时补充。例如,西部某县城 2021 年前无正规排水管网,降雨后内涝严重,2021-2023 年投入 8000 万元(占总投入 90%)建设 15 公里排水管网与 2 座泵站,仅投入 800 万元(占 10%)建设简易水位监测与预警系统,基本解决内涝问题。


三、协同发力核心逻辑:“工程打底、非工程增效” 的闭环体系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协同,并非简单的 “1+1=2”,而是通过 “工程打底构建防御基础,非工程优化调度与风险管控,两者形成闭环响应”,实现 “防御能力最大化、投入成本最小化” 的目标,核心逻辑可拆解为三个层面。


(一)数据协同:非工程措施为工程措施提供 “精准导航”

非工程措施中的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实时采集降雨、水位、流量等数据,为工程设施调度提供精准依据,避免工程措施 “盲目运行”。例如,南京市智慧防汛平台整合了 2000 余个雨量站、500 余个水位监测点、30 余座泵站的实时数据,当监测到某区域 1 小时降雨量达 30mm 时,系统自动计算该区域管网承载能力,向周边 3 座泵站发送 “启动二级运行” 指令,同时打开 2 处调蓄湖闸门暂存雨水;若降雨量持续增加至 50mm / 小时,系统进一步升级指令,启动泵站满负荷运行与应急排水通道。这种 “数据驱动” 的调度模式,让工程设施根据实际雨情动态调整运行状态,避免 “泵站空转浪费能源” 或 “超负荷运行导致设备损坏”,相比传统 “一刀切” 调度,工程设施利用率提升 40% 以上。


同时,非工程措施的历史数据积累,还能为工程措施规划建设提供科学支撑。例如,深圳市通过分析近 10 年降雨与内涝数据,发现东部片区内涝主要源于管网管径不足,西部片区源于调蓄能力欠缺,据此制定差异化工程方案:东部片区重点实施管网扩容(工程投入占比 70%),西部片区重点建设人工湿地(工程投入占比 60%),避免工程建设 “盲目跟风”,大幅提升投入效益。


(二)功能协同:工程措施为非工程措施提供 “防御兜底”

工程措施构建的物理屏障,是 non-engineering measures 发挥作用的前提,若缺乏工程基础,非工程措施再完善也难以抵御严重洪涝。例如,2021 年郑州 “7・20” 特大暴雨中,部分区域因排水管网管径不足(仅 DN300-DN500),即便预警系统提前 1 小时发布红色预警、应急队伍快速到位,仍无法快速排出积水,导致严重内涝;而郑州市郑东新区因提前建成 “大管径管网 + 调蓄湖 + 强排泵站” 的工程体系,在相同雨情下,通过预警系统调度泵站与调蓄设施,仅出现轻微积水,2 小时内全部排净。这一案例表明,非工程措施的 “预警与调度” 需依托工程措施的 “排水与调蓄” 能力,否则只能 “预警无法处置”,沦为 “纸上谈兵”。


反之,若仅有工程措施而缺乏非工程措施,工程设施的效能也会大打折扣。例如,某城市建成 10 座大型排涝泵站,但因未建立统一调度机制,降雨时各泵站自行决定运行状态,部分泵站过早满负荷运行导致后续无能力应对持续降雨,部分泵站启动过晚导致积水蔓延,最终工程设施防御效果仅发挥 50%;后来该城市建立统一应急调度平台,实现泵站 “联动运行”,工程防御效果提升至 90%,充分体现非工程措施对工程措施的 “增效作用”。


(三)全周期协同:从 “规划建设” 到 “运维管理” 的无缝衔接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协同,需贯穿防洪排涝全周期,而非仅停留在建设阶段。在规划阶段,需结合非工程措施的 “风险评估” 结果布局工程设施 —— 例如,通过洪水风险图划定高风险区域,优先在该区域建设防洪堤与排涝泵站;在建设阶段,需同步配套非工程措施的 “监测终端”—— 例如,新建排水管网时同步安装水位传感器,新建泵站时预留智能调度接口;在运维阶段,需通过非工程措施的 “管理机制” 保障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 例如,制定泵站定期维护计划,通过监测数据预警设备故障,确保工程设施在汛期 “拉得出、用得上”。


以苏州市为例,其在防洪排涝规划中实现全周期协同:规划阶段,通过暴雨强度公式与内涝风险模型,确定不同区域的工程建设标准(如核心区按 100 年一遇暴雨标准建设管网,郊区按 50 年一遇标准);建设阶段,每公里新建管网配套 2-3 个水位监测点,每座泵站安装智能控制系统;运维阶段,建立 “日常巡检 + 数据监测” 的双重管理机制,通过监测数据发现管网淤积后,及时安排清淤,通过定期维护确保泵站设备完好。这种全周期协同模式,让苏州市工程设施完好率保持在 95% 以上,非工程措施预警准确率达 90%,2023 年汛期成功抵御 3 次强降雨,未出现大面积内涝。


四、实践案例:不同城市的协同模式与成效

(一)上海:“高工程基础 + 高非工程投入” 的精细化协同

上海作为经济发达的滨海城市,已建成较为完善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如黄浦江防汛墙、苏州河闸门、100 余座排涝泵站),近年来重点提升非工程措施投入,两者投入比例保持在 6:4 左右。通过建设 “上海水务海洋智慧管理平台”,整合气象、水文、管网、泵站等多源数据,实现 “降雨预测 - 风险预警 - 工程调度” 的全自动闭环:当预测到台风与暴雨叠加时,系统提前 24 小时调度水闸预排河道水位,提前 12 小时启动泵站排空调蓄设施,降雨期间动态调整泵站运行功率与闸门开度。2023 年台风 “泰利” 影响期间,上海通过该协同模式,仅出现局部轻微积水,2 小时内全部排净,未造成交通中断与财产损失。


(二)赣州:“古工程 + 新非工程” 的特色协同

赣州老城区保留了宋代 “福寿沟” 排水系统(传统工程措施),近年来在保护福寿沟的基础上,投入非工程措施提升防洪排涝能力,两者投入比例约 7:3。通过在福寿沟沿线安装水位传感器与视频监控,实时监测沟内水流状态,同时建立 “福寿沟管理所 + 应急队伍” 的联动机制:当监测到福寿沟水位超限时,立即调度周边临时泵站辅助排水,组织人员清理沟口杂物防止堵塞。这种 “古工程 + 新非工程” 的协同模式,让赣州老城区在 2022 年暴雨中,内涝积水时间从原来的 12 小时缩短至 2 小时,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提升了防洪排涝能力。


(三)银川:“中等工程基础 + 优化非工程” 的高效协同

银川作为西北干旱地区城市,洪涝风险相对较低,工程设施基础中等(管网覆盖率约 70%,排涝泵站 15 座),近年来通过优化非工程措施实现高效协同,两者投入比例约 7:3。通过建设 “银川市智慧防汛系统”,重点提升降雨预测精度与应急响应速度,当监测到局部短时强降雨时,系统通过短信、APP 向周边市民发布积水预警,同时调度最近的应急排水队伍赶赴现场,利用移动泵站辅助排水。这种 “以非工程措施补工程短板” 的模式,让银川在 2023 年汛期,内涝处置效率提升 60%,市民满意度达 92%。


结语:协同是防洪排涝的 “最优解”

城市防洪排涝中,工程措施是 “骨架”,决定防御能力的底线;非工程措施是 “神经”,决定防御效能的上限。投入比例的平衡,需摒弃 “一刀切” 思维,根据城市经济水平、地理特征、风险等级、设施基础动态调整;两者协同的核心,是通过数据协同、功能协同、全周期协同,构建 “工程打底、非工程增效” 的闭环体系,实现 “用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好的防御效果”。


随着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降雨事件增多,单一依赖工程措施或非工程措施都难以应对复杂的洪涝风险,只有将两者深度融合,才能构建 “韧性城市” 的防洪排涝防线。未来,随着数字孪生、AI 等技术的发展,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的协同将更加精准高效,例如通过数字孪生模型模拟不同雨情下的工程运行状态,提前优化调度方案,让城市防洪排涝真正实现 “未雨绸缪、科学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