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管网监测数据如何辅助优化管网改造或新建工程的设计方案?-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7-19 | 17 次浏览 | 分享到:
排水管网监测数据通过多维度作用,助力优化管网改造与新建工程设计方案,推动设计从 “经验驱动” 向 “数据驱动” 转型。在现状评估中,依据流量、水位、管道结构及水质等监测数据,精准识别管网缺陷,定位改造优先级,如某老城区据此制定 “瓶颈段优先改造” 方案,提升资金利用率 40%;在负荷预测方面,结合历史流量、降雨等数据构建模型,匹配设计规模,避免投资浪费或短期内改造;通过流速、水位落差等数据优化水力模型,减少水力损失,提升排水效率;还能衔接周边系统,实现协同设计,提升整体效能;同时基于监测数据进行全生命周期验证,保障设计方案长期可行性。应用监测数据优化的管网工程,运行效率提升 30% 以上,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 20%-40%,未来将与数字孪生等技术融合,实现动态设计。

城市排水管网是保障水环境安全与防治内涝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改造与新建工程的设计质量直接决定系统的运行效率与使用寿命。传统设计模式多依赖经验公式与历史数据,难以应对城市化进程中水质、水量的复杂变化。随着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排水管网监测数据正成为设计方案优化的 “智慧引擎”—— 通过精准捕捉管网运行状态、识别潜在风险、模拟水流规律,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从 “经验驱动” 到 “数据驱动” 的转型。


现状评估:精准识别管网缺陷,定位改造优先级

排水管网改造工程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现有系统的短板,而监测数据为现状评估提供了量化依据。传统人工排查方式耗时费力且覆盖有限,难以全面掌握管网的实际运行状态,而监测数据通过多维度指标分析,可精准识别缺陷类型与分布特征,为改造优先级排序提供科学支撑。


流量与水位监测数据是评估管网过流能力的核心依据。系统通过在管网关键节点布设超声波流量计、电子水尺,实时记录不同时段(平水期、雨天、暴雨期)的流量变化与水位波动。当某管段在中等降雨条件下水位即超过管顶高程的 70%,或流量接近设计流量的 90% 时,表明该区域存在明显的过流能力不足问题,需优先纳入改造计划。某老城区的监测数据显示,其 30% 的雨水管网在 5 年一遇降雨时即出现满管流状态,据此制定的 “瓶颈段优先改造” 方案使改造资金利用率提升 40%。


管道结构状态数据为修复方式选择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管道机器人、CCTV 检测(闭路电视)等设备采集的图像数据,结合振动传感器监测的管道异响特征,可识别腐蚀、破裂、淤积、错口等结构性缺陷。例如,监测数据显示某混凝土管段的内壁腐蚀深度达 20mm,且振动信号出现高频异常,表明管道已接近安全使用极限,需采用开挖更换方式改造;而对仅存在局部淤积(厚度<管径 1/3)的管段,则可通过高压清洗等非开挖方式处理。某城市应用该评估方法后,管网改造的材料成本降低 25%,施工周期缩短 30%。


水质与污染物监测数据影响管网材质选择。在工业废水汇入较多的管网区域,监测数据中的 pH 值、重金属浓度、有机物含量等指标,直接决定改造管道的耐腐蚀性要求。如化工园区周边的管网,若监测显示废水 pH 值长期低于 5.0 且含高浓度氯离子,设计时需选用玻璃钢或涂塑钢管等耐酸碱材质,而非传统混凝土管。某工业园区据此优化材质选择后,管道的预期使用寿命从 15 年延长至 30 年,避免了频繁更换的额外成本。


监测数据还能揭示管网系统的系统性缺陷。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积水历时、管道负荷率等数据,可识别管网布局的不合理之处 —— 如老城区的枝状管网导致雨水排放路径过长,新建城区的管网与周边水系衔接不畅等。某城市根据监测数据调整改造方案,将 3 处断头管网连接至附近河道,使区域内涝积水消退时间缩短 50%。


负荷预测:动态模拟水量变化,匹配设计规模

排水管网的设计规模需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水量负荷相匹配,过大则造成投资浪费,过小则很快面临改造压力。监测数据通过构建负荷预测模型,可精准预判不同情景下的水量变化,使设计规模更具前瞻性与经济性。


历史流量数据与人口经济数据的耦合分析,是预测生活污水量的核心方法。系统将管网监测的日均流量、峰值流量数据,与区域人口增长率、GDP 增速、第三产业占比等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 “社会经济 - 污水量” 预测模型。例如,监测显示某新区当前日均污水量为 8000m³/d,结合人口年均增长 5% 的趋势,模型预测 5 年后污水量将达 12000m³/d,据此将原设计的 DN800 管道调整为 DN1000,避免了短期内的扩容改造。


降雨与雨水管网监测数据支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优化。通过分析近 10 年的降雨强度数据(如 5 年一遇、10 年一遇降雨量)与对应时段的管网水位、流量监测结果,可修正传统暴雨强度公式的适用参数。某城市监测发现,受气候变化影响,其 5 年一遇降雨量已从原设计的 50mm 提升至 65mm,据此将雨水管网的设计重现期从 1 年一遇提高至 3 年一遇,同时增大管径 100-200mm,使改造后的区域在次年暴雨中成功抵御内涝。


合流制管网的截流倍数设计依赖混合污水监测数据。在合流制管网改造中,截流倍数(截流干管所截留的雨污混合污水量与旱流污水量的比值)需根据监测的旱流流量、雨天峰值流量及溢流污染浓度综合确定。监测数据显示某合流管在降雨时的溢流污水 COD 浓度达 500mg/L,远超河道水环境容量,设计时将截流倍数从 1.5 提高至 3.0,并配套建设调蓄池,使溢流污染负荷削减 60%。


工况模拟数据验证设计规模的合理性。通过 SWMM(暴雨洪水管理模型)等软件,将监测的管网拓扑结构、水力参数输入模型,模拟不同设计规模下的管网运行状态。例如,对新建管网方案分别模拟 30 年一遇、50 年一遇降雨情景下的水位变化,若 50 年一遇情景中存在 20% 的管段水位超过设计高程,则需调整管径或增设溢流口。某新城应用该模拟方法后,避免了因设计保守导致的 2000 万元投资浪费。


水力模型优化:提升管网运行效率,减少水力损失

排水管网的水力特性直接影响输水效率,传统设计中依赖经验公式计算的水头损失、流速等参数,常与实际运行存在偏差。监测数据通过校准水力模型,可优化管道坡度、管径、检查井布置等设计要素,减少水力损失,提升系统排水能力。


流速监测数据优化管道坡度设计。根据明渠均匀流公式,流速与管道坡度正相关,而合理流速(污水管 0.6-1.0m/s,雨水管 0.75-2.0m/s)可避免淤积与冲刷。监测数据显示某现状管道的平均流速仅 0.4m/s,且淤积速率达每月 125px,改造设计时将管道坡度从 0.3% 调整为 0.5%,使流速提升至 0.7m/s,淤积问题得到解决;而对监测显示流速达 2.5m/s(远超安全阈值)的管段,则通过放缓坡度至 0.2%,并增设消能井,减少管道冲刷磨损。


水位落差数据指导管径渐变设计。在长距离输水管道设计中,监测数据中的上下游水位差(水头损失)是管径调整的关键依据。若监测显示某 1km 长的 DN600 管道水头损失达 2.5m(超过设计值 1.5 倍),表明管道过流能力不足,改造时需将中段管径渐变为 DN800,使水头损失控制在合理范围。某城市采用该设计后,泵站的提升能耗降低 18%。


检查井与支管接入数据优化节点设计。监测显示传统直角三通接入的支管,在流量高峰期会产生明显的水流对冲,水头损失增加 30%,设计时改为 45° 斜接方式,并扩大检查井直径(从 1.2m 增至 1.5m),使对冲现象消除,过流能力提升 20%。此外,根据不同支管的流量监测数据,采用 “大小头” 设计 —— 流量较大的支管(>300L/s)采用较大接入管径,避免成为系统瓶颈。


溢流与积水数据优化调蓄设施布局。对监测显示的易涝点(如某立交桥下年均积水超 5 次),结合周边管网的流量 - 水位关系数据,可确定调蓄池的最佳容积与位置。例如,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域在 30 分钟降雨 100mm 时的管网超额流量达 500m³,据此设计容积 600m³ 的调蓄池,可完全消纳超额雨水,避免积水。某城市通过这种精准设计,调蓄设施的总投资较传统估算方式减少 35%。


协同设计:衔接周边系统,提升整体效能

排水管网并非孤立系统,其设计需与污水处理厂、河道水系、海绵设施等周边系统协同联动。监测数据通过揭示各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可优化接口设计,提升城市水系统的整体效能。


管网与污水处理厂的协同设计基于流量与水质监测数据。若管网监测显示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早高峰流量超出其设计处理能力的 120%,则在管网改造时需增设进厂前的调蓄池,将高峰流量削减 30%,避免冲击处理系统;同时,根据管网末端的水质监测数据(如 BOD/COD 比值),调整管网水力停留时间 —— 对可生化性较差的污水(BOD/COD<0.3),设计时缩短停留时间(<2 小时),减少有机物降解导致的管道淤积。


管网与河道水系的衔接设计依赖水位与溢流数据。监测显示某管网的出水口在汛期常因河道水位上涨(超历史最高水位 0.5m)导致排水受阻,改造设计时将出水口高程抬高 0.8m,并增设拍门防止河水倒灌;对溢流频次较高的管网节点,设计生态缓冲带与初期雨水处理设施,使溢流污水经沉淀、过滤后再排入河道,降低污染风险。


管网与海绵设施的协同设计基于雨量与管网负荷数据。通过监测不同降雨强度下的管网流量变化,确定海绵设施的布局与规模 —— 在管网负荷率较低(<60%)的区域,可减少海绵设施建设;而在管网超负荷运行的区域,需配套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通过渗透、滞蓄削减 30%-50% 的雨水径流量。某试点区域应用该设计方法后,海绵设施的投资效益比提升 40%。


智慧化接口设计预留未来升级空间。根据监测系统的通信协议与数据格式,在新建管网中预留传感器安装接口、数据传输模块位置,避免后期改造时的重复开挖。例如,在关键节点的检查井内预设液位计、流量计的安装基座,在管道内壁预留光纤传感线缆的敷设通道,为智慧管网的迭代升级奠定基础。


全生命周期验证:保障设计方案的长期可行性

排水管网工程的设计需考虑 20-50 年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监测数据通过模拟不同设计方案在长期运行中的性能衰减、维护需求等,可优化设计参数,实现全周期经济性最大化。


材质耐久性数据影响设计寿命选择。通过对不同材质管道的腐蚀速率、老化程度等监测数据的长期分析,可预测其在特定环境下的寿命 —— 如在高地下水水位区域,混凝土管的腐蚀速率为每年 0.5mm,而 PVC 管的老化速率受紫外线影响可忽略,设计时选用 PVC 管可减少中期更换成本。某城市据此优化材质后,管网全生命周期的维护费用降低 35%。


维护成本数据优化设计细节。监测数据显示,采用传统圆形检查井的管网,每年因清淤产生的费用达每公里 8000 元,而设计为椭圆形检查井(底部坡度增大至 2%)后,淤积速率降低 60%,年维护费用降至每公里 3200 元。类似地,在管道转弯处设计更大曲率半径(>5 倍管径),可减少水流阻力导致的能量损失,降低泵站电费支出。


环境影响数据推动绿色设计。通过监测管网施工与运行对周边土壤、地下水的影响,优化设计方案 —— 如在敏感生态区采用非开挖拉管技术,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在地下水水位较高区域,设计防渗垫层与泄漏监测系统,避免污水渗入地下水体。某生态保护区应用该设计理念后,管网工程的环境修复成本降低 70%。


总结:数据驱动下的排水管网设计新范式

排水管网监测数据对工程设计的优化作用,贯穿于现状评估、负荷预测、水力优化、协同设计、全生命周期验证的全过程,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抽象的设计参数转化为可量化、可验证的科学指标,实现 “精准设计”“按需设计”“协同设计”。某权威机构的统计显示,应用监测数据优化的管网工程,其运行效率提升 30% 以上,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 20%-40%,内涝防治效果提升 50% 以上。


未来,随着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监测数据将与虚拟仿真深度融合 —— 通过构建管网数字孪生体,实时模拟设计方案在极端天气、人口增长、产业转型等情景下的表现,实现 “边设计、边验证、边优化” 的动态设计模式。同时,监测数据的共享机制将进一步完善,使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等各方主体基于同一数据底座协同工作,消除信息壁垒。


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重视监测数据在设计中的应用,是提升基础设施投资效益的必然选择;对于设计单位,掌握数据驱动的设计方法,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于社会公众,这意味着更安全、更高效的排水服务,以及更宜居的城市环境。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排水管网监测数据必将成为 “韧性城市”“海绵城市” 建设的核心支撑,推动城市水系统设计进入智能化、精细化、可持续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