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监测中,水位、水质、水温等指标的监测频次应如何设定才更合理?-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8-08 | 10 次浏览 | 分享到:
地下水监测中,水位、水质、水温等指标的监测频次设定需科学合理。水位监测频次取决于含水层类型等因素,水质监测与监测目的及污染风险相关,水温监测常与水位或水质同步。特殊情况下需灵活调整,以保障数据能为地下水资源管理等提供支撑。

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位、水质、水温等指标的变化,反映了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和环境状况。合理设定这些指标的监测频次,对于准确掌握地下水情况、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一、水位监测频次设定

地下水水位监测频次需综合考虑含水层类型、地下水开采情况和气候条件等因素。


对于区域性的地下水水位监测,可依据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设定。若为大面积的无承压含水层区域,水位受降水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变化相对较快,可每月监测 3 次至 6 次,其中水位年度变化较大的区域每月宜监测 6 次,其余地区可每月监测 3 次。同时,每年应进行至少 2 期地下水统测,统测时间根据枯丰水期确定,以了解区域水位的整体变化趋势。


在地下水开采量较大的地区,如城市供水水源地或工业集中开采区,水位变化迅速且对生产生活影响重大,应加密监测。可采用自动水位监测设备,每日监测不应少于 6 次,宜每日逐小时监测,以便及时掌握水位动态,防止过度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等问题。对于地下水超采考核井等敏感监测井,自动水位监测仪器还宜每个季度进行 1 次校测,确保数据准确。


此外,遇到暴雨、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或工程建设对地下水有明显影响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密监测频次,实时了解水位的应急变化情况,为水资源调配和地质灾害防范提供数据支持。


二、水质监测频次设定

水质监测频次主要依据监测目的和地下水受污染风险程度来确定。


若为背景值监测井和区域性控制的孔隙承压水井,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地下水的原始水质状况,受外界污染影响较小,可每年在枯水期采样一次。对于作为生活饮用水集中供水的地下水监测井,为保障居民用水安全,需每月采样一次,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水质污染问题,确保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


对于污染控制监测井,正常情况下可逢单月采样一次,全年六次。但如果某一监测项目连续 2 年均低于控制标准值的五分之一,且在监测井附近确实无新增污染源,现有污染源排污量未增,该项目可每年在枯水期采样一次进行监测。一旦监测结果大于控制标准值的五分之一,或附近有新污染源、现有污染源新增排污量时,应恢复正常采样频次。


在一些特殊区域,如化工园区、垃圾填埋场附近等地下水受污染风险高的地段,应增加水质监测频次,可每季度甚至每月进行一次监测,以便及时发现污染物渗漏等问题,掌握水质变化趋势,为污染防控和治理提供依据。若发生突发污染事故,可能影响地下水水质时,则需随时增加采样频次,实时监测水质变化,为应急处置提供准确数据。


三、水温监测频次设定

水温监测通常可与水位或水质监测同步进行,以反映地下水的热动态变化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热交换情况。


一般情况下,对于浅层地下水且水温变化较大的区域,可每月监测 1 - 2 次;而深层地下水水温相对稳定,变化较小,每季度监测一次即可。若为已开发的地热田,由于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导致水温变化,需要重点监测地热井的温度与压力变化,可每月监测 3 - 6 次,以便合理开发和管理地热资源,防止地热井老化、热储层性能衰退等问题。


在矿山开采区域,水温监测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应针对监测目的层、泉、矿坑排水等进行长期动态监测,且水温监测应与水位监测同步,人工监测时两次监测时间间隔宜相同。可根据矿种、监测对象等确定具体频次,如某些矿山可每 10 天或 15 天监测一次。


四、特殊情况与综合调整

在实际地下水监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特殊情况,需要对监测频次进行灵活调整。例如,当监测井附近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地下水开采布局调整等,都应及时评估对地下水的影响,相应调整水位、水质和水温的监测频次。


同时,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和监测数据的积累,可根据长期监测结果,对监测频次进行优化。若发现某些区域的监测指标长期稳定,在确保能有效捕捉到潜在变化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监测频次,以节省监测资源;反之,若数据波动频繁或存在异常趋势,则应加密监测。


此外,还应考虑不同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如水位的急剧变化可能会影响水质和水温,当水位出现异常波动时,可同时对水质和水温进行加密监测,分析其协同变化关系,更全面地了解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合理设定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等指标的监测频次,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遵循科学性、经济性和实用性原则,以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地下水相关信息,为地下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