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监测系统_集成水质模块_水位水质双参数预警 - 雨污混流适配-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0-06 | 10 次浏览 | 分享到:
本文指出城市排水管网雨污混流、管网错接导致降雨期积水成分复杂,传统内涝监测系统仅监测水位存在治理盲区,因此需额外集成水质监测模块。从识别污染型积水、追溯混流源头、满足环保监管三方面阐述集成必要性,随后详解 “水位 + 水质” 双参数监测的技术实现:选择 COD、氨氮等核心监测参数,适配内涝场景选择抗干扰、低功耗设备并规范安装校准,通过时空对齐、特征关联、硬件软件协同实现数据联动。同时,构建四等级双参数风险预警机制,明确各等级响应主体与处置流程,结合内涝与污染风险优先级动态调整处置策略,通过老城区案例验证双参数监测在提升风险识别效率、加速源头排查、保护水体等方面的效果,强调其是内涝治理与水环境协同保护的关键。

城市排水管网的 “雨污混流”(如生活污水接入雨水管)与 “管网错接”(如雨水管与污水管误连)问题,已成为内涝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降雨期间,混流的污水与雨水裹挟着有机物、重金属、病原体等污染物,在低洼路段形成 “污染型积水”—— 这类积水不仅阻碍交通、威胁出行安全,更会通过下渗污染土壤与地下水,或随退水流入河道引发水体黑臭。传统城市内涝监测系统仅聚焦 “水位 + 积水范围”,无法识别积水污染风险,导致 “只治内涝、不治污染” 的治理盲区。因此,在雨污混流高发区域,内涝监测系统需额外集成水质监测模块,通过 “水位 + 水质” 双参数联动,实现内涝风险与污染风险的同步预警,构建 “涝污共治” 的监测体系。


一、集成水质监测模块的必要性:破解雨污混流场景下的监测盲区

雨污混流与管网错接导致降雨期积水成分复杂,传统内涝监测系统的单一水位监测已无法满足治理需求,集成水质监测模块的必要性体现在三个核心维度:


(一)识别 “污染型积水”,避免健康与环境风险

雨污混流形成的积水中,污染物浓度远超天然雨水:生活污水混入的积水 COD 可达 200-500mg/L、氨氮 20-50mg/L,工业废水混入时甚至含有重金属(如铬、镍)与有毒有机物。这类积水若未被识别,市民蹚水出行可能引发皮肤感染、肠道疾病,积水下渗会导致浅层地下水污染(如氨氮超标),退水排入河道则破坏水体生态(如导致鱼类死亡)。例如,某老城区因管网错接,2024 年暴雨期间,主干道积水 COD 达 380mg/L,导致周边河道水质从 Ⅲ 类骤降至劣 Ⅴ 类,引发大面积水华。集成水质监测模块后,可实时识别污染型积水,为风险管控提供依据。


(二)辅助追溯混流源头,支撑管网改造

水质监测数据可作为 “污染指纹”,辅助追溯雨污混流源头。不同类型污染源的水质特征存在差异:生活污水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浓度通常>5mg/L,餐饮废水的油脂含量>100mg/L,工业废水可能含特定重金属(如电镀废水含铬>0.1mg/L)。通过监测积水的 COD、氨氮、LAS、重金属等指标,可判断混流污水类型,结合管网拓扑图定位混流源头(如 LAS 超标的积水,多来自周边小区阳台污水混接)。某城市通过水质监测数据,仅用 15 天就定位出 12 处长期未发现的管网错接点,为后续改造节省了 30% 的排查时间。


(三)弥补环保监测空白,满足监管要求

当前环保部门对水体污染的监管已延伸至 “最后一公里”,要求降雨期间对地表径流、积水退水进行水质监控。传统内涝监测系统无水质数据,环保部门需额外布设临时监测点,存在数据滞后、覆盖不足的问题。内涝监测系统集成水质模块后,可实时上传积水水质数据,与环保监管平台联动,满足 “降雨期水质动态监控” 的要求。例如,某环保部门通过对接内涝监测系统的水质数据,实现了对 20 条重点路段积水退水的实时监控,污染超标预警响应时间从 4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


二、“水位 + 水质” 双参数监测的技术实现:从模块集成到数据联动

内涝监测系统集成水质模块需解决 “设备适配、参数选择、数据协同” 三大技术问题,确保双参数监测稳定、精准、高效:


(一)水质监测模块的选型与集成:适配内涝场景特性

内涝场景的积水具有 “高浊度、高波动、易冲击” 的特点(如暴雨时积水浊度可达 500NTU,含泥沙、垃圾等杂质),水质模块需具备抗干扰、耐冲击、易维护的特性,具体选型与集成策略如下:


核心监测参数选择:聚焦 “易检测、强关联” 的指标,优先监测 4 类参数:

COD(化学需氧量):反映有机物污染程度,混流积水的 COD 通常>100mg/L,可作为污染型积水的核心判断指标;

氨氮:生活污水的特征指标,混流积水的氨氮通常>10mg/L,可辅助判断生活污水混流比例;

浊度:反映积水悬浮物含量,浊度>100NTU 时,需警惕泥沙淤积导致的管网堵塞,同时浊度数据可用于修正 COD、氨氮的测量误差(高浊度会干扰比色检测);

电导率:反映积水含盐量与离子浓度,工业废水混入时电导率通常>1000μS/cm,可快速识别工业污染型积水。

对于重点区域(如饮用水源地周边),可额外监测重金属(如铬、铅)与病原体(如粪大肠菌群),但需注意:重金属监测设备成本较高(单参数约 1.5 万元),适合按需布设,而非全域覆盖。


设备选型要求:

抗干扰能力:选择具备 “自清洁” 功能的水质传感器(如带刮刀的 COD 传感器、超声波清洗的氨氮传感器),避免泥沙、杂质附着影响精度;传感器材质需耐腐蚀(如 316L 不锈钢探头、聚四氟乙烯外壳),抵御高污染积水的腐蚀;

快速响应:选择响应时间<30 秒的传感器,适应积水水质快速变化(如混流污水突然涌入时,水质指标骤升);

低功耗适配:内涝监测点多为户外无市电场景,水质模块需低功耗(待机电流<10mA),与水位监测设备共享太阳能供电系统(如 30W 太阳能板 + 100Ah 锂电池),确保续航>6 个月;

小型化集成:采用 “水位 - 水质一体化传感器”,将雷达水位计与水质探头集成于同一设备(尺寸<750px×375px),减少安装空间,适配狭窄的检查井、路边监测箱。


安装与校准:

安装位置:水质传感器需安装在积水流通处(如路边雨水口下游 1250px),避免死水区域导致数据失真;传感器探头需距地面 10-500px,防止泥沙淤积掩埋;

定期校准:每季度进行 1 次现场校准,采用标准溶液(如 COD=200mg/L、氨氮 = 20mg/L)校准传感器;雨季来临前需额外校准 1 次,确保暴雨期间数据精准;

数据过滤:通过算法过滤极端异常值(如杂物短暂遮挡传感器导致的浊度骤升),保留有效数据,避免误判。


(二)双参数数据联动:构建 “监测 - 分析 - 预警” 协同机制

水位与水质数据需通过 “时空对齐、特征关联、阈值联动” 实现协同分析,才能同时预警内涝与污染风险:


时空数据对齐:

时间同步:水位与水质数据采用统一时间戳(误差≤1 秒),确保数据时序一致(如 14:00 水位达 0.3m 时,同步记录 COD=280mg/L);

空间关联:通过 GIS 地图将水质监测点与周边管网、河道、敏感区域(如学校、饮用水源地)关联,明确积水污染可能影响的范围(如积水点距河道 500m,需预警退水污染风险)。


双参数特征关联分析:

构建 “水位 - 水质” 关联模型:通过历史数据训练,明确不同水位下的正常水质范围(如非混流区域,水位 0.1-0.5m 时,COD 通常<50mg/L、氨氮<5mg/L);当实际水质超出正常范围时,判定为 “污染型积水”,并计算污染程度(如 COD=300mg/L,超出正常范围 5 倍,判定为重度污染);

动态识别混流事件:当水位骤升(如 10 分钟内上升 0.2m)且水质指标同步骤升(如 COD 从 80mg/L 升至 320mg/L),判定为 “雨污混流事件”,说明混流污水随雨水涌入;若水位稳定但水质指标骤升,则可能为管网破损导致的污水泄漏。


硬件与软件协同:

硬件层面:水位传感器触发高水位预警(如>0.3m)时,自动唤醒水质模块进入高频采样模式(从常规 5 分钟 / 次提升至 1 分钟 / 次),确保捕捉水质变化;水质模块监测到重度污染时,自动提升水位传感器的采样频率,避免遗漏内涝风险;

软件层面:在智慧水务平台中搭建 “双参数协同分析模块”,实时展示水位变化曲线与水质变化曲线,标注 “高水位 + 高污染” 的风险时段,为决策提供直观支撑。


三、双参数预警机制:从风险分级到处置联动

“水位 + 水质” 双参数监测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 “内涝风险” 与 “污染风险” 的同步预警,并联动相关部门开展精准处置,形成 “预警 - 响应 - 处置” 闭环:


(一)双参数风险分级:明确预警等级与响应主体

结合水位高度(内涝风险)与水质污染程度(污染风险),将预警划分为 4 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明确的水位条件、水质条件、风险描述及响应主体:


蓝色预警:水位处于 0.1-0.3m 的轻度积水范围,水质为轻度污染(COD 100-200mg/L)。此等级下无直接安全风险,但需重点关注积水退水可能带来的污染扩散,由市政部门负责持续监测数据,记录积水变化与水质波动情况。

黄色预警:水位达到 0.3-0.5m 的中度积水标准,水质为中度污染(COD 200-300mg/L)。此时积水已导致出行受阻,污染风险较低,需由市政部门与环保部门联合开展监测,市政部门重点跟踪积水消退进度,环保部门同步监控水质变化,防止退水污染。

橙色预警:水位升至 0.5-1.0m 的重度积水区间,水质为重度污染(COD 300-500mg/L)。该等级下交通已中断,污染风险高,需启动应急、市政、环保多部门联合处置,应急部门负责人员疏散与交通管控,市政部门加速排涝,环保部门部署截污措施。

红色预警:水位超过 1.0m 的极端积水阈值,水质为严重污染(COD>500mg/L 或含重金属)。此时人员安全受严重威胁,污染影响范围广,需由政府牵头,协调应急、市政、环保、卫健等多部门联动,优先保障人员安全,同步采取强力截污、水体保护等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污染危害。


例如,某路段积水深度 0.6m(重度内涝)、COD 380mg/L(重度污染),触发橙色预警后,应急部门立即封闭道路、疏散周边居民,环保部门在积水退水出口布设活性炭吸附装置与临时沉淀池,市政部门则通过管网监测数据排查混流源头,同步启动移动排涝泵车加速抽排。


(二)内涝风险预警与处置:基于水位数据的快速响应

水位数据主要支撑内涝风险的预警与处置,核心流程包括:


预警触发:当水位达到预警阈值(如蓝色预警 0.1m),系统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至市政部门、交通部门,信息包含积水位置、深度、预计上涨趋势(基于降雨强度预测);

交通管控:中度以上积水(>0.3m)时,交通部门通过道路电子屏、导航 APP 实时推送绕行提示,对积水严重路段实施封闭,禁止车辆行人通行;

排涝处置:重度以上积水(>0.5m)时,市政部门优先调度靠近积水点的移动排涝泵车,重点抽排低洼路段积水;同时结合管网流量监测数据,若发现水位上涨过快但流量未同步增加,判定可能存在管网堵塞,立即安排人员携带管道疏通设备现场排查清理。


(三)污染风险预警与处置:基于水质数据的精准管控

水质数据支撑污染风险的预警与处置,核心流程包括:


污染识别:当水质指标超出正常范围,系统自动结合特征参数判定污染类型 —— 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超标,判定为生活污水混流;电导率显著升高(>1000μS/cm),则可能为工业废水混入,并将污染类型与数据推送至环保部门;

源头管控:环保部门结合 GIS 管网拓扑图与周边污染源台账,定位混流源头(如 LAS 超标多指向周边小区,高电导率则关联附近工厂),安排人员现场核查,对混流排口采取临时封堵措施(如关闭小区雨水井阀门、封堵工厂非法排污口),减少污染持续输入;

污染治理:积水退水前,环保部门在退水出口布设针对性截污设施 —— 如针对有机物污染的活性炭吸附装置、针对悬浮物的临时沉淀池,对超标污染物进行预处理;若积水下渗导致周边土壤污染,后期采用淋洗、生物修复等技术开展土壤治理;

水体保护:若积水退水可能流入周边河道、湖泊,提前在河道入口布设拦污网拦截漂浮杂物,同时在入河口附近投放水质净化药剂(如微生物菌剂),监测河道水质变化,必要时协调水利部门启动生态补水,稀释河道内可能存在的污染物。


(四)双参数联动处置:实现 “涝污共治”

在实际处置中,水位与水质数据需紧密联动,根据两类风险的优先级动态调整处置策略,避免 “治涝不顾污” 或 “治污不顾涝”:


排涝优先原则:当内涝风险等级高于污染风险(如红色预警内涝 + 橙色污染),优先开展排涝作业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同时同步布设截污设施(如在排涝泵出口加装过滤装置),防止排涝过程中污染扩散;

污染防控优先原则:当污染风险极高(如红色污染 + 黄色内涝),如积水含重金属、有毒有机物等高危污染物,需先采取防污染措施(如投加螯合剂固化重金属、投放氧化剂降解有毒物质),待污染物浓度降至安全范围后,再启动排涝作业;

源头根治原则:排涝与污染处置结束后,市政部门结合水质数据追溯的混流源头,制定管网改造计划 —— 如针对小区阳台污水混流,开展雨污分流改造,增设专用污水收集管;针对管网错接,重新梳理管网拓扑,修正错接节点,从根本上减少雨污混流问题。


四、案例佐证:双参数监测的实际应用效果

案例:某老城区雨污混流区域内涝监测系统升级

该老城区管网建成超 30 年,雨污混流率达 45%,2023 年暴雨期间多次发生 “污染型积水” 事件,导致 3 起市民蹚水感染皮肤疾病的投诉,周边河道因退水污染发生 2 次水华。2024 年,该区域内涝监测系统集成水质模块,布设 28 个 “水位 - 水质” 一体化监测点,监测参数包括水位、COD、氨氮、浊度、电导率,同时与市政、环保、应急部门的平台实现数据互通。


系统运行后效果显著:

风险识别效率提升:污染型积水识别率从 20% 提升至 95%,2024 年暴雨期间,成功预警 15 起中度以上污染型积水事件,通过提前发布预警、引导绕行,无一起市民健康投诉;

混流源头排查加速:通过水质数据的 “污染指纹” 比对,定位出 8 处长期未发现的管网错接点,排查时间从平均 3 天缩短至 4 小时,改造后该区域雨污混流率从 45% 降至 18%;

水体保护成效显著:针对预警的污染型积水,环保部门提前在退水出口布设截污设施,积水退水 COD 去除率达 60%,周边河道水质在暴雨期间始终保持 Ⅲ 类标准,未发生水华事件;

处置效率提升:多部门通过共享双参数监测数据,联动响应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积水消退时间平均缩短 40%,同时因精准定位混流源头、减少盲目作业,污染治理成本降低 25%。


五、结语:从 “单一监测” 到 “双参数协同” 的内涝治理升级

雨污混流与管网错接场景下,城市内涝监测系统集成水质模块已不是 “可选项”,而是 “必选项”。“水位 + 水质” 双参数监测打破了内涝治理与水污染防控的壁垒,实现了 “风险同步预警、源头同步追溯、问题同步解决” 的治理升级。未来,随着 AI 算法的融入(如基于双参数数据预测混流风险、优化排涝与治污的优先级)、多源数据的联动(如结合气象数据预测污染型积水发生概率),双参数监测将进一步提升精准度与效率,为老城区管网改造、水环境治理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对城市管理者而言,推动内涝监测系统的水质模块集成,不仅是应对当前雨污混流问题的应急之举,更是构建 “韧性城市”“海绵城市” 的长远之策 —— 通过双参数监测,让内涝治理既 “解燃眉之急”(排涝保安全),又 “谋长久之利”(控污护生态),最终实现城市水安全与水环境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