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务解决方案_排水管网与自然水体协同调度_内涝及水体污染防控-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7-31 | 14 次浏览 | 分享到:
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针对排水管网与周边自然水体的水力联系,通过构建全域感知网络实现数据融合,依托 “数字孪生” 系统进行动态模拟,建立 “管网调控 - 水体调蓄 - 应急联动” 的协同调度体系及 “监测 - 评估 - 优化” 的长效运维闭环,打破传统模式,提升城市应对内涝和水体污染的能力,促进人与自然水循环和谐共生。

在城市水循环系统中,排水管网与周边河道、湖泊等自然水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雨水排放口、溢流闸门、地下渗透等多种方式形成紧密的水力联系。这种联系在降雨过程中尤为显著:当管网排水能力不足时,过量雨水可能通过溢流口进入自然水体,若携带大量污染物则会造成水体污染;而当河道水位过高时,又可能通过倒灌威胁管网排水安全,甚至引发城市内涝。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通过技术融合与系统重构,正在打破 “管网自排、水体承接” 的传统模式,构建起两者协同调度的动态平衡体系,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应对内涝和水体污染的能力。


数据融合:构建全域水力关联的感知网络

实现排水管网与自然水体的协同调度,首先需要打破 “数据孤岛”,建立覆盖两者的全域感知网络,精准捕捉水力关联的动态变化。在硬件部署层面,智慧方案通过多维度传感器阵列实现关键参数的实时采集:排水管网中,在关键节点(如溢流口上游、泵站前后)安装超声波或电磁流量计,结合液位传感器监测管内流量与水位变化;在自然水体中,通过浮标式监测站、岸边基站采集河道湖泊的水位、流速、水质(如 COD、氨氮、悬浮物)等数据;同时,在管网与水体的连接点(如雨水排放口、节制闸)部署智能监测终端,记录过流流量、污染物浓度及闸门状态。这些传感器通过 LoRa、NB-IoT 等低功耗物联网技术接入云平台,形成分钟级更新的动态数据库。


数据融合的核心在于建立 “管网 - 水体” 水力关联模型的基础数据集。例如,通过 GIS 系统将管网拓扑结构与水体流域边界进行空间叠加,明确每个排水片区对应的受纳水体;利用历史降雨数据与管网溢流记录,分析不同降雨量下管网向水体的排放量与水体水位响应的滞后时间;结合水质监测数据,建立管网溢流污染物浓度与水体水质变化的关联曲线。此外,系统还需整合气象预警数据(如未来 24 小时降雨强度、范围)、城市地表径流模型输出结果(如不同区域的汇流速度),为协同调度提供预测性数据支撑。某南方城市的实践显示,通过整合 2000 余个管网监测点与 30 个河道监测站的数据,其暴雨期间管网溢流预警准确率提升至 92%,为后续调度争取了关键时间窗口。


动态模拟:构建 “数字孪生” 驱动的决策中枢

在全域感知数据的基础上,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通过构建 “管网 - 水体” 数字孪生系统,实现水力交互过程的动态模拟与预测,为协同调度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数字孪生系统以物理实体为原型,通过水力模型与大数据算法的融合,复现管网与水体的水力耦合关系。其中,管网水力模型采用 SWMM(暴雨洪水管理模型)或 InfoWorks 等成熟工具,模拟不同降雨情景下管网的流量分配、水位变化及溢流节点;水体 hydrodynamic 模型(如 EFDC、Mike 11)则模拟受纳水体的水位涨落、流速分布及污染物扩散过程;两者通过接口程序实现数据互通,形成 “降雨 - 管网汇流 - 水体调蓄” 的全链条模拟。


动态模拟的核心价值在于预测不同调度策略下的系统响应。例如,当气象部门发布暴雨预警时,系统可根据预测降雨量启动模拟:首先计算管网的最大排水能力,若预测流量超过阈值,则自动模拟不同溢流方案(如优先开启哪个片区的溢流口)对水体水位的影响;同时,结合水体当前的水位、库容及下游排水能力,判断是否需要提前预降水位(如通过闸门调度降低河道水位),为管网排水预留调蓄空间。在水质防控场景中,系统可模拟管网溢流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的扩散路径,若预测某区域水质将超标,则联动污水处理厂调整预处理工艺,或启动水体应急净化设施(如曝气设备、浮动湿地)。


模型的动态校准是保证决策精度的关键。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数据与模拟结果的对比,自动修正模型参数:例如,当管网某节点实际水位高于模拟值时,自动调整该管段的糙率系数;若水体实测水位对管网溢流的响应速度慢于模拟结果,则优化水力传导系数。某沿海城市的数字孪生系统通过每周一次的参数校准,将暴雨内涝预测误差控制在 5% 以内,水位模拟精度达到 ±0.1 米,为闸门调度提供了可靠依据。


协同调度:建立分级响应的智能执行体系

智慧水务解决方案的核心目标是将动态模拟的决策建议转化为精准的协同调度指令,通过 “管网调控 - 水体调蓄 - 应急联动” 的三级执行体系,实现内涝防控与水质保护的双重目标。在管网调控层面,系统根据实时水力数据自动调整泵站运行频率、闸门开启度:当预测管网水位将超过安全阈值时,优先启动下游泵站提升排水能力,同时关闭可能导致水体倒灌的闸门;对于合流制管网,在降雨初期通过闸门切换将高浓度污水导入污水处理厂,减少初期雨水对水体的污染。某城市的实践表明,通过智能泵站调度,其管网排水能力提升了 30%,暴雨期间溢流次数减少 45%。


水体调蓄的协同调度聚焦于 “空间错峰” 与 “时间错峰”。空间错峰通过流域内多水体的联合调度实现,例如,当某一河道因管网排水导致水位过高时,系统可开启连通闸门将部分水量调配至相邻的湖泊或洼地,避免单点水位超限;时间错峰则通过预降水位与动态调控结合,如在暴雨来临前 6 小时开启河道节制闸,将水位预降 0.5-1 米,增加调蓄容量,待暴雨结束后再逐步回升至正常水位。在水质敏感区域(如饮用水源保护区),系统可设置 “水质优先” 调度模式:当监测到管网溢流污染物浓度超标时,自动关闭对应溢流口,转而启用应急调蓄池暂存污水,待降雨结束后再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避免污染水体。


应急联动机制是协同调度的最后一道防线。当极端降雨超出 “管网 - 水体” 系统的调蓄能力时,系统可自动触发应急响应:一方面,向城市内涝预警平台推送风险区域信息,配合交管部门实施交通管制、人员疏散;另一方面,联动水利部门开启蓄滞洪区,或启动应急排水设备(如移动泵车)抽排管网积水至指定调蓄场地。在水体污染应急场景中,系统可根据污染物扩散模拟结果,调度水质净化船至超标区域,同时关闭下游取水口,防止污染扩散。某北方城市在 2023 年汛期通过应急联动机制,成功将一场百年一遇暴雨的内涝影响范围缩减至原预测的 60%,未发生重大水体污染事件。


长效运维:构建 “监测 - 评估 - 优化” 的闭环体系

协同调度的有效性依赖于系统的长效运维,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通过建立 “监测 - 评估 - 优化” 的闭环体系,持续提升 “管网 - 水体” 协同调度的适应性与可靠性。在设备运维层面,系统通过物联网模块对传感器、闸门、泵站等设备进行远程状态监测,当发现异常(如传感器数据跳变、闸门启闭故障)时自动生成维修工单,并通过移动端推送至运维人员。针对易受恶劣天气影响的设备(如河道监测浮标),系统可设置冗余备份,确保数据采集不中断。某城市通过智能运维系统,将设备故障响应时间从平均 48 小时缩短至 6 小时,保障了调度指令的有效执行。


系统效能评估是持续优化的基础。智慧平台定期生成协同调度效果报告,从内涝防控(如积水点数量、持续时间)、水质保护(如水体超标次数、污染物去除率)、能耗成本(如泵站耗电量、闸门运行次数)三个维度进行量化分析。例如,通过对比不同降雨强度下实际调度结果与模拟最优方案的差异,识别系统响应的滞后环节;分析水体水质改善效果与调度成本的关系,优化 “水质 - 成本” 平衡策略。基于评估结果,系统可自动调整模型参数或调度逻辑,如在雨季增加管网与水体的监测频率,或根据水质改善目标调整溢流闸门的开启阈值。


标准体系建设是长效运维的制度保障。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需建立 “管网 - 水体” 协同调度的技术标准,包括数据采集频率(如暴雨期间管网水位数据每 5 分钟更新一次)、模型校准周期(如每月一次)、调度指令执行规范(如闸门启闭的速度限制)等。同时,明确市政、水利、环保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如市政部门负责管网设备运维,水利部门负责水体闸门调度,环保部门负责水质监测数据审核,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消除协同壁垒。某省会城市通过建立标准化协同调度流程,其跨部门指令传达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15 分钟,大幅提升了应急响应效率。


排水管网与自然水体的协同调度是智慧水务解决方案的核心场景之一,其本质是通过技术赋能打破传统水利与市政管理的条块分割,实现城市水循环系统的整体优化。从全域感知的数据融合到数字孪生的动态模拟,再到分级响应的智能执行,智慧方案正在将 “被动应对” 转变为 “主动防控”,将 “单一目标” 升级为 “系统平衡”。随着 5G、AI、边缘计算等技术的深入应用,未来的协同调度将更加精准、高效,为城市构建起抵御内涝风险、守护水体生态的智慧防线,最终实现人与自然水循环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