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务系统在南方多雨城市的应用-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9-22 | 9 次浏览 | 分享到:
南方多雨城市受气候影响,内涝等问题频发,传统水务管理存在短板,智慧水务系统成为核心解决方案。系统针对南方多雨特点,打造四大核心功能模块:全域感知监测模块布设多类型设备,实时掌握雨情水情工情,广州构建三级感知网络;智能预警预报模块通过水力模型与 AI 算法,实现内涝风险预测与分级预警,杭州提前预警台风内涝风险;排水精准调度模块动态调度排水设施,提升排水效能,深圳宝安缩短内涝时长;管网智能运维模块通过数据驱动,降低管网故障,南宁提升清疏效率。系统在易涝点治理、汛期应急处置及雨后管网运维等场景发挥关键作用,同时需提升设备抗干扰能力等以优化应用效果,推动城市从被动应对内涝转向主动防控。

南方多雨城市(如广州、深圳、杭州、南宁等)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年均降雨量达 1200-2000mm,且汛期(4-9 月)常出现短时强降雨、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易引发城市内涝、管网溢流、河道水位暴涨等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与城市运行。传统水务管理依赖人工巡检、经验调度,存在内涝预警滞后、排水调度被动、管网运维低效等短板。智慧水务系统通过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水力模型等技术,构建 “雨情 - 水情 - 工情” 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内涝提前预警、排水精准调度、管网智能运维,成为南方多雨城市应对降雨挑战的核心解决方案。


一、智慧水务系统适配南方多雨城市的核心功能模块

针对南方多雨城市 “降雨集中、内涝频发、排水压力大” 的特点,智慧水务系统需重点打造四大核心功能模块,形成从 “监测预警” 到 “处置反馈” 的闭环管理:


(一)全域感知监测模块:实时掌握雨情水情动态

南方多雨城市的降雨具有 “短时强度大、空间分布不均” 的特点,需通过立体化感知网络,实现雨情、水情、工情数据的全面采集:


雨情监测:在城市建成区按 1-2 平方公里 / 个的密度布设雨量传感器,结合气象部门雷达数据,实时采集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时长等数据(数据更新频率 1-5 分钟 / 次),精准捕捉局部强降雨区域(如城市商圈、低洼地段);

水情监测:在排水管网关键节点(如低洼路段检查井、管网交汇处)安装液位传感器、流速传感器,监测管网水位、流量变化;在河道、湖泊、水库布设水位站、流量计,实时掌握水体水位涨幅、径流变化;在易涝点(如地下通道、立交桥下)安装视频监控与积水深度传感器,直观监测积水情况;

工情监测:对排水泵站、闸门、调蓄池等排水设施,安装设备运行状态传感器(如水泵电流、闸门开度、调蓄池液位),实时掌握设施运行负荷,为后续调度提供依据。


例如,广州市在智慧水务系统建设中,布设了 1200 余个雨量传感器、800 余个管网液位传感器、300 余个易涝点视频监控,形成 “城区 - 街道 - 社区” 三级感知网络,2024 年汛期成功捕捉 15 次短时强降雨过程,为内涝预警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


(二)智能预警预报模块:提前规避内涝风险

南方多雨城市的内涝防治关键在于 “提前预警、提前准备”,智慧水务系统通过水力模型与 AI 算法,实现内涝风险的精准预测与分级预警:


降雨 - 内涝关联模型:基于历史降雨数据(近 5-10 年)、管网拓扑数据(管径、坡度、埋深)、地形数据(高程、坡度),构建城市排水管网水力模型与内涝淹没模型,输入实时雨情数据与未来 2-6 小时气象预报,可预测不同降雨情景下的内涝区域、积水深度、积水时长;

分级预警机制:根据预测内涝风险等级,将预警分为蓝色(积水深度<375px,无影响)、黄色(积水深度 15-750px,影响行人通行)、橙色(积水深度 30-1250px,影响车辆通行)、红色(积水深度>1250px,危及人员安全)四级,分别推送至街道办、应急管理局、交警部门及受影响区域居民(通过短信、政务 APP、社交媒体);

预警信息触达:针对学校、医院、地下商场等重点场所,建立 “一对一” 预警通知机制;针对低洼地段居民,通过社区网格员上门提醒、语音广播等方式,确保预警信息全覆盖。


杭州市在 2024 年第 5 号台风 “杜苏芮” 影响期间,智慧水务系统通过水力模型提前 4 小时预测出 12 处橙色内涝风险点,及时推送预警信息至相关部门,应急队伍提前到场布设挡水板、抽水泵,最终这些区域积水深度较往年同期降低 40%,未造成人员伤亡。


(三)排水精准调度模块:最大化发挥排水设施效能

南方多雨城市的排水系统常面临 “降雨集中时管网超载、泵站满负荷运行” 的问题,智慧水务系统通过动态调度排水设施,实现 “削峰填谷”,提升排水能力:


泵站联动调度:根据管网液位、河道水位数据,智能调整泵站运行策略 —— 当管网水位超过预警阈值(如达到管道直径的 70%)时,自动启动备用水泵,提升抽水效率;当河道水位过高(接近警戒水位)时,协调上游水库、调蓄池提前预泄,为河道腾出库容,避免泵站排水受阻;

调蓄设施智能调控:南方多雨城市多建设雨水调蓄池(如深圳光明区建成 5 座大型调蓄池,总容积达 10 万立方米),智慧水务系统根据降雨预报,在降雨前提前排空调蓄池,降雨时快速收集雨水,待降雨结束后再将雨水逐步排入管网或污水处理厂,减少管网瞬时负荷;

河道闸门协同控制:针对穿城河道,通过智能闸门调节河道水位 —— 降雨期间降低闸门开度,加快河道排水;降雨结束后抬高闸门开度,补充河道生态用水,兼顾排水与生态需求。


深圳市宝安区通过智慧水务系统实现 15 座排水泵站、8 座调蓄池的联动调度,2024 年汛期泵站抽水效率提升 25%,调蓄池累计削峰雨水 32 万立方米,辖区内涝时长较往年缩短 60%。


(四)管网智能运维模块:降低降雨引发的管网故障

南方多雨城市的降雨易导致排水管网堵塞(如泥沙、垃圾随雨水进入管网)、管道破损(如雨水冲刷导致管道接口松动),智慧水务系统通过数据驱动的运维模式,提升管网运维效率:


堵塞预警与精准清疏:通过管网液位、流速数据的异常波动(如某路段管网液位骤升、流速骤降),判断管网堵塞风险,结合管网 GIS 地图,定位堵塞路段,生成清疏工单并推送至运维人员;配备管道检测机器人(如 CCTV 机器人、QV 检测设备),降雨后对高风险管网进行内部检测,避免盲目清疏;

管道破损泄漏监测:针对老旧管网,通过流量传感器监测管网流量差(如某区域进水流量与出水流量偏差超过 10%),结合压力传感器数据,判断管道是否存在破损泄漏;对泄漏风险高的管网,提前安排修复,避免降雨时雨水渗入管网加重负荷;

运维效果评估:系统记录每次清疏、修复的时间、位置、效果,通过对比运维前后的管网液位、流量数据,评估运维成效,优化后续运维计划。


南宁市在智慧水务系统应用中,通过堵塞预警机制,2024 年汛期管网堵塞发现时间从原来的 8 小时缩短至 1.5 小时,清疏效率提升 50%,因管网堵塞引发的内涝次数减少 70%。


二、智慧水务系统在南方多雨城市的典型应用场景

结合南方多雨城市的实际需求,智慧水务系统在易涝点治理、汛期应急处置、管网长效运维三大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解决传统管理的痛点:


(一)易涝点精细化治理:从 “被动抢险” 到 “主动防控”

南方多雨城市的易涝点多集中在地下通道、立交桥下、老城区低洼地段,智慧水务系统通过 “监测 - 预警 - 处置” 一体化管理,实现易涝点精准防控:


地下通道场景:在地下通道入口安装积水深度传感器与升降式挡水板,当积水深度达到 250px 时,系统自动触发预警,同时联动挡水板升起,禁止车辆行人进入;若积水持续上涨,自动启动通道内的抽水泵,加快排水;

老城区低洼地段场景:针对老城区管网老化、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智慧水务系统通过水力模型模拟不同降雨情景下的内涝风险,为管网改造提供依据(如更换大管径管道、增设雨水口);改造后,通过实时监测数据评估改造效果,确保改造达标。


例如,深圳市福田区针对 12 处历史易涝点,通过智慧水务系统实现 “一涝点一监测方案、一处置预案”,2024 年汛期这些易涝点均未出现超过 375px 的积水,居民出行安全得到显著保障。


(二)汛期应急协同处置:打破部门信息壁垒

南方多雨城市的汛期处置涉及水务、应急、交警、气象、街道办等多个部门,传统模式下存在信息不通、协同不畅的问题,智慧水务系统通过统一信息平台,实现多部门协同联动:


信息共享:系统汇聚雨情、水情、工情数据及内涝预警信息,开放给应急、交警等部门,如交警部门可根据易涝点积水情况,提前规划交通绕行路线;街道办可根据预警信息,组织低洼地段居民转移;

应急资源调度:系统整合排水泵、挡水板、应急队伍等资源信息,形成 “应急资源一张图”,当某区域出现严重内涝时,可快速调度周边应急资源支援(如调度 “龙吸水” 应急排涝车至积水点);

处置效果反馈:应急处置过程中,通过易涝点视频监控、积水传感器实时反馈处置效果,如积水深度是否下降、交通是否恢复,为后续调整处置方案提供依据。


杭州市在 2024 年 7 月强降雨应急处置中,通过智慧水务系统实现水务、应急、交警等 6 个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同,18 支应急队伍、30 台应急排涝设备实现精准调度,较往年缩短内涝处置时间 50%,快速恢复城市正常秩序。


(三)降雨后管网运维:降低次生故障风险

南方多雨城市降雨后,管网易出现泥沙淤积、垃圾堵塞、管道破损等次生问题,智慧水务系统通过数据驱动的运维模式,提升运维效率与精准度:


雨后管网排查:系统根据降雨期间管网液位、流量数据,自动筛选出高风险路段(如液位异常升高、流量异常下降的路段),生成雨后排查工单,运维人员携带便携式检测设备(如管道 QV 检测仪)现场排查,避免盲目巡检;

淤积量评估:通过分析管网流速变化趋势,结合历史清疏数据,建立管网淤积量预测模型,判断不同路段的淤积程度,优先对淤积严重的管网进行清疏,避免泥沙长期淤积导致管网排水能力下降;

破损管道修复:对雨后发现的管道破损点,系统自动生成修复方案(如采用非开挖修复技术),并跟踪修复进度,确保修复及时,避免雨水再次渗入管网。


广州市荔湾区在 2024 年汛期后,通过智慧水务系统完成 300 余公里管网的雨后排查,发现并修复管道破损点 28 处,清疏淤积管网 50 余公里,有效保障了后续降雨期间的管网排水能力。


三、智慧水务系统应用中的优化方向

尽管智慧水务系统在南方多雨城市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实践中仍面临部分挑战,需针对性优化:


感知设备抗干扰能力提升:南方多雨城市的强降雨、台风可能导致雨量传感器、液位传感器故障(如传感器进水、被树枝遮挡),需研发防水等级更高(如 IP68 及以上)、抗干扰能力更强的感知设备,同时建立设备故障自诊断机制,确保数据连续性;

水力模型本地化校准:部分城市的水力模型因缺乏长期历史数据(如降雨 - 管网响应数据),预测精度不足,需持续积累本地化数据,定期(每 1-2 年)校准模型参数,提升内涝预测准确性;

基层运维能力强化:部分区县、街道的运维人员对智慧水务系统操作不熟练,导致系统功能无法充分发挥,需通过 “市级培训 + 现场实操” 的方式,提升基层人员的系统操作与数据分析能力,同时建立运维考核机制,确保系统落地见效。


四、结语

智慧水务系统通过全域感知、智能预警、精准调度、智能运维,为南方多雨城市应对降雨挑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了传统水务管理 “预警滞后、调度被动、运维低效” 的痛点。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如 5G、AI 大模型的深度应用),未来智慧水务系统将进一步实现 “更精准的预警、更智能的调度、更高效的运维”,推动南方多雨城市从 “被动应对内涝” 向 “主动防控风险” 转变,为城市水安全保障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