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灌溉中的水质与流量监测方案-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9-12 | 12 次浏览 | 分享到:
农业灌溉中,水质与流量监测对作物生长、土壤健康和水资源利用至关重要。该方案以 “三提升一保护” 为目标,即提升灌溉精准度、作物品质产量、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土壤生态。水质监测参考相关标准,聚焦安全性、生长适应性、微生物三类指标;流量监测关注实时流量、累计流量、流量稳定性。系统采用 “终端感知 - 数据传输 - 平台分析 - 现场调控” 四层架构,终端设备兼顾防水防尘等特性,传输采用 “有线 + 无线” 混合方式,平台实现数据存储、分析、预警和决策支持,现场可自动或手动调控。实施分前期准备、设备部署、调试运行、日常维护四步,能带来经济、生态、社会多方面价值,未来融合新技术可更智能高效,且可根据农业主体规模调整方案复杂度。

农业灌溉是保障农作物生长、提升粮食产量的关键环节,而灌溉用水的水质与流量直接影响作物品质、土壤健康及水资源利用效率。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传统 “经验式” 灌溉模式已难以适应精准农业发展需求,建立科学、高效的水质与流量监测方案,成为实现农业节水增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将从方案设计目标、核心监测内容、系统架构、实施流程及应用价值等方面,构建一套适用于农业灌溉场景的综合监测方案。


一、方案设计目标

农业灌溉水质与流量监测方案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实时、精准的监测数据,为灌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实现 “三提升一保护”:


提升灌溉精准度:根据不同作物生育期需水规律及土壤墒情,结合流量数据调控灌溉量,避免 “大水漫灌” 导致的水资源浪费;

提升作物品质与产量:通过监测水质指标,规避劣质水(如高盐、高污染物水)对作物的危害,保障作物正常生长;

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流量统计与水质分级,实现 “优水优用、循环利用”,降低农业用水成本;

保护土壤生态:避免长期使用超标水质灌溉导致的土壤盐碱化、重金属积累等问题,维护耕地可持续利用。


二、核心监测内容与标准

农业灌溉场景的复杂性(如露天环境、水源类型多样、作物差异大),决定了监测内容需聚焦 “关键指标”,兼顾实用性与经济性。


(一)水质监测指标及标准

灌溉水质需重点关注对作物生长、土壤环境有直接影响的指标,参考《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21),核心监测指标分为三类:


1. 安全性指标(避免作物危害与土壤污染)

重金属含量:包括镉(≤0.01mg/L)、汞(≤0.001mg/L)、砷(≤0.05mg/L)等,过量重金属会通过作物吸收进入食物链,同时在土壤中累积,破坏土壤结构;

有机物污染:如化学需氧量(COD≤150mg/L)、五日生化需氧量(BOD₅≤60mg/L),若灌溉水含有大量有机物,易导致土壤缺氧、根系腐烂,尤其对蔬菜、瓜果类作物影响显著;

pH 值:适宜范围为 5.5-8.5,pH 过高(碱性强)会导致土壤板结、养分流失,pH 过低(酸性强)会腐蚀作物根系,影响养分吸收。


2. 生长适应性指标(保障作物正常生理活动)

溶解性总固体(TDS):反映水中盐分含量,不同作物耐受度差异大(如水稻 TDS≤1500mg/L,小麦≤1000mg/L),TDS 过高会导致作物细胞脱水,出现 “烧苗” 现象;

氯化物含量:≤300mg/L(旱作)、≤1000mg/L(水稻),过量氯化物会破坏作物叶绿素合成,导致叶片发黄、光合作用减弱;

硫酸盐含量:≤200mg/L(旱作)、≤300mg/L(水稻),过高会与土壤中钙离子结合形成硫酸钙,降低土壤透气性。


3. 微生物指标(预防作物病害)

粪大肠菌群:≤1000 个 / L,若灌溉水(尤其是再生水)中粪大肠菌群超标,易引发作物细菌性病害(如蔬菜软腐病),同时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二)流量监测指标及标准

灌溉流量监测需结合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漫灌)、作物类型及土壤墒情,核心指标包括:


1. 实时流量

监测单位时间内的灌溉水量(单位:m³/h 或 L/min),用于实时调控灌溉强度(如滴灌系统需控制流量在 1-3L/h,避免压力过大导致滴头堵塞);

需根据作物生育期调整:如小麦拔节期需水量大,流量需维持在 0.5-1m³/ 亩・次,而苗期流量需降至 0.2-0.3m³/ 亩・次。


2. 累计流量

统计单日、单生育期的总灌溉量,用于核算水资源成本、评估灌溉效率(如玉米全生育期需水量约 300-400m³/ 亩,若累计流量超标,需排查是否存在漏水或过度灌溉问题)。


3. 流量稳定性

监测流量波动范围(波动幅度≤5%),若流量忽大忽小,易导致灌溉不均匀(如部分区域缺水、部分区域积水),影响作物长势一致性。


三、监测系统架构设计

为实现 “实时监测、数据传输、智能分析、精准调控” 的闭环管理,监测系统采用 “终端感知 - 数据传输 - 平台分析 - 现场调控” 四层架构,适配农业露天、分散式灌溉场景。


(一)终端感知层:精准采集数据

终端设备需具备防水、防尘、抗干扰(如雷电、电磁)能力,根据灌溉水源类型(如水库、水井、再生水池)与灌溉方式,灵活部署:


1. 水质监测终端

在线监测设备:部署于灌溉水源入口(如水泵站、蓄水池),采用多参数水质传感器,实时采集 pH、TDS、COD、重金属等指标,数据采集频率为 1 次 / 5 分钟;

示例:选用投入式多参数传感器(防护等级 IP68),可直接浸入水中,适应水库、池塘等露天水源;

便携式检测设备:用于田间随机抽检(如灌溉后土壤渗水、作物根系附近水分),配备快速检测试纸或手持检测仪,可现场读取 pH、氯化物等指标,弥补在线设备覆盖不足的问题。


2. 流量监测终端

管道式流量计:适用于滴灌、喷灌系统的管道,采用电磁流量计或超声波流量计(精度≤±1%),安装于主管道或分路管道,实时采集流量数据;

明渠流量计:适用于漫灌、沟灌的渠道,采用超声波液位流量计,通过测量水位高度换算流量(需提前校准渠道断面尺寸),适应田间开放式渠道场景。


(二)数据传输层:稳定传输数据

考虑到农业场景网络覆盖差异(如偏远农田无 4G 信号),采用 “有线 + 无线” 混合传输方式:


无线传输:主流采用 4G/5G 或 LoRa 技术,4G/5G 适用于信号覆盖好的区域,数据实时上传;LoRa 适用于偏远区域,传输距离可达 1-3 公里,低功耗(电池续航 6-12 个月);

有线传输:在水泵站、控制房等固定场所,采用以太网传输,确保数据传输稳定(如暴雨、大风天气无线信号中断时,有线传输可作为备份);

数据缓存:终端设备内置存储模块(存储容量≥16GB),若网络中断,数据可本地缓存,待网络恢复后自动补传,避免数据丢失。


(三)平台分析层:智能处理数据

搭建农业灌溉监测云平台(支持电脑端、手机 APP 访问),实现数据的 “存储、分析、预警、决策”:


1. 数据存储与可视化

存储历史监测数据(保存周期≥3 年),通过图表(如折线图、柱状图)展示水质指标变化趋势(如 TDS 月变化曲线)、流量累计统计(如单日灌溉量对比),直观呈现监测结果;


2. 智能预警

设定指标阈值(如 TDS>1000mg/L 时触发预警),当监测数据超标时,平台通过短信、APP 推送等方式,实时通知管理人员(如 “XX 灌溉区 COD 超标,建议暂停灌溉并排查水源”);


3. 决策支持

结合作物模型(如水稻生育期需水模型)与土壤墒情数据,生成灌溉建议(如 “小麦拔节期,当前土壤墒情 60%,建议今日灌溉流量 0.8m³/ 亩,持续 2 小时”);

生成报表(如 “月度水质达标率 92%,超标原因:3 次 TDS 超标,均为干旱期水库水位下降导致”),为灌溉方案优化提供依据。


(四)现场调控层:精准执行决策

通过自动化控制设备,将平台决策转化为实际灌溉操作,实现 “无人值守、自动调控”:


阀门控制:在分路管道安装电动阀门,平台根据流量数据自动调节阀门开度(如流量过大时关小阀门),或在水质超标时自动关闭阀门,暂停灌溉;

水泵控制:联动水泵启停,如累计流量达到作物需水量时,自动停止水泵,避免过度灌溉;

人工干预:若平台预警或出现设备故障,管理人员可通过 APP 远程手动控制设备,或到现场处理(如更换故障传感器)。


四、方案实施流程

农业灌溉监测方案需结合作物生长周期与灌溉计划,分 “前期准备 - 设备部署 - 调试运行 - 日常维护” 四步实施,确保方案落地效果:


(一)前期准备(灌溉季前 1-2 个月)

现场调研:排查灌溉区域水源类型(如水库、地下水)、灌溉方式(滴灌 / 喷灌 / 漫灌)、作物品种(如小麦、水稻、蔬菜),确定监测点位(如水源入口 1 个、分路管道 3 个、田间抽检点 5 个);

指标定制:根据作物特性调整监测阈值(如蔬菜类作物 pH 适宜范围 5.5-7.5,严于标准值);

设备选型:根据现场环境选择设备(如露天渠道选防水等级 IP68 的明渠流量计,大棚滴灌选小型管道式流量计)。


(二)设备部署(灌溉季前 2 周)

水质设备安装:在线传感器固定于水源入口管道(或浸入蓄水池),确保传感器探头完全接触水体,远离泥沙沉积区;便携式设备配备给田间管理人员;

流量设备安装:管道式流量计安装于主管道平直段(前后直管段长度≥5 倍管径),避免弯曲处影响精度;明渠流量计安装于渠道断面均匀处,校准水位 - 流量换算公式;

传输设备部署:在高处(如电线杆)安装 LoRa 网关,确保覆盖所有监测点位;4G 模块插入流量卡,测试数据传输是否稳定。


(三)调试运行(灌溉季前 1 周)

数据校准:用标准溶液校准水质传感器(如 pH 标准液 4.01、6.86),用已知流量的水校准流量计(如通过水箱放水测试累计流量误差);

预警测试:模拟水质超标(如向水中加入少量盐,使 TDS 超标),检查平台是否及时预警;

调控测试:通过平台远程调节电动阀门,观察流量是否按预期变化(如阀门开度从 50% 调至 80%,流量是否增加 30% 左右)。


(四)日常维护(整个灌溉季)

定期校准:水质传感器每 2 周校准 1 次(避免探头结垢影响精度),流量计每月校准 1 次;

设备检查:每周检查设备防护情况(如传感器防水壳是否破损、管道阀门是否漏水),雨季加强防雷设备检查;

数据复盘:每月分析监测数据,优化灌溉方案(如发现某区域流量偏小,排查是否为管道堵塞,或调整该区域灌溉时间)。


五、方案应用价值

农业灌溉水质与流量监测方案的落地,不仅能解决传统灌溉的 “盲目性” 问题,还能带来多维度价值:


经济价值:通过精准调控流量,每亩可节水 20%-30%(如小麦亩均节水 50-80m³),降低灌溉电费、水费成本;同时减少劣质水导致的作物减产(如 TDS 超标可使作物减产 10%-15%,监测后可避免此类损失);

生态价值:避免过度灌溉导致的土壤盐碱化,减少农业用水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通过水质监测,推动再生水(如处理后的农田退水)安全回用,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社会价值:为精准农业提供数据支撑,助力农业现代化转型;同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如避免重金属超标作物流入市场),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六、总结

农业灌溉中的水质与流量监测,是连接 “水资源 - 土壤 - 作物” 的关键纽带。本方案通过 “精准感知、智能分析、自动调控” 的系统设计,兼顾了农业场景的实用性与经济性,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灌溉中 “水质难把控、流量难量化” 的问题。随着智慧农业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进一步融合物联网(如无人机巡检监测点位)、大数据(如结合气象数据预测灌溉需求)、人工智能(如通过作物长势图像反推水质流量是否适宜),让监测方案更智能、更高效,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于不同规模的农业主体(如小农户、合作社、大型农场),可根据自身需求调整方案复杂度(如小农户可简化为 “便携式检测 + 基础流量统计”,大型农场可部署全自动化系统),确保方案具备广泛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