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管网按需养护_智慧水务养护转型_降低运维成本方案-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8-02 | 17 次浏览 | 分享到:
该部分围绕智慧水务解决方案中排水管网养护从 “定期养护” 到 “按需养护” 的转型展开,分析了传统定期养护模式在周期适配、成本效益、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局限性,阐述了通过构建实时监测体系(涵盖淤积程度、流量与水力参数、环境参数监测)、数据联动分析与养护决策模型(如 LSTM 淤积预测模型、养护优先级评估体系),实现养护资源精准配置,降低运维成本,提升管网畅通率,并介绍了体系落地实施与效益评估情况。

排水管网作为城市水循环系统的 “血管”,其养护效率直接影响城市排水安全与水环境质量。传统 “定期养护” 模式基于固定周期开展作业,常导致养护不足或过度养护,不仅增加运维成本,还可能因时机不当影响管网正常运行。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通过整合实时淤积监测、流量变化分析与智能决策系统,构建 “数据驱动” 的按需养护体系,实现养护资源的精准配置。本文将系统阐述这一转型的技术路径与实践方法。


传统定期养护模式的局限性与转型必要性

长期以来,城市排水管网养护多采用 “一刀切” 的定期作业模式,这种基于经验的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管网运行环境,其局限性在实践中日益凸显。


养护周期与实际需求脱节是核心问题。传统模式通常按照 “雨季前全面养护、季度常规巡检” 的固定节奏开展工作,未考虑不同管段的淤积速度差异。例如,城中村合流制管网因污水成分复杂,淤积速度是新建分流制管网的 3-5 倍,采用相同养护周期会导致前者养护不足、后者过度养护。某南方城市统计数据显示,定期养护模式下,25% 的管网因养护不及时发生堵塞,同时 30% 的养护作业属于无必要的重复劳动。


养护成本居高不下且效益低下。定期养护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 “拉网式” 作业,2024 年全国城市排水管网养护平均成本达 8.6 元 / 米・年,其中无效作业占比超过 20%。某省会城市采用传统模式时,每年用于管网养护的财政支出超 1.2 亿元,但内涝点数量仍以 5%-8% 的年增长率增加,反映出养护效能与投入的不匹配。


应急处置压力逐年增大。固定周期养护无法应对突发淤积问题,导致管网堵塞多以 “爆管”“积水” 等应急事件形式暴露。某市 2023 年因管网淤积引发的应急抢修达 127 次,单次抢修平均耗时 4.5 小时,不仅影响交通与居民生活,还会因溢流污染周边水体,单次应急处置的环境修复成本可达常规养护的 10 倍以上。


智慧水务解决方案推动的 “按需养护” 转型,正是通过实时数据感知与动态分析,实现养护时机、方式与强度的精准调控,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矛盾。实践表明,转型后可使养护成本降低 20%-30%,同时管网畅通率提升至 95% 以上。


实时监测体系的构建:数据采集层的技术支撑

实现按需养护的前提是构建覆盖管网全生命周期的实时监测网络,通过多维度感知设备捕捉淤积程度、流量变化等关键参数,为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淤积程度监测需采用 “点面结合” 的感知方案。在管网关键节点(如检查井、泵站前池)安装超声波淤泥厚度传感器,通过非接触式测量实时获取管底淤积高度,测量精度达 ±5mm,数据采样频率设为 1 小时 / 次。对于管径大于 800mm 的主干管,间隔 500 米部署管道机器人巡检系统,每月开展一次 CCTV(闭路电视)检测,通过 AI 图像识别自动分析管道内壁的结垢、沉积物分布特征,生成淤积等级评估报告。某城市核心区采用该方案后,淤积状态的监测覆盖率从传统人工巡检的 30% 提升至 98%。


流量与水力参数监测是判断管网运行状态的核心。在管网交汇处、截流井等位置安装电磁流量计与压力传感器,实时采集瞬时流量、流速及管内压力数据,监测频率为 10 分钟 / 次。通过分析流量曲线的异常波动(如某管段流量突降 30% 且持续 24 小时以上),可间接判断是否发生局部淤积。同时,在雨量站与管网监测点之间建立空间关联,通过降雨量与管网流量的相关性分析,预测合流制管网的淤积加速风险。智慧水务平台可将这些数据绘制成 “流量 - 淤积” 动态热力图,直观展示管网运行状态。


环境参数监测辅助评估养护紧迫性。在易发生异味、溢流的管段周边布设挥发性有机物(VOCs)传感器与水质监测点,当管网淤积导致污染物降解不充分时,可通过 VOCs 浓度升高(如硫化氢超过 10ppm)或水体溶解氧下降(低于 2mg/L)等信号,判断养护的紧急程度。某老城区管网改造项目中,环境参数与淤积数据的联动分析,使养护优先级判定准确率提升至 92%。


数据传输与存储需满足实时性与安全性要求。采用 “边缘计算网关 + 5G/NB-IoT” 的混合传输架构,边缘节点对原始数据进行降噪、压缩后,仅上传特征值数据(如淤积厚度超标时的告警信息),降低传输带宽需求;关键监测点的数据则通过加密通道实时传输至智慧水务云平台,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存储,确保年数据增量达 10TB 级时仍能保持查询响应速度≤1 秒。


数据联动分析与养护决策模型:从数据到行动的转化

实时监测数据需通过智能算法进行深度分析,转化为可执行的养护决策,这一过程依赖于多维度数据的联动建模与动态评估。


淤积预测模型是按需养护的核心算法。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构建 “历史淤积数据 - 实时流量 - 环境因素” 的预测模型,输入参数包括近 3 个月的淤积厚度变化、日均流量、降雨量、污水 COD 浓度等,输出未来 1-3 个月的淤积发展趋势。模型通过滑动窗口机制每 7 天更新一次参数,预测精度可达 85% 以上。例如,当模型预测某管段 30 天后淤积厚度将超过管径的 20%(临界堵塞阈值)时,自动生成养护需求提示。


养护优先级评估体系需综合多维度指标。建立包含 “淤积程度(权重 40%)、影响范围(权重 30%)、环境风险(权重 20%)、交通影响(权重 10%)” 的评估矩阵:淤积程度以实时监测数据为依据,分为轻微(<10% 管径)、中度(10%-20%)、严重(>20%)三级;影响范围通过 GIS 分析确定管段服务人口与区域重要性;环境风险结合周边水体功能区等级评估溢流污染危害;交通影响则关联道路等级与高峰时段流量。某城市应用该体系后,养护工单的精准派发率提升 60%,避免了资源错配。


养护方式智能推荐实现技术适配。根据管段材质、管径、淤积类型(如油脂类、泥沙类、混合型)等特征,系统自动匹配最优养护工艺:DN300 以下小管径采用高压水射流清洗(压力 15-20MPa);DN800 以上主干管优先选用机械疏通结合真空吸泥;油脂类淤积管段需配合高温热水清洗(80-90℃)。同时,结合实时交通数据推荐作业时段,如主干道选择夜间 22:00 - 凌晨 5:00 施工,将交通影响降至最低。


动态调度系统优化资源配置。智慧水务平台整合养护队伍、设备、物料等资源数据,构建 “需求 - 资源” 匹配算法,当生成养护工单时,自动计算最近的可用队伍(响应时间<30 分钟)、最优运输路线(避开拥堵路段)及所需设备组合。某直辖市引入该系统后,养护设备利用率从 65% 提升至 88%,单次作业的平均耗时缩短 25%。


按需养护体系的落地实施与效益评估

将数据驱动的养护决策转化为实际作业,需建立标准化的实施流程与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体系落地见效。


分级响应机制实现养护任务的有序执行。根据养护优先级将工单分为三级:一级工单(严重淤积 + 高风险)需 24 小时内响应,48 小时内完成作业;二级工单(中度淤积)72 小时内安排;三级工单(轻微淤积)纳入周计划。工单通过智慧水务平台直接派送至养护人员的移动终端,包含详细的淤积数据、推荐工艺与安全提示,作业过程需上传前后对比照片与视频,实现闭环管理。某试点区域采用该机制后,紧急抢修次数下降 70%。


养护效果评估与模型迭代形成持续改进闭环。每次养护作业后,系统自动采集 “淤积清除率”(实际清除厚度 / 预期厚度)、“作业时长”“材料消耗” 等指标,结合成本数据计算单位效益(每元投入的淤积清除量)。对于清除率低于 80% 的作业,触发原因分析流程,修正推荐工艺参数;将所有作业数据纳入模型训练库,每季度进行算法迭代,使预测精度持续提升。某城市经过 3 轮迭代后,养护工艺的适配准确率从 78% 提高到 91%。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显著提升。某南方沿海城市实施按需养护体系后,年度养护成本从 1.8 亿元降至 1.26 亿元,降幅达 30%;管网堵塞率从 15% 降至 4.2%,减少因内涝导致的经济损失超 5000 万元 / 年。环境效益方面,污水管网溢流次数下降 65%,入河 COD 负荷削减约 1200 吨 / 年,周边水体水质达标率提升 18 个百分点。


智慧水务解决方案推动的排水管网养护转型,本质是通过 “监测 - 分析 - 决策 - 执行 - 评估” 的全链条智能化,实现资源配置的精准化与管理效能的最大化。随着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入应用,未来的按需养护将进一步向 “预测性养护” 演进,通过管网数字孪生体模拟不同养护方案的长期效果,提前 6-12 个月制定最优策略,为海绵城市建设与水环境治理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