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区域地下水含高浓度氯离子、硫化物,会腐蚀地下水监测设备吗?需特殊防腐处理吗?-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8-26 | 11 次浏览 | 分享到:
部分区域地下水中高浓度氯离子和硫化物会严重腐蚀地下水监测设备。氯离子半径小、穿透性强,可破坏金属钝化膜,引发孔蚀和缝隙腐蚀,影响不锈钢部件(如传感器探头、采样管);硫化物会与金属反应生成疏松硫化物膜,还可能促进微生物腐蚀,对钢铁、铜部件(如泵叶轮、导线接头)均有危害,且两者会产生协同腐蚀作用。因此,需采取特殊防腐处理措施,包括优化材质选择(升级金属材质、应用非金属材质)、进行表面防腐处理(涂覆防腐涂层、采用镀层防护)、应用阴极保护技术(牺牲阳极、外加电流)、优化设备结构设计(减少缝隙、优化流道)。同时,要定期监测防腐效果(外观检查、腐蚀速率监测、水质分析)并做好设备维护(定期清洁、及时修复、定期更换部件),以保障监测设备稳定运行,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准确数据。

引言

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地下水监测工作的不断推进,监测设备的稳定运行成为获取准确监测数据的关键。然而,在部分区域,地下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氯离子(Cl⁻)和硫化物(主要以 S²⁻、HS⁻等形式存在),这两种离子对地下水监测设备是否会产生腐蚀,以及是否需要采取特殊防腐处理措施,成为行业内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将从氯离子和硫化物的腐蚀机制入手,深入分析其对监测设备的腐蚀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腐处理方案,为地下水监测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技术参考。


一、高浓度氯离子对地下水监测设备的腐蚀机制及影响

(一)氯离子的腐蚀机制

氯离子是一种具有强腐蚀性的阴离子,其半径小、穿透能力强,容易破坏金属表面的钝化膜,引发局部腐蚀。在地下水环境中,金属设备表面通常会形成一层氧化钝化膜(如铁的氧化物膜),这层钝化膜能阻止金属进一步被腐蚀,起到保护作用。但当水中存在高浓度氯离子时,氯离子会优先吸附在钝化膜表面的缺陷处,取代钝化膜中的氧离子,使钝化膜的结构发生改变,降低其稳定性。随着氯离子在缺陷处的不断积累,钝化膜会逐渐溶解,暴露出新鲜的金属表面。这些暴露的金属表面与周围的钝化膜形成了腐蚀电池,其中新鲜金属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如 Fe - 2e⁻ = Fe²⁺),钝化膜区域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如 O₂ + 2H₂O + 4e⁻ = 4OH⁻),从而导致金属设备发生局部腐蚀,常见的有孔蚀和缝隙腐蚀。


(二)对地下水监测设备的具体影响

地下水监测设备的金属部件,如传感器探头外壳、采样管、阀门、泵体等,大多采用不锈钢材质。当水中氯离子浓度较高时(一般认为超过 200mg/L 时,腐蚀风险会显著增加),不锈钢表面的钝化膜会被破坏,引发孔蚀。孔蚀发生时,腐蚀会集中在金属表面的微小区域,形成小孔,这些小孔会不断向金属内部扩展,最终可能导致部件穿孔,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例如,地下水水位传感器的探头外壳若发生孔蚀,水会进入探头内部,损坏电子元件,导致传感器失效。


此外,氯离子还会加剧缝隙腐蚀。在监测设备的连接部位,如采样管与阀门的接口处,由于存在缝隙,水分和氯离子会在缝隙内积聚,形成局部高浓度的腐蚀环境。缝隙内的氧气浓度较低,而氯离子浓度较高,使得缝隙内的金属成为阳极,发生氧化腐蚀,而缝隙外的金属成为阴极,加速腐蚀过程。缝隙腐蚀会导致连接部位密封性能下降,出现漏水现象,影响采样的准确性和设备的可靠性。


二、高浓度硫化物对地下水监测设备的腐蚀机制及影响

(一)硫化物的腐蚀机制

地下水中的硫化物主要来源于地下岩层中硫化物矿物的溶解、微生物的硫酸盐还原作用等。硫化物在水中会发生水解反应,生成 HS⁻和 OH⁻,使水体呈弱碱性。在酸性或中性地下水环境中,硫化物还会与氢离子结合生成 H₂S 气体(H₂S 是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硫化物对金属设备的腐蚀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硫化物与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金属硫化物,这些金属硫化物的溶解度较低,会附着在金属表面形成腐蚀产物膜。但与金属氧化物钝化膜不同,金属硫化物膜的结构疏松、多孔,无法有效阻止腐蚀介质的渗透,反而会加剧腐蚀的进行;二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硫化物会进一步促进微生物腐蚀。某些硫酸盐还原菌(SRB)能利用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将其还原为硫化物,同时产生有机酸等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会降低水体的 pH 值,加速金属的腐蚀。


(二)对地下水监测设备的具体影响

对于监测设备中的钢铁部件,硫化物会与其发生反应生成 FeS(硫化亚铁)。FeS 膜覆盖在钢铁表面,但由于其结构疏松,水中的氧气、氯离子等腐蚀介质仍能透过 FeS 膜到达金属表面,继续与钢铁发生反应,导致腐蚀不断加剧。长期下来,钢铁部件会逐渐被腐蚀变薄,强度降低,如采样泵的叶轮若受到硫化物腐蚀,会出现表面磨损、叶片变形等问题,导致泵的扬程和流量下降,影响采样效率。


对于铜材质的部件(如部分传感器的导线、接头等),硫化物的腐蚀作用更为明显。铜与硫化物反应会生成 CuS(硫化铜)和 Cu₂S(硫化亚铜),这些硫化物附着在铜表面,不仅会导致铜部件的导电性能下降,还会进一步引发腐蚀。例如,传感器的导线接头若被硫化物腐蚀,会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导致监测数据传输中断或出现误差。


此外,当地下水中同时存在高浓度的氯离子和硫化物时,两种离子会产生协同腐蚀作用,加剧对监测设备的腐蚀程度。氯离子破坏金属表面的钝化膜,为硫化物的腐蚀提供了更多的反应位点;而硫化物生成的疏松腐蚀产物膜,又会促进氯离子向金属表面的渗透,两者相互作用,使腐蚀速度显著加快。


三、地下水监测设备的特殊防腐处理措施

鉴于高浓度氯离子和硫化物对地下水监测设备的严重腐蚀影响,必须采取特殊的防腐处理措施,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设备的不同部件和工作环境,可采用以下防腐处理方法:


(一)材质选择优化

金属部件材质升级:对于直接与地下水接触的金属部件,可选用耐氯离子和硫化物腐蚀性能更强的材质替代传统的不锈钢和铜。例如,采用双相不锈钢(如 2205 双相钢),其含有较高的铬、镍和钼元素,具有优异的耐孔蚀、缝隙腐蚀性能,能在氯离子浓度较高的环境中稳定工作;对于铜部件,可采用铜镍合金(如 B10 铜镍合金),其耐硫化物腐蚀性能远优于纯铜,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导电性,适合用于传感器导线和接头等部件。


非金属材质应用:在一些对强度要求不高的部件中,可采用非金属材质,如聚四氟乙烯(PTF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这些非金属材质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不会被氯离子和硫化物腐蚀,且重量轻、成本低。例如,采样管可采用 PP 材质,阀门可采用 PTFE 材质,能有效避免金属材质的腐蚀问题。


(二)表面防腐处理

涂层防护:在金属部件表面涂覆防腐涂层,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防腐方法。常用的防腐涂层有环氧树脂涂层、聚酰胺环氧树脂涂层、氟碳涂层等。这些涂层能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连续、致密的保护膜,阻止氯离子、硫化物等腐蚀介质与金属表面接触。在涂覆涂层前,需对金属表面进行除锈、除油处理,确保涂层与金属表面的附着力。例如,在不锈钢传感器探头外壳表面涂覆氟碳涂层,可显著提高其耐腐蚀性。


镀层防护:对于一些小型金属部件,可采用镀层防护技术,如镀铬、镀镍、镀锌等。镀层能起到牺牲阳极或屏障保护的作用,减缓金属的腐蚀。例如,在钢铁采样泵的轴表面镀铬,铬层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腐蚀性,能有效抵抗氯离子和硫化物的腐蚀。但需要注意的是,某些镀层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出现剥落现象,因此需定期检查镀层的完好性。


(三)阴极保护技术

阴极保护技术是一种通过外加电流或牺牲阳极,使金属设备成为阴极,从而阻止金属腐蚀的方法,适用于大型金属设备或埋地金属部件的防腐。


牺牲阳极阴极保护:将比被保护金属更活泼的金属(如锌、铝、镁合金)作为牺牲阳极,与被保护金属连接在一起。在地下水环境中,牺牲阳极会优先发生氧化反应,释放出电子,通过导线传递给被保护金属,使被保护金属处于阴极电位,从而避免腐蚀。例如,在埋地的金属监测井管外壁安装锌合金牺牲阳极,可有效防止井管被氯离子和硫化物腐蚀。


外加电流阴极保护:通过外部电源向被保护金属施加阴极电流,使金属表面的电位降低到腐蚀电位以下,从而抑制金属的腐蚀。这种方法适用于腐蚀环境较为恶劣、保护面积较大的设备。在应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时,需合理选择阳极材料(如高硅铸铁阳极、钛基涂层阳极)和控制电流大小,确保保护效果的同时,避免过度保护导致金属部件出现氢脆现象。


(四)设备结构设计优化

在设备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氯离子和硫化物的腐蚀影响,优化设备结构,减少腐蚀风险。


减少缝隙结构:尽量避免在设备中设计过多的缝隙结构,如采用焊接连接替代螺纹连接,减少采样管与阀门接口处的缝隙。对于必须存在的缝隙,可采用密封胶密封或增加排水孔,防止水分和腐蚀介质在缝隙内积聚。


优化流道设计:在采样泵、阀门等部件的流道设计中,应确保水流顺畅,避免出现死角。水流死角处容易积聚腐蚀介质,加剧局部腐蚀。同时,可适当增大流道直径,降低水流速度,减少冲刷腐蚀。


四、防腐效果的监测与维护

(一)防腐效果监测

为确保防腐处理措施的有效性,需定期对地下水监测设备的防腐效果进行监测。可采用以下监测方法:


外观检查:定期对设备的金属部件进行外观检查,观察是否出现锈蚀、涂层剥落、镀层损坏等现象。若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修复措施。

腐蚀速率监测:采用腐蚀速率监测仪(如电阻探针法、线性极化电阻法)对金属部件的腐蚀速率进行监测。通过监测腐蚀速率的变化,判断防腐措施的效果,并及时调整防腐方案。

水质分析:定期采集地下水样品,分析水中氯离子和硫化物的浓度变化。若浓度出现异常升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腐加强措施,防止设备腐蚀加剧。


(二)设备维护

定期清洁: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去除表面的污垢、腐蚀产物等,避免这些物质影响防腐涂层或镀层的性能。清洁时应使用中性清洁剂,避免使用酸性或碱性较强的清洁剂,以免损坏防腐层。

及时修复:当发现设备的防腐层出现损坏或金属部件出现轻微腐蚀时,应及时进行修复。例如,对于涂层剥落的部位,可重新进行除锈、涂覆处理;对于轻微锈蚀的金属部件,可采用砂纸打磨除锈后,再涂覆防腐涂料。

定期更换:对于一些易腐蚀的部件,如采样管、密封件等,应根据其使用寿命定期进行更换,避免因部件老化腐蚀导致设备故障。


结论

部分区域地下水中的高浓度氯离子和硫化物会对地下水监测设备产生严重的腐蚀影响,主要表现为孔蚀、缝隙腐蚀、微生物腐蚀等,可能导致设备部件损坏、监测数据不准确甚至设备失效。因此,必须采取特殊的防腐处理措施,包括优化材质选择、采用表面防腐处理、应用阴极保护技术以及优化设备结构设计等。同时,还应加强防腐效果的监测与设备维护工作,定期检查设备的腐蚀情况,及时修复和更换受损部件。通过综合运用这些防腐措施,可有效降低氯离子和硫化物对监测设备的腐蚀风险,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确保地下水监测工作的稳定、可靠进行,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