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水环境中,黑臭水体宛如一道道 “伤疤”,严重影响着城市景观、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的生活质量。黑臭水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化学需氧量(COD)作为衡量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关键指标,与黑臭水体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深入探究黑臭水体的 COD 值通常处于什么范围,以及 COD 浓度与水体黑臭程度之间是否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对于黑臭水体的精准识别、有效治理以及后续的长效管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黑臭水体的成因与危害
黑臭水体的形成根源在于水体遭受了超过其自净能力的污染冲击。一方面,大量的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其中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油脂等有机物,这些物质在水中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 “养分”。工业废水的违规排入更是雪上加霜,不同行业的工业废水成分复杂,可能含有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农业面源污染也不容小觑,随着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增加,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将这些污染物带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速了水体恶化的进程。
当水体中的有机物大量积累,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一旦耗氧速率远超复氧速率,水体便会陷入缺氧甚至厌氧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厌氧微生物开始 “活跃”,它们对有机物进行不完全分解,产生诸如硫化氢、氨、硫醇等具有刺鼻气味的物质,同时,水体中的金属离子(如铁、锰等)在还原条件下与硫离子结合,形成黑色的硫化亚铁、硫化锰等化合物,使得水体颜色变黑,黑臭水体就此产生。
黑臭水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从生态角度看,它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致使水生生物因缺氧、中毒等原因大量死亡,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的生态服务功能严重受损。在景观方面,黑臭水体散发的恶臭气味和令人不悦的颜色,极大地降低了城市的景观价值,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对居民健康而言,黑臭水体中的有害微生物、污染物可能通过空气、接触等途径威胁人体健康,引发呼吸道疾病、皮肤过敏等问题。
COD 的定义与检测方法
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它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水中的还原性物质主要是有机物,因此 COD 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了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常见的 COD 检测方法主要有重铬酸盐法和高锰酸钾法。
重铬酸盐法是国际标准和我国国家标准规定的经典方法。在强酸性溶液中,以重铬酸钾为氧化剂,硫酸银为催化剂,对水样进行回流加热消解,水中的有机物被重铬酸钾氧化,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亚铁灵为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溶液回滴,根据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水样中的 COD 值。该方法氧化能力强,能较完全地氧化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测定结果相对准确,但存在操作繁琐、分析时间长、消耗化学试剂多等缺点,且使用的硫酸汞等试剂具有一定毒性,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高锰酸钾法操作相对简便、快速,对有机物的氧化程度比重铬酸盐法低,适用于测定污染程度较轻、有机物含量相对较低的水样。在酸性条件下,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与加入的一定量且过量的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剩余的高锰酸钾用过量的草酸钠溶液还原,再以高锰酸钾溶液回滴过量的草酸钠,根据高锰酸钾的消耗量计算 COD 值。由于其氧化能力有限,对于一些难降解的有机物可能无法完全氧化,所以测定结果一般比重铬酸盐法低。
黑臭水体的 COD 值范围探究
众多研究和实际监测数据为我们揭示黑臭水体的 COD 值范围提供了依据。部分研究表明,当水体的 COD 值超过 50mg/L 时,就有发生黑臭的可能性。在一些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案例中,如广州某黑臭河涌,治理前其 COD 值高达 150mg/L 以上,河水散发着浓烈的臭味,水体颜色发黑。通过溯源发现,周边大量未经有效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是导致其 COD 值飙升、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经过一系列整治措施,包括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该河涌的 COD 值逐渐降低,当降至 80mg/L 左右时,水体的黑臭程度明显减轻,臭味基本消失,水体颜色也有所改善。
有学者对不同地区的黑臭水体进行了长期监测和分析,总结出在轻度黑臭水体中,COD 值通常处于 80 - 150mg/L 的区间。例如,在浙江某城市的一条轻度黑臭内河,其 COD 值长期维持在 100mg/L 左右,水体呈现出轻微的异味,颜色略暗。而对于中度黑臭水体,COD 值一般在 150 - 250mg/L 范围,如江苏某工业集中区附近的一条河流,由于接纳了部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COD 值达到 200mg/L,水体黑臭现象较为明显,水面上时常漂浮着黑色的沉积物和泡沫。重度黑臭水体的 COD 值往往超过 250mg/L,像黑龙江齐齐哈尔昂昂溪区的一处纳污坑塘,监测结果显示其 COD 为 1120mg/L,污水颜色呈暗红色,散发着刺鼻的臭味,按照城市黑臭水体污染程度分级标准,判定该段水体为重度黑臭。
不同类型黑臭水体(如城市内河、湖泊、纳污坑塘等)由于污染源构成、水文条件、水体自净能力等因素的差异,COD 值范围也会有所不同。城市内河因水流相对较快,水体更新能力相对较强,若遭受污染,COD 值升高幅度相对较小;而湖泊水体流动性差,污染物容易积累,一旦发生黑臭,COD 值可能会处于较高水平且持续时间较长。纳污坑塘作为污水的汇集地,其 COD 值往往极高,可能远超一般黑臭水体的范围。
COD 浓度与水体黑臭程度的关系
从理论上来说,COD 浓度与水体黑臭程度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COD 值越高,意味着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越丰富,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物分解消耗的溶解氧就越多,水体越容易陷入缺氧或厌氧状态,进而促使黑臭物质的产生。在实际的水体环境中,情况远比理论复杂。一些黑臭水体中,虽然 COD 浓度较高,但如果水体中同时含有较高浓度的硝酸盐、硫酸盐等氧化性物质,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溶解氧参与有机物的分解,减缓水体向厌氧状态转变的速度,从而使得水体黑臭程度与 COD 浓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不那么明显。
有研究通过对不同水质参数的黑臭水体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在一些情况下,即使 COD 浓度处于同一水平,由于水体的溶解氧、pH 值、氧化还原电位等其他参数的差异,水体黑臭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当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极低,接近或等于零时,即使 COD 浓度不是特别高,水体也可能因厌氧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和代谢产生严重的黑臭现象。而在溶解氧相对较高的水体中,即使 COD 浓度较高,黑臭程度可能也相对较轻。
在部分工业污染严重的区域,水体中可能含有大量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这些物质虽然会使 COD 值显著升高,但由于微生物难以分解利用,产生的黑臭物质相对较少,水体黑臭程度与 COD 浓度的相关性也会受到影响。一些特殊的工业废水,如含有高浓度芳香烃类有机物的废水,其 COD 值可能很高,但在特定条件下,水体黑臭现象并不如预期的严重。
研究 COD 与黑臭水体关系的意义及展望
准确把握黑臭水体的 COD 值范围以及 COD 浓度与水体黑臭程度之间的关系,对于黑臭水体的治理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理方面,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如果某黑臭水体的 COD 值较高且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那么可以通过加强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从而降低水体 COD 值,改善黑臭状况。在监测环节,能够为水质监测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实时监测 COD 值以及结合其他水质参数,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水体黑臭程度的变化趋势,及时评估治理效果,调整治理策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望取得更多突破。一方面,新型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将不断涌现,如基于生物传感器、光谱分析等原理的快速、精准的 COD 检测方法,能够实现对水体 COD 值的在线、实时监测,为及时掌握黑臭水体水质变化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多学科交叉融合将深入发展,借助环境科学、微生物学、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更全面、深入地研究 COD 与水体黑臭之间的内在机制,包括不同类型有机物在黑臭过程中的作用、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对 COD 降解和黑臭产生的影响等,为黑臭水体的治理提供更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黑臭水体的 COD 值范围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黑臭程度的水体通常对应着一定范围的 COD 值,但 COD 浓度与水体黑臭程度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深入研究二者关系,对于黑臭水体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深远的意义,期待未来在该领域能够取得更多创新性的成果,助力实现水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