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管网监测:水质异常来源识别的技术与挑战-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7-16 | 8 次浏览 | 分享到:
排水管网监测系统检测到水质异常时,需快速区分污染来源是管网自身问题还是外部排入。这基于两类来源的不同特征,依托传感器网络、数据模型分析和水力模型协同等技术,但受管网结构复杂、污染物复合污染、监测数据时空局限及外部排入隐蔽性等挑战影响。通过传感器技术升级、数据融合与模型优化及建立联动机制等可提升识别能力。

城市排水管网是保障水环境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内部水质异常不仅会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当排水管网监测系统检测到水质异常(如混入工业污染物)时,能否快速区分污染来源是管网自身问题还是外部排入,直接关系到溯源排查的效率和精准度。这一能力的实现既需要依托先进的监测技术,又要克服管网环境复杂性带来的诸多挑战,是智慧排水体系建设中的关键课题。


水质异常来源的典型特征与识别依据

排水管网中的水质异常通常表现为污染物浓度突升、pH 值剧烈波动、有毒物质检出等现象,其来源可大致分为管网自身问题和外部排入两类,二者在污染物特征、发生规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监测系统的识别提供了基础依据。


管网自身问题导致的水质异常,往往与管道结构缺陷或沉积物扰动相关。例如,老旧管道的破裂可能导致周边土壤中的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渗入管网,这类污染物的种类与土壤背景值密切相关,且浓度会随管道破损程度和地下水渗透量缓慢变化,通常不会出现瞬时激增的情况。管道内长期淤积的沉积物在水流冲击下发生扰动时,会导致水中悬浮物、COD(化学需氧量)等指标突然升高,但这类异常中污染物成分与管网日常淤积物的成分一致,且多发生在暴雨初期或管道清淤后的短期内。此外,管网内的厌氧环境可能引发生物化学反应,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气体,这类异常的污染物来源具有明显的内生性,且浓度变化与管网内的水力条件、温度等环境因素相关。


外部排入造成的水质异常则呈现出强烈的人为干预特征。工业企业偷排、超标排放是最常见的外部污染源,这类异常中污染物种类与企业生产工艺直接相关,如化工企业可能排放含苯系物、硝基化合物的废水,电镀企业则可能排放含铬、镍等重金属的废水,具有显著的行业标志性。与管网自身问题相比,外部排入的污染物浓度往往极高,且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多次峰值,例如某企业在夜间集中偷排时,监测数据会呈现脉冲式的浓度跃升。此外,外部排入的污染物可能与生活污水成分差异显著,如 pH 值呈强酸性或强碱性、含有特定工业添加剂等,这些特征可作为区分外部排入的重要标志。


监测系统实现来源识别的技术基础

排水管网监测系统要实现对水质异常来源的快速区分,需要构建 “传感器实时监测 + 数据模型分析 + 空间定位追踪” 的技术体系,通过多维度信息的融合判断污染来源的属性。


传感器网络的高密度部署是识别的前提。在关键节点安装水质多参数传感器(如 pH、溶解氧、电导率)、特定污染物传感器(如重金属离子选择电极、有机污染物光学传感器),可实时捕捉水质指标的细微变化。例如,当检测到六价铬浓度突升时,结合该区域周边无电镀企业的背景信息,可初步判断为管网自身防腐层脱落或土壤渗透;若同时检测到苯胺类物质,则更可能指向外部工业偷排。部分先进系统还配备生物毒性传感器,能快速响应水中有毒物质的综合效应,为污染来源的危害性评估提供依据。


数据模型的智能分析是识别的核心。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污染溯源模型,可通过历史数据训练识别不同来源异常的特征模式。例如,将管网自身问题导致的异常数据(如沉积物扰动时的 COD 与悬浮物浓度比值)与外部排入的异常数据(如工业偷排时的特征污染物浓度变化曲线)作为训练样本,模型可学习到两类异常在发生频率、持续时间、污染物关联性等方面的差异。当新的异常数据输入时,模型能通过比对特征参数,输出污染来源为管网自身或外部排入的概率,并结合 GIS(地理信息系统)定位异常发生的管道段,为排查人员提供初步方向。


水力模型的协同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识别的准确性。通过构建管网水力模型,可模拟不同污染源对水质监测数据的影响范围和传播速度。例如,若某监测点检测到水质异常,而上游监测点未出现同类异常,且水力模型显示该区域水流方向为单向流动,则外部排入的污染源更可能位于该监测点下游的支管接入处;若异常在多个相邻监测点同时出现,且与管道破裂的空间分布吻合,则更倾向于判断为管网自身结构问题。


来源识别面临的现实挑战

尽管监测系统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但在实际应用中,排水管网的复杂环境和污染来源的多样性,使得快速区分异常来源面临诸多现实挑战,这些挑战直接制约了溯源排查的效率。


管网结构的复杂性导致污染传播路径模糊。老旧城区的排水管网往往存在错接、混接现象,雨水管与污水管互通、工业废水管接入生活污水管等情况普遍存在,使得污染物在管网中呈现多向扩散的特征。当某一监测点检测到水质异常时,可能是上游外部排入的污染物经混接管道迂回传播而来,也可能是下游管网自身问题产生的污染物逆流扩散所致,仅通过单个监测点的数据难以厘清传播路径,增加了来源判断的难度。此外,检查井内的水位波动、管道内的湍流现象,会导致污染物浓度在短时间内出现不规则波动,干扰监测系统对异常特征的捕捉。


污染物的复合污染特性模糊了来源界限。部分工业企业为规避监管,会将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混合后排放,使得外部排入的污染物浓度被稀释,其特征与管网自身问题导致的异常更为接近。例如,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与管道沉积物混合后,监测数据中重金属浓度的变化趋势可能与沉积物扰动时的特征相似,仅凭浓度曲线难以区分。同时,管网自身问题与外部排入可能同时存在,如破裂管道既渗入了土壤污染物,又接纳了附近企业的偷排废水,这种复合污染情况下,污染物特征相互叠加,进一步增加了识别的复杂性。


监测数据的时空局限性影响判断准确性。目前多数排水管网监测系统的传感器部署密度不足,尤其是在支管、庭院管等末梢管网,往往存在监测盲区。当水质异常发生在盲区时,只能通过下游主干管的监测数据间接推断,导致污染来源的定位误差较大。此外,部分污染物传感器的响应时间较长,如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需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而外部偷排可能具有瞬时性,监测数据可能无法完整记录异常全过程,使得模型分析缺乏关键依据。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暴雨引发的管网易满流状态会干扰传感器的正常工作,甚至导致数据中断,进一步削弱系统的识别能力。


外部排入行为的隐蔽性增加了识别难度。工业企业的偷排行为往往具有时间随机性,多选择在夜间、节假日或暴雨期间进行,且可能通过临时软管接入雨水口等非正规方式排放,使得污染来源的空间位置难以锁定。部分企业还会采用间歇式排放策略,即短时间高浓度排放后,间隔数小时再排放,这种脉冲式污染的特征与管网沉积物扰动的瞬时异常更为相似,监测系统容易误判。此外,一些新型工业污染物缺乏标准检测方法,传感器无法识别,只能通过后续实验室检测确认,导致溯源排查错过最佳时机。


提升来源识别能力的优化路径

要突破现有挑战,提升排水管网监测系统对水质异常来源的识别能力,需要从技术升级、系统协同、机制完善三个维度构建综合解决方案,实现从 “被动响应” 到 “主动预警” 的转变。


传感器技术的升级是提升识别精度的物质基础。应加大对特异性传感器的研发投入,开发针对典型工业污染物(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征重金属)的快速检测传感器,缩短响应时间至秒级,确保捕捉瞬时偷排行为。同时,推广应用微型化、耐腐蚀的传感器,实现对末梢管网的全覆盖,减少监测盲区。例如,在雨水口、企业排污口附近安装小型化水质监测终端,实时监测 pH 值、电导率等参数的突变,为外部排入的早期识别提供数据支撑。此外,引入光谱分析、生物监测等先进技术,通过污染物的光谱特征、生物毒性反应等多维度信息,构建更全面的污染特征图谱,提高对复合污染的识别能力。


数据融合与模型优化是提升识别效率的核心手段。建立 “监测数据 + 管网属性 + 企业排污信息” 的多源数据融合平台,将传感器监测数据、管网 GIS 数据、工业企业环评数据、历史排污记录等信息整合,为模型分析提供更丰富的参考依据。例如,当检测到某类工业污染物时,系统可自动关联周边企业的生产工艺,判断该污染物是否与企业生产相关,从而提高外部排入来源的识别概率。优化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方式,采用迁移学习、联邦学习等技术,在保护企业数据隐私的前提下,整合不同区域的异常数据样本,提升模型对复杂场景的适应能力。同时,将水力模型与水质模型深度耦合,模拟不同来源污染物在管网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动态更新污染来源的概率判断,为排查人员提供动态调整的溯源路径。


建立联动机制是提升排查实效的保障。监测系统的来源识别结果需要与现场排查工作紧密结合,形成 “系统预警 — 初步判断 — 现场核验 — 模型迭代” 的闭环机制。当系统判断污染来源为外部排入时,环保部门可依据系统定位的可疑区域,快速调取周边企业的在线监控数据、生产台账,开展突击检查;若判断为管网自身问题,市政部门可优先对该区域的管道进行 CCTV(闭路电视)检测,核实是否存在破裂、淤积等情况。现场排查结果需反馈至监测系统,用于优化模型参数,不断提升识别的准确性。此外,建立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打破环保、市政、水务等部门的信息壁垒,实现企业排污许可、管网维护记录、水质监测数据的实时互通,为来源识别提供更全面的背景信息。


排水管网监测系统对水质异常来源的识别能力,是衡量城市排水管理精细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数据模型的优化和联动机制的完善,这一能力将逐步提升,为快速溯源排查、精准打击违法排污、及时修复管网缺陷提供有力支撑。在未来的智慧排水体系建设中,还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构建更具适应性和预见性的监测识别系统,为守护城市水环境安全筑牢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