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务:排水管网溢流数据分析与城市面源污染防控策略-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7-05 | 6 次浏览 | 分享到:
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通过构建 “空 - 地 - 网” 一体化监测网络,采集排水管网溢流的流量、污染物浓度等数据,提取溢流时空特征、污染负荷等核心要素。借助 GIS 空间分析与时间序列解析,精准识别面源污染热点区域与驱动因素(如初期雨水、人类活动),进而从管网优化(如调蓄池布局)、源头控制(如差异化减排)、应急管理等方面辅助制定防控策略。通过数据驱动的闭环管理,实现面源污染从经验治理到精准防控的升级,典型案例显示可降低溢流污染负荷 30% 以上。

城市面源污染因具有分散性、随机性和复杂性,一直是水环境治理的难点。而排水管网溢流(尤其是合流制溢流与雨水管网溢流)作为面源污染物进入自然水体的关键通道,其携带的大量污染物对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通过对溢流数据的深度挖掘与系统分析,为制定精准有效的面源污染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实现了从 “被动应对” 到 “主动防控” 的治理升级。


排水管网溢流数据的多维感知与采集

智慧水务体系通过构建 “空 - 地 - 网” 一体化监测网络,全面捕捉溢流过程中的污染物特征与时空分布规律,为后续分析奠定数据基础。


多维度监测网络的搭建

在硬件层面,智慧水务在排水管网关键节点(如溢流口、检查井、泵站)部署了复合型监测设备:


流量与液位传感器(如多普勒流量计、超声波液位计)实时记录溢流发生的起止时间、持续时长及瞬时流量,计算单次溢流的总水量,为污染物总量估算提供基础参数。


水质传感器(如浊度计、COD 在线监测仪、总磷 / 总氮传感器)同步采集溢流水中的污染物浓度,捕捉污染峰值变化。例如,在暴雨初期,溢流水中的悬浮物浓度可能达到旱季污水的 5-10 倍,传感器可在 1 分钟内完成一次数据采集,精准记录这一 “第一 flush” 效应。


视频监控与溯源设备(如 AI 摄像头、水质指纹识别装置)用于识别溢流中的特征污染物(如工业废水特有的颜色、餐饮油污漂浮物),辅助判断污染来源。


在数据传输层面,依托 NB-IoT、5G 等物联网技术,监测数据实时上传至智慧水务云平台,形成 “时间 - 流量 - 污染物浓度” 三维数据库。例如,某沿海城市的合流制管网监测系统,已实现对 200 余个溢流口的每秒级数据采集,单日数据处理量达 10GB 以上,为微观分析提供了高密度数据支撑。


溢流数据的核心要素提取

智慧水务平台通过数据清洗与结构化处理,从海量监测信息中提取关键要素:


溢流时空特征:包括溢流发生的地理位置、频次(如某区域雨季每月溢流 8-12 次)、持续时间(如单次溢流平均 45 分钟)及与降雨的关联性(如降雨量超过 30mm 时必然触发溢流)。


污染物组成与负荷:通过分析 COD、氨氮、总磷、悬浮物等指标,确定溢流污染的主要成分。例如,居民区周边溢流以生活污水污染物为主,而商业区溢流可能含有较高浓度的油脂和洗涤剂成分。


溢流强度分级:根据流量与污染物浓度乘积,将溢流污染强度划分为 “轻微”“中等”“严重” 三级,为防控优先级排序提供依据。


溢流数据分析支撑面源污染的精准溯源

智慧水务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破解溢流污染的 “来源黑箱”,明确污染贡献主体与关键影响因素,为策略制定指明方向。


基于空间分析的污染热点识别

智慧水务平台结合 GIS 地理信息系统,将溢流数据与城市空间特征叠加分析,定位面源污染高发区域:


溢流频次与土地利用类型关联:通过分析发现,城市建成区中 “居住 + 商业混合用地” 的溢流频次是纯工业区的 1.8 倍,且污染物中氮磷含量更高,说明生活污染源是该区域的主要贡献者;而城市边缘的 “城中村 + 农田过渡带” 溢流中,悬浮物与农药残留浓度突出,反映了农业面源与生活污染的叠加影响。


溢流污染强度与管网属性耦合:老旧管网(使用年限超过 20 年)的溢流污染强度比新建管网高 30%-50%,因管道破损、淤积导致的污染物沉积与冲刷,加剧了溢流污染。例如,某城市老城区的合流制管网因维护滞后,单次溢流的 COD 负荷可达 120kg,是新城区的 2.3 倍。


通过此类分析,可精准划定 “高风险污染单元”,如某城市将 32 个溢流口所在区域列为面源污染重点防控区,占全市溢流口总数的 15%,却贡献了 40% 的污染物总量。


基于时间序列的污染驱动因素解析

智慧水务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趋势分析,揭示溢流污染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关联:


降雨特征的影响:通过分析 5 年降雨 - 溢流数据,发现当降雨强度超过 50mm/h 时,溢流污染负荷呈指数增长,且前 30 分钟的污染物冲刷量占总负荷的 60%,印证了 “初期雨水污染最严重” 的规律。


人类活动的干扰:节假日期间(如春节、国庆),商业区溢流的 COD 浓度比平日高 25%,因餐饮、购物活动产生的污水量激增;而农业灌溉期,周边雨水管网溢流的总磷浓度上升 15%-20%,与农田排水相关。


这些分析为针对性防控提供了依据 —— 例如,针对 “初期雨水污染”,可制定 “降雨初期快速截流” 策略;针对节假日污染高峰,可提前调整管网运行参数。


溢流数据分析指导面源污染防控策略制定

基于对溢流数据的深度解析,智慧水务从工程改造、管理优化、源头控制三方面,辅助构建多层次的面源污染防控体系。


管网系统优化与改造策略

精准截流设施布局:根据溢流口的流量与污染强度数据,在高负荷溢流口周边建设 “调蓄池 + 截流井” 组合设施。例如,某城市通过分析发现,3 个溢流口承担了全区 60% 的污染负荷,据此新建总容积 5000m³ 的调蓄池,使雨季溢流频次减少 40%,污染物入河量降低 35%。


管网修复优先级排序:结合溢流数据与管网健康度评估(如通过 CCTV 检测的管道破损率),优先修复 “高溢流风险 + 高污染贡献” 的管网段。例如,针对老旧管网的淤积问题,智慧水务平台根据流速监测数据生成 “淤堵热力图”,指导清疏作业,使管道过流能力提升 20%,间接减少溢流污染。


源头污染控制与海绵城市协同

差异化源头减排方案:根据溢流污染的来源解析,对不同区域实施针对性管控:


居民区:推广 “阳台废水收集系统”,减少洗衣废水直排雨水管,数据显示此举可使溢流口总磷浓度下降 15%;


商业区:要求餐饮企业安装隔油设施,并通过智慧平台监测油污排放浓度,超标时自动预警,使溢流油脂含量降低 40%;


城市绿地:结合溢流数据中的悬浮物来源分析,在雨水汇入管网前建设植被缓冲带,拦截泥沙,某试点区域的溢流悬浮物浓度下降 25%。


海绵设施效能评估与优化:智慧水务通过对比海绵设施(如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建成前后的溢流数据,评估其减污效果。例如,某片区在建成 10 公顷透水铺装后,监测显示溢流频次减少 25%,COD 负荷降低 18%,据此在同类区域推广该技术,形成规模效应。


应急管控与长效管理机制

降雨应急调度:智慧水务平台将实时降雨预报与溢流模型结合,提前 6 小时启动应急措施:如调整泵站运行参数、临时关闭高污染风险区域的雨水排放闸门,将溢流污染峰值削减 30% 以上。


污染责任追溯体系:通过分析溢流中的特征污染物(如特定工业化学品、抗生素),结合企业排污数据,锁定违规排放源头。例如,某城市通过水质指纹比对,发现某次溢流中的重金属与某机械厂偷排废水匹配,据此查处并整改,使同类污染事件后续减少 80%。


绩效评估与动态调整:建立 “溢流污染削减率”“面源污染负荷降低量” 等量化指标,通过智慧平台定期评估防控策略效果。例如,某策略实施一年后,数据显示总磷入河量下降 22%,但 COD 削减未达预期,据此调整管控重点,增加对生活污染源的治理力度。


案例印证:智慧水务驱动的面源污染治理实践

某省会城市的智慧排水平台通过三年的溢流数据积累与分析,构建了 “监测 - 分析 - 决策 - 执行 - 评估” 的闭环防控体系:


利用 200 余个监测点的溢流数据,识别出 5 个面源污染热点区域,占全市污染负荷的 55%;


针对性实施 “调蓄池建设 + 海绵城市改造 + 餐饮污染管控” 组合策略,一年后监测显示:雨季溢流频次从平均每月 15 次降至 8 次,溢流水中 COD、总磷浓度分别下降 30% 和 28%;


基于数据分析优化应急调度,在 2023 年暴雨期间,通过提前调控,使中心城区溢流污染峰值比历史同期降低 45%,保障了河道水质稳定。


智慧水务通过对排水管网溢流数据的深度挖掘,打破了面源污染 “看不见、摸不着” 的治理困境,实现了防控策略从 “经验主义” 到 “数据驱动” 的转变。未来,随着 AI 预测模型与数字孪生技术的融入,智慧水务将进一步提升溢流污染的预判能力,为城市面源污染治理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