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排水改造历史水质检测数据应用 - 评估污染负荷设计方案-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9-01 | 21 次浏览 | 分享到:
市政排水系统规划改造需利用历史水质检测数据评估污染负荷以设计方案。先通过 “筛选 - 补全 - 校准” 预处理数据,筛选核心污染物浓度与关键点位数据,补全缺失指标和周期断层数据,校准异常值与系统误差。再从三方面评估污染负荷:计算旱季、雨季及年污染负荷总量确定改造规模;分析时空分布识别高污染区域与负荷变化规律;对比负荷峰值与系统设计上限评估超负荷风险。最后,基于评估结果支撑改造方案设计,指导技术路线选择(如高浓度工业废水区用 “预处理 + 深度处理”),确定管网、污水处理厂、调蓄设施等改造参数,预测污染削减效果与经济可行性,实现改造方案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提升排水系统污染治理能力。

市政排水系统规划改造(如管网雨污分流、泵站扩容、污水处理厂提标)的核心目标是提升污染治理能力,而现有系统的污染负荷是确定改造规模、技术路线的关键依据。历史水质检测数据(涵盖管网进水、泵站出水、污水处理厂进出口等点位的长期监测数据)记录了不同时期、不同场景下的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通过科学分析这些数据,可精准评估现有系统的污染负荷特征(如污染来源、峰值负荷、时空分布),为改造方案设计提供数据支撑,避免改造不足导致的治理能力缺口或改造过度造成的资源浪费。


一、历史水质检测数据的筛选与预处理:确保数据有效性

历史水质检测数据常存在监测周期不一、指标缺失、异常值干扰等问题,需先通过 “筛选 - 补全 - 校准” 三步预处理,形成标准化数据集,为污染负荷评估奠定基础。


(一)数据筛选:聚焦核心指标与关键点位

根据排水系统改造需求,筛选两类核心数据:


污染物浓度数据:优先选择与污染负荷直接相关的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₃ - N)、总磷(TP)、悬浮物(SS)—— 这四类指标是反映市政排水污染强度的核心参数,也是污水处理厂设计、管网截污能力评估的关键依据;对于工业废水占比高的区域,需补充重金属(如 Cr、Pb)、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特征指标。


关键监测点位数据:重点保留管网主干管入口、泵站集水池、污水处理厂进水口 / 出水口、雨污合流制溢流口等点位的监测数据 —— 这些点位是污染负荷传递的关键节点,数据能反映从源头到末端的污染变化全貌。例如,主干管入口数据可评估区域整体污染输入,溢流口数据可反映合流制系统的污染溢流负荷。


筛选时需剔除两类无效数据:监测频率过低(如每年仅 1 - 2 次)的数据(无法反映负荷波动)、监测期间存在设备故障(如传感器失效导致的连续相同值)的数据,确保保留数据的时间连续性(至少覆盖 1 个完整水文年,包含旱季、雨季)与空间代表性。


(二)数据补全:应对指标缺失与周期断层

针对数据缺失问题,采用两种补全方法:


指标缺失补全:若某监测点仅缺失个别指标(如缺失 TP 数据,但有 COD、SS 数据),可通过相关性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如利用同一区域其他点位的 TP 与 COD 的线性关系,推算缺失的 TP 值);若缺失指标较多(如仅保留 COD 数据),需结合区域用地性质(如居民区、工业区)补充监测(短期连续监测 7 - 10 天,获取缺失指标的均值与波动范围)。


周期断层补全:若存在监测断层(如某年度仅监测 6 个月),可采用 “同期类比法” 补全 —— 参考相邻年份同期(如 2022 年缺失的雨季数据,参考 2021 年、2023 年雨季同点位的浓度变化规律)的数据,结合当年降雨量、人口变化(如区域人口增长率)进行修正,确保补全数据符合实际污染趋势。


(三)数据校准:消除异常值与系统误差

通过统计方法识别并处理异常数据:


异常值识别:采用 “3σ 原则”(若数据超出均值 ±3 倍标准差,则判定为异常值)或箱线图法(超出上下四分位数 1.5 倍四分位距的数据为异常值),例如某泵站 COD 监测数据中出现 1200mg/L(均值为 350mg/L,标准差为 120mg/L),超出 3σ 范围(350±360mg/L),判定为异常值(可能因监测时混入高浓度工业废水)。


数据修正:对异常值,若可追溯原因(如设备校准偏差),则用校准后的数据替换;若无法追溯,用该点位同期相邻数据的均值替换(如用异常值前后 3 天的 COD 均值 340mg/L 替换 1200mg/L);对系统误差(如某批次试剂导致的检测值普遍偏低),需根据实验室质控报告(如标准样品的检测偏差)进行系统性修正(如检测值普遍偏低 10%,则所有数据乘以 1.1 的修正系数)。


二、基于历史数据的污染负荷评估:明确改造核心需求

预处理后的历史数据,需从 “污染负荷总量、时空分布特征、超负荷风险” 三个维度展开评估,精准识别现有系统的污染治理短板,为改造方案提供靶向依据。


(一)污染负荷总量评估:确定改造规模基准

污染负荷总量(单位:kg/d)= 污染物浓度(mg/L)× 日均污水量(m³/d),需结合历史数据分场景计算:


旱季污染负荷:采用旱季(连续 7 天无降雨)的污染物浓度均值与旱季日均污水量(通过管网流量计历史数据获取)计算,反映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常态化污染输入。例如,某区域主干管旱季 COD 均值为 320mg/L,旱季日均污水量为 8000m³/d,则旱季 COD 负荷 = 320mg/L×8000m³/d=2560kg/d。


雨季污染负荷:分 “初期雨水” 与 “中后期雨水” 计算 —— 初期雨水(降雨前 1 小时)污染浓度高,采用历史数据中初期雨水的浓度峰值与初期雨水量(根据降雨量、汇水面积计算);中后期雨水浓度降低,采用浓度均值与中后期雨水量。例如,某合流制区域初期雨水 COD 峰值为 580mg/L,初期雨水量为 2000m³/ 次,中后期 COD 均值为 220mg/L,中后期雨水量为 6000m³/ 次,则单次降雨雨季 COD 总负荷 =(580×2000)+(220×6000)=2480kg / 次。


年污染负荷总量:结合旱季天数(按 270 天计)、雨季降雨次数(按年均 50 次计),计算年总负荷。例如,年 COD 总负荷 =(2560kg/d×270d)+(2480kg / 次 ×50 次)=793600kg / 年 = 793.6t / 年。


通过总量评估,可确定改造需承载的基本负荷 —— 若现有污水处理厂设计 COD 处理能力为 2800kg/d,而旱季实际负荷已达 2560kg/d,雨季峰值负荷超 3500kg/d,说明处理能力接近饱和,改造需考虑提标扩容(如将处理能力提升至 3800kg/d)。


(二)污染负荷时空分布评估:优化改造空间布局

空间分布评估:对比不同管网片区、不同监测点位的污染负荷,识别高污染负荷区域。例如,通过历史数据发现,工业区周边管网 COD 负荷达 1800kg/d(占区域总负荷的 65%),居民区周边管网 COD 负荷仅 760kg/d(占 25%),说明工业区是主要污染来源,改造需优先加强工业区管网的截污能力(如增设预处理设施)、减少工业废水直排。


时间分布评估:分析污染负荷的日内、季节变化规律。日内变化方面,若历史数据显示早 7 - 9 点、晚 18 - 20 点 COD 负荷达峰值(超 3000kg/d),说明存在生活污水排放高峰,改造需优化泵站调度(如高峰时段增加泵组运行频次,避免管网溢流);季节变化方面,若雨季(6 - 8 月)氨氮负荷比旱季高 40%,说明雨水下渗携带地表污染物(如化肥残留),改造需在雨季前加强管网清淤(减少沉积物释放)、增设初期雨水调蓄池。


(三)超负荷风险评估:识别系统薄弱环节

通过历史数据中的 “负荷峰值” 与 “系统设计上限” 对比,评估超负荷风险:


管网超负荷风险:若历史数据显示,雨季合流制管网溢流口 COD 浓度峰值达 620mg/L,且溢流频次年均超 30 次(每次溢流时长超 2 小时),说明管网截污能力不足,改造需增设截流倍数(如从 1.5 倍提升至 3 倍)或建设调蓄池(容积按单次最大溢流量设计)。


污水处理厂超负荷风险:若历史数据显示,雨季污水处理厂进水 COD 浓度超设计值(如设计进水 COD≤500mg/L,实际峰值达 680mg/L),且进水流量超设计规模(如设计 10000m³/d,实际峰值达 13000m³/d),导致出水 COD 超标(超 50mg/L),说明处理厂抗冲击能力不足,改造需增设预处理单元(如格栅、沉砂池升级)、优化生化处理工艺(如增加曝气池容积)。


三、历史数据支撑改造方案设计:实现精准施策

基于污染负荷评估结果,历史水质检测数据可从 “技术路线选择、规模参数确定、效果预测验证” 三个方面支撑改造方案设计,确保方案科学可行。


(一)指导改造技术路线选择

不同污染负荷特征对应不同改造技术路线:


高浓度工业废水区域:若历史数据显示某片区工业废水 COD 均值超 800mg/L,且含重金属(Cr 浓度超 0.5mg/L),常规生化处理难以达标,改造需选择 “预处理 + 深度处理” 路线 —— 预处理采用化学沉淀法(去除重金属),深度处理采用臭氧氧化法(降低 COD),而非单一生化工艺。


合流制溢流污染区域:若历史数据显示初期雨水污染负荷占雨季总负荷的 60%(COD 峰值超 600mg/L),改造需优先选择 “初期雨水调蓄 + 后期雨水截流” 技术路线,调蓄池容积按历史数据中单次最大初期雨水量(如 3000m³)设计,避免初期高浓度雨水直接溢流。


老旧管网渗漏区域:若历史数据显示管网周边地下水 COD 浓度超 10mg/L(背景值为 2mg/L),且管网水位下降时污水浓度同步升高,说明存在管网渗漏,改造需选择 “管网修复 + 防渗处理” 路线(如采用 HDPE 缠绕管替换老旧混凝土管,管周铺设防渗膜),而非单纯扩容。


(二)确定改造规模与关键参数

历史数据可量化改造方案的核心参数:


管网改造参数:若历史数据显示某片区旱季污水流速仅 0.6m/s(设计流速 1.0 - 1.5m/s),且 SS 浓度均值超 200mg/L,说明管网淤积导致过流能力不足,改造需确定清淤管径(按历史最大流量 1200m³/h 计算,管径需≥DN800)、清淤周期(按历史数据中 SS 浓度升至 200mg/L 的周期,确定每 6 个月清淤 1 次)。


污水处理厂改造参数:若历史数据显示进水 NH₃ - N 年均均值为 45mg/L,出水需达一级 A 标准(NH₃ - N≤5mg/L),则需确定脱氮工艺的关键参数 —— 如缺氧池容积(根据历史数据中 NH₃ - N 去除率需求,计算缺氧池停留时间需≥2 小时)、回流比(按历史数据中 TN 去除效果,确定回流比为 200%)。


调蓄设施参数:若历史数据显示合流制区域单次最大溢流污水量为 4500m³,溢流持续时间 3 小时,改造需确定调蓄池容积(按 4500m³ 设计,预留 10% 安全容积,总容积 4950m³)、提升泵流量(按 3 小时排空计算,泵流量需≥1650m³/h)。


(三)预测改造效果与验证方案可行性

通过历史数据构建 “改造前 - 改造后” 对比模型,预测改造效果:


污染削减效果预测:若改造方案为 “合流制管网雨污分流 + 初期雨水调蓄”,根据历史数据,分流后旱季污水 COD 负荷 2560kg/d(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率 90%),雨季调蓄初期雨水 COD 负荷 1160kg / 次(处理率 90%),中后期雨水 COD 负荷 1320kg / 次(截流率 70%,处理率 90%),则改造后年 COD 削减量 = 改造前年负荷 - 改造后年负荷 = 793.6t - [(2560×0.1×270)+(1160×0.1×50)+(1320×0.3 + 1320×0.7×0.1)×50] = 793.6t - 128.8t = 664.8t,削减率达 83.8%,验证方案可满足区域污染治理目标。


经济可行性验证:结合历史数据中的污染负荷与改造投资,计算单位污染削减成本(改造总投资 / 年污染削减量)。若改造总投资 1200 万元,年 COD 削减 664.8t,则单位 COD 削减成本≈1.8 万元 /t,低于区域环保治理补贴标准(2.5 万元 /t),说明方案经济可行;若单位成本超标准,则需优化方案(如缩小调蓄池容积,降低投资)。


四、案例实践:某老城区排水系统改造中的数据应用

某老城区现有排水系统为合流制,存在管网渗漏、溢流污染严重等问题,改造中应用历史水质检测数据的过程如下:


数据预处理:筛选 2019 - 2023 年管网主干管、溢流口、污水处理厂的 COD、NH₃ - N、SS 数据,补全 2021 年缺失的雨季数据(参考 2020 年、2022 年同期数据),修正因试剂误差导致的 COD 检测值(普遍偏低 8%,数据乘以 1.08)。


污染负荷评估:旱季 COD 负荷 2800kg/d(超污水处理厂设计能力 2500kg/d 的 12%),雨季单次降雨 COD 负荷 3200kg / 次(溢流口溢流负荷 1800kg / 次,占比 56%),工业区周边管网 COD 负荷占区域总负荷的 70%。


改造方案设计:

技术路线:工业区管网雨污分流(单独建设工业废水管网,接入预处理站)+ 合流制区域初期雨水调蓄(容积 4000m³)+ 污水处理厂提标(COD 处理能力提升至 3500kg/d)。

效果预测:改造后旱季 COD 削减率 92%,雨季溢流 COD 削减率 85%,单位 COD 削减成本 1.6 万元 /t,符合环保与经济要求。

改造后实际监测数据显示,旱季污水处理厂出水 COD 稳定在 40mg/L 以下,雨季溢流频次从年均 35 次降至 8 次,验证了历史数据应用的有效性。


结语

在市政排水系统规划改造中,历史水质检测数据是评估污染负荷、设计改造方案的 “数据基石”。通过科学的预处理确保数据有效性,从总量、时空分布、超负荷风险维度评估污染特征,最终转化为改造技术路线、规模参数与效果预测的具体依据,可实现改造方案从 “经验驱动” 向 “数据驱动” 的转变。随着智慧排水建设的推进,需进一步建立历史数据与实时监测数据的联动机制,动态优化改造方案,确保排水系统长期适配区域污染治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