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监测数据如何支撑 “海绵城市” 建设中的排水规划?-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8-24 | 13 次浏览 | 分享到:
“海绵城市” 建设以 “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为核心,地下水监测数据通过量化地下水位、水质、渗透系数等关键参数,为排水规划提供全方位支撑。在水文基础评估层面,通过长期监测明确地下水位动态(如雨季埋深 1.2-1.5m、旱季 3.5-4m),划定渗透设施建设禁区,避免 “地下水顶托” 与内涝风险;同时通过现场渗透试验获取含水层渗透系数(砂土 5×10⁻⁴m/s、黏土 8×10⁻⁷m/s),优化渗透设施设计参数。在设施布局优化层面,依据监测数据划分 “地下水补给关键区”“污染敏感区”“高水位内涝区” 三类水文敏感区,针对性布局渗透、净化、滞蓄类设施,并评估现有管网(如破损率 30% 的合流制管网)对地下水的污染影响,指导设施升级改造。在效果评估与动态优化层面,监测渗透设施对地下水的补给(如渗透塘年均补给 8 万 m³)与净化效果(COD 去除率超 50%),同时跟踪地下水水质变化(如改造后 COD 从 120-150mg/L 降至 50-65mg/L),及时调整规划策略。实践中需构建全域监测网络、“数据 - 模型 - 规划” 联动体系与动态反馈机制,未来融合智慧技术可实现排水规划与自然水文的协同,提升城市水韧性。

“海绵城市” 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实现 “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而地下水作为城市水循环的关键环节,其动态变化直接反映了城市排水系统与自然水文过程的协调程度。地下水监测数据通过量化地下水位、水质、渗透能力等关键参数,为 “海绵城市” 排水规划的科学性制定、设施优化布局、效果评估提供核心依据,是避免规划脱离实际水文条件、提升城市水韧性的重要技术支撑。


一、地下水监测数据支撑 “海绵城市” 排水规划的水文基础评估

“海绵城市” 排水规划需以区域水文特征为前提,地下水监测数据通过明确地下水位动态、含水层渗透性能,为规划提供基础水文参数,避免设施建设与自然水文条件冲突。


(一)明确地下水位动态,划定海绵设施建设禁区

地下水位的高低直接影响海绵设施(如渗透塘、植草沟、雨水渗透井)的渗透效率与安全运营。若地下水位过高(如埋深<1m),雨水渗透过程中易出现 “地下水顶托” 现象,导致设施积水、渗透效率骤降,甚至引发地表沉降风险;若地下水位过低(如埋深>10m),则需评估雨水渗透对地下水补给的实际效果,避免设施建设后无法实现预期补水目标。


通过长期地下水监测(如每月监测地下水位埋深、季节性变化幅度),可精准掌握区域地下水位动态规律。例如,某城市新区监测数据显示,雨季地下水位埋深普遍为 1.2-1.5m,旱季则升至 3.5-4m,据此在排水规划中明确:渗透塘、植草沟等渗透型设施需避开雨季地下水位埋深<1.5m 的区域,防止设施积水;在旱季地下水位较低的区域,增设雨水渗透井,通过监测数据反推渗透井的合理间距(如每 500m 布设 1 口,确保雨水能有效补给地下水)。此外,对于地下水位过高且易发生内涝的区域,规划中需配套建设地下水抽排系统,通过监测数据设定抽排阈值(如地下水位埋深<0.8m 时启动抽排),避免内涝风险加剧。


(二)评估含水层渗透性能,优化雨水渗透设施设计参数

不同区域的含水层岩性(如砂土、黏土、砾石)差异显著,渗透系数(K 值)相差可达 1000 倍以上,直接决定雨水渗透设施的设计规模与渗透效率。若在渗透系数低的黏土区(K 值<1×10⁻⁶m/s)建设大型渗透塘,雨水渗透速度慢,易导致设施长期积水,无法发挥 “海绵” 功能;而在渗透系数高的砂土层(K 值>1×10⁻⁴m/s),则需考虑雨水快速渗透可能引发的地下水污染风险。


通过地下水监测中的 “现场渗透试验”(如双环注水试验、单孔压水试验),可获取不同区域的含水层渗透系数。例如,某城市老城区监测数据显示,东部区域为砂土层,渗透系数达 5×10⁻⁴m/s,西部区域为黏土层,渗透系数仅 8×10⁻⁷m/s。在排水规划中,东部区域优先建设渗透型设施,渗透塘的有效水深设计为 1.2m(结合监测的渗透速度,确保 24 小时内雨水可完全渗透);西部区域则以 “滞蓄 - 排放” 型设施(如雨水调蓄池、植草沟)为主,调蓄池容积根据监测的降雨径流系数(0.65)与重现期(5 年一遇)计算确定,避免雨水无法渗透导致的内涝。同时,在渗透系数高的区域,规划中需在渗透设施底部增设过滤层(如土工布、细砂层),通过监测渗透后地下水的 COD、SS 浓度,验证过滤层对污染物的截留效果(如 SS 去除率需≥80%),防止雨水携带的污染物快速渗入地下水。


二、地下水监测数据支撑 “海绵城市” 排水规划的设施布局优化

“海绵城市” 排水规划需实现 “全域统筹、分区施策”,地下水监测数据通过识别区域水文差异、评估现有设施对地下水的影响,为海绵设施的精准布局提供依据。


(一)识别水文敏感区,划分海绵设施功能分区

基于地下水监测数据(如地下水位埋深、水质达标情况、含水层脆弱性),可将城市划分为不同水文敏感区,针对性布局海绵设施。例如,通过监测发现某城市存在三类水文敏感区:第一类为 “地下水补给关键区”(地下水位低、渗透系数高、水质良好),规划中重点布局雨水渗透井、渗透塘,目标是最大化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通过监测数据设定补给目标(如每年通过渗透设施补给地下水 50 万 m³);第二类为 “地下水污染敏感区”(靠近市政排水口、地下水 COD 浓度略高于本底值),规划中布局 “渗透 - 净化” 复合型设施(如渗透塘 + 人工湿地),湿地填料(如沸石、活性炭)的选择需通过监测数据验证(如对 COD 的去除率≥70%),防止雨水携带的污染物渗入地下水;第三类为 “地下水高水位内涝区”(地下水位高、渗透系数低),规划中以 “排涝 - 滞蓄” 为主,建设雨水调蓄池与地下管网,调蓄池的建设高程需高于监测的雨季最高地下水位 0.5m 以上,避免地下水倒灌。


此外,对于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通过监测数据识别其补给径流区,在排水规划中严禁建设可能产生污染的海绵设施(如靠近工业区的渗透型设施),并在补给径流区布局生态缓冲带,通过监测缓冲带周边地下水的水质变化,评估缓冲带对污染物的拦截效果,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


(二)评估现有排水设施对地下水的影响,优化设施升级改造方案

“海绵城市” 建设常需对现有排水设施(如老旧管网、雨水口)进行升级改造,地下水监测数据可评估现有设施对地下水的负面影响,为改造方案提供方向。例如,某城市老城区现有合流制管网破损率达 30%,监测数据显示,管网周边地下水 COD 浓度为 85-120mg/L,远超区域地下水本底值(20-30mg/L),且地下水位埋深雨季时因管网渗漏降至 0.8-1m,加剧内涝风险。在排水规划中,明确对破损管网进行修复,修复后通过监测管网周边地下水 COD 浓度(需降至 50mg/L 以下)与地下水位变化(雨季埋深需升至 1.2m 以上),验证修复效果;同时,在管网改造区域配套建设雨水渗透设施,通过监测数据对比改造前后地下水补给量(目标提升 30%),确保改造后设施既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又能提升雨水资源化利用效率。


对于现有雨水口,监测数据可评估其 “混接污染” 对地下水的影响。若监测发现,晴天时雨水口周边地下水氨氮浓度达 1.2-1.5mg/L(本底值 0.2-0.3mg/L),说明存在生活污水混接,规划中需对雨水口进行截流改造,增设截流井,通过监测改造后地下水氨氮浓度(需降至 0.5mg/L 以下),验证改造效果,避免混接污水通过雨水口下渗污染地下水。


三、地下水监测数据支撑 “海绵城市” 排水规划的效果评估与动态优化

“海绵城市” 排水规划并非一成不变,需通过长期监测评估实施效果,动态调整规划策略,而地下水监测数据是效果评估的核心指标之一。


(一)评估雨水渗透设施对地下水的补给与净化效果

雨水渗透设施的核心功能是补给地下水与净化雨水,通过监测设施周边地下水的水位变化与水质指标,可量化评估这两大功能的实现情况。例如,某城市在公园内建设渗透塘后,每月监测渗透塘周边 50m 范围内的地下水位埋深与水质:监测数据显示,旱季地下水位埋深从改造前的 4m 降至 2.8m,证明渗透塘对地下水的补给效果显著(年均补给量达 8 万 m³);同时,监测渗透后地下水的 COD 浓度为 35-45mg/L,对比雨水入渗前的 COD 浓度(80-100mg/L),去除率达 50% 以上,说明渗透塘的净化功能有效。若监测发现渗透后地下水 TP 浓度升高(如从 0.01mg/L 升至 0.025mg/L),则需在渗透塘底部增设磷吸附填料(如铝土矿),通过后续监测验证 TP 去除效果(需降至 0.015mg/L 以下),动态优化设施设计。


此外,通过监测地下水的水位恢复速度,可评估渗透设施的长期有效性。若某渗透井周边地下水位在降雨后 3 天内恢复至旱季水平,说明渗透井的渗透效率良好;若恢复时间超过 7 天,需排查是否存在渗透井堵塞(如泥沙淤积),并在规划中调整渗透井的清淤周期(如从每年 1 次缩短至每半年 1 次)。


(二)评估排水规划对地下水环境的保护效果

“海绵城市” 排水规划需兼顾雨水管理与地下水环境保护,通过监测地下水水质指标(如 COD、氨氮、重金属、硝酸盐氮),可评估规划实施后地下水环境是否得到改善。例如,某城市实施 “海绵城市” 改造前,监测数据显示,市政排水口周边地下水 COD 浓度达 120-150mg/L,氨氮浓度达 1.8-2.2mg/L;改造后(建设雨水调蓄池、修复破损管网、增设渗透净化设施),连续 1 年监测显示,地下水 COD 浓度降至 50-65mg/L,氨氮浓度降至 0.6-0.8mg/L,证明排水规划有效减少了市政排水对地下水的污染。若监测发现某区域地下水硝酸盐氮浓度升高(如从 10mg/L 升至 25mg/L),需追溯是否为雨水渗透携带的农业面源污染(如周边农田化肥流失),在规划中补充建设生态拦截沟,通过监测数据验证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需降至 15mg/L 以下)。


同时,通过监测地下水的 pH 值、总硬度等指标,可评估排水规划对地下水化学环境的影响。若规划中大量使用再生水回灌地下水,需监测回灌后地下水的总硬度变化(如从 200mg/L 升至 350mg/L),确保不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的 Ⅳ 类标准(450mg/L),若接近限值,需调整再生水回灌量或处理工艺,避免地下水化学环境恶化。


四、地下水监测数据支撑 “海绵城市” 排水规划的实践路径

为充分发挥地下水监测数据的支撑作用,需建立 “监测 - 分析 - 规划 - 反馈” 的全流程机制,确保数据与规划深度融合。


(一)构建 “全域覆盖、重点突出” 的地下水监测网络

在 “海绵城市” 规划区域内,按照 “1-2km² 布设 1 口监测井” 的密度构建基础监测网络,重点区域(如渗透设施周边、排水口下游、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加密监测井(如每 500m 布设 1 口)。监测指标需涵盖地下水位埋深、渗透系数、水质常规指标(COD、氨氮、TP、TN、SS)与特征指标(如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监测频次根据季节调整(雨季每 7 天 1 次,旱季每 15 天 1 次,特殊天气后 24 小时内加密监测),确保数据能反映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


(二)建立 “数据 - 模型 - 规划” 的联动分析体系

将地下水监测数据与 “海绵城市” 水文模型(如 SWMM 模型、MIKE 模型)结合,实现 “数据驱动的规划优化”。例如,将监测的地下水位、渗透系数数据输入 SWMM 模型,模拟不同海绵设施布局方案下的雨水渗透量、地下水补给量、内涝风险等级,通过对比模拟结果(如方案 A 的地下水补给量比方案 B 高 25%,内涝风险降低 30%),选择最优规划方案。同时,利用监测数据校准模型参数(如调整渗透系数、径流系数),提升模型预测精度(如预测的地下水补给量与实际监测值误差需≤15%),避免规划脱离实际水文条件。


(三)建立规划效果的动态反馈与调整机制

将地下水监测数据作为 “海绵城市” 排水规划效果评估的核心指标,每季度开展一次评估,若评估发现规划目标未达成(如地下水补给量未达预期、水质改善效果不佳),需及时分析原因并调整规划。例如,某城市规划目标为通过渗透设施每年补给地下水 100 万 m³,但监测数据显示实际补给量仅 65 万 m³,经分析发现部分渗透设施因地下水位过高导致渗透效率低,据此在规划中调整设施布局,将过高水位区的渗透设施改造为调蓄设施,同时在低水位区增设渗透井,通过后续监测验证调整效果,确保规划目标最终实现。


五、结语

地下水监测数据是 “海绵城市” 建设排水规划的 “水文罗盘”,其在水文基础评估、设施布局优化、效果评估与动态调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 “海绵城市” 建设的深入推进,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地下水监测数据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融合,构建 “实时监测 - 动态模拟 - 智能规划” 的一体化体系,确保排水规划既能顺应自然水文过程,又能有效应对城市内涝、地下水短缺等问题,最终实现城市与水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