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涝易发区的排水管网监测改造案例-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9-23 | 6 次浏览 | 分享到:
城市化加速使内涝易发区排水管网压力剧增,内涝频发致交通瘫痪、财产损失。某内涝易发区地势低洼、管网老化,内涝问题突出。当地制定监测改造方案:搭建智慧监测系统,布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并传输分析,提前预判风险;实施管网改造,开展雨污分流、增大管径清淤、建雨水调蓄设施,提升排水防涝能力;打造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多源信息,实现实时监测、模拟分析、预警及调度指挥。改造后,内涝次数与损失减少,管网效率提高,居民生活改善。该案例表明,科学规划、科技赋能、多方协同是排水管网监测改造成功关键,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城市规模持续扩张,人口密度日益增大,各类基础设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其中,排水管网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 “地下血脉”,其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城市存在内涝易发区,每逢暴雨等极端天气,内涝灾害频发,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也严重威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此背景下,对这些内涝易发区的排水管网进行监测改造,成为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增强城市韧性的关键举措。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深入剖析内涝易发区排水管网监测改造的实践过程、取得的成效以及带来的启示。


一、案例背景:内涝频发的城市困境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不透水地面面积大幅增加,雨水下渗受阻,地表径流急剧增大。同时,城市排水管网建设相对滞后,部分管网管径偏小、老化严重,排水能力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导致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


某区域地势低洼,周边有多条交通主干道和大型商业中心,人口密集、车流量大。严重的内涝不仅造成交通瘫痪,影响居民出行,还导致周边商铺、住宅被淹,经济损失巨大。内涝问题已成为制约该区域发展、影响居民生活的突出难题,对排水管网进行监测改造迫在眉睫。


二、监测改造方案:科技与工程的协同发力

面对严峻的内涝形势,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团队深入调研,制定了一套全面、科学的排水管网监测改造方案,涵盖监测系统搭建、管网改造工程以及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


(一)搭建智慧监测系统,实现实时精准感知

为实时掌握排水管网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内涝隐患,该区域引入了先进的智慧监测系统。在排水管网沿线,密集布设了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包括水位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水质传感器和雨量传感器等。水位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管网内水位变化,一旦水位超过警戒值,立即发出预警信号;流量传感器可精确测量水流流量,为分析管网排水能力提供数据支持;水质传感器则对管网内水质进行监测,防止污水泄漏等污染事件发生;雨量传感器实时收集降雨量信息,结合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数据,提前预判内涝风险。


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将所有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中心。通过数据中心的分析处理,生成直观的管网运行状态图,工作人员可随时查看管网各节点的水位、流量等数据,对整个排水管网系统的运行情况了如指掌。例如,在暴雨来临前,工作人员可根据监测数据提前预判内涝可能发生的区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如提前开启泵站排水、对重点区域进行交通管制等,有效降低内涝风险。


(二)实施管网改造工程,提升排水防涝能力

雨污分流改造:该内涝易发区部分排水管网存在雨污合流现象,这不仅降低了排水效率,还加重了污水处理厂的负担,在暴雨期间容易导致污水外溢,加剧内涝和环境污染。因此,雨污分流改造成为管网改造工程的重点任务之一。通过对管网进行全面排查,重新规划雨水和污水管道走向,新建雨水管道,改造污水管道 ,将雨水和污水分开收集、输送和处理,大大提高了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和污水处理效率。


增大管径与疏通清淤:针对部分管径过小、排水能力不足的管道,根据区域排水需求和地形条件,对管径进行合理增大。将管径小的雨水管道逐步更换为大管径管道,增加管网过水断面,提升排水速度。同时,采用专业的管道疏通清淤设备,对排水管网进行全面疏通清淤。通过高压水枪冲洗、吸污车抽吸等方式,清除管道内的淤泥、杂物和垃圾,确保管网畅通无阻。在清淤过程中,利用 CCTV 管道检测机器人对管道内部状况进行检测,及时发现管道破裂、变形等问题,并进行修复处理,保障管网结构安全。


建设雨水调蓄设施:为应对短时强降雨导致的排水压力过大问题,在该内涝易发区建设了多处雨水调蓄设施。包括地下调蓄池、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等。地下调蓄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暴雨初期,可将过量的雨水暂时储存起来,待雨势减弱、管网排水压力降低后,再将储存的雨水缓慢排出,有效缓解了管网排水压力,减少内涝发生的概率。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则通过植物的截留、渗透和净化作用,对雨水进行自然调蓄和净化,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强了城市的雨水吸纳能力。


(三)打造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高效科学决策

为实现对排水管网的统一管理和高效调度,当地打造了一套功能强大的排水管网信息化管理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智慧监测系统采集的数据、管网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城市气象数据等多源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排水管网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模拟分析和预测预警。


平台具备以下核心功能:一是实时监测功能,以直观的地图形式展示管网各节点的实时数据,包括水位、流量、水质等,工作人员可通过电脑端或移动端随时随地查看;二是模拟分析功能,利用建立的管网水力模型,对不同降雨强度、不同工况下的管网运行情况进行模拟,预测内涝发生的位置和程度,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排水调度方案提供依据;三是预警报警功能,当监测数据超过设定的阈值时,平台自动发出预警报警信息,并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及时推送至相关工作人员,以便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四是调度指挥功能,在出现内涝灾害时,工作人员可通过平台对泵站、闸门等排水设施进行远程控制和统一调度,实现排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抢险救灾效率。


三、改造成效:城市排水能力显著提升

经过一系列的监测改造工程实施,该内涝易发区的排水管网系统得到了全面优化,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内涝灾害明显减少

改造后,该区域内涝发生次数大幅降低。内涝次数减少,内涝积水深度明显降低,积水时间也大幅缩短。


(二)管网运行效率大幅提高

智慧监测系统和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使排水管网的运行管理更加科学、高效。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能够及时发现管网运行中的问题,并迅速采取措施解决。例如,在监测过程中发现某段管道流量异常,经分析判断为管道堵塞,工作人员可根据平台提供的信息,快速定位堵塞位置,及时安排清淤疏通作业,避免了因管道堵塞导致的排水不畅和内涝风险。同时,通过对管网运行数据的长期分析,可优化排水设施的调度策略,提高泵站、闸门等设施的运行效率,实现排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排水管网监测改造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该区域的居住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内涝灾害的减少,使居民出行更加安全、便捷,商铺经营也不再受内涝影响,商业氛围逐渐恢复繁荣。此外,雨污分流改造和雨水调蓄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区域水环境质量,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等景观设施的打造,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优美、舒适的休闲空间,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得到了极大提升。


四、经验启示: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该内涝易发区排水管网监测改造案例,为其他面临类似问题的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科学规划是前提

在进行排水管网监测改造前,要充分开展前期调研,对城市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排水管网现状以及未来发展需求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改造规划,明确改造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确保改造工程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同时,要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将排水管网改造与城市道路建设、景观提升、水环境治理等其他城市建设项目有机结合,实现多目标协同发展。


(二)科技赋能是关键

现代科技在排水管网监测改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传感器等先进技术,搭建智慧监测系统和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实现对排水管网的实时精准监测、科学分析和高效调度,大大提高排水管网的运行管理水平和应对内涝灾害的能力。其他城市在进行排水管网改造时,应积极拥抱科技,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城市排水防涝的智能化水平。


(三)多方协同是保障

排水管网监测改造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运维单位以及社会公众等多方协同合作。政府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设计单位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精心设计改造方案;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运维单位要加强改造后管网的日常维护管理,保障管网长期稳定运行;社会公众要增强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积极支持和配合改造工程的实施。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确保排水管网监测改造工程顺利推进,取得预期效果。


城市内涝易发区排水管网监测改造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切身利益。通过 [具体案例] 的实践,我们看到了科学规划、科技赋能和多方协同在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中的巨大作用。其他城市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鉴成功经验,积极推进排水管网监测改造工作,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打造更加安全、宜居、韧性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