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水位监测系统在防洪中的作用-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9-16 | 9 次浏览 | 分享到:
全球气候变化下,洪水灾害威胁加剧,河道水位变化是防洪决策核心依据。河道水位监测系统整合传感器、通信、数据处理与预警技术,由感知层(水位 / 雨量传感器、视频监控)、传输层(无线 / 有线传输)、数据层(数据清洗存储共享)、应用层(监控预警调度)构成一体化体系,贯穿防洪全流程。在洪水预警中,实现分级与精细化预警,为人员转移争取时间;防洪调度时,支撑水库泄洪、分洪区启用决策,优化洪水资源利用;应急响应阶段,助力绘制淹没图、评估灾情,提升救援效率;灾后评估可分析工程效果与调度合理性,完善防洪体系。实际案例显示,系统能降风险、提效率、省成本,未来将向智能化(AI + 大数据)、一体化(多系统联动)、协同化(公众参与)升级,成为现代防洪核心支撑。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洪水灾害已成为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破坏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河道作为洪水宣泄的主要通道,其水位变化直接反映洪水的形成、发展与消退过程,是防洪决策的核心依据。河道水位监测系统通过整合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与预警技术,实现对河道水位的实时感知、精准传输与智能分析,已成为现代防洪体系的 “千里眼” 与 “顺风耳”。从洪水前期的预警预报,到中期的调度指挥,再到后期的应急响应与灾后评估,河道水位监测系统贯穿防洪工作全流程,为科学防洪、精准防洪、高效防洪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本文将从系统核心构成、防洪关键环节作用、实际应用价值与未来发展方向四个维度,全面剖析河道水位监测系统在防洪中的重要作用。


一、河道水位监测系统的核心构成:防洪技术体系的基础支撑

一套完整的河道水位监测系统并非单一设备的简单组合,而是由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层、应用层四大核心模块构成的一体化技术体系,各模块协同工作,确保水位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与可用性,为防洪决策提供可靠数据来源。


感知层是系统的 “感官器官”,负责直接采集河道水位数据,核心设备包括水位传感器、雨量传感器与视频监控设备。水位传感器是核心部件,常见类型有超声波水位计、雷达水位计、浮子式水位计与压力式水位计,不同类型传感器适用于不同场景:超声波水位计与雷达水位计无需接触水体,适用于含泥沙量大、水质浑浊的河道,可避免传感器被淤泥堵塞;浮子式水位计测量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 ±1mm),适用于水位变化平缓、水质较清的河道;压力式水位计体积小、安装便捷,适用于狭窄河道或临时监测点。此外,雨量传感器可同步采集降雨量数据,结合水位变化分析洪水形成速度;视频监控设备可直观观察河道水面状况(如是否有漂浮物堵塞河道、堤坝是否出现管涌),为数据异常判断提供视觉支撑。


传输层是系统的 “神经中枢”,负责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传输至数据中心,核心技术包括无线传输(4G/5G、LoRa、卫星通信)与有线传输(光纤通信)。无线传输适用于偏远河道或临时监测站点,其中 4G/5G 传输速率快(可实现秒级数据传输),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区域;LoRa 传输距离远(单站覆盖半径可达 10km)、功耗低,适用于大规模分布式监测网络;卫星通信适用于无公网信号的偏远山区河道,确保极端天气下(如台风、地震导致公网中断)数据传输不中断。有线传输(光纤通信)传输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适用于城市周边或重要河段的固定监测站点,可满足高清视频数据与海量水位数据的传输需求。


数据层是系统的 “大脑存储库”,负责对传输数据进行处理、存储与分析,核心组件包括数据接收服务器、数据库与数据分析平台。数据接收服务器可实时接收多站点、多类型数据,通过数据清洗算法去除异常值(如传感器故障导致的跳变数据),确保数据准确性;数据库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可存储历史水位数据(通常保留 10 年以上)与实时数据,支持快速查询与统计分析;数据分析平台通过水文模型(如 HEC-HMS、SWAT 模型)对水位数据与雨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预测未来水位变化趋势(如预测 6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后的水位值),为洪水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应用层是系统的 “决策输出端”,负责将数据分析结果转化为可视化信息与实操指令,供防洪指挥部门使用,核心功能包括水位实时监控、洪水预警发布、防洪调度支持与应急响应辅助。应用层通常以 Web 端平台与移动端 APP 形式呈现,管理人员可通过平台实时查看各监测站点的水位数据(以曲线图、数字表盘形式展示)、降雨量数据与视频画面;当水位达到预警阈值时,系统可自动通过短信、APP 推送、声光报警等方式发布预警信息;同时,平台可生成防洪调度建议(如水库泄洪量调整方案、分洪区启用时机),为指挥决策提供参考。


二、河道水位监测系统在防洪关键环节的核心作用

防洪工作是一个涵盖 “预警 - 调度 - 应急 - 评估” 的全流程管理过程,河道水位监测系统在每个环节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提前预警规避风险,到科学调度减轻灾害,再到应急响应减少损失,全方位提升防洪工作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一)洪水预警:提前预判风险,为人员转移争取时间

洪水预警是防洪工作的第一道防线,河道水位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水位变化、结合降雨量数据与水文模型分析,可提前发布不同等级的洪水预警,为受威胁区域人员转移与财产保护争取宝贵时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


系统可实现分级预警,根据水位数据与洪水发展趋势,发布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预警(对应《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标准)。当河道水位达到 “警戒水位”(蓝色预警)时,系统自动提醒防洪部门加强巡查;当水位达到 “保证水位”(黄色预警)时,推送预警信息至乡镇政府,通知低洼地区群众做好转移准备;当水位超过 “保证水位” 且持续上涨(橙色 / 红色预警)时,系统可直接将预警信息推送至受威胁区域居民手机(通过运营商短信群发、APP 推送),同时联动当地广播、电视与应急广播系统,实现预警信息 “全覆盖、无死角”。例如,2023 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某河道水位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发现水位 3 小时内上涨 0.8m,结合降雨量预测未来 6 小时水位将超过保证水位 0.3m,立即发布橙色预警,当地政府据此提前组织 2000 余名群众转移,避免了人员伤亡。


此外,系统还可实现精细化预警,通过分布式监测站点(通常每 5-10km 设置 1 个站点,重要河段加密至每 2-3km1 个),精准掌握不同河段的水位变化差异,避免 “一刀切” 式预警。例如,某流域支流因局部暴雨导致水位骤涨,而干流水位平稳,系统通过支流监测站点的实时数据,仅针对支流沿岸村庄发布预警,避免了干流沿岸不必要的恐慌与资源浪费。


(二)防洪调度:科学制定方案,优化洪水资源利用

防洪调度是防洪工作的核心环节,需根据河道水位变化、水库蓄水情况、下游河道承载能力等信息,制定水库泄洪、分洪区启用、河道清障等调度方案,河道水位监测系统通过提供实时、准确的水位数据,为防洪调度提供关键决策依据,确保调度方案科学合理,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实现洪水资源的优化利用。


在水库调度中,系统可实时监测水库入库河道与出库河道的水位数据,结合水库水位数据,计算入库流量与出库流量,为水库泄洪量调整提供依据。例如,当水库入库河道水位持续上涨,入库流量超过水库防洪库容承载能力时,调度部门可根据系统提供的出库河道水位数据,判断下游河道是否具备泄洪条件:若下游河道水位较低,可适当加大泄洪量,减轻水库防洪压力;若下游河道水位已接近警戒水位,则需控制泄洪量,避免下游出现洪水叠加。2022 年淮河汛期,某水库通过河道水位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入库流量与下游河道水位变化,动态调整泄洪量,在保障水库安全与下游河道安全的同时,为下游地区补充灌溉用水 1.2 亿 m³,实现了防洪与兴利的双赢。


在分洪区调度中,系统可实时监测分洪口门上下游的水位数据,判断分洪时机与分洪量。分洪区是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在河道水位超过安全阈值时启用,但若启用过早,会造成分洪区不必要的损失;若启用过晚,则可能导致河道堤防溃决。例如,某分洪区对应河道的保证水位为 28.5m,当系统监测到河道水位达到 28.3m 且持续上涨,同时预测未来 2 小时降雨量将达 50mm 以上时,调度部门可判断分洪条件成熟,及时启用分洪区,通过分洪降低河道水位,避免堤防溃决。此外,系统还可监测分洪区内的水位变化,为分洪区群众转移与灾后恢复提供数据支持。


(三)应急响应:实时掌握灾情,提升应急处置效率

当洪水灾害发生时,应急响应的效率直接决定灾害损失的大小,河道水位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洪水淹没范围、水位上涨速度与堤防安全状况,为应急救援、灾情评估与抢险救灾提供动态数据支持,帮助应急部门精准部署资源,提升应急处置效率。


在应急救援中,系统可结合水位数据与 GIS 地图,绘制洪水淹没范围动态图,帮助救援部门确定受困人员位置与救援路线。例如,某河道发生堤防溃决后,系统通过周边监测站点的水位数据,结合地形数据,快速预测淹没范围将在 2 小时内扩大至周边 3 个村庄,救援部门据此提前调配冲锋舟、救生衣等救援物资,同时规划安全救援路线,仅用 3 小时便完成了 150 余名受困群众的转移。此外,系统的视频监控功能可直观观察堤防是否出现管涌、滑坡等险情,为抢险队伍提供精准指引,避免盲目巡查浪费时间。


在灾情评估中,系统可通过历史水位数据与实时水位数据对比,分析洪水淹没深度与持续时间,为灾情统计与损失评估提供依据。例如,某乡镇被洪水淹没后,系统数据显示淹没深度平均为 1.2m,持续时间为 36 小时,评估部门可据此判断农作物受灾面积(如淹没深度 1m 以上、持续 24 小时以上,水稻将绝收)、房屋损毁情况(如砖混结构房屋淹没深度 1.2m 可能导致墙体开裂),为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提供数据支撑。


(四)灾后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防洪体系

洪水灾害过后,需对防洪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优化防洪规划与工程建设,河道水位监测系统存储的历史水位数据、预警记录与调度数据,是灾后评估的重要依据,可帮助防洪部门找出防洪体系的薄弱环节,提升未来防洪能力。


在防洪工程评估中,系统数据可用于分析堤防、水库、分洪区等防洪工程的实际防洪效果。例如,通过对比某堤防段的设计防洪标准(如设计抵御 20 年一遇洪水,对应水位 29.0m)与实际洪水水位(如本次洪水最高水位 28.8m,堤防未出现险情),可评估堤防工程是否达到设计标准;若某堤防段在洪水水位未达到设计标准时出现管涌,则需结合系统监测的水位变化数据,分析管涌原因(如堤防基础冲刷、防渗设施失效),为堤防加固工程提供方向。


在防洪调度评估中,系统数据可用于分析调度方案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例如,通过对比不同调度方案下的河道水位变化(如 “水库提前泄洪” 方案与 “水库被动泄洪” 方案),分析哪种方案更能有效降低河道水位、减少下游损失;若调度方案导致下游某区域水位超过预期,可通过系统数据回溯调度决策过程,找出参数设置或模型计算中的问题,优化未来调度策略。此外,系统的预警记录可用于评估预警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如预警发布时间与实际洪水到达时间的差距、预警水位与实际最高水位的误差),为预警模型优化与预警机制完善提供参考。


三、河道水位监测系统的实际应用价值:从案例看防洪效能提升

从实际应用案例来看,河道水位监测系统已在多地防洪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有效提升了防洪工作的科学性与高效性,减少了洪水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 “降风险、提效率、省成本” 三个方面。


在降低洪水风险方面,系统通过提前预警与科学调度,显著减少了人员伤亡。以 2021 年河南郑州 “7・20” 特大暴雨灾后重建为例,当地在贾鲁河等主要河道新建了河道水位监测系统,布设传感器 50 余台,实现水位数据 5 分钟一次采集、1 分钟一次传输。2023 年汛期,该系统监测到贾鲁河某段水位 1 小时内上涨 1.2m,立即发布红色预警,同时推送数据至郑州市防汛指挥部,指挥部据此提前组织沿岸 5 个社区、3000 余名群众转移,随后该河段出现堤防漫溢,但无一人伤亡,相比 2021 年灾害,人员保护效果显著提升。


在提升应急效率方面,系统通过实时数据支撑,缩短了应急响应时间。某省在中小河流治理中,为 100 余条河道部署了水位监测系统,2022 年汛期,某县河道因暴雨导致水位骤涨,系统在水位超过警戒水位后 1 分钟内发出预警,县防汛指挥部通过系统平台实时查看水位变化与视频画面,30 分钟内完成抢险队伍集结与物资调配,及时加固堤防,避免了堤防溃决,应急响应时间较传统人工监测时代缩短了 2 小时以上。


在节约防洪成本方面,系统通过精细化预警与调度,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投入。传统人工监测需在河道沿岸设置大量监测人员(通常每 10km 需 2-3 名巡查人员),不仅成本高(年均人工成本约 50 万元 / 百公里河道),且数据实时性差。某地区引入河道水位监测系统后,监测人员数量减少 70%,年均节约人工成本 35 万元,同时通过精细化预警,避免了多次不必要的群众转移,减少了转移安置成本(每次转移 1000 人需投入安置成本约 20 万元),此外,科学的水库调度还减少了弃水,为农业灌溉补充了水资源,间接创造了经济价值。


四、未来发展方向:智能化、一体化升级,提升防洪综合能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河道水位监测系统将向智能化、一体化、协同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其在防洪中的作用,为构建 “智慧防洪” 体系提供更强支撑。


智能化升级是核心趋势,未来系统将融合人工智能(AI)与大数据技术,提升数据分析与预警预测能力。例如,通过 AI 算法分析历史水位数据、降雨量数据与洪水灾害数据,构建更精准的洪水预测模型,可将预测时间从当前的 24 小时延长至 72 小时,预测误差控制在 ±5% 以内;同时,AI 算法可自动识别视频监控中的险情(如堤防管涌、漂浮物堵塞河道),无需人工值守,实现险情的自动报警与定位。此外,系统还将引入边缘计算技术,在监测站点本地实现数据预处理与简单分析,减少数据传输量,提升极端天气下(如网络中断)的局部预警能力。


一体化整合是重要方向,未来系统将与水库调度系统、城市内涝监测系统、气象预警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与协同联动,构建 “流域 - 区域 - 城市” 三级防洪监测网络。例如,当气象系统预测某区域将出现暴雨时,河道水位监测系统可提前与水库调度系统联动,指导水库提前预泄,腾出防洪库容;当城市内涝监测系统发现城区积水时,可结合河道水位数据,判断雨水管网排水是否受河道水位顶托影响,为城市排涝调度提供依据。通过一体化整合,打破 “数据孤岛”,实现防洪资源的统筹调度。


协同化应用是发展目标,未来系统将进一步加强与公众的互动,通过移动端 APP 向公众提供个性化防洪信息服务(如根据用户位置推送周边河道水位情况、避险路线建议),同时支持公众上报险情(如通过 APP 拍摄照片上传堤防险情),形成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的协同防洪格局。此外,系统还将与应急指挥系统深度融合,当发生洪水灾害时,可自动向应急救援队伍推送受灾区域水位数据、人员被困位置信息,提升救援效率。


五、结语

在洪水灾害防御中,“早发现、早预警、早调度、早处置” 是减少损失的关键,河道水位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水位变化、精准发布预警信息、科学支撑调度决策、高效辅助应急响应,已成为现代防洪体系的核心技术支撑。从实际应用来看,系统不仅显著提升了防洪工作的科学性与高效性,还在节约防洪成本、优化洪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智能化、一体化、协同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河道水位监测系统将在防洪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在未来防洪工作中,需进一步加大对河道水位监测系统的投入与建设力度,完善系统功能,提升系统可靠性,使其成为抵御洪水灾害的 “坚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