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与极端天气频发的双重背景下,城市排水系统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传统依赖经验主义的排水规划方式,已难以应对复杂管网结构、多变降雨工况带来的挑战。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通过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与物理排水系统全要素映射的虚拟模型,为排水系统的精细化管理、动态模拟与科学规划提供了全新路径。其中,如何利用数字孪生技术精准模拟不同降雨强度、管网改造方案下的排水效果,成为支撑城市排水规划的数据基石,这一过程涉及虚拟模型的构建逻辑、多源数据的融合机制、动态模拟的算法设计以及规划决策的落地路径等多个关键环节。
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排水系统虚拟模型的核心逻辑,在于实现物理世界与虚拟空间的 “双向映射、实时交互”。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首先需要完成对城市排水系统物理实体的全维度数字化复刻,这一过程涵盖排水管网、泵站、调蓄池、河道闸门等核心设施的几何参数建模,以及管网拓扑关系、水力特性、周边地形地貌的精准数字化。例如,通过激光扫描技术获取管道内径、材质、埋深等三维参数,结合 GIS 系统录入管网节点坐标与连接方式,构建毫米级精度的管网几何模型;同时,通过物联网传感器采集泵站扬程、闸门开度、管道粗糙系数等水力参数,为虚拟模型赋予物理属性。在此基础上,数字孪生平台需建立 “静态基础数据库 + 动态实时数据库” 双库架构,静态数据包含管网设计图纸、历史改造记录等固定信息,动态数据则涵盖实时液位、流量、降雨量等高频更新数据,通过边缘计算网关实现物理设施与虚拟模型的实时数据同步,确保虚拟模型能够动态反映物理系统的运行状态。
在虚拟模型的动态模拟能力构建方面,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需突破多场景下的水力动力学仿真技术瓶颈。针对不同降雨强度的模拟,数字孪生系统需整合气象部门的降雨预测数据,将其转化为分布式降雨输入参数,结合城市下垫面类型(如绿地、硬化路面、屋顶)的产流系数,通过水文模型(如 SWMM、InfoWorks ICM)计算地表径流过程,再耦合管网水力模型模拟雨水从汇水区域流入管网、泵站、调蓄设施的全过程。例如,当模拟 5 年一遇暴雨时,系统可根据历史降雨数据生成时程分配曲线,输入虚拟模型后,实时输出各管网节点的水位变化、泵站运行负荷、调蓄池蓄满时间等关键指标,并通过可视化界面呈现内涝风险区域的分布与积水深度。对于管网改造方案的模拟,数字孪生技术支持 “假设 - 验证” 式的动态推演:规划人员可在虚拟模型中设置管道扩容、新增分流制管网、改造泵站等方案参数,系统通过对比改造前后的管网水力坡降、流速分布、内涝消除效率等指标,量化不同方案的投资效益比。如针对某老旧片区管网淤积问题,模拟更换大管径管道与增设雨水调蓄池两种方案,通过虚拟模型输出的管网过流能力提升率、改造工程成本、长期运维费用等数据,为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数字孪生技术为城市排水规划提供的数据支撑,体现在规划全流程的精准化与前瞻化。在规划前期,虚拟模型可通过回溯历史数据,还原过去十年内典型暴雨事件中的管网瓶颈,识别出长期被忽视的 “隐形内涝点”。例如,某城市通过数字孪生模型复盘 2020 年特大暴雨发现,某主干道下方管网因存在 90 度急弯导致局部水头损失过大,是造成该区域持续积水的关键原因,这一发现修正了此前 “仅因管径不足” 的规划判断。在规划实施阶段,数字孪生模型可与施工进度管理系统对接,模拟管网改造施工对周边交通、现有排水系统的影响,优化施工时序。如在新建雨水干管时,通过虚拟模型模拟分阶段施工期间的临时排水方案,避免因施工阻断原有管网导致的局部内涝。在规划效果评估环节,数字孪生技术支持跨时间维度的长期预测,例如模拟未来 30 年城市人口增长、用地性质变化对排水系统的压力,结合气候变化模型预测的降雨强度增幅,评估当前规划方案的适应性周期,提前预留改造空间。
然而,数字孪生技术在排水系统虚拟建模中的应用仍面临数据壁垒与技术挑战。一方面,城市排水管网的历史数据常分散在住建、水利、市政等多个部门,存在数据格式不统一、关键参数缺失(如部分老旧管道的材质与埋深记录丢失)等问题,需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与可信度。另一方面,极端降雨场景下的管网溢流、路面积水等非线性水力现象,对模型的计算精度与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需通过 AI 算法优化网格划分与迭代求解过程,减少模拟误差。此外,虚拟模型的维护成本较高,需建立常态化的数据更新机制,例如通过管网机器人定期巡检更新管道内壁糙率参数,通过卫星遥感数据修正城市下垫面变化,确保模型与物理系统的长期一致性。
智慧水务解决方案中,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排水系统虚拟模型,本质上是城市排水系统的 “数字实验室”。它通过对物理设施的数字化重构、多源数据的动态融合与水力过程的精准模拟,将传统 “经验驱动” 的排水规划转变为 “数据驱动” 的科学决策。从模拟单场暴雨的内涝风险,到评估十年管网改造的长远效益,数字孪生技术不仅为当下的排水难题提供解决方案,更通过前瞻性的模拟分析,让城市排水规划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弹性与韧性。随着 5G、边缘计算、AI 等技术的深度融合,这一虚拟模型将逐步实现与物理系统的 “实时交互、闭环控制”,最终推动城市排水系统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预警、智能调度” 的智慧化阶段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