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务解决方案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9-23 | 6 次浏览 | 分享到:
城市化率提升与气候变化加剧,传统水务规划模式面临水资源失衡、内涝、水生态破坏等挑战。智慧水务解决方案作为 “规划中枢”,构建 “数据感知 - 模拟分析 - 决策优化 - 落地监管” 技术体系,为城市水务规划提供数字底座。其在城市规划中作用显著:支撑水资源优化配置,通过供需预测与多水源调度破解供需难题;优化防洪排涝规划,借助数字孪生模拟筛选最优方案提升城市韧性;助力水生态保护规划,量化生态修复效果并协同景观规划;推动基础设施协同,避免重复建设提升集约性。当前存在数据协同、成本、人才问题,未来通过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探索低成本路径、培养人才,将推动城市规划向 “以人为本、以水为脉” 转型。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布局、资源配置与发展方向的系统性设计,而水务系统作为城市 “生命线”,贯穿于供水安全、防洪排涝、生态保护等核心领域,其规划合理性直接决定城市运行效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如极端暴雨频发)、城市化率不断提升(我国城市化率已超 66%),传统 “经验驱动、被动应对” 的水务规划模式,面临着水资源供需失衡、内涝风险加剧、水生态破坏等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融合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慧水务解决方案,正从 “技术工具” 升级为 “规划中枢”,通过全要素感知、全流程模拟、全场景优化,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动态调整能力与可持续发展保障,推动城市从 “粗放式扩张” 向 “精细化治理” 转型。


一、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重构城市水务规划的技术逻辑

智慧水务解决方案并非单一设备或软件的叠加,而是一套覆盖 “数据感知 - 模拟分析 - 决策优化 - 落地监管” 的全流程技术体系,其核心是为城市水务规划构建 “可量化、可预测、可调控” 的数字底座。在数据感知层面,通过部署水质传感器、水文监测站、管网压力仪、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等设备,实时采集降雨量、河流水位、供水管网流量、污水处理厂负荷等多维度数据,解决传统规划中 “数据碎片化、滞后性强” 的痛点;在模拟分析层面,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城市水务系统 “虚拟镜像”,整合地形地貌、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规划数据,模拟不同规划方案下的水资源供需、内涝风险、生态响应等场景;在决策优化层面,通过 AI 算法对模拟结果进行迭代计算,筛选出 “节水效率最高、防洪成本最低、生态效益最优” 的规划方案;在落地监管层面,通过实时监测规划实施进度与效果,动态调整方案参数,避免 “规划与落地脱节” 的问题。例如,在杭州钱塘区城市规划中,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通过构建覆盖 1200 平方公里的数字孪生水务模型,整合了近 10 年的水文数据、2000 公里管网数据与城市总体规划图纸,为后续供水、排水、防洪规划提供了精准的技术支撑。


二、智慧水务解决方案在城市规划中的核心作用:从单一领域到系统协同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智慧水务解决方案已突破 “仅服务于水务领域” 的局限,深度融入城市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多个维度,成为跨领域协同的关键纽带。


(一)支撑水资源优化配置规划,破解 “供需失衡” 难题

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性约束条件,传统水资源规划多基于历史用水数据进行静态测算,难以适应人口增长、产业升级带来的动态需求变化。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通过 “供需双侧精准预测 + 多水源协同调度”,为水资源规划提供动态优化能力。在需求侧,AI 算法可结合城市人口增长模型、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如高耗水产业占比变化)、居民用水习惯(通过智能水表数据分析),精准预测未来 5-10 年的生活、工业、生态用水量;在供给侧,通过实时监测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外调水等多水源的水量与水质,构建 “多水源联合调度模型”。例如,深圳市在城市总体规划(2021-2035 年)中,依托智慧水务平台,预测到 2035 年全市年用水量将达 28 亿立方米,而本地水源仅能满足 12 亿立方米。基于此,规划方案明确了 “外调水为主、再生水为辅、地下水应急” 的供水格局,同时通过 AI 调度模型优化外调水输送时序,结合再生水在工业冷却、市政绿化中的循环利用,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至 85%,较传统规划方案节约水资源 3 亿立方米 / 年。此外,智慧水务解决方案还能为节水规划提供精准指导,通过分析企业用水数据,识别高耗水环节,推动规划建设 “节水型工业园区”;通过监测居民用水峰值,指导城市供水管网分时段压力调控,减少水资源浪费。


(二)优化防洪排涝规划,提升城市 “韧性”

近年来,极端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问题频发,暴露出传统防洪排涝规划中 “重管网建设、轻系统协同” 的缺陷 —— 仅依赖扩大管网管径、增设泵站,未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绿地渗透、河道行洪能力的协同作用。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 “暴雨 - 径流 - 内涝” 全链条模拟模型,为防洪排涝规划提供 “系统协同、精准施策” 的路径。首先,基于城市 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如建筑密度、绿地率)与管网数据,模拟不同降雨量(如 50 年一遇、100 年一遇暴雨)下的地表径流过程,精准识别内涝风险区域(如低洼地段、地下通道);其次,针对风险区域,模拟 “管网扩建、海绵城市设施(如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河道清淤” 等不同规划措施的组合效果,筛选最优方案。例如,武汉市在长江新城规划中,智慧水务平台通过模拟发现,仅扩建管网需投资 15 亿元,且内涝消除率仅为 60%;而 “管网扩建 + 海绵城市设施” 组合方案,投资降至 12 亿元,内涝消除率提升至 92%,同时还能减少雨水径流污染。最终,规划方案采纳了组合方案,并通过数字孪生模型明确了各区域海绵设施的覆盖率(如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 35%、道路透水铺装率不低于 40%)。此外,智慧水务解决方案还能为防洪排涝规划提供动态调整能力,通过实时监测降雨量、河道水位,结合 AI 预测模型,提前调度泵站、水库,避免内涝灾害升级,例如 2023 年广州暴雨期间,智慧水务平台提前 6 小时预测到珠江水位上涨趋势,指导上游水库预泄,有效降低了城区内涝风险。


(三)助力水生态保护规划,实现 “城水共生”

城市水生态保护规划的核心是维持 “水源 - 河道 - 湿地” 的生态连通性,改善水体质量,而传统规划多依赖人工监测与定性分析,难以量化生态修复效果。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通过 “全流域监测 + 生态效应模拟”,为水生态规划提供科学量化依据。一方面,通过在河流、湖泊、湿地布设水质传感器(监测溶解氧、总氮、总磷)、水生生物监测设备(如鱼类活动监测仪),实时掌握水生态状况;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孪生模型模拟 “河道生态护岸建设、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人工湿地修复” 等规划措施对水生态的影响。例如,成都市在锦江生态带规划中,智慧水务平台通过模拟发现,将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从一级 A 提升至准 IV 类,结合河道沿岸建设 10 公里人工湿地,可使锦江 COD 浓度从 30mg/L 降至 20mg/L 以下,鱼类种类增加 15 种,水生植物覆盖率提升 25%。基于此,规划方案明确了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时间表与湿地建设的具体位置、规模。同时,智慧水务解决方案还能推动水生态规划与城市景观规划的协同,通过模拟不同水生植物的净化效果与景观价值,选择 “生态 + 景观” 双赢的植物品种(如荷花、芦苇),打造 “水清、岸绿、景美” 的城市滨水空间,例如苏州金鸡湖周边规划中,智慧水务平台指导选择了兼具净化功能与观赏价值的沉水植物群落,使金鸡湖水质稳定在 III 类,同时成为城市重要的景观节点。


(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协同,提升 “集约性”

城市水务系统与交通、能源、建筑等基础设施紧密关联 —— 供水管网与道路建设同步推进,污水处理厂与能源设施(如沼气发电)协同运行,传统规划中各领域 “各自为政”,易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通过构建 “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平台”,实现水务与其他领域的规划衔接。例如,在城市道路规划中,智慧水务平台可提供地下供水管网、雨污管网的精确位置与埋深数据,避免道路施工时破坏管网;同时,结合道路车流量数据,预测沿线用水量变化,指导供水管网提前扩容。在新城新区规划中,智慧水务平台可与能源规划模型联动,模拟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沼气用于区域供暖、供电的可行性,推动 “水务 - 能源” 循环系统建设,例如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中,智慧水务平台测算出污水处理厂年产生沼气可满足 2 万户居民的供暖需求,据此规划建设了沼气输送管网与供暖设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此外,智慧水务解决方案还能为地下空间规划提供支撑,通过三维管网模型,明确地下管廊中水务管道的布局、管径与维护通道,避免地下空间资源浪费。


三、挑战与发展建议:推动智慧水务深度融入城市规划

当前,智慧水务解决方案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数据协同不足,水务数据与城市规划数据(如土地利用、人口)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数据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深度融合;二是技术落地成本高,数字孪生、AI 模型的研发与部署需大量资金投入,中小城市难以承担;三是专业人才短缺,既懂城市规划又掌握智慧水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导致方案落地效果打折扣。


针对上述挑战,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由政府牵头制定 “城市规划与水务数据共享标准”,搭建统一的数据平台,推动环保、规划、水务、气象等部门数据互联互通,例如上海市已建立 “城市大数据中心”,实现水务与规划数据的实时共享;二是探索低成本技术路径,鼓励企业开发 “轻量化” 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采用 “云平台 + 模块化设备” 的模式降低建设成本,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 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在高校开设 “城市规划与智慧水务” 交叉学科专业,同时开展在职人员培训,提升规划人员的智慧水务技术应用能力。


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实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智慧水务解决方案作为连接水务系统与城市发展的 “桥梁”,不仅能提升水务规划的科学性与精准性,更能推动城市规划从 “以城为本” 向 “以人为本、以水为脉” 转型。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智慧水务解决方案将在城市规划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构建 “水资源可持续、水生态安全、水景观优美” 的现代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