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双重作用下,城市内涝已成为威胁民生安全与社会运行的突出问题。传统内涝防治多依赖事后应急,缺乏前瞻性预判能力,而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通过 “监测 - 分析 - 预警” 的全链条智能化设计,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将详细阐述如何在智慧水务解决方案中,通过实时监测降雨量、地表径流速度及排水管网水位,构建精准高效的内涝风险 1-3 小时提前预警体系。
构建多维度实时监测网络:数据采集的 “神经末梢”
智慧水务解决方案的核心基础是构建覆盖全域的立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对降雨量、地表径流与管网水位的高频动态捕捉。这一网络如同城市水务系统的 “神经末梢”,为预警决策提供第一手数据。
在降雨量监测层面,需采用 “固定监测 + 移动补盲” 的布点策略。在城市易涝点、低洼区域、排水管网汇水节点等关键位置,布设翻斗式雨量计与激光雨滴谱仪,前者可精确记录分钟级降雨量,后者能同步采集雨滴大小、密度等微观参数,为降雨强度分析提供支撑。同时,接入气象部门的雷达降雨预报数据,通过智慧水务云平台的时空校准算法,将预报精度从区域级细化至街道级。针对监测盲区,可利用搭载微波辐射计的无人机进行周期性巡航,尤其在台风、强对流天气等极端场景下,弥补固定设备的覆盖不足。
地表径流速度监测需结合 “传感器 + AI 视觉” 的双重手段。在主干道低洼段、下穿隧道入口等区域,安装路面流速传感器与积水深度仪,实时采集径流的流速、流向及积水厚度。同时,在关键路口部署具备图像识别功能的监控摄像头,通过 AI 算法对路面水流纹理进行动态分析,反演不同区域的径流扩散速度。对于居民区、校园等重点区域,可在排水沟渠入口安装超声波流量计,捕捉局部汇水的动态变化,形成 “宏观 - 中观 - 微观” 三级径流监测体系。
排水管网水位监测则需深入地下构建 “节点 - 线段 - 区域” 的立体感知网络。在管网检查井、泵站前池、截流井等关键节点,安装超声波液位计与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管内水位高度及变化速率,采样频率不低于 5 分钟 / 次。对于管径较大的主干管,可间隔 500 米布设一组水质水位一体化传感器,同步记录水流速度与水位波动情况,判断管道是否存在淤积、堵塞等异常。在管网交汇区域,部署智能井盖集成的水位监测模块,通过 LoRa 低功耗通信技术,将数据传输至边缘计算网关,实现地下管网状态的实时感知。
所有监测设备需通过物联网网关接入智慧水务云平台,采用 “边缘计算 + 云端汇聚” 的架构处理数据。边缘节点对原始数据进行降噪、校准后,仅上传关键特征值,减少传输带宽消耗;云端平台则对全域数据进行时空融合,构建标准化数据库,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数据融合与智能算法:预警模型的 “大脑中枢”
智慧水务解决方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数据融合能力与智能算法模型,通过多维度数据的深度联动,实现内涝风险的精准预判。这一过程如同预警系统的 “大脑中枢”,将分散的数据转化为具有决策价值的预警信息。
数据整合层需打破多源数据的壁垒,构建标准化的数据中台。首先,将实时监测数据(降雨、径流、管网水位)与基础地理信息进行关联,通过 GIS 地图实现监测点的空间定位,叠加地形高程、土地利用类型、不透水面积占比等参数,分析不同区域的汇水特性。其次,接入历史内涝案例数据,包括历年积水点位置、积水深度、持续时间及对应的降雨强度,构建 “降雨 - 内涝” 关联样本库。同时,整合城市排水管网的 BIM 模型,明确管道管径、坡度、走向等拓扑信息,为水流模拟提供基础参数。通过数据清洗、格式转换与时空对齐,使多源数据形成有机整体,支撑模型运算。
AI 预测模型的构建需采用 “物理机理 + 数据驱动” 的混合建模方法。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算法,以未来 1-3 小时的预报降雨量、当前管网水位与径流状态为输入变量,训练 “降雨 - 径流 - 管网负荷 - 积水风险” 预测模型。模型训练过程中,需引入 SWMM(暴雨洪水管理模型)的物理参数作为约束条件,确保预测结果符合水文运动规律。例如,当某区域 1 小时内预计降雨量达 50mm,且管网水位已超过安全阈值 80% 时,模型可输出该区域 30 分钟后出现 10-750px 积水的概率,并标注影响范围。
为提升模型的动态适应性,需建立实时修正机制。每 10 分钟根据最新监测数据(如实际降雨量与预报的偏差、管网水位变化速率)对模型参数进行迭代优化,降低累积误差。针对特殊场景(如强降雨初期、管网突然溢流),可触发模型的 “快速响应模式”,缩短预测周期至 5 分钟 / 次,提高预警灵敏度。同时,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生成多组预测结果,计算不同置信度下的内涝风险等级,为决策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风险评估模块需将预测结果转化为可量化的预警指标。根据预计积水深度(≤250px 为蓝色预警、10-1250px 为黄色预警、>1250px 为红色预警)和影响范围(如主干道、居民区、学校),结合区域人口密度、交通流量等社会经济数据,评估内涝可能造成的损失。例如,红色预警区域若涉及医院、变电站等关键设施,需自动提升预警优先级,为应急资源调配提供依据。
预警推送与联动响应:从数据到行动的 “转化桥梁”
智慧水务解决方案的最终价值在于将预警信息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构建分级预警与联动响应体系,实现内涝风险的高效处置。这一环节是连接数据与决策的 “转化桥梁”,直接决定预警效果的落地。
预警信息的推送需实现 “精准触达、分级响应”。智慧水务平台根据预警等级自动生成差异化的通知内容:蓝色预警以 “提示性信息” 为主,包含预计积水时段与建议绕行路线,通过城市 APP、社交媒体向公众推送;黄色预警需附加 “行动指引”,如提醒物业关闭地下车库入口、商户准备挡水设施,同步向社区网格员、市政巡查人员发送工作提醒;红色预警则触发 “应急指令”,明确受影响区域的封闭范围、疏散路线及抢险资源调配方案,直达应急指挥中心与相关职能部门。推送渠道需覆盖 “政府 - 企业 - 公众” 全链条,确保信息传递无死角。
跨部门协同机制是提升响应效率的关键。智慧水务平台需与公安交管、市政排水、应急救援等部门的系统实现数据互通,建立 “一张图” 指挥模式。当发布黄色及以上预警时,系统自动向交管部门推送交通管制建议,如关闭积水路段、引导车辆绕行;向排水部门下达调度指令,如提前开启应急泵站、调节管网闸门;向应急部门提供抢险力量部署方案,如安排抽排设备至预计积水点。通过预设的联动规则,实现各部门的快速响应,减少协调成本。
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可增强预警体系的韧性。在智慧水务解决方案中,可开发市民反馈入口,允许公众通过 APP 上报实时积水情况,这些信息经 AI 审核后可作为修正预测模型的参考数据。同时,发布通俗易懂的预警解读内容,如 “积水深度 250px 对车辆通行的影响”“居家防涝的 5 项注意事项”,提升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对于预警区域内的特殊群体(如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系统可自动关联社区台账,协助工作人员开展针对性帮扶。
事后评估与模型优化是持续提升预警能力的保障。每次内涝事件后,智慧水务平台自动复盘预警准确率、响应及时性与处置效果,分析偏差原因(如监测数据误差、模型参数不合理),形成改进报告。通过不断迭代优化监测网络布局、模型算法与响应机制,使预警体系逐步逼近实际需求,实现从 “被动应对” 到 “主动防控” 的根本转变。
落地保障与未来趋势
智慧水务解决方案的落地需突破技术、管理与资金等多重壁垒。在技术层面,需建立设备校准与数据质量管控体系,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精度校验,确保原始数据可靠;在管理层面,需明确各部门在预警流程中的职责分工,通过制度设计保障跨部门协同的常态化;在资金层面,可采用 “政府购买服务 + 市场化运营” 模式,降低初期投入压力。
未来,随着 5G、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发展,内涝预警体系将向 “全息感知、精准模拟、智能决策” 方向升级。通过构建城市水务数字孪生体,可实现内涝场景的沉浸式模拟与推演,为预警方案提供更直观的验证;结合车路协同技术,可将预警信息实时推送至车辆导航系统,实现动态避涝路线规划。智慧水务解决方案将不断融合前沿技术,为城市内涝防治提供更强大的支撑,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