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以 “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为核心,旨在解决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与水生态恶化等问题,而智慧水务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精准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两者的深度融合,打破了传统水务 “被动应对” 的局限,构建起 “监测 - 分析 - 调度 - 反馈” 的闭环体系,成为提升城市水治理能力的关键路径。本文将从智慧水务与海绵城市的协同逻辑出发,解析其在数据感知、智能调度、生态监测等领域的核心应用,结合实践案例总结成效,并探讨现存挑战与优化方向。
一、协同逻辑:智慧水务为何是海绵城市的 “技术内核”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降雨收集、管网输送、湿地净化、雨水利用等多个环节,需实时掌握 “降雨 - 径流 - 水质” 的动态变化,而传统水务管理依赖人工巡检与固定监测点,存在数据滞后、覆盖不全、调度僵化等问题,难以满足海绵城市 “精细化调控” 需求。智慧水务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技术手段打通水务系统的数据壁垒,实现三大关键支撑:
一是全要素数据感知,突破传统监测 “点少面窄” 的局限,对降雨量、管网水位、土壤含水率、湿地水质等关键指标进行全域、实时采集,为海绵城市调度提供数据基础;二是动态模拟与预测,通过水文模型与 AI 算法,模拟不同降雨强度下城市径流变化,提前预测内涝风险,实现 “主动防控”;三是多系统协同调度,联动雨水管网、调蓄池、湿地公园、再生水利用系统等设施,根据实时数据动态调整运行策略,最大化发挥海绵城市 “渗、滞、蓄、用、排” 的综合效益。
二、核心应用:智慧水务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四大关键场景
智慧水务并非单一技术的应用,而是通过 “感知层 - 传输层 - 平台层 - 应用层” 的架构,在海绵城市的不同建设环节落地,形成覆盖 “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 的全链条管理体系。
(一)源头减排:智慧化管控 “分散式海绵设施”
源头减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主要依赖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生物滞留设施等分散式海绵设施,其运行效果直接影响后续径流控制。智慧水务通过 “小型传感器 + 边缘计算”,实现对分散设施的精准监测与管理:
在绿色屋顶场景,部署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水分传感器与降雨量传感器,实时监测屋顶滞留雨水的渗透速率与土壤含水率。当传感器检测到土壤水分饱和(含水率超过 80%)且降雨量持续增加时,自动开启屋顶溢流口,避免雨水倒灌至建筑内部;同时,通过分析长期数据,优化绿色屋顶植被搭配与土壤厚度,提升雨水滞留能力。
在生物滞留设施(如植草沟、雨水花园)场景,集成液位传感器与水质传感器,监测设施内的积水深度与出水水质。若积水深度超过预设阈值(如 375px),平台自动推送预警信息,提醒运维人员清理堵塞的渗透孔;若水质传感器检测到出水 COD(化学需氧量)超标,则分析周边污染源,及时排查是否存在生活污水混入雨水管网的情况。
此外,针对透水铺装路面,通过部署地下水位传感器,监测铺装下方土壤的渗透效果。当传感器检测到地下水位长期过高(超过 24 小时未下降),说明铺装渗透能力下降,平台自动生成维修工单,安排人员清理铺装缝隙中的泥沙,保障源头减排效果。
(二)过程控制:智慧管网与调蓄设施的动态调度
过程控制是海绵城市应对降雨的核心环节,需通过管网输送与调蓄设施暂存雨水,避免短时间内大量径流汇入河道引发内涝。智慧水务在此环节的应用,重点在于实现 “管网 - 调蓄池” 的协同调度:
在智慧管网方面,通过在雨水管网关键节点(如检查井、泵站)部署超声波液位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与视频监控设备,实时监测管网水位、水流速度与堵塞情况。当某一管段水位超过安全阈值(如管径的 70%),平台通过水力模型分析周边管网负荷,自动调整下游泵站的运行频率,加快雨水输送;若流量传感器检测到水流速度骤降(低于 0.3m/s),结合视频监控确认管网堵塞,立即派单至就近运维人员,采用 “管道机器人” 进行精准疏通,避免管网溢流引发路面内涝。
在调蓄设施(如地下调蓄池、人工湖)场景,智慧水务系统发挥 “动态调蓄” 作用。以某市海绵城市试点区为例,该区域建设了 3 座地下调蓄池(总容积 5 万立方米),每个调蓄池部署液位传感器、进水阀与出水阀的智能控制模块。降雨前,平台根据气象部门的降雨预报(如预测 24 小时内降雨量达 50mm),提前将调蓄池水位降至 50%,预留蓄洪空间;降雨过程中,根据管网水位数据,自动调节进水阀开度,优先将雨水引入调蓄池,减少管网压力;降雨结束后,再根据再生水需求,将调蓄池内的雨水经净化后输送至市政杂用管网(如道路洒水、绿化灌溉),实现 “蓄用结合”。
(三)系统治理:智慧湿地与河道的水生态监测
海绵城市的系统治理环节,需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河道等设施,实现雨水的净化与生态修复,智慧水务在此环节的核心应用是 “水质监测 + 生态调控”:
在人工湿地场景,构建 “多点位水质监测网络”,在湿地进水口、出水口及核心净化区(如芦苇区、沉水植物区)部署 pH 传感器、溶解氧传感器、氨氮传感器与总磷传感器,实时监测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若监测到出水口氨氮浓度超过 0.5mg/L(地表水 Ⅲ 类标准),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定位问题区域(如某段植物枯萎导致净化能力下降),推送运维建议(如补种水生植物);同时,结合气象数据,当预测到暴雨来临前,提前降低湿地水位,避免暴雨冲刷导致湿地底泥翻涌,影响水质。
在生态河道场景,除水质监测外,智慧水务还集成水文与生态监测功能:通过河道水位传感器与流速传感器,维持河道生态基流(确保枯水期流速不低于 0.2m/s),保障水生生物生存环境;通过视频监控与 AI 识别技术,监测河道内是否存在违法排污口、水生植物过度生长等问题,一旦发现异常,自动触发报警并联动环保部门处置。例如,某海绵城市试点区通过智慧河道系统,成功识别并封堵 3 处隐蔽排污口,河道水质从 Ⅳ 类提升至 Ⅲ 类,鱼类种群数量增加 30%。
(四)智慧回用:雨水与再生水的高效利用管理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升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智慧水务通过 “水量监测 + 智能分配”,实现雨水与再生水的精准回用:
在雨水回用系统中,智慧平台对接雨水收集池(如小区地下蓄水池、市政雨水罐)的液位传感器与回用管网的流量传感器,实时掌握雨水储量与回用需求。当小区绿化灌溉系统开启时,平台根据绿化区域的土壤含水率数据,自动调节回用管网的供水流量,避免过度灌溉;若雨水储量不足(低于总容积的 20%),则自动切换至市政再生水管网供水,保障回用系统连续运行。
在再生水利用场景,智慧水务系统实现 “生产 - 输送 - 使用” 的全流程监控。以某工业园区为例,园区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再生水主要用于工业冷却与道路洒水,智慧平台通过流量计监测各用户的再生水用量,结合水质传感器确保再生水水质满足工业冷却标准(如电导率低于 1000μS/cm);当再生水产量超过当前需求时,自动将多余再生水输送至园区人工湖,作为生态补水,实现 “按需分配、零浪费”。
三、实践案例:智慧水务赋能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体现
近年来,国内多个海绵城市试点区引入智慧水务技术,取得显著成效,以下两个典型案例可直观体现其应用价值:
案例一:深圳光明区 “智慧海绵” 系统
深圳光明区是国家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区,面积 19.99 平方公里,区内建设了覆盖 “源头 - 过程 - 系统” 的智慧水务体系:通过部署 1200 余个传感器(含降雨量、管网水位、水质等类型),构建全域数据感知网络;依托 “光明区智慧海绵平台”,实现降雨预测、内涝预警与设施调度的自动化。
该系统运行后,成效显著:一是内涝应对能力提升,2023 年台风 “泰利” 期间,平台提前 4 小时预测到局部区域可能出现严重内涝,通过调度调蓄池与泵站,将该区域积水消退时间从传统的 8 小时缩短至 2 小时;二是水资源利用率提升,通过智慧回用系统,光明区雨水与再生水回用率从 2018 年的 15% 提升至 2023 年的 32%,年节约自来水用量约 120 万立方米;三是运维效率提升,人工巡检频次减少 60%,设施故障处置时间从平均 4 小时缩短至 1.5 小时。
案例二:嘉兴市 “智慧水务 + 海绵城市” 协同治理
嘉兴市地处太湖流域,面临 “内涝频发、水质不佳” 的双重问题,其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在于 “智慧管网与生态河道的联动”。该市在雨水管网关键节点部署 500 余套智能监测设备,同时在环城河等 10 条主要河道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全部接入 “嘉兴市智慧水务平台”。
通过系统协同,嘉兴市实现两大突破:一是 “管网 - 河道” 污染溯源,当河道水质监测站检测到 COD 突然升高时,平台通过分析上游管网的流量与水质数据,快速定位污染源(如某小区雨水管网混接生活污水),处置效率提升 70%;二是 “生态流量精准调控”,根据河道水位与水质数据,动态调整上游闸门开度,保障河道生态基流的同时,将多余雨水引入调蓄池,2024 年嘉兴市环城河水质稳定达到 Ⅲ 类,内涝发生率较试点前下降 55%。
四、现存挑战:智慧水务在海绵城市应用中的瓶颈
尽管智慧水务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在大规模推广中,仍面临技术、成本、管理等多方面挑战,制约其应用效果:
(一)数据壁垒:跨部门、跨系统数据难以打通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水务、气象、城管、环保等多个部门,智慧水务系统需整合多部门数据(如气象部门的降雨预报、城管部门的市政设施信息),但目前多数城市存在 “数据孤岛” 问题:例如,水务部门的管网数据与气象部门的降雨数据分属不同平台,更新频率、数据格式不一致,导致智慧水务系统无法获取实时、准确的降雨数据,影响调度准确性;部分老旧管网的图纸数据仍以纸质形式保存,未数字化录入系统,导致智慧平台无法精准掌握管网走向,增加调度难度。
(二)成本压力:前期投入与后期运维成本高
智慧水务系统的建设与运行需高额成本,对地方财政构成压力:一是前期建设成本,传感器、通信模块、云端平台的部署成本较高,以某地级市 100 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试点区为例,智慧水务系统建设需投入约 8000 万元,其中传感器与监测设备占比达 60%;二是后期运维成本,传感器需定期更换(如电池供电的传感器续航约 2-3 年),平台需持续升级,每年运维成本约为建设成本的 10%-15%,部分财政能力较弱的城市难以承担。
(三)技术适配:复杂环境下监测可靠性不足
城市环境复杂多样,部分场景下智慧水务设备的可靠性面临挑战:在暴雨天气,露天部署的传感器易被雨水浸泡导致故障,数据采集中断;在地下管网等密闭空间,无线通信信号衰减严重,LoRa、NB-IoT 等技术的传输成功率不足 70%,导致数据延迟;此外,部分传感器(如水质传感器)对恶劣水质(如高浊度雨水)的适应性较差,易出现检测误差,影响调度决策。
五、优化方向:推动智慧水务与海绵城市深度融合的路径
针对现存挑战,需从技术迭代、模式创新、管理协同三个维度发力,推动智慧水务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大价值:
(一)技术迭代:提升设备可靠性与算法精准度
在硬件层面,研发适应复杂环境的传感器,如防水等级达 IP68 的露天传感器、耐高浊度的水质传感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在通信层面,采用 “光纤 + 无线” 混合传输模式,地下管网关键节点部署光纤通信,确保数据稳定传输,露天区域采用 NB-IoT/LoRa 技术,降低成本;在算法层面,引入 AI 大模型,结合历史降雨数据、管网数据与生态数据,提升降雨预测与内涝模拟的精准度,例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将降雨预测的准确率从当前的 80% 提升至 90% 以上。
(二)模式创新:探索低成本、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为缓解成本压力,需突破 “政府全额投入” 的单一模式,探索多元化运营路径:一是政企合作模式,由企业投资建设智慧水务系统,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取数据与调度服务,降低前期投入,例如,某城市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企业负责部署传感器与建设平台,政府按年支付服务费,同时允许企业将非敏感数据(如区域降雨规律)用于商业分析(如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二是分级建设模式,优先在易内涝区域、核心商圈等重点区域部署智慧水务系统,逐步向全域推广,避免一次性投入过高。
(三)管理协同: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与联动机制
打破数据壁垒,需从制度层面推动跨部门协同:一是建立统一数据标准,由政府牵头制定海绵城市智慧水务数据规范,明确各部门数据的格式、更新频率、共享范围,实现 “数据互通互认”;二是搭建跨部门协同平台,整合水务、气象、城管、环保等部门的数据与业务流程,例如,气象部门的降雨预警可自动同步至智慧水务平台,触发调度预案;城管部门发现市政设施堵塞时,可直接在平台生成工单,推送至水务部门处置,实现 “一站式” 管理。
结语
智慧水务与海绵城市的融合,是城市水治理从 “经验驱动” 向 “数据驱动” 转型的必然趋势。尽管当前面临数据壁垒、成本压力等挑战,但随着技术迭代、模式创新与管理协同的推进,智慧水务将逐步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 “核心引擎”,不仅提升城市应对内涝、节约水资源的能力,更将推动城市水生态的持续改善,为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智慧城市奠定基础。未来,随着 5G、AI、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智慧水务还将实现 “虚拟仿真 - 实时调度 - 效果反馈” 的全流程智能化,让海绵城市真正具备 “自我调节、自我优化” 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