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污分流工程 地下水监测为生态影响提供对比数据-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8-20 | 9 次浏览 | 分享到:
市政排水的雨污分流工程改造可能对地下水生态产生影响,地下水监测能为改造前后的生态影响提供对比数据。改造前需建立地下水生态基线,改造中监测施工的短期影响,改造后评估长期改善效果。同时,需建立科学监测体系,尽管存在挑战,但随着技术发展,其在市政工程中作用将更重要。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市政排水系统的雨污分流工程改造成为改善城市水环境、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雨污分流工程通过将雨水和污水分别收集、输送和处理,有效减少了污水对水体的污染,降低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压力。然而,这一工程改造过程及其前后,都可能对地下水生态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地下水监测作为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的重要手段,能够通过系统的数据采集与分析,为评估雨污分流工程改造前后的地下水生态影响提供科学、准确的对比数据,为工程优化和生态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雨污分流工程改造前,地下水往往长期受到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影响。在合流制系统中,雨水和污水混合在一起,一旦遇到暴雨等极端天气,大量混合污水会通过溢流口直接排入自然水体,部分污水还可能通过管道渗漏渗透到地下,对地下水的水质和水位造成破坏。此时,地下水监测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掌握改造前地下水的生态基线状况。通过在改造区域及周边布设合理的监测点,定期采集地下水样品,监测 pH 值、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重金属等水质指标,同时记录地下水位、水温、流速等水文参数,建立改造前的地下水生态数据库。这些数据不仅能够反映地下水受污染的程度和范围,还能识别主要的污染来源,为雨污分流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依据。例如,若监测发现某一区域地下水中氨氮含量超标严重,结合合流制管道的分布情况,可判断该区域可能存在管道渗漏问题,在雨污分流工程改造中需重点对该区域的管道进行修复或更换。


雨污分流工程改造过程中,施工活动可能会对地下水生态环境产生短期或局部的影响。例如,管道开挖可能破坏地下含水层的结构,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或水流方向改变;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废弃物若处理不当,可能会污染周边地下水。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地下水监测需持续进行,及时捕捉这些短期影响。监测内容除了延续改造前的水质和水文参数外,还应增加对施工区域周边地下水污染扩散情况的监测。通过对比施工前后的监测数据,可评估施工活动对地下水生态的扰动程度。如果监测发现施工区域周边地下水中悬浮物含量突然升高,说明施工产生的泥浆可能已渗入地下水,需立即采取措施控制污染源,如对泥浆进行固化处理、设置防渗帷幕等。同时,根据监测数据可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减少对地下水生态的破坏。例如,若地下水位因开挖而下降过快,可采取井点降水等措施,控制水位下降速度,避免引发地面沉降等次生问题。


雨污分流工程改造完成后,地下水监测的重点在于评估工程对地下水生态环境的长期改善效果。改造后,雨水和污水得以分流,污水将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减少了污水直接渗入地下的机会;雨水则通过专门的管道排放或收集利用,降低了雨水携带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风险。此时,地下水监测需长期、系统地开展,通过与改造前的基线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各项水质指标的变化趋势。如果改造后地下水中 COD、氨氮等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说明雨污分流工程有效减少了污水对地下水的污染,地下水水质在逐渐改善。同时,监测地下水位的恢复情况,若因施工而下降的地下水位逐渐回升并趋于稳定,表明含水层结构在工程改造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此外,还需监测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其他指标,如地下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水生生物的生存状况等,全面评估工程对地下水生态系统的整体影响。


为了确保地下水监测数据能够为雨污分流工程改造前后的地下水生态影响提供有效的对比,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监测体系。首先,监测点的布设应具有代表性,既要覆盖改造区域,也要包括周边未受改造直接影响的区域作为对照点,以便更准确地区分工程改造与其他因素对地下水生态的影响。其次,监测频率应根据工程阶段和地下水动态变化情况合理确定。改造前可采用每月一次的常规监测频率,改造过程中需加密监测频次,如每半个月一次,改造完成后可先保持每月一次的监测频率,待数据趋于稳定后再适当降低频次,但仍需长期坚持监测。再次,监测方法需统一、标准,确保数据的可比性。无论是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还是数据记录,都应遵循国家或行业的相关标准规范,避免因方法不同而导致数据偏差。例如,地下水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应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标准方法,确保不同时期、不同监测点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此外,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也是关键环节。通过建立数据库,对改造前后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图表、趋势线等方式直观展示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将监测数据与工程改造区域的地理信息相结合,绘制地下水污染扩散图、水位变化图等,清晰呈现工程改造对地下水生态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这些分析结果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如根据水质改善效果评估雨污分流工程的实施成效,为后续的工程优化和管理提供参考;若监测发现某些区域地下水生态改善效果不明显,可深入分析原因,采取进一步的治理措施,如加强该区域的管道维护、增加污水处理工艺等。


在实际应用中,地下水监测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地下水具有隐蔽性和流动性,监测点的布设难以完全覆盖所有受影响的区域,可能导致部分数据存在偏差;部分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复杂,需要长期监测才能准确把握其变化规律。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可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如自动监测设备、遥感技术等,提高监测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加强多学科合作,结合水文地质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深入分析监测数据,提高对地下水生态影响的评估水平。


总之,在市政排水涉及的雨污分流等工程改造中,地下水监测通过在改造前建立生态基线数据、改造过程中捕捉短期影响、改造后评估长期效果,为工程前后的地下水生态影响提供了系统、准确的对比数据。这些数据不仅能够科学评估雨污分流工程的生态效益,还能为工程的优化设计、施工管理和后期维护提供重要依据,对于保护地下水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监测体系的日益完善,地下水监测将在雨污分流等市政工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