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路径-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10-01 | 31 次浏览 | 分享到:
城市水务面临多重挑战,传统管理模式难以满足需求,数字化转型需从四大核心路径推进。一是筑牢数字化基础设施,部署全场景智能感知设备覆盖水务全链条,构建适配不同场景的传输网络,建设 “云存储 + 边缘计算” 数据存储中心;二是深化数据治理,建立统一数据中台并制定标准,强化数据质控与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数据共享与价值挖掘体系;三是推动业务数字化融合,实现供水业务精准高效、排水内涝防控主动、污水处理与水环境治理生态优化;四是强化组织与能力建设,健全转型保障机制、培养数字化人才、推动政企协同与行业交流,助力城市水务实现从 “经验驱动” 到 “数据驱动” 等多维度变革。

城市水务作为保障民生与城市运行的关键领域,正面临水资源短缺、内涝频发、管网老化、运维低效等多重挑战。传统水务管理依赖人工经验、分散数据与被动响应,已难以适配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城市水务数字化转型并非简单的 “技术叠加”,而是通过整合数字技术与水务业务,重构 “监测 - 运维 - 决策 - 服务” 全流程,实现从 “经验驱动” 向 “数据驱动”、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防控”、从 “碎片化管理” 向 “系统化治理” 的变革。本文从基础设施、数据治理、业务融合、能力建设四大维度,梳理城市水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路径,为行业实践提供方向指引。


一、核心路径一:筑牢数字化基础设施,打造 “全域感知” 网络

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水务转型的 “物理基础”,需围绕 “感知、传输、存储” 三大环节,构建覆盖供水、排水、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全链条的智能硬件体系,解决传统水务 “看不见、摸不着” 的痛点。


(一)部署全场景智能感知设备

针对水务各业务场景的监测需求,差异化布设高精度、低功耗的感知设备,实现 “点 - 线 - 面” 全域覆盖:


供水管网:在水厂出水口、管网节点、小区水表、二次供水设施部署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水质传感器(监测余氯、浊度、pH 值),数据采样频率达 1-5 分钟 / 次,实时捕捉漏损、压力波动、水质异常;对老旧管道,采用管道检测机器人(CCTV 机器人、声呐检测设备)每季度开展内部腐蚀、结垢、破损检测,建立管网健康档案。例如,上海市供水管网通过部署 2.3 万个智能感知点位,漏损率从 12% 降至 8%,年节水超 1000 万立方米。


排水与内涝防控:在易涝点、管网交汇口、泵站、调蓄池安装液位传感器、流速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结合地面视频监控与积水深度检测仪,实时掌握降雨 - 管网负荷 - 积水的动态关联;在河道、湖泊布设水位站、水质站与蓝藻监测仪,实现水环境变化的实时预警。广州市通过布设 1200 余个雨量传感器、800 余个管网液位传感器,2024 年汛期提前预警 15 次短时强降雨内涝风险,内涝处置时间缩短 60%。


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在污水处理厂进水口、反应池、出水口安装 COD、氨氮、溶解氧、总磷等在线监测仪,实时调控曝气、药剂投加等工艺参数;在再生水回用管网(如工业用水、市政绿化)部署流量传感器与水质传感器,确保回用安全。深圳市某污水处理厂通过智能感知设备,出水达标率从 95% 提升至 99%,药剂用量减少 15%。


(二)构建高速稳定的传输网络

结合水务场景的通信需求(如地下井室、偏远河道),选择适配的传输技术,确保数据 “实时传、不丢失”:


城区核心区域:采用 5G + 光纤双传输模式,5G 满足移动设备(如监测船、巡检车)的高速数据传输,光纤保障固定监测点(如泵站、水厂)的大容量、低延迟数据上传;


地下与偏远区域:针对地下井室信号遮挡问题,选用 LoRa、NB-IoT 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穿透损耗低、覆盖距离远),搭配信号中继器实现盲区覆盖;对山区河道等无网络区域,采用 “卫星 + 太阳能供电” 的传输终端,保障生态流量监测数据的稳定上传。


应急备用通道:在关键监测点(如饮用水源地、大型泵站)预留 4G 备用通信模块,当主传输链路中断时,自动切换至备用通道,避免数据断连。


(三)建设安全高效的数据存储中心

依托云计算技术,构建水务专属的 “云存储 + 边缘计算” 混合架构,平衡数据存储的安全性与实时性:


云端存储:将全域水务数据(感知数据、运维数据、地理信息数据)汇聚至市级水务云平台,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如 HDFS),确保数据容量可弹性扩展(支持 PB 级数据存储),同时通过数据加密、访问权限控制(如 RBAC 权限模型)保障数据安全;


边缘计算:在泵站、水厂等现场部署边缘计算网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数据(如泵站电机电流、管网压力突变)进行本地计算与快速响应(如自动启停水泵、触发预警),再将处理后的数据上传至云端,减少数据传输带宽与延迟。武汉市通过边缘计算网关,排水泵站应急响应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10 分钟。


二、核心路径二:深化数据治理,激活 “数据要素” 价值

数据是水务数字化转型的 “核心资产”,但传统水务存在数据分散(存储于不同部门、不同系统)、格式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 “数据孤岛” 与 “数据沉睡”。需通过系统化的数据治理,实现数据 “聚、清、通、用”,为业务决策提供可靠支撑。


(一)推进数据 “全量汇聚” 与 “标准统一”

建立统一数据中台:整合水务、环保、水利、气象、城管等多部门数据,涵盖感知数据(如水位、流量)、业务数据(如维修记录、缴费信息)、空间数据(如管网 GIS 地图、地形高程)、外部数据(如降雨量、气温、人口分布),实现 “一数一源、全量归集”。北京市水务数据中台整合 23 个部门的 6 类数据,涵盖 1.2 万公里管网信息,打破跨部门数据壁垒。


制定数据标准体系:出台水务数据分类、编码、格式、质量等标准规范,例如统一水质传感器数据接口(如 NB-IoT 协议)、管网资产数据字段(如管径、材质、建设年代)、运维数据录入规范(如维修时长、故障类型),解决 “数据格式不兼容、含义不统一” 问题。江苏省发布《城市智慧水务数据标准》,实现省内 13 个地级市水务数据互联互通。


(二)强化数据 “清洗质控” 与 “动态管理”

全流程数据质量管控:通过自动化工具(如数据清洗算法)与人工核验结合,对采集的数据进行 “去重、补漏、纠错”—— 例如剔除传感器故障导致的异常值(如水位骤升骤降)、补充网络中断导致的缺失数据(通过插值算法)、校验数据逻辑一致性(如供水量与售水量的差值是否在合理范围),确保数据准确率≥98%。某省会城市水务平台通过数据质控,将水质监测数据误差从 ±5% 降至 ±1%。


建立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明确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使用、归档、销毁流程,例如感知数据实时存储、业务数据保留 5-10 年、历史档案数据长期归档;对敏感数据(如用户用水信息)采用脱敏处理(如隐藏部分身份证号、手机号),符合《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


(三)构建数据 “共享开放” 与 “价值挖掘” 体系

分级分类数据共享:对内,向水务内部各部门(如管网运维、水质监管、客服)开放数据查询与分析权限,支持跨业务协同;对外,向应急、交警、气象等部门共享内涝预警、管网维修等数据,支撑城市综合应急处置;向公众开放饮用水水质、河道治理成效等数据(如通过政务 APP、公众号),提升公众知情权与参与度。杭州市水务平台向交警部门共享易涝点数据,助力暴雨期间交通绕行路线规划。


数据价值深度挖掘:基于大数据与 AI 技术,构建数据模型库,实现 “数据 - 信息 - 决策” 的转化:例如通过供水管网水力模型预测漏损位置、通过排水内涝模型预测降雨后积水区域、通过用户用水行为模型识别异常用水(如漏水、偷水)。苏州工业园区通过用水行为模型,2024 年发现并处理 120 起异常用水案例,挽回水费损失超 200 万元。


三、核心路径三:推动业务数字化融合,重构 “智慧水务” 业务体系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 “业务驱动”,需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水务核心业务,实现从 “单点数字化” 到 “全流程智能化” 的跨越,提升水务管理效率与服务质量。


(一)供水业务:从 “安全供水” 到 “精准高效”

智能水厂运营: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水厂三维模型,整合进水、制水、出水全流程数据,实现加药、过滤、消毒等工艺的自动调控。例如,深圳市某水厂通过数字孪生系统,优化药剂投加量,药耗降低 20%,同时减少人工操作环节,水厂运维人员减少 30%。


管网智能运维:基于管网 GIS 地图与漏损预测模型,实现漏损点精准定位(误差≤5 米)与预防性维护;通过智能水表实现远传抄表、阶梯水价自动核算,减少人工抄表误差与成本。北京市通过智能水表全覆盖,抄表效率提升 90%,抄表成本降低 70%。


用户精准服务:搭建 “水务服务 APP”,为用户提供用水查询、在线缴费、报修投诉、水质报告查询等服务;对用水异常用户(如夜间用水量骤增)推送漏水预警,主动上门检修。深圳市 “水务通” APP 上线后,用户报修响应时间从 24 小时缩短至 2 小时,用户满意度从 75% 提升至 96%。


(二)排水与内涝防控:从 “被动抢险” 到 “主动防控”

智能排涝调度:结合雨情预报、管网液位、河道水位数据,通过排水系统水力模型优化泵站、闸门、调蓄池的运行策略 —— 降雨前提前排空调蓄池,降雨时联动开启泵站备用水泵,降雨后逐步排放调蓄雨水,避免管网超载。深圳市宝安区通过智能调度,2024 年汛期泵站抽水效率提升 25%,内涝时长缩短 60%。


管网智能清疏:通过管网液位、流速数据异常波动,判断堵塞风险并定位堵塞路段,生成清疏工单并推送至运维人员;采用管道机器人与高压清洗车结合的方式,提高清疏效率与效果。南宁市通过智能清疏调度,管网堵塞发现时间从 8 小时缩短至 1.5 小时,清疏效率提升 50%。


(三)污水处理与水环境治理:从 “达标排放” 到 “生态优化”

污水处理厂智能运营:通过在线监测数据实时调整曝气强度、污泥回流比、药剂投加量,确保出水达标并降低能耗;建立污水处理能耗模型,优化风机、水泵运行参数,实现 “节能降耗”。某污水处理厂通过智能运营,能耗降低 15%,污泥产量减少 10%。


水环境智能治理:通过河道水质模型模拟截污、清淤、生态修复等措施的效果,制定 “一河一策” 治理方案;利用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巡检,监测河道蓝藻、岸线侵占、排污口异常排放,实现水环境问题 “早发现、早处置”。杭州市西湖流域通过智能治理,水体透明度提升 30%,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四、核心路径四:强化组织与能力建设,保障转型 “落地见效”

城市水务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组织管理与人才能力的变革。需通过完善制度机制、培养专业人才、创新合作模式,为转型提供 “软支撑”,避免出现 “技术脱节业务”“系统建成不用” 的问题。


(一)健全转型保障机制

明确组织架构:成立市级水务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由水务部门主要领导牵头,统筹协调转型规划、资金投入、项目建设;设立数字化专项部门(如智慧水务办公室),负责日常运营与技术支撑,避免 “多头管理、责任分散”。


完善制度规范:制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与年度实施方案,明确阶段目标、责任分工、考核指标(如漏损率降低幅度、数据共享率、用户满意度);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数据安全评估与应急演练,防范数据泄露与网络攻击。


创新资金投入模式:采用 “政府主导 + 企业参与 + 社会资本” 多元化投入机制 —— 政府承担基础设施(如感知设备、云平台)的初期投入,水务企业承担运营维护费用,通过 PPP 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智慧水务项目建设(如管网监测、用户服务平台),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二)培养数字化专业人才

内部人才转型:针对水务现有员工(如运维人员、管理人员)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内容涵盖智能设备操作、数据分析工具(如 Excel 高级功能、Python 基础)、智慧水务平台使用等,每年培训时长不少于 40 小时;通过 “以赛促学”(如数字化运维技能竞赛),提升员工数字化应用能力。


外部人才引入:招聘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领域专业人才,充实技术团队;与高校(如环境工程、计算机专业)、科研院所合作,建立 “产学研用” 合作机制,联合培养水务数字化复合型人才。


第三方技术支撑:对基层水务部门(如区县、乡镇)缺乏专业人才的情况,委托第三方技术公司提供运维服务(如设备校准、数据分析、系统维护),同时开展 “传帮带” 培训,提升基层自主运维能力。


(三)推动政企协同与行业交流

深化政企合作:与华为、阿里、腾讯等科技企业合作,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如 AI 大模型、5G、云计算),同时结合水务业务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避免 “技术空转”;与设备厂商(如传感器、流量计厂家)合作,确保设备适配水务场景并提供长期运维服务。


加强行业交流:组织水务企业赴数字化转型先进城市(如上海、深圳、杭州)考察学习,分享实践经验;参与全国智慧水务行业论坛、展会,了解技术前沿与政策导向,推动行业标准共建与经验共享。


五、结语

城市水务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摒弃 “重技术、轻业务”“重建设、轻运营” 的误区,以 “解决实际问题” 为导向,从基础设施、数据治理、业务融合、能力建设四大核心路径协同推进。随着数字技术的持续迭代(如 AI 大模型、数字孪生、低轨卫星)与行业实践的不断深化,城市水务将逐步实现 “水安全有保障、水资源可循环、水环境可持续、水服务高品质” 的目标,为智慧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