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城市在城市防洪排水规划中,是否存在与城市整体发展规划脱节的情况,导致区域防洪排水能力不均衡?-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9-25 | 13 次浏览 | 分享到:
部分城市存在城市防洪排水规划与整体发展规划脱节的情况,导致区域防洪排水能力不均衡,2024 年南方某省会城市 “新区遇涝、老区难改” 便是典型。脱节表现为三方面:空间上 “重新区轻老区、重核心轻边缘”,新区防洪设施用地预留不足,老城区改造受限,郊区被排除在规划外;时序上 “先开发后补设施”,新区设施滞后于扩张,老城区改造拖延;功能上 “重景观轻实用”,防洪设施与景观捆绑致效能浪费。深层原因包括规划理念短期化碎片化(重经济轻防洪,多部门标准不一)、管理条块分割(多部门审批繁琐,区划调整衔接差)、资金投入不均且重建设轻维护(新区投入高,老城区及运维资金不足)、技术支撑滞后不适配(依赖经验判断,标准不统一)。这会加剧区域安全风险两极分化、经济发展失衡、民生福祉差距扩大。破局需树立 “全域统筹、安全优先” 理念,建立统一协调管理体系,构建多元精准资金机制,依托智慧技术优化规划。

2024 年夏季,南方某省会城市新区遭遇百年一遇暴雨,新建的商务区因排水管网管径不足,积水深度达 1.2 米,多家企业被迫停业;而与之相邻的老城区,虽历经多次管网改造,却因道路狭窄无法扩建泵站,内涝问题依旧反复。这一 “新区遇涝、老区难改” 的现象,折射出当下部分城市普遍存在的规划短板:城市防洪排水规划与整体发展规划的脱节,正导致区域防洪排水能力严重不均衡,成为制约城市安全发展的关键瓶颈。


一、规划脱节的三大显性表现:从空间到时序的全面失衡

城市防洪排水规划本应与整体发展规划同频共振,但在实践中,二者常呈现 “两张皮” 状态,具体表现为空间布局、建设时序与功能定位的三重脱节,直接加剧了防洪排水能力的区域分化。


空间布局上的 “重新区轻老区” 与 “重核心轻边缘” 最为突出。许多城市在编制整体发展规划时,将资源集中投向新区建设,却忽视了防洪排水设施的同步布局。西部某城市新区规划面积达 80 平方公里,定位为 “现代化宜居新城”,但在土地出让与项目建设中,仅预留了 30% 的防洪排水设施用地,导致雨水调蓄池、行洪通道等关键设施无法落地。2023 年暴雨中,新区多条主干道积水超 6 小时,而老城区虽地处低洼地带,却因早年规划缺乏前瞻性,管网管径普遍偏小,且受建筑密度高、道路狭窄限制,无法进行大规模改造,形成 “新区规划缺位、老区改造无门” 的双重困境。更值得警惕的是,城乡结合部与郊区常被排除在防洪排水规划体系之外,东部某城市郊区因未纳入城市整体排水管网,每逢暴雨,村庄内涝频发,农田被淹,与核心城区的防洪能力差距逐年扩大。


建设时序上的 “先开发后补设施” 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城市为追求发展速度,在新区开发中采取 “土地先出让、项目先建设、设施后配套” 的模式,导致防洪排水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扩张节奏。中部某地级市新区从 2018 年启动建设,至 2024 年已入驻企业 120 余家、居民 5 万人,但防洪排水管网仅完成规划总量的 50%,泵站建设更是迟迟未动工。2024 年汛期,新区因排水能力不足,导致 3 个居民小区、2 家工厂被淹,直接经济损失超 5000 万元。反观老城区,虽有改造需求,但因与城市更新规划不同步,管网改造项目常因拆迁难度大、资金筹措难而搁置,某省会城市老城区管网改造计划从 2020 年拖延至 2024 年,期间内涝事故发生频率较改造前上升 20%。


功能定位上的 “重景观轻实用” 导致设施效能浪费。一些城市在整体发展规划中过度强调 “生态宜居”“景观营造”,将防洪排水设施与景观工程强行捆绑,却忽视了核心防洪功能。南方某旅游城市在河道治理规划中,将原本用于行洪的河道两岸改造成景观步道,压缩行洪断面,同时建设的人工湖未考虑调蓄雨水功能,2023 年暴雨中,河道水位暴涨漫过步道,人工湖倒灌周边小区,不仅未发挥防洪作用,反而加剧了内涝。这种 “重面子轻里子” 的规划倾向,使得防洪排水设施沦为景观附属品,无法满足实际防洪需求,进一步拉大了区域间的能力差距。


二、规划脱节的四重深层诱因:从理念到机制的多重制约

城市防洪排水规划与整体发展规划脱节并非偶然,而是受规划理念、管理机制、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撑多重因素制约,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难以突破的治理困境。


规划理念的 “短期化” 与 “碎片化” 是根源所在。部分城市在制定整体发展规划时,过度关注经济增长与土地开发,将防洪排水视为 “配套工程”,缺乏 “全周期安全管理” 理念。某沿海城市在编制五年发展规划时,GDP 增长目标被置于优先位置,防洪排水规划仅作为 “附件” 提及,未纳入城市安全发展核心指标。同时,规划编制常由不同部门分头负责,住建部门主导城市整体发展规划,水利部门负责防洪规划,市政部门分管排水规划,各部门规划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共享,导致规划内容相互冲突。例如,某城市住建部门规划的新区道路标高低于水利部门设定的防洪水位,建成后每逢汛期便面临倒灌风险。


管理机制的 “条块分割” 加剧了规划协同难度。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多采用 “部门分工负责制”,住建、水利、市政、应急等部门各管一摊,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与决策机制。在某省会城市,新区防洪排水规划需经住建、水利、自然资源等 6 个部门审批,各部门审批标准不一,导致规划方案反复修改,耗时长达 2 年,错过最佳建设时机。此外,行政区划调整也会导致规划衔接不畅,某城市因行政区划调整,原属郊区的区域被划入新区,但该区域的防洪排水规划未及时调整,仍沿用旧标准,与新区整体规划严重不符。


资金投入的 “重建设轻维护” 与 “区域分配不均” 进一步拉大差距。城市在资金分配上,往往优先保障新区建设项目,对老城区防洪排水设施改造投入不足。东部某经济发达城市 2023 年新区建设资金投入达 200 亿元,其中防洪排水设施投入占比仅 8%;而老城区管网改造资金仅为新区的 1/5,且多依赖上级财政拨款,资金到位率低。同时,防洪排水设施的长期运维资金缺乏保障,许多城市将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却忽视运维费用,导致已建成的设施因缺乏养护而效能下降。西部某城市新区泵站建成后,因运维资金不足,设备老化严重,2024 年暴雨中半数泵站无法正常运行。


技术支撑的 “滞后性” 与 “不适配” 制约规划科学性。部分城市在规划编制中,仍采用传统的经验判断方法,缺乏大数据、遥感监测等现代技术支撑,无法精准评估区域防洪排水需求。某内陆城市在规划新区排水管网时,未利用气象数据与地形模型进行模拟分析,仅凭历史降雨数据确定管径,导致管网实际排水能力仅能应对 5 年一遇暴雨,远低于新区 “应对 20 年一遇暴雨” 的规划目标。此外,规划技术标准不统一也导致区域差异,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暴雨强度公式与排水设计标准,使得跨区域排水系统无法有效衔接,加剧了能力不均衡。


三、规划脱节引发的能力不均:从安全隐患到发展制约的连锁反应

城市防洪排水规划与整体发展规划脱节导致的能力不均衡,不仅威胁城市安全,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其危害具有长期性与隐蔽性。


区域安全风险的 “两极分化” 日益凸显。新区因防洪排水设施缺位,成为内涝高发区,2024 年全国范围内,新区内涝事故发生率较老城区高出 35%,且因人口与产业集聚,一旦发生内涝,损失更为惨重。东部某新区在暴雨中,仅一家电子工厂被淹就造成直接损失超 1 亿元,同时导致周边交通中断,影响区域正常运转。老城区则因设施老化、改造困难,内涝问题反复出现,某省会城市老城区每年因内涝导致的财产损失平均达 2000 万元,且威胁居民生命安全,2023 年暴雨中,老城区一名老人因积水被困家中,不幸身亡。城乡结合部与郊区因规划空白,成为防洪排水 “盲区”,2024 年南方暴雨中,郊区村庄内涝致死人数占全市总数的 60%。


经济发展的 “区域失衡” 进一步加剧。防洪排水能力不足的区域,往往面临产业引进难、投资环境差的问题。某新区因内涝频发,多家拟入驻的企业取消投资计划,2023 年招商引资额较预期减少 30%。而防洪排水能力强的核心城区,凭借良好的安全环境吸引大量优质资源,形成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的马太效应。同时,内涝导致的停产停业、设施修复等成本,进一步加重了弱势区域的经济负担,西部某城市老城区每年因内涝产生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占区域 GDP 的 5%,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民生福祉的 “区域差距” 持续扩大。防洪排水能力不均衡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核心城区居民受内涝影响小,而新区、老城区与郊区居民则频繁面临 “出行难”“用水难”“财产受损” 等问题。2024 年暴雨中,某城市新区居民因积水无法出门,断水断电持续 3 天;老城区居民则因管网老化,雨天频繁出现污水倒灌,居住环境恶劣。这种民生福祉的差距,不仅影响居民幸福感,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四、破局之道:构建 “规划协同 + 机制保障” 的均衡发展体系

破解城市防洪排水规划与整体发展规划脱节的难题,需从理念革新、机制完善、资金保障与技术升级入手,构建全域协同、权责明晰、保障有力的规划体系,推动区域防洪排水能力均衡发展。


理念层面,树立 “全域统筹、安全优先” 的规划思维。将防洪排水规划纳入城市整体发展规划核心内容,确立 “安全第一、适度超前” 的规划原则,在新区开发、旧区改造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防洪排水设施。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需开展防洪排水专项评估,结合区域地形、气象、水文等数据,科学确定防洪标准与排水能力,避免 “重开发轻安全”。同时,打破 “碎片化” 规划模式,采用 “多规合一” 理念,整合住建、水利、市政等部门规划资源,实现规划目标、标准与内容的统一,确保防洪排水规划与城市整体发展规划高度契合。


机制层面,建立 “统一协调、权责明确” 的管理体系。成立市级层面的规划协调机构,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统筹住建、水利、市政、应急等部门规划工作,制定统一的规划编制流程与审批标准,缩短规划周期,提高协同效率。推行 “规划终身责任制”,明确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各环节责任主体,对因规划脱节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同时,建立跨区域规划协同机制,针对行政区划调整、区域一体化发展等情况,及时调整防洪排水规划,确保区域间设施衔接、标准统一。


资金层面,构建 “多元投入、精准分配” 的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资金分配结构,提高老城区、新区与郊区防洪排水设施建设与运维资金占比,重点向薄弱区域倾斜。探索 “政府主导 + 社会参与” 的资金筹措模式,通过 PPP、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防洪排水设施建设与运维,减轻财政压力。建立 “资金使用绩效评估” 制度,对资金使用效率高、防洪效果好的区域给予奖励,对资金浪费、效果不佳的区域进行问责,确保资金用在实处。


技术层面,依托 “智慧赋能、精准规划” 的技术支撑。运用大数据、物联网、遥感监测等现代技术,构建城市防洪排水智慧规划平台,整合气象、水文、地形、人口、产业等数据,实现规划需求精准评估、方案科学优化与效果动态监测。统一规划技术标准,制定覆盖全域的暴雨强度公式、排水设计标准与防洪水位标准,确保区域间设施兼容、系统衔接。同时,加强规划人才培养,提高规划编制人员专业素养,确保规划方案科学可行。


城市防洪排水能力的均衡,是城市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唯有打破规划脱节的壁垒,构建全域协同的规划体系,才能实现 “全域安全、全民共享” 的发展目标,让城市在应对暴雨洪涝等风险时,真正做到 “从容不迫、韧性十足”,为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福祉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