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供水管网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管网漏损问题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还可能引发路面塌陷、水质污染等安全隐患。据统计,我国部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超过 15%,远超国家规定的 12% 考核标准。因此,采用科学的监测设备与方法,实现市政管网漏损精准定位,对降低漏损率、保障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市政管网漏损监测核心设备
(一)流量监测设备
流量监测是判断管网是否存在漏损的基础,通过对比实际流量与理论用水量的偏差,可初步识别漏损区域。
电磁流量计:基于电磁感应原理测量管道内流体流量,适用于 DN50-DN2000 的大口径管道,测量精度可达 ±0.5%,且不受水质、温度、压力影响,能实时输出流量数据。其安装方式分为插入式与满管式,插入式无需断管,适合已运行管网改造;满管式需截断管道安装,适用于新建管网。
超声波流量计:通过发射超声波穿过管道,利用流体流动对声波的多普勒效应计算流量,分为外夹式、插入式两种。外夹式无需接触流体,安装便捷,可在不影响管网运行的情况下完成监测,适用于 DN20-DN3000 的管道,但受管道材质(如铸铁管、钢管)和壁厚影响较大;插入式测量精度更高(±1%),适合水质较浑浊的场景。
智能水表:除计量用户用水量外,还能实时采集流量数据,通过 NB-IoT、LoRa 等无线通信技术上传至监测平台。其中,超声水表精度达 ±2%,可识别最小流量为 0.01m³/h,能有效捕捉夜间(用户用水量低时)的漏损流量;远传水表则通过脉冲信号传输数据,成本较低,适用于老旧小区改造。
(二)压力监测设备
管网压力异常变化是漏损的重要信号,压力监测设备可实时捕捉压力波动,辅助定位漏损点。
压力传感器:分为扩散硅式和陶瓷电容式,扩散硅式测量精度高(±0.2% FS),响应时间快(<1ms),能捕捉瞬时压力脉冲,适合漏损信号监测;陶瓷电容式抗腐蚀能力强,适用于水质较差的管网,测量精度为 ±0.5% FS。压力传感器通常安装在管网节点、阀门井或水表井内,支持 4-20mA 模拟信号或 RS485 数字信号输出,可与数据采集器联动。
智能压力监测终端:集成压力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可定时(1-60 分钟可调)采集压力数据并上传至平台,部分终端还具备本地存储功能(容量≥8GB),网络中断时可暂存数据。其防护等级达 IP68,能在 - 30℃-70℃的恶劣环境下稳定运行,适合长期户外监测。
(三)漏损定位设备
漏损定位设备用于精准确定漏损点位置,减少开挖范围,降低维修成本。
听漏仪:通过捕捉管道漏损产生的声波信号定位漏点,分为机械听漏棒、电子听漏仪和无线听漏仪。机械听漏棒结构简单,成本低,需工作人员接触管道听诊,适合小范围排查;电子听漏仪配备传感器和耳机,能放大漏损声波,检测距离可达 3-5 米,精度 ±0.5 米;无线听漏仪由多个传感器组成,通过无线组网同步采集声波数据,结合算法分析漏点位置,适合长距离管道(如 1 公里以上)监测,定位精度 ±1 米。
相关仪:基于声波传播时差原理,在漏点两侧管道上安装传感器,测量声波到达两个传感器的时间差,结合管道材质的声速(如钢管声速 5100m/s,PE 管声速 2200m/s)计算漏点位置。相关仪定位精度高(±0.3 米),不受环境噪音影响,适合 DN50-DN2000 的管道,尤其适用于埋深较深(>3 米)或复杂路面(如沥青路、水泥路)下的管网漏损定位。
探地雷达(GPR):通过发射高频电磁波(100-2000MHz)穿透土壤和管道,接收反射波信号生成地下图像,根据漏损导致的土壤湿度变化(漏出的水会增强电磁波反射)识别漏点。探地雷达定位范围广,可同时检测管道位置、埋深和漏损点,适合大面积普查,但受土壤含水量、管道材质影响较大,在干燥土壤或金属管道中检测效果更佳,定位精度 ±0.5 米。
二、市政管网漏损监测关键方法
(一)流量分析法
流量分析法通过监测管网流量变化,识别漏损区域,分为夜间最小流量法和区域流量平衡法。
夜间最小流量法:夜间(通常为凌晨 2:00-4:00)用户用水量降至最低,此时管网流量主要为漏损流量。通过智能水表或区域流量计采集夜间最小流量,若流量超过阈值(如根据区域人口、管道长度设定的允许漏损流量),则判定该区域存在漏损。例如,某小区夜间最小流量正常应<5m³/h,若监测到流量持续>8m³/h,需进一步排查漏损点。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适合小区、街道等小范围区域监测。
区域流量平衡法:将管网划分为若干独立区域(如以阀门为边界的片区),在区域入口和出口安装流量计,计算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差值,若差值超过允许漏损率(通常为 8%-12%),则判定区域内存在漏损。同时,结合用户用水量数据,排除因用户用水波动导致的流量偏差,提高漏损识别准确性。该方法适合中大型管网(如行政区、工业园区)监测,但需合理划分区域,确保区域边界阀门关闭严密。
(二)压力监测法
压力监测法通过分析管网压力分布和波动规律,定位漏损点,分为压力梯度法和压力脉冲法。
压力梯度法:在管网沿线均匀布置压力监测点,采集不同位置的压力数据,绘制压力梯度曲线。正常情况下,压力沿水流方向均匀下降,若某段管道压力下降速率突然增大(如正常下降 0.02MPa/km,异常段下降 0.05MPa/km),则该段管道可能存在漏损。通过对比历史压力数据,排除因水泵启停、阀门调节导致的压力变化,进一步确认漏损区域。
压力脉冲法:向管网中注入瞬时压力脉冲(如通过快速开关阀门产生),压力脉冲在管道内传播,遇到漏损点时会产生反射脉冲。通过监测反射脉冲的传播时间和幅值,结合管道声速计算漏点位置。该方法响应速度快,可在几分钟内定位漏点,适合 DN100-DN1000 的管道,尤其适用于紧急漏损抢修场景,但需避免压力脉冲过大对管网造成损伤。
(三)声学监测法
声学监测法利用漏损点水流冲击管道产生的声波信号,实现漏损定位,分为定点监测法和分布式监测法。
定点监测法:工作人员携带听漏仪或相关仪,在疑似漏损区域的管道上方(如阀门井、消火栓、路面)逐点监测。对于听漏仪,需在安静环境下(如夜间)听诊,对比不同位置的声波强度,强度最大处即为漏点;对于相关仪,需在漏点两侧管道上安装传感器,设置管道材质、长度等参数,设备自动计算漏点位置。该方法定位精度高,但依赖工作人员经验,适合小范围精准排查。
分布式监测法:在管网中安装大量无线声传感器,形成监测网络,传感器实时采集管道声波数据,通过 LoRa、5G 等技术上传至平台。平台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如卷积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对声波数据进行分析,识别漏损特征信号(如频率 100-5000Hz 的连续声波),并结合传感器位置信息定位漏点。该方法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适合长距离、复杂管网(如城市主干道管网),但设备成本较高,需定期维护传感器。
(四)红外监测法
红外监测法利用漏损导致的土壤温度变化,通过红外热像仪识别漏点。漏出的水会改变周围土壤的热容量,在地表形成温度异常区域(如夏季漏点区域温度低于周围土壤,冬季高于周围土壤)。工作人员使用红外热像仪扫描管道上方路面,生成热成像图,根据温度差异定位漏点。该方法操作便捷,可快速排查大面积区域,尤其适用于 PE 管、PVC 管等非金属管道(金属管道热传导快,温度差异不明显),但受天气影响较大,在雨天、积雪天气下检测效果不佳,定位精度 ±1-2 米。
三、市政管网漏损监测实施建议
设备选型与布局:根据管网材质(金属管、非金属管)、直径、埋深和监测需求选择设备。例如,大口径管道(DN>500)优先选用电磁流量计和相关仪,小口径管道(DN<200)选用超声水表和听漏仪;压力监测点应布置在管网节点、干管末端和压力薄弱区域,密度不低于 1 个 / 平方公里。
数据融合分析:整合流量、压力、声学等多维度数据,通过智慧水务平台实现数据联动分析。例如,当流量监测发现异常时,结合压力数据判断漏损影响范围,再通过声学监测定位漏点,提高漏损识别准确率。同时,利用历史数据建立漏损预测模型,提前预警潜在漏损风险。
定期维护与校准:每季度对流量、压力监测设备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精度;每年对听漏仪、相关仪等定位设备进行性能检测,更换老化传感器;定期清理管道内的杂质、水垢,避免影响监测设备正常工作。
人员培训:加强监测人员技术培训,提升设备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尤其是听漏仪、相关仪等依赖经验的设备,需通过实操训练提高漏点定位准确性。同时,建立漏损监测应急预案,确保漏损发生后能快速响应、及时抢修。
四、结语
市政管网漏损监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结合管网实际情况选择适配的设备与方法,通过 “监测 - 分析 - 定位 - 抢修” 闭环管理,实现漏损精准管控。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漏损监测将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如基于数字孪生的管网漏损模拟、无人机搭载红外热像仪的大范围排查等,进一步提升监测效率与精度,为城市水资源节约和供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