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实现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而雨水渗透量(衡量海绵设施对雨水的渗透能力)、雨水减排量(评估海绵设施减少地表径流的效果)是检验建设成效的关键量化指标。若无法精准评估这两项指标,海绵城市建设易陷入 “重建设、轻实效” 的困境 —— 可能出现设施布局不合理、资金投入浪费,甚至无法达到预期防洪排涝与生态改善目标。通过构建 “监测感知 - 模型计算 - 数据验证” 的全流程量化评估体系,结合实地监测技术与智能计算模型,可实现雨水渗透量、减排量的科学测算,为海绵城市建设优化、运维与考核提供数据支撑,推动海绵城市从 “概念落地” 向 “精准提质” 转型。
一、指标解构:明确雨水渗透量与减排量的量化定义与评估维度
要实现精准量化评估,首先需清晰界定雨水渗透量与减排量的核心定义、计算边界及关联影响因素,这是构建评估体系的逻辑基础。
雨水渗透量是指在特定降雨条件下,海绵设施(如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等)通过土壤、填料层渗透到地下的雨水量,通常以 “单位面积渗透量(m³/㎡)” 或 “区域总渗透量(m³)” 为量化单位。其评估需区分 “直接渗透量”(雨水直接通过设施表层渗透)与 “间接渗透量”(设施蓄积后缓慢渗透的水量),同时考虑土壤渗透系数(决定渗透速度)、设施饱和含水率(影响渗透上限)、降雨强度与历时(决定渗透时长)等关键因素。例如,透水铺装的直接渗透量与降雨强度正相关,但当降雨强度超过铺装渗透能力时,多余雨水会形成地表径流,此时渗透量达到饱和;而生物滞留设施的间接渗透量受填料层厚度影响,填料层越厚,蓄积雨水越多,渗透持续时间越长,总渗透量越大。
雨水减排量是指海绵城市建设区域相比传统硬化区域,减少的地表径流量,通常以 “减排率(%)” 或 “减排总量(m³)” 为量化单位,核心计算公式为:雨水减排量 = 传统区域地表径流量 - 海绵区域地表径流量。减排率则通过 “减排量 / 传统区域地表径流量 ×100%” 计算得出,是衡量海绵设施减排效果的核心指标(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通常要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 70%-85%,对应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减排率要求)。评估雨水减排量需明确 “传统区域” 的界定标准 —— 通常指完全硬化(如沥青、混凝土覆盖)、无任何海绵设施的区域,其地表径流系数取 0.85-0.95;而海绵区域的径流系数需结合设施类型综合计算(如透水铺装径流系数 0.1-0.3,绿色屋顶径流系数 0.2-0.4)。此外,雨水减排量还需区分 “场次降雨减排量”(单场降雨的减排效果)与 “年减排总量”(全年所有降雨的减排累加值),前者用于评估设施对不同强度降雨的响应能力,后者用于考核区域年度减排目标完成情况。
两者的关联性与评估优先级需明确:雨水渗透量是雨水减排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地下的雨水不会形成地表径流,直接贡献减排效果),但减排量还包括雨水调蓄(如蓄水池储存)、蒸发(设施表面水分蒸发)等其他途径减少的径流。因此,在评估中需先测算渗透量,再结合调蓄、蒸发数据综合计算减排量,确保指标量化的完整性与逻辑性。
二、监测筑基:实地感知技术捕捉渗透与减排的基础数据
精准的实地监测是量化评估的核心前提,通过部署多类型监测设备,实时采集降雨、渗透、径流等基础数据,为后续模型计算提供 “真实输入参数”,避免纯理论计算的误差。
(一)雨水渗透量监测:多维度捕捉渗透过程数据
针对不同类型海绵设施,需采用差异化的监测技术,确保渗透量数据的准确性。
透水铺装与渗透塘:渗透速率实时监测
在透水铺装下方(距离表层 1250px 处)或渗透塘填料层中,安装土壤水分传感器与渗透仪。土壤水分传感器通过测量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计算单位时间内渗透到地下的水量(当含水率从初始值升至饱和值时,水分增量即为该时段的渗透量);渗透仪则通过 “双环入渗法” 直接测量渗透速率(单位:mm/min),将渗透速率乘以监测面积与渗透时间,即可得出总渗透量。例如,某透水铺装区域安装的土壤水分传感器显示,一场 1 小时、强度 30mm/h 的降雨后,铺装下方土壤含水率从 15% 升至 45%(饱和含水率),土壤厚度为 0.8m,容重为 1.5g/cm³,通过公式 “渗透量 = 面积 × 土壤厚度 ×(饱和含水率 - 初始含水率)× 容重 / 水密度”,可计算出该场次直接渗透量为 0.8×(45%-15%)×1.5×1000=360L/㎡(即 0.36m³/㎡)。
生物滞留设施:分层渗透监测
生物滞留设施因存在植被层、覆盖层、填料层、滤料层等多层结构,需分层部署监测设备:在覆盖层与填料层交界处安装液位传感器,监测设施内蓄积的雨水量(蓄积量间接反映渗透速度,蓄积量增长慢说明渗透快);在填料层底部安装渗压计,测量渗透水压力,计算渗透流量;在设施周边地下安装地下水监测井,通过监测地下水位变化,反推渗透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即间接渗透量)。某生物滞留设施监测数据显示,一场降雨后,覆盖层液位在 30 分钟内从 125px 降至 0,说明雨水快速渗透至填料层;渗压计监测到填料层底部渗透流量稳定在 2L/(㎡・min),持续 2 小时,计算得出该设施总渗透量为 2×120=240L/㎡。
区域尺度渗透量:水文站网联动监测
针对大面积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如某新区、某街道),需布设雨量站(监测区域降雨量)、地下水位站(监测区域地下水位变化)、土壤墒情站(监测区域平均土壤含水率),通过 “水量平衡法” 估算区域总渗透量:区域总渗透量 = 降雨量 - 地表径流量 - 蒸发量 - 设施蓄水量。其中,地表径流量通过径流监测仪获取,蒸发量通过蒸发皿或气象站数据计算,设施蓄水量通过各海绵设施的蓄水量累加得出。某海绵城市示范区通过该方法测算,2024 年区域总降雨量为 1200mm,地表径流量 300mm,蒸发量 250mm,设施蓄水量 50mm,计算得出区域总渗透量为 1200-300-250-50=600mm,对应单位面积渗透量 0.6m³/㎡,符合示范区渗透目标要求。
(二)雨水减排量监测:对比监测凸显减排效果
雨水减排量的核心是 “对比”,需通过同步监测海绵区域与传统区域的地表径流,计算两者差值即为减排量。
小尺度对比:标准径流小区监测
在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内,设置 “海绵径流小区” 与 “传统径流小区” 两个标准试验单元(面积均为 100㎡,地形、坡度一致):海绵小区按实际海绵设施配置(如 50% 透水铺装 + 30% 绿地 + 20% 绿色屋顶),传统小区完全硬化(混凝土覆盖)。在两个小区出口分别安装超声波径流监测仪,同步采集场次降雨的地表径流过程(流量 - 时间曲线),通过积分计算两场次的总径流量,再按减排量公式计算减排效果。某试验小区监测数据显示,一场重现期 1 年、降雨量 50mm 的降雨中,传统小区总径流量 42.5m³(径流系数 0.85),海绵小区总径流量 12.5m³(径流系数 0.25),计算得出场次雨水减排量为 42.5-12.5=30m³,减排率达 70.6%,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要求。
中尺度对比:管网流量监测
在海绵城市建设区域的市政管网入口与出口,分别安装电磁流量计,监测区域内的总入流量(降雨产生的径流进入管网的水量)与总出流量(管网排出的水量),同时结合区域内海绵设施的调蓄量(通过液位传感器监测蓄水池、调蓄塘的蓄水量变化),计算区域雨水减排量:区域减排量 = 总入流量 - 总出流量 - 调蓄量增量。某海绵城市片区管网监测数据显示,一场降雨期间,管网总入流量 8000m³,总出流量 3000m³,区域内调蓄设施蓄水量增量 1000m³,计算得出该场次减排量为 8000-3000-1000=4000m³,减排率 50%(因该场次降雨强度大,超过部分海绵设施的调蓄能力,故减排率低于小雨场次)。
大尺度对比:遥感与水文模型结合
针对城市级海绵区域,采用 “遥感监测 + 水文站网” 结合的方式: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如 Sentinel-2 影像)识别海绵设施分布范围,计算区域综合径流系数;结合城市水文站监测的流域总径流量,对比传统流域(相同面积、相似地形、无海绵设施)的径流量数据,估算城市级雨水减排量。例如,某城市海绵城市建设覆盖面积 50km²,通过遥感计算综合径流系数 0.4,传统流域径流系数 0.85,2024 年流域总降雨量 1500mm,计算得出海绵区域总径流量 = 50×10^6 ㎡×1.5m×0.4=3×10^7 m³,传统区域总径流量 = 50×10^6 ㎡×1.5m×0.85=6.375×10^7 m³,城市级年雨水减排量 = 6.375×10^7 -3×10^7=3.375×10^7 m³,减排率 53%,达到城市年度减排目标。
三、模型优化:智能计算提升量化评估的效率与精度
实地监测虽数据真实,但存在覆盖范围有限、成本高、无法预测未来场景等局限。通过引入成熟的水文水质模型,结合监测数据校准参数,可实现渗透量与减排量的 “快速计算” 与 “情景预测”,弥补实地监测的不足。
(一)常用模型选择:匹配不同评估场景需求
SWMM 模型(暴雨管理模型):小尺度设施与小区评估
SWMM 模型是海绵城市评估的主流工具,可模拟降雨 - 渗透 - 径流的全过程,通过输入海绵设施参数(如透水铺装渗透系数、生物滞留设施填料层厚度)、降雨数据(降雨量、强度、历时)、地形数据(坡度、坡向),计算不同场次降雨下的雨水渗透量与减排量。例如,在模拟某小区透水铺装的渗透量时,将铺装渗透系数设为 10mm/min(通过实地监测校准),输入一场 2 小时、强度 20mm/h 的降雨数据,模型可输出铺装的逐分钟渗透量变化,最终计算出总渗透量为 250L/㎡;同时,对比传统硬化路面的径流量,得出该铺装的减排率为 65%。SWMM 模型的优势在于细节模拟能力强,可精准评估单个设施或小区域(1km² 以内)的量化指标,适合海绵设施设计阶段的效果预判与建成后的成效评估。
HEC-HMS 模型(水文工程中心水文建模系统):中尺度流域评估
HEC-HMS 模型适用于流域尺度(10-100km²)的海绵城市评估,通过划分子流域,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海绵设施占比)、土壤类型(渗透系数),计算流域尺度的总渗透量与减排量。例如,在模拟某海绵城市示范区(面积 50km²)的年减排总量时,将示范区划分为 10 个子流域,每个子流域按实际海绵设施占比(如 30% 透水铺装、20% 绿地、50% 其他)设置参数,输入全年降雨数据(30 场不同强度降雨),模型可输出每个子流域的年渗透量与减排量,累加得出示范区年总渗透量 3×10^7 m³,年总减排量 2.5×10^7 m³,减排率 52%,与实地监测数据(减排率 50%)误差仅 4%,满足评估精度要求。
InVEST 模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大尺度城市与区域评估
InVEST 模型适合城市级(100km² 以上)的海绵城市生态效益评估,通过输入土地利用图(海绵设施分布)、土壤数据、气象数据,计算区域的 “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间接推导雨水减排量(传统产水量 - 海绵产水量);同时,通过 “地下水补给量” 模块计算雨水渗透量(渗透量≈地下水补给量)。某省会城市采用 InVEST 模型评估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输入 2024 年土地利用图(海绵设施覆盖面积 150km²),计算得出全市海绵区域年产水量(径流量)1.2×10^8 m³,传统区域年产水量 2.5×10^8 m³,年雨水减排量 1.3×10^8 m³,减排率 52%;地下水补给量(渗透量)8×10^7 m³,占总降雨量的 35%,为城市水资源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二)模型参数校准:确保计算结果与实际一致
模型计算的精度依赖参数校准,需结合实地监测数据调整模型参数,使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的误差控制在 10% 以内。核心校准步骤包括:
降雨参数校准:将雨量站监测的降雨量、强度数据与模型默认的降雨数据对比,调整降雨历时、峰值强度等参数,确保模型输入的降雨过程与实际一致;
渗透参数校准:将土壤水分传感器监测的渗透量数据与模型计算的渗透量对比,调整土壤渗透系数、饱和含水率等参数,例如某区域监测渗透量为 300L/㎡,模型初始计算为 220L/㎡,通过将渗透系数从 5mm/min 调整为 8mm/min,计算结果修正为 290L/㎡,误差降至 3.3%;
径流参数校准:将径流监测仪监测的地表径流量与模型计算的径流量对比,调整径流系数、曼宁糙率(影响地表径流速度)等参数,例如某小区监测径流量为 15m³,模型初始计算为 11m³,通过将绿色屋顶径流系数从 0.2 调整为 0.3,计算结果修正为 14.5m³,误差降至 3.3%。
四、实战价值:量化评估推动海绵城市精准建设与运维
雨水渗透量与减排量的量化评估,不仅是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 “考核标尺”,更能为设施优化、资金分配、运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多重价值。
(一)优化设施布局:避免 “盲目建设”
通过量化评估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海绵设施的渗透与减排效果,可识别 “低效设施” 与 “高价值区域”。例如,某海绵城市示范区评估发现,老城区透水铺装的渗透量仅 150L/㎡(因地下管线密集,土壤压实严重,渗透系数低),而新区绿地的渗透量达 400L/㎡,因此后续将老城区的建设重点从透水铺装转向 “生物滞留设施 + 蓄水池”(调蓄为主、渗透为辅),新区则继续扩大绿地面积,提升渗透效果。同时,评估发现暴雨期间道路两侧的渗透塘减排率达 80%,而小区内部的绿色屋顶减排率仅 50%,因此在后续规划中,优先在道路两侧增设渗透塘,优化资金投入方向。
(二)指导运维管理:延长设施寿命
量化评估数据可反映设施运维状况,及时发现 “功能衰减” 问题。例如,某小区透水铺装的年度渗透量从建设初期的 350L/㎡降至 200L/㎡(减排率从 70% 降至 50%),通过监测数据与模型分析,判断是铺装孔隙被泥沙堵塞导致渗透能力下降,因此制定 “每季度高压冲洗一次” 的运维计划,冲洗后再次评估,渗透量恢复至 320L/㎡,减排率回升至 65%。此外,通过监测生物滞留设施的渗透量变化,可判断填料层是否需要更换(当渗透量持续低于设计值的 50% 时,需更换填料),避免设施因运维不及时失去功能。
(三)考核验收:确保 “建设实效”
量化评估是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考核验收的核心依据。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 51345-2018)明确要求,雨水渗透量、减排量需达到设计目标才能通过验收。例如,某新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75%(对应减排率 75%),通过实地监测与模型计算,项目建成后年减排率达 78%,渗透量满足设计要求,顺利通过验收;而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因未充分考虑土壤渗透条件,实际减排率仅 55%,未达到设计目标,需补充建设蓄水池,重新评估合格后才能验收。
在海绵城市建设从 “试点探索” 向 “全域推进” 的新阶段,雨水渗透量与减排量的量化评估已成为核心支撑。通过 “监测感知 + 模型计算” 的双轮驱动,不仅能精准衡量建设成效,更能推动海绵城市从 “经验驱动” 向 “数据驱动” 转型,确保每一项设施、每一笔投入都能切实发挥防洪排涝、生态改善的作用,最终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