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泵站作为城市排涝的关键节点,进水井的水位监测直接决定泵阀启停逻辑与排涝效率。暴雨期间,进水井受短历时强降雨影响,水位常呈现 “骤升骤降” 的剧烈波动,且高速水流冲击井壁易产生大量水雾,这些极端工况对雷达液位计的安装位置与防护设计提出严苛要求。若安装高度不当,可能导致液位计被淹没或测量盲区过大;若水雾附着天线表面,会造成信号衰减或反射干扰,引发数据跳变、误判等问题。因此,科学设定安装高度、针对性采取水雾防护措施,是保障雷达液位计在暴雨期间稳定运行的核心。
一、雷达液位计安装高度设定:兼顾安全、精度与工况适配
雨水泵站进水井的水位波动范围、井体结构、泵阀控制逻辑,是确定雷达液位计安装高度的三大核心依据。需围绕 “避免淹没损坏”“消除测量盲区”“适配泵阀调度” 三个目标,结合暴雨期间的极端水位场景,制定分层设定方案:
(一)基础参数采集:明确安装高度的边界条件
在设定安装高度前,需先采集进水井的关键参数,为后续计算提供依据:
水位波动范围:通过历史暴雨数据(如近 10 年最大降雨量对应的进水井最高水位)与泵站设计资料,确定水位波动区间 —— 通常雨水泵站进水井的正常运行水位为 1.5-3 米,暴雨期间极端最高水位可升至 4-6 米(视井深而定),最低水位则可能因水泵强排降至 0.5 米以下;
井体结构尺寸:记录进水井的内径(如 DN3000-DN5000)、井深(通常 8-12 米)、进水口位置(多位于井体中下部,距井底 2-3 米),避免安装位置与进水口正对(防止水流直接冲击液位计);
泵阀控制阈值:获取水泵启动水位(如水位达 3 米时启动 1 号泵,4 米时启动 2 号泵)、停泵水位(如水位降至 1 米时停泵)、报警水位(如水位达 5 米时触发高水位报警),确保液位计测量范围覆盖所有控制阈值。
(二)安装高度分层计算:从极端到常规的全场景覆盖
基于上述参数,雷达液位计的安装高度需分为 “极端最高水位适配层”“常规测量层”“盲区规避层” 三层计算,最终确定最优安装位置:
极端最高水位适配层:确保设备安全,避免淹没
核心原则:安装高度需高于历史极端最高水位,且预留安全冗余(防止突发超历史极值降雨导致淹没)。
计算逻辑:安装高度 = 历史极端最高水位 + 0.5-1 米安全冗余。例如,某雨水泵站进水井历史极端最高水位为 5 米,则安装高度应设定为 5.5-6 米。
特殊考量:若进水井顶部空间有限(如井深仅 6 米,极端最高水位 5 米),可选用具备 IP68 防护等级的潜水型雷达液位计,安装高度可降至极端最高水位以下 0.3 米(但需确保探头防水密封完好),避免井顶空间不足导致安装困难。
常规测量层:覆盖泵阀控制阈值,保证调度精度
核心原则:液位计的测量范围需完全覆盖水泵启停、报警等所有控制阈值,且测量盲区不与控制阈值重叠。
计算逻辑:雷达液位计存在 “顶部盲区”(通常 0.3-1 米,即天线下方 0.3-1 米范围内无法准确测量)与 “底部盲区”(通常 0.2-0.5 米),需确保控制阈值均处于有效测量范围内。例如,若水泵启动水位为 3 米、停泵水位为 1 米,液位计顶部盲区为 0.5 米,安装高度为 6 米,则有效测量范围为 6-0.5=5.5 米(顶部有效点)至 0.5 米(底部盲区上限),完全覆盖 3 米、1 米等控制阈值,无重叠盲区。
优化调整:若底部盲区(0.5 米)与停泵水位(1 米)距离过近(仅 0.5 米),可适当降低安装高度(如从 6 米降至 5.8 米),缩小顶部有效点(5.8-0.5=5.3 米),同时拉近顶部有效点与极端最高水位(5 米)的距离(仅 0.3 米冗余),需结合当地暴雨强度概率(如超 5 米水位的概率低于 0.1%)判断是否可接受,若风险较高则更换盲区更小的液位计(如顶部盲区 0.3 米的型号)。
盲区规避层:避开进水口冲击,减少信号干扰
核心原则:安装位置需偏离进水口正上方,避免高速水流冲击产生的气泡、漩涡干扰雷达信号,同时防止水流直接冲刷天线。
位置选择:若进水口位于井体东侧(距井底 2 米),液位计应安装在井体西侧或北侧(与进水口夹角≥90°),安装高度仍按上述计算确定(如 6 米),确保天线与进水口之间有足够距离(≥1.5 米),减少水流冲击影响。
倾斜安装:若井体空间受限,无法横向偏离进水口,可将液位计倾斜安装(倾斜角度 15-30°),使天线朝向远离进水口的方向,避免水流直射天线,同时需通过校准确保倾斜安装不影响测量精度(部分智能雷达液位计具备倾斜补偿功能,可自动修正角度误差)。
(三)实际安装验证:动态调整确保适配性
安装完成后,需在非暴雨期进行空载测试,模拟暴雨工况验证高度合理性:
向进水井缓慢注水,记录液位计显示值与实际水位的偏差,若在控制阈值(如 3 米启动水位)处偏差超 ±2mm,需微调安装高度(如上下移动 0.1 米);
启动水泵模拟强排,观察水位骤降时液位计的数据响应速度(应<1 秒),若出现数据滞后,需检查安装高度是否与水泵吸水口形成 “水流漩涡区”,必要时调整安装位置避开漩涡;
暴雨过后,检查液位计是否存在被淹没痕迹(如天线表面残留淤泥),若有则需提升安装高度(增加 0.2-0.3 米安全冗余)。
二、水雾防护措施:从物理阻隔到信号优化的全维度解决方案
暴雨期间,进水井内高速水流冲击井壁、进水口射流会产生大量水雾,水雾附着在雷达液位计天线表面,会导致雷达信号反射衰减(水雾形成的水膜相当于 “信号屏障”),或产生虚假反射(水雾颗粒反射信号,导致液位计误判为水位)。需从 “物理防护”“材质优化”“信号处理” 三个维度制定防护措施:
(一)物理防护:构建水雾阻隔屏障
通过加装防护装置,直接阻挡水雾与天线表面接触,是最直接有效的防护方式,推荐以下三种方案:
防雨罩 / 导流罩防护:针对性阻挡直射水雾
选型与安装:选用不锈钢材质的锥形防雨罩(直径比天线大 1.5 倍,如天线直径 100mm,防雨罩直径 150mm),通过支架固定在液位计天线正上方,与天线间距 50-100mm,形成 “伞状” 防护。若进水口位于液位计侧方,需在进水口朝向的一侧加装弧形导流板(高度与防雨罩平齐),引导水雾向远离天线的方向扩散。
适用场景:水雾以直射为主(如进水口正对液位计)的进水井,防护成本低(单套防雨罩成本约 200-500 元),安装简便,可有效减少 60%-70% 的水雾附着。
注意事项:防雨罩需定期清理(每季度 1 次),避免淤泥、杂物堆积影响雷达信号(部分防雨罩采用镂空设计,可减少杂物堆积,但需确保镂空孔径<5mm,防止大颗粒水雾进入)。
密封式天线罩防护:全包裹隔绝水雾
选型与安装:选用聚四氟乙烯(PTFE)材质的密封式天线罩(具备透光性,不影响雷达信号穿透),将液位计天线完全包裹,天线罩与液位计主体通过密封圈密封(选用耐老化的丁腈橡胶密封圈),底部预留排水孔(直径 5mm),防止天线罩内凝结水积聚。
适用场景:水雾浓度高(如进水井内水雾弥漫)、湿度大(相对湿度>95%)的场景,防护效果优于防雨罩,可减少 90% 以上的水雾附着,且能保护天线免受泥沙冲刷。
注意事项:天线罩需选择低介电常数(ε<2.0)的材质,避免影响雷达信号强度(介电常数过高会导致信号衰减超 10%);定期检查密封圈密封性,若出现老化需及时更换(建议每 1-2 年更换一次)。
气流吹扫防护:主动清除附着水雾
系统组成:由小型空气压缩机(功率 500W,压力 0.4-0.6MPa)、气管(Φ8mm 不锈钢管)、喷头(万向可调式)组成,喷头安装在天线斜下方 30° 位置,对准天线表面,通过压缩空气持续吹扫(风量 5-10L/min),清除刚附着的水雾。
适用场景:极端暴雨天气(降雨量>50mm/h)、水雾持续产生的场景,可与防雨罩 / 天线罩配合使用,形成 “主动 + 被动” 双重防护,彻底解决水雾附着问题。
优化设计:加装湿度传感器与电磁阀,当湿度>90% 时自动启动吹扫系统,湿度<80% 时关闭,避免非暴雨期无效能耗(可降低 50% 的压缩空气消耗);气管需做防腐处理(如镀锌),防止进水井内腐蚀性气体(如硫化氢)腐蚀气管。
(二)材质优化:提升天线表面抗雾性能
通过改善雷达液位计天线的材质与表面处理工艺,降低水雾的附着能力,减少信号干扰:
选用疏水材质天线:减少水雾吸附
材质选择:天线表面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或聚醚醚酮(PEEK)材质,这类材质的水接触角>110°(疏水性能优异),水雾落在表面后会形成水珠自动滚落,不易形成连续水膜。
表面处理:部分高端雷达液位计采用 “纳米涂层” 工艺(如二氧化硅纳米涂层),进一步提升疏水性(水接触角可达 130° 以上),同时增强耐磨性(涂层硬度 HV500),抵御泥沙冲刷导致的疏水性能下降。
效果验证:在相同水雾浓度下,疏水材质天线的水雾附着量仅为普通不锈钢天线的 1/5,信号衰减幅度从 15% 降至 3% 以下,确保测量精度(误差<±1mm)。
天线结构优化:减少水雾滞留空间
形状设计:采用 “流线型” 天线(如圆柱形、球形天线),避免直角、凹槽等易积水结构,减少水雾在天线表面的滞留时间(流线型天线的水珠滚落速度比方形天线快 2-3 倍);
尺寸控制:天线直径不宜过大(推荐 50-100mm),过大的天线表面积会增加水雾附着总量,同时需确保天线与天线罩之间的间隙<5mm,避免间隙内形成水雾 “死区”。
(三)信号处理:算法优化抵消水雾干扰
通过雷达液位计的软件算法优化,识别并过滤水雾产生的虚假信号,确保水位数据真实可靠:
多频信号滤波:区分水位与水雾反射
原理:水雾颗粒的直径通常<100μm,其反射的雷达信号频率与水位(液体表面)反射的信号频率存在差异(水雾反射频率更高),通过内置 “多频滤波算法”,可过滤掉高频的水雾反射信号,保留低频的水位反射信号;
参数设置:在液位计菜单中开启 “水雾抑制模式”,设定滤波阈值(如将频率>1000MHz 的信号判定为水雾干扰),同时调整信号采样频率(从常规 10Hz 提升至 20Hz),提高对水位快速变化的响应能力,避免水雾信号掩盖真实水位变化。
动态阈值校准:实时修正测量偏差
原理:暴雨期间,通过液位计内置的 “动态校准算法”,实时对比历史水位变化曲线(如非暴雨期相同流量下的水位曲线)与当前测量曲线,若出现异常跳变(如 1 秒内水位骤升 0.5 米,远超实际水流速度),判定为水雾干扰,自动修正测量值;
联动校准:若雨水泵站配备超声波液位计(作为备用),可将雷达液位计数据与超声波液位计数据进行实时比对,当两者偏差超 ±3mm 时,启动 “交叉校准”,以偏差较小的一方作为基准,修正另一方的测量值,进一步提升数据可靠性。
三、案例佐证:暴雨工况下的防护效果验证
案例 1:某南方城市雨水泵站(高水雾浓度场景)
问题:暴雨期间进水井水雾弥漫,原普通不锈钢天线雷达液位计数据跳变频繁(10 分钟内跳变 5 次,最大偏差 0.3 米),导致水泵误启停;
解决方案:①安装聚四氟乙烯密封式天线罩 + 疏水纳米涂层天线;②开启 “水雾抑制模式”,设定滤波阈值 1200MHz;③加装小型空气压缩机(风量 8L/min),湿度>90% 时自动吹扫;
效果:暴雨期间液位计数据波动<±2mm,无跳变现象,水泵启停完全符合控制逻辑,年故障率从 30% 降至 2% 以下。
案例 2:某北方城市雨水泵站(极端水位 + 水雾场景)
问题:历史极端最高水位 5.2 米,原安装高度 5.5 米(仅 0.3 米冗余),暴雨时曾被淹没;同时水雾导致信号衰减,测量误差超 ±5mm;
解决方案:①将安装高度提升至 6.0 米(0.8 米安全冗余),横向偏离进水口 1.8 米;②选用 IP68 潜水型雷达液位计(顶部盲区 0.3 米);③天线表面采用 PEEK 材质 + 流线型设计;
效果:暴雨期间无淹没风险,测量误差<±1.5mm,数据响应速度<0.8 秒,满足泵阀精准调度需求。
结语
雨水泵站进水井雷达液位计的安装高度设定与水雾防护,需紧密结合暴雨期间的极端工况,从 “安全冗余、测量精度、干扰规避” 三个维度综合考量。安装高度需通过历史数据计算、现场验证动态调整,确保覆盖全水位范围;水雾防护则需采用 “物理阻隔 + 材质优化 + 信号处理” 的组合方案,针对性解决水雾附着与信号干扰问题。唯有如此,才能让雷达液位计在暴雨期间稳定运行,为雨水泵站的排涝调度提供精准、可靠的水位数据,保障城市安全度汛。未来,随着智慧泵站的发展,还可将雷达液位计数据与气象预警、管网流量数据联动,提前预判进水井水位变化趋势,进一步提升排涝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