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评估中的智慧水务应用方案-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9-10 | 8 次浏览 | 分享到:
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水问题的核心路径,科学评估至关重要,智慧水务为评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本文先阐述智慧水务在海绵城市评估中的核心价值(精准数据采集、动态模拟分析、智能决策支持),再从全要素感知网络构建(多维度监测设备与数据传输)、数字孪生评估模型(基础建模、多情景模拟、设施效能评估)、智能化评估应用平台(可视化展示、预警诊断、运维建议)三方面设计应用方案,接着通过武汉青山区、厦门翔安新城案例展示方案实践效果,然后提出数据标准统一、模型动态校准、多方协同联动的实施要点,最后展望 AI 赋能、轻量化部署、跨系统融合的发展方向,强调智慧水务对海绵城市智慧治理的推动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是破解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与水生态恶化的核心路径,而科学评估则是保障建设成效、优化运维策略的关键环节。智慧水务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构建 “感知 - 传输 - 分析 - 应用” 的全链条体系,为海绵城市评估提供精准化、动态化、智能化的技术支撑,有效解决传统评估中数据滞后、分析片面、决策被动等痛点,成为提升海绵城市治理效能的核心驱动力。


一、智慧水务在海绵城市评估中的核心价值

在海绵城市 “渗、滞、蓄、净、用、排” 六大功能评估中,智慧水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数据精准化采集,打破传统人工监测 “点少、时断、误差大” 的局限,实现对降雨量、管网流量、积水深度、水质指标等关键参数的实时全覆盖监测;其二,动态化模拟分析,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城市水系统模型,精准模拟不同降雨情景下的径流控制、内涝风险等效果,为评估提供量化依据;其三,智能化决策支持,基于评估结果自动生成运维建议,如雨水调蓄设施调度方案、管网清疏优先级等,推动评估从 “事后总结” 转向 “事前预判、事中调控”。


以深圳光明区海绵城市试点为例,通过引入智慧水务系统,其评估数据采集密度提升至每平方公里 5 个监测点,内涝风险预测准确率从传统方法的 65% 提升至 92%,运维响应效率缩短 50%,充分验证了智慧水务在评估中的实践价值。


二、海绵城市评估中智慧水务应用方案设计

(一)全要素感知网络构建:评估数据的 “源头保障”

针对海绵城市评估所需的核心指标,构建 “空天地” 一体化感知网络,实现数据采集无死角:


降雨与地表径流监测:在城市建成区按 1-2 平方公里间距布设智能雨量计(监测精度 ±0.1mm),同步在道路、绿地、广场等不同下垫面区域安装地表径流传感器,实时采集径流量、径流系数等数据,为 “渗、滞” 功能评估提供基础;

管网与调蓄设施监测:在雨水管网关键节点(如入河口、调蓄池进出口)安装电磁流量计(测量精度 ±0.5%),在易涝点布设积水液位传感器(监测范围 0-2500px,响应时间<1 秒),实时监测管网负荷、调蓄设施水位变化,评估 “蓄、排” 功能成效;

水质与水生态监测:在雨水渗透设施出口、河道断面布设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测 COD、氨氮、总磷等指标,同步通过视频监控观察水体透明度、水生生物状况,评估 “净” 功能对水生态的改善效果;

设施运行状态监测:在透水铺装、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中嵌入土壤含水率传感器,在泵站、闸门等设备上安装运行状态传感器,实时掌握设施完好率与运行效率,为设施功能衰减评估提供依据。

所有感知设备通过 LoRa、NB-IoT 等低功耗广域网传输数据,确保在复杂城市环境下的稳定通信,数据传输延迟控制在 30 秒以内,存储准确率达 99.9% 以上。


(二)数字孪生评估模型:量化分析的 “核心引擎”

基于感知网络采集的实时数据,构建海绵城市数字孪生评估模型,实现对建设成效的多维度量化分析:


基础数据建模:整合城市 GIS 地图、地下管网 CAD 图纸、海绵设施设计参数等数据,构建 1:1 比例的三维数字孪生底座,精准还原城市水系统空间布局;

多情景模拟评估:开发降雨 - 径流 - 内涝耦合模型,支持输入不同重现期降雨(如 1 年一遇、5 年一遇、100 年一遇),模拟计算径流总量控制率、内涝积水时长、积水范围等关键指标,与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如径流总量控制率≥70%)进行比对,量化评估 “蓄、排” 功能成效;

设施效能评估模块:针对单个海绵设施(如雨水调蓄池、透水铺装),模型可自动计算其调蓄容积利用率、渗透量占比等参数,评估设施是否达到设计标准;针对区域整体,通过对比建设前后的径流系数、水质改善率等数据,综合评估 “净、用” 功能的长期效果。

以杭州江干区为例,其构建的数字孪生评估模型可模拟 30 分钟内的短时强降雨情景,精准预测出 3 个易涝点的积水深度(误差≤125px)与消退时间,为内涝治理成效评估提供了精准量化依据。


(三)智能化评估应用平台:决策输出的 “终端载体”

基于感知数据与模型分析结果,搭建海绵城市智慧评估平台,实现 “评估 - 反馈 - 决策” 闭环:


评估可视化展示:通过平台大屏实时展示降雨量、管网流量、积水点分布等数据,以动态图表呈现径流控制率、内涝风险等级等评估结果,支持按区域、按设施类型查询历史评估报告,直观呈现海绵城市建设成效;

预警与诊断功能:当监测数据超出预设阈值(如积水深度≥375px、管网流量超设计负荷 80%),平台自动触发预警,同步通过短信、APP 推送至管理人员;同时,通过 AI 算法诊断问题根源,如内涝是因管网堵塞还是调蓄设施调度滞后,为评估 “短板” 提供定位依据;

运维优化建议生成:基于评估结果,平台自动生成运维方案,例如:针对径流控制率不达标区域,建议新增透水铺装面积;针对管网负荷过高节点,生成清疏优先级列表。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其平台通过评估数据优化雨水泵站调度,使雨水资源化利用率提升 18%,年节水约 20 万立方米。


三、典型应用案例:智慧水务评估的实践落地

(一)武汉青山区海绵城市评估项目

武汉青山区作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在评估中引入智慧水务方案:布设 120 个智能监测点(含 35 个雨量计、50 个流量传感器、35 个水质传感器),构建数字孪生模型覆盖 29 平方公里建成区。通过平台评估发现,试点区域径流总量控制率达 78%(超出目标 8 个百分点),但老工业区部分管网因淤积导致排水能力下降 15%,平台随即生成管网清疏方案,实施后内涝频次从每年 6 次降至 1 次,评估与运维实现高效联动。


(二)厦门翔安新城评估项目

厦门翔安新城针对滨海城市海水倒灌、水质咸化等特殊问题,在智慧水务评估方案中新增海水入侵传感器与地下水水位监测设备,通过模型模拟潮汐与降雨耦合情景,评估海绵设施对咸化水质的净化效果。结果显示,雨水花园对海水入侵区域的水质净化率达 62%,为后续优化植物配置、提升 “净” 功能提供了精准指导。


四、方案实施关键要点与展望

(一)实施关键要点

数据标准统一:需制定海绵城市评估数据采集标准,统一传感器接口、数据格式(如采用 JSON 协议),避免 “数据孤岛”;

模型动态校准:每季度结合人工采样数据(如水质实验室分析结果)对数字孪生模型进行校准,确保评估误差控制在 10% 以内;

多方协同联动:推动水务、住建、城管等部门数据共享,如将智慧交通的积水视频监控数据接入评估平台,提升数据全面性。


(二)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智慧水务在海绵城市评估中的应用将向三个方向深化:其一,AI 深度赋能,通过机器学习自动识别海绵设施功能衰减规律,实现评估从 “现状分析” 转向 “趋势预判”;其二,轻量化部署,开发适用于中小城市的低成本感知方案(如利用智能手机 crowdsourcing 采集积水数据),降低应用门槛;其三,跨系统融合,与城市智慧应急、智慧能源系统联动,如内涝评估结果直接触发交通管制、电力调度,实现 “水安全 - 城市运行” 协同治理。


五、结语

智慧水务不仅是海绵城市评估的 “技术工具”,更是推动海绵城市从 “工程建设” 向 “智慧治理” 转型的核心支撑。通过构建全要素感知网络、数字孪生评估模型与智能化应用平台,智慧水务为海绵城市评估提供了精准化、动态化、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评估的科学性与运维的高效性。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智慧水务将进一步打破数据壁垒、深化模型能力,为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长效保障注入更强动力,助力城市实现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的治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