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泵站数据互通 - 解决系统兼容支撑跨部门调度-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0-11 | 12 次浏览 | 分享到:
智慧水务中,城市排水泵站与防汛系统、排水管网监测系统因数据格式碎片化、接口不统一、语义不一致形成 “数据孤岛”。破解需构建体系化方案:一是建立智慧水务数据标准,统一数据格式(核心用 JSON、时序用通用格式)、语义(编制数据字典)与质量要求;二是搭建智慧水务数据中台,统一接口为 RESTful API,实现数据格式与语义转换,采用混合存储架构管理数据;三是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制定调度流程与响应时限、纳入绩效考核。该方案能实现数据高效流转,支撑跨部门协同调度,提升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

在智慧水务建设中,城市排水泵站、城市防汛系统、排水管网监测系统是保障城市水安全的 “三大核心支柱”:排水泵站承担雨污水抽排的 “动力核心” 角色,需实时反馈泵组运行状态、进水水位、抽排流量等数据;防汛系统作为 “指挥中枢”,需整合气象预警、河道水位、泵站工况等数据制定调度方案;排水管网监测系统则是 “感知神经”,通过管网流量、液位、堵塞情况等数据反映管网负荷。三者若无法实现数据互通,易形成 “数据孤岛”—— 例如,泵站已出现高水位预警,但防汛系统未及时获取数据,仍按常规方案调度;管网监测到某区域堵塞,泵站却未收到信息,持续高负荷抽排导致管网溢流。因此,解决不同系统间数据格式不兼容、接口不统一的问题,实现数据高效流转,是支撑跨部门协同调度、提升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的关键。


系统间数据互通的核心痛点:为何数据难 “流转”?

城市排水泵站、防汛系统、排水管网监测系统分属不同建设主体(如泵站属水务集团、防汛系统属应急管理部门、管网监测属住建局),建设周期、技术标准、数据需求存在差异,导致数据互通面临 “格式不兼容、接口不统一、语义不一致” 三大核心痛点,阻碍数据流转与协同调度。


痛点一:数据格式碎片化,“各说各话” 难整合

不同系统的数据格式差异显著,导致数据无法直接识别与解析。排水泵站的运行数据多采用 “结构化格式”(如 Excel 表格、关系型数据库),记录泵组编号、运行时长、电流电压等标准化字段,数据更新频率为 1-5 分钟 / 次;防汛系统的数据则涵盖 “结构化 + 非结构化” 两类,结构化数据(如气象降雨量、河道水位)采用 JSON 格式实时传输,非结构化数据(如卫星云图、现场巡检照片)采用图片、视频格式存储,更新频率随气象变化动态调整;排水管网监测系统因涉及大量传感器数据,多采用 “时序数据库格式”(如 InfluxDB、TimescaleDB),按时间戳记录管网流量、液位等数据,更新频率高达 10-30 秒 / 次。


格式差异直接导致数据 “无法互认”:例如,泵站上传的 “泵组运行状态” 数据为 “1 = 运行、2 = 停机” 的编码格式,而防汛系统识别的状态编码为 “0 = 停机、1 = 运行”,若直接接入,会出现 “运行状态误判”;管网监测系统的 “流量数据” 保留 3 位小数(如 12.345 m³/h),而泵站系统仅支持 1 位小数(如 12.3 m³/h),数据接入时会出现 “精度截断”,影响流量匹配分析。此外,非结构化数据的整合难度更大 —— 防汛系统的现场巡检视频,无法直接与泵站的运行数据关联,难以支撑 “视频场景 + 数据趋势” 的协同分析。


痛点二:接口标准不统一,“接口林立” 难对接

各系统的接口设计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数据传输 “通道不畅”。排水泵站多采用 “私有 API 接口”(如某品牌泵站控制系统的专属接口),仅支持本品牌设备的数据输出,且接口协议多为 Modbus-RTU、OPC UA,需专用软件解析;防汛系统为对接多部门数据,采用 “通用 HTTP/HTTPS 接口”,但接口参数(如请求方式、数据加密规则)由各地区自主定义,例如 A 市防汛系统要求数据采用 “POST 请求 + JSON 加密”,B 市则要求 “GET 请求 + XML 明文”;排水管网监测系统因涉及无线传感器,多采用 “LoRaWAN、NB-IoT 等无线接口”,数据传输需通过专用网关转换,无法直接与有线接口的泵站、防汛系统对接。


接口不统一导致 “对接成本高、稳定性差”:某城市为实现泵站与防汛系统对接,需为每个泵站开发专属接口适配程序,单个泵站的接口开发成本超 5 万元,全市 20 个泵站总投入超 100 万元;且接口兼容性差,一旦某系统升级(如防汛系统更新接口参数),所有对接的泵站、管网系统需同步调整,否则会出现 “接口中断”,某城市曾因防汛系统接口升级未通知,导致泵站数据中断传输 4 小时,影响汛期调度。


痛点三:数据语义不统一,“同名异义” 难协同

即使数据格式与接口适配,“数据语义不一致” 仍会导致协同调度偏差。不同系统对同一数据的定义、单位、统计口径存在差异,形成 “同名异义” 或 “同义异名”。例如,“进水水位” 在泵站系统中指 “泵站集水井水位”(单位:米,以集水井底部为基准),在管网系统中指 “管网接入泵站前的水位”(单位:米,以地面为基准),在防汛系统中则指 “河道水位”(单位:米,以黄海高程为基准),三者若直接对比,会出现 “水位数据错位”;“抽排流量” 在泵站系统中按 “小时累计流量” 统计,在防汛系统中按 “15 分钟瞬时流量” 统计,数据无法直接用于调度决策。


语义不统一还会导致 “数据关联失效”:防汛系统根据 “管网流量超载” 数据,要求泵站加大抽排力度,但因管网系统的 “流量超载” 定义为 “超过设计流量的 120%”,而泵站系统理解的 “超载” 为 “超过设计流量的 150%”,导致泵站未及时响应,最终引发管网溢流。此外,数据语义缺乏统一字典,各系统维护各自的 “数据说明文档”,跨部门人员沟通时需反复核对语义,严重影响调度效率。


数据互通的解决方案:从 “适配” 到 “统一” 的体系化构建

解决城市排水泵站与多系统的数据互通问题,需构建 “数据标准化 + 接口统一化 + 管理规范化” 的体系化方案,实现 “格式统一、接口兼容、语义一致”,确保数据能支撑跨部门协同调度。


第一步:建立 “智慧水务数据标准体系”,统一数据格式与语义

数据互通的前提是 “标准先行”,需制定覆盖 “数据格式、语义定义、统计口径” 的智慧水务数据标准,从源头消除数据差异。建议由市级水务主管部门牵头,联合应急管理、住建等部门,参考国家《智慧水务数据标准》《城市排水防涝信息系统技术规范》,结合本地实际制定 “地方智慧水务数据标准”,重点明确三方面内容:


一是统一数据格式。规定所有系统的核心数据需支持 “JSON、CSV 等通用结构化格式”,非结构化数据(图片、视频)需采用 “JPG、MP4 等通用格式”,时序数据(如传感器实时数据)需采用 “时序数据库通用格式(如 InfluxDB Line Protocol)”。例如,泵站的泵组运行数据、管网的流量数据、防汛的水位数据,均需转换为 JSON 格式,字段命名采用 “小写字母 + 下划线”(如 pump_running_status、pipe_flow_rate),确保格式可直接解析。


二是统一数据语义。编制 “智慧水务数据字典”,对核心数据(如水位、流量、泵组状态)的定义、单位、基准、统计口径进行统一。例如,明确 “泵站进水水位” 定义为 “泵站集水井内的水位,单位:米,以黄海高程为基准”,“管网流量” 定义为 “管道内的瞬时流量,单位:立方米 / 秒,统计频率为 1 分钟 / 次”,“泵组运行状态” 编码统一为 “0 = 停机、1 = 运行、2 = 故障”。同时,建立 “数据语义映射机制”,对现有系统的历史数据,通过语义映射表转换为统一语义,例如将泵站原 “2 = 停机” 的状态编码,映射为标准的 “0 = 停机”。


三是统一数据质量要求。规定数据的精度、完整性、时效性标准,例如,水位数据精度需达 ±0.01 米,流量数据精度需达 ±2%,核心数据的传输延迟需≤10 秒,数据缺失率需≤0.5%。各系统需按标准进行数据清洗与校验,例如,泵站系统需剔除 “泵组电流超过额定值 30%” 的异常数据,管网系统需补全 “传感器离线时段” 的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确保数据质量满足协同调度需求。


某省会城市通过制定《智慧水务数据标准》,统一了 238 项核心数据的格式、语义与质量要求,将泵站、防汛、管网系统的数据格式统一为 JSON,语义一致率从原来的 40% 提升至 98%,数据对接时的格式转换工作量减少 70%,有效解决了 “各说各话” 的问题。


第二步:搭建 “数据中台”,实现接口统一与数据转换

针对接口不统一的问题,需搭建 “智慧水务数据中台”,作为各系统数据互通的 “中间枢纽”,实现 “统一接口接入、统一数据转换、统一数据分发”,避免系统间直接对接的复杂性。数据中台的核心功能包括 “接口管理、数据转换、数据存储” 三大模块:


“接口管理模块” 负责统一接口标准,提供 “标准化接口服务” 供各系统接入。中台需支持多种接口协议(如 HTTP/HTTPS、Modbus-TCP、LoRaWAN、NB-IoT),并将所有接口统一封装为 “RESTful API”,各系统无需关注对方接口类型,只需按中台的接口标准接入。例如,排水泵站的 Modbus-RTU 接口数据,通过中台的 “Modbus 转 RESTful 网关” 转换为标准化 API;防汛系统的 HTTP 接口数据直接接入中台 API;管网监测系统的 LoRaWAN 无线数据,通过中台的 “无线网关” 转换为 API。同时,中台需提供 “接口文档、测试工具、密钥管理” 服务,各系统通过申请密钥接入接口,确保数据传输安全。


“数据转换模块” 负责按数据标准进行格式与语义转换。中台接收各系统数据后,先进行 “格式转换”—— 将泵站的 Excel 数据、管网的时序数据、防汛的 XML 数据,统一转换为标准 JSON 格式;再进行 “语义转换”—— 通过数据字典映射,将各系统的 “同名异义” 数据转换为统一语义,例如将管网系统的 “地面基准水位” 转换为标准的 “黄海高程水位”;最后进行 “数据校验”—— 按数据质量标准剔除异常值、补全缺失值,例如将泵站超量程的 “流量数据” 标记为异常,采用前 5 分钟的平均值替代。


“数据存储模块” 负责统一存储各系统数据,采用 “混合存储架构” 满足不同数据需求:结构化数据(如泵组状态、水位)存储于关系型数据库(如 MySQL),时序数据(如实时流量、传感器数据)存储于时序数据库(如 InfluxDB),非结构化数据(如巡检视频、图片)存储于对象存储(如阿里云 OSS)。存储的数据按 “主题域” 分类(如 “泵站运行主题”“管网监测主题”“防汛调度主题”),方便各系统按主题查询与调用,例如,防汛系统可直接查询 “泵站运行主题” 下的 “泵组开机率、抽排总量” 数据,无需分别对接每个泵站。


某城市搭建智慧水务数据中台后,将泵站、防汛、管网系统的接口统一为 RESTful API,接口对接成本从原来的 5 万元 / 泵站降至 0.5 万元 / 泵站,全市 20 个泵站节省成本 90 万元;数据转换耗时从原来的 30 分钟 / 次缩短至 10 秒 / 次,数据传输延迟控制在 5 秒以内,满足汛期实时调度需求。


第三步:建立 “跨部门协同机制”,确保数据有效应用

数据互通的最终目标是支撑跨部门协同调度,需建立 “组织保障、流程规范、责任明确” 的协同机制,避免 “数据通了但调度不通” 的问题。


一是成立 “智慧水务协同调度领导小组”,由市级政府牵头,水务、应急管理、住建、气象等部门参与,明确各部门职责:水务部门负责泵站运行数据的采集与上传,确保数据实时性;应急管理部门负责防汛系统的调度指令下达,基于中台数据制定调度方案;住建部门负责管网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时反馈管网堵塞、溢流情况;气象部门负责提供降雨预警数据,为调度方案提供气象依据。领导小组每月召开协调会议,解决数据互通中的问题,例如,某城市通过协调会议,明确了 “暴雨红色预警时,泵站需在 10 分钟内响应防汛调度指令” 的要求。


二是制定 “数据互通与协同调度流程”,明确数据流转路径与调度响应时限。流程需覆盖 “预警触发 - 数据传输 - 方案制定 - 指令下达 - 执行反馈” 全环节:例如,气象部门发布暴雨预警后,将预警数据上传至中台;中台将预警数据与泵站水位、管网流量数据融合分析,推送至防汛系统;防汛系统基于数据制定 “泵站加大抽排、管网重点巡查” 的调度方案,通过中台下达至水务、住建部门;水务部门执行泵站抽排调整,住建部门执行管网巡查,两者将执行结果上传至中台,防汛系统实时监控执行情况。同时,需明确各环节的响应时限,如 “中台数据融合分析需在 5 分钟内完成”“泵站需在 10 分钟内执行调度指令”。


三是建立 “数据互通考核机制”,确保各系统按标准接入与数据更新。将 “数据接入率、数据准确率、响应及时率” 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例如,水务部门的泵站数据接入率需≥99%,数据准确率需≥98%,防汛调度指令响应及时率需≥95%;对未达标的部门进行通报整改,对连续 3 个月达标的部门给予表彰。某城市通过考核机制,将泵站数据接入率从原来的 80% 提升至 99.5%,调度指令响应及时率从 75% 提升至 98%,有效保障了协同调度的落地。


实际应用案例:数据互通如何支撑跨部门协同调度?

国内多个城市通过 “数据标准 + 数据中台 + 协同机制” 的方案,实现了排水泵站与多系统的数据互通,显著提升了跨部门协同调度能力,在汛期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某东部沿海城市在智慧水务建设中,针对泵站、防汛、管网系统的数据互通问题,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制定《智慧水务数据标准》,统一了 186 项核心数据的格式、语义与质量要求,例如将 “泵站进水水位” 统一为 “黄海高程基准,精度 ±0.01 米”;二是搭建数据中台,提供 RESTful API 接口,实现泵站 Modbus 数据、防汛 HTTP 数据、管网 LoRa 数据的统一接入与转换,数据传输延迟控制在 5 秒以内;三是成立协同调度领导小组,制定 “暴雨预警 - 数据融合 - 调度执行 - 反馈” 流程,明确各部门响应时限。


在 2023 年汛期的一次暴雨过程中,该方案发挥了关键作用:气象部门提前 2 小时发布暴雨橙色预警,数据中台实时接收预警数据,并同步调取泵站集水井水位(平均 2.8 米,接近警戒水位 3.0 米)、管网流量(部分路段超设计流量 110%)数据;中台通过数据融合分析,判断 “3 小时内泵站水位将超警戒,管网存在溢流风险”,并将分析结果推送至防汛系统;防汛系统基于数据制定调度方案:指令水务部门将泵站泵组开机率从 60% 提升至 100%,加大抽排力度;指令住建部门对管网超流量路段进行现场巡查,清理堵塞点;水务部门 10 分钟内完成泵组调整,住建部门 15 分钟内抵达现场清理;中台实时监控泵站抽排流量(从 5000 m³/h 提升至 8000 m³/h)、管网流量(超流路段流量降至设计流量 90%),确保调度效果。最终,此次暴雨未造成城市内涝,相比 2022 年同期(未实现数据互通时)的内涝面积减少 95%,充分验证了数据互通对协同调度的支撑作用。


结语

智慧水务背景下,城市排水泵站与多系统的数据互通,并非简单的 “技术对接”,而是 “标准统一、平台支撑、机制保障” 的系统性工程。通过建立数据标准消除格式与语义差异,通过搭建数据中台实现接口统一与数据转换,通过跨部门协同机制确保数据有效应用,才能真正打破 “数据孤岛”,让数据成为跨部门协同调度的 “决策依据”。


未来,随着 AI、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数据互通将向 “智能化协同” 升级 —— 数据中台可通过 AI 算法预测泵站水位、管网流量变化,提前向防汛系统推送调度建议;数字孪生模型可整合多系统数据,模拟不同调度方案的效果,为跨部门决策提供 “可视化推演”。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标准先行、平台中枢、机制保障” 的核心逻辑始终是数据互通的关键,这一逻辑将持续推动智慧水务从 “分散建设” 走向 “协同运营”,为城市水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