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网作为 “城市血管”,承担着供水、排水、燃气输送等核心功能,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与城市安全。然而,传统管网监测依赖人工巡检、定期排查,存在数据滞后、故障定位难、运维成本高的问题,难以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管网规模扩大、老化加剧带来的挑战。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城市管网监测正从 “被动运维” 向 “主动感知、智能预警、精准处置” 升级,构建全周期、立体化的智能化监测体系,成为保障管网安全运行的关键。
一、智能化升级的核心目标:破解传统监测痛点
城市管网监测的智能化升级,需围绕传统模式的四大核心痛点制定目标,实现从 “经验驱动” 到 “数据驱动” 的转变:
一是解决 “看不见” 的问题:传统监测无法实时掌握管网内部(如管道堵塞、泄漏、腐蚀)的运行状态,智能化升级需通过内置传感器、外部感知设备,实现管网全域动态可视;
二是解决 “反应慢” 的问题:人工巡检周期长(通常 1-3 个月一次),故障发现到处置往往耗时数天,智能化升级需建立实时预警机制,将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小时级甚至分钟级;
三是解决 “定位难” 的问题:传统故障排查依赖人工逐个点位检测,尤其是地下管网,故障位置定位误差常达数十米,智能化升级需通过精准感知与数据分析,实现故障定位误差控制在 10 米以内;
四是解决 “运维贵” 的问题:人工巡检、盲目维修导致运维成本高(我国城市管网年均运维成本占管网总投资的 8%-12%),智能化升级需通过预测性维护,减少无效运维,降低成本 30% 以上。
例如,上海市在供水管网智能化升级中,明确以 “漏损率降低至 8% 以下” 为核心目标,通过部署智能监测设备,实时捕捉管道压力、流量异常,2024 年漏损率较升级前下降 2.3 个百分点,年节水超 1000 万立方米,直接减少运维成本约 5000 万元。
二、智能化升级的核心技术路径:构建 “感知 - 分析 - 应用” 三层体系
(一)感知层:全域覆盖的智能监测网络
感知层是智能化升级的基础,通过 “内置 + 外置”“固定 + 移动” 的设备组合,实现管网运行数据的全面采集,覆盖供水、排水、燃气等不同类型管网的监测需求:
供水管网:聚焦泄漏与水质监测
在管道关键节点(如阀门、水表、管道接口)安装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水质传感器(监测余氯、浊度、pH 值),数据每 1-5 分钟采集一次;针对老旧管道,采用 “管道机器人”(搭载摄像头、超声波探伤仪)定期(每季度 1 次)进入管道内部,检测腐蚀程度、管壁结垢情况。例如,深圳市某供水片区部署了 2000 余个智能水表与 500 余个管道压力传感器,通过流量、压力数据的异常波动,可在 10 分钟内初步判断泄漏位置,定位误差缩小至 5 米。
排水管网:聚焦堵塞与内涝预警
在易堵塞路段(如低洼处、管网交汇点)安装液位传感器、流速传感器,实时监测管道内水位变化,当水位超过预警阈值(如达到管道直径的 80%)时,自动触发堵塞预警;在管网末端、污水处理厂入口部署水质传感器(监测 COD、氨氮、悬浮物),捕捉污染物异常排放。同时,结合地面雨量传感器、视频监控,联动分析降雨与管网负荷的关系,提前 1-2 小时发布内涝风险预警。例如,广州市荔湾区在排水管网升级中,布设了 300 余个液位传感器,2024 年汛期通过传感器提前预警 12 次管网堵塞,避免了 6 处道路积水。
燃气管网:聚焦泄漏与压力安全
在燃气管道沿线(尤其是居民密集区、道路下方)安装燃气泄漏传感器(检测浓度范围 0-100% LEL)、压力传感器,传感器采用无线传输(LoRa、NB-IoT 技术),确保数据实时上传;针对高压燃气管道,采用光纤传感技术,通过管道外壁附着的光纤,监测管道振动、温度变化,间接判断是否存在泄漏或第三方施工破坏。例如,杭州市燃气集团在主城区部署了 1500 余个泄漏传感器,2024 年成功预警 7 起轻微燃气泄漏,处置及时率 100%,未发生安全事故。
(二)数据层:多源数据的整合与智能分析
数据层是智能化升级的 “大脑”,通过整合感知层数据与外部关联数据,借助大数据与 AI 技术实现深度分析,挖掘管网运行规律与潜在风险:
数据整合:打破 “信息孤岛”
构建统一的管网监测数据平台,整合感知设备数据(压力、流量、浓度)、地理信息数据(管网走向、埋深、周边建筑)、历史运维数据(维修记录、管道老化年限)、外部环境数据(降雨量、气温、交通流量),实现数据 “一张图” 管理。例如,北京市管网监测平台整合了 23 个部门的 6 类数据,涵盖 1.2 万公里管网信息,支持跨部门数据共享(如向交警部门推送管网维修路段信息,提前疏导交通)。
智能分析:实现 “预测性维护”
基于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构建三大 AI 模型,支撑管网运维决策:
一是故障预测模型:通过分析管道压力波动、流量变化趋势,结合管道老化年限、腐蚀程度,预测未来 1-3 个月可能发生的故障(如泄漏、堵塞),提前安排维修。例如,苏州工业园区供水管网通过故障预测模型,2024 年提前发现并修复 28 处潜在泄漏点,避免了大规模停水;
二是漏损溯源模型:针对供水管道泄漏,结合压力传感器数据与管网水力模型,反向推算泄漏位置与泄漏量,定位误差控制在 5-8 米。例如,成都市某片区通过该模型,仅用 2 小时就定位了一处埋深 3 米的管道泄漏点,较传统排查效率提升 10 倍;
三是负荷优化模型:针对排水管网,结合降雨量预测与管网负荷数据,优化泵站运行参数(如启停时间、抽水流量),避免管网超载导致内涝。例如,武汉市在 2024 年汛期通过负荷优化模型,调整了 12 座泵站的运行策略,减少泵站能耗 15%,同时降低了 3 处低洼地段的内涝风险。
(三)应用层:面向多场景的智能运维与管理
应用层将数据层的分析结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管网运维、管理决策提供精准支持,覆盖三大核心场景:
实时监控与预警
开发电脑端平台与移动端 APP,支持管理人员实时查看管网运行数据(如压力曲线、液位变化),当监测数据超出预设阈值(如燃气泄漏浓度达到 20% LEL、排水管网水位超标)时,自动通过短信、APP 推送预警信息,明确故障类型、位置、影响范围及处置建议。例如,深圳市燃气集团的运维人员通过 APP,可在 3 分钟内接收泄漏预警,同时查看故障点周边的阀门位置、居民分布,快速制定处置方案。
精准故障处置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生成标准化处置流程:对于供水管道泄漏,系统自动推送关闭阀门的位置、维修所需设备与人员;对于排水管网堵塞,系统推荐最优清淤路线(避开交通高峰路段);对于燃气管网泄漏,系统联动消防、交警部门,划定警戒区域。例如,杭州市在 2024 年一次燃气管网泄漏处置中,通过系统推送的 “关闭 3 个就近阀门 + 警戒区域 50 米” 方案,仅用 1.5 小时就完成处置,未造成人员伤亡与大面积停气。
全生命周期管理
系统记录管网从建设、运行、维修到报废的全周期数据,生成管网健康度评估报告(如管道腐蚀等级、剩余使用寿命),为管网更新改造提供依据。例如,上海市基于 10 年的管网监测数据,制定了 2025-2030 年管网更新计划,优先更换健康度低于 60 分(满分 100 分)的老旧管道,预计可减少未来 5 年故障发生率 40%。
三、智能化升级的实践挑战与优化方向
尽管城市管网监测的智能化升级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三大挑战,需针对性优化:
一是设备适配性不足:部分老旧管网(如铸铁管道、水泥管道)无法直接安装内置传感器,且不同品牌传感器的数据接口不统一,导致数据采集困难。对此,需研发适配老旧管道的外置传感器(如夹装式压力传感器),同时制定行业数据标准,强制要求传感器采用统一接口(如 NB-IoT 协议)。
二是基层运维能力薄弱:部分中小城市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无法熟练操作智能监测系统,导致设备故障后无法及时处理。对此,可通过 “市级培训 + 第三方技术支持” 模式,为区县培养 2-3 名专职运维人员,同时建立设备故障快速响应机制(如与设备厂商签订 24 小时上门维修协议)。
三是成本投入较高:智能传感器、数据平台建设的初期投入大(每公里管网智能化改造成本约 5-8 万元),部分城市难以承担。对此,可采用 “政府补贴 + 企业共建” 模式,例如供水、燃气企业承担 50% 成本,政府通过专项债补贴 30%,剩余 20% 通过节省的运维成本分期偿还,降低一次性投入压力。
四、结语
城市管网监测的智能化升级,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管网管理模式的重构 —— 它将分散的监测点转化为全域感知网络,将滞后的故障处置转化为提前预警,将盲目运维转化为精准决策。随着技术的迭代与实践的深化,智能化监测体系将进一步实现 “自我感知、自我诊断、自我修复”,推动城市管网从 “安全运行” 向 “高效节能、低碳环保” 升级,为建设 “智慧城市” 提供坚实的 “血管” 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