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极端暴雨下城市排水系统的挑战与内涝问题-吉佳水务
来源: | 作者:吉佳 | 发布时间: 2025-04-14 | 69 次浏览 | 分享到:
极端暴雨引发的内涝问题严重威胁城市安全运行,我国城市排水系统面临管网设计标准滞后、末端调蓄能力缺失、设施老化与维护不足等挑战。内涝形成呈现管网溢流、地表径流加速、区域排水失衡的链式反应,治理中存在工程改造难、多部门协同困境及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等难题。需从韧性设施建设、智慧监测预警、制度协同创新三方面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防洪排涝体系。

极端暴雨正以“超设计标准”的降雨量考验城市排水系统,其引发的内涝问题已成为城市安全运行的重大威胁。


一、排水系统面临的核心挑战

管网设计标准滞后

我国现行《室外排水设计标准》中,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多为1-3年,部分重点区域提升至5年。但极端暴雨(如郑州“7・20”暴雨单日降雨量达624.1mm,超百年一遇标准)远超设计阈值,导致管网瞬间过载。老旧城区管网管径不足、雨污合流等问题加剧排水压力。

末端调蓄能力缺失

传统排水体系依赖“快排”思维,缺乏足够的调蓄空间。城市硬化率超70%,雨水渗透能力下降;河道被侵占、湿地退化导致行洪断面缩小,如武汉主城区湖泊面积较建国初期缩减近40%,削弱天然蓄洪功能。

设施老化与维护不足

部分城市管网服役超30年,结构性缺陷率超15%,管道破损、沉积物堵塞等问题降低排水效率。养护资金投入不足,北京某区管网清淤覆盖率不足40%,暴雨时杂物堆积易形成“卡脖”节点。


二、内涝形成的链式反应

极端暴雨下,排水系统失效呈现“压力传导—瓶颈锁定—灾害扩散”特征:

管网超负荷溢流

降雨强度>管网排水能力时,检查井出现倒灌,污水与雨水混合后加剧污染风险。广州某地铁站在暴雨中因管网倒灌导致设备瘫痪,暴露地下空间防倒灌设计缺陷。

地表径流汇集加速

硬化路面阻断雨水下渗,径流系数从绿地的0.1-0.2骤升至沥青路面的0.8-0.9。上海陆家嘴金融区在台风天1小时内形成50mm积水,高密度建筑群加剧“雨岛效应”。

区域排水系统失衡

地势低洼区成为“汇水盆地”,排水泵能力不足时形成内涝。郑州京广隧道因上下游水位差导致排水失效,暴露竖向规划与排水能力的不匹配。


三、治理难点与深层矛盾

工程改造的“路径依赖”

扩径管网、增建泵站等传统工程需大规模开挖,面临地下管线复杂、施工周期长等难题。深圳福田区改造1公里管网需协调23家单位,成本超新建项目3倍。

多部门协同困境

排水系统涉及水务、住建、交通等7个以上部门,权责交叉导致调度效率低下。北京某区暴雨期间,泵站与交管部门数据未打通,延误应急疏解时机。

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显示,极端降雨强度每升温1℃增加7%。现有设计标准难以适应气候快速变化,2018-2023年全国233个城市修订排水规范,但仍滞后于灾害演变速度。


四、系统性解决方案方向

需从“工程+管理+韧性”三维度重构排水体系:

韧性设施建设:推广海绵城市理念,增加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LID设施;建设地下调蓄隧道,如新加坡深层隧道排污系统(DTSS)可储存60万立方米雨水。

智慧监测预警:部署物联网传感器与数字孪生平台,实时模拟积水演进路径。东京利用AI预测模型提前3小时发布内涝预警,准确率超85%。

制度协同创新:建立流域统筹的排水管理机制,上海推行“市-区-街镇”三级河长制,整合排水、气象、应急等数据资源。


极端暴雨倒逼城市排水系统从“工程驱动”转向“系统韧性”建设,唯有突破规划短视、部门壁垒与技术局限,才能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防洪排涝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